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

{{{image_alt}}}
條約類型
不平等條約
簽署日
1898年6月9日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地點
 大清京城
蓋章日
1898年6月9日
生效日
1898年7月1日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
條件
經簽字國君主批准,並互換批准書
失效日
1997年6月30日
簽署者
清朝 太子太傅 李鴻章
清朝 經筵講官 許應騤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駐華公使 竇納樂
締約方
清朝 大清國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保存於
 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

英国 英國國家檔案館
語言
中文、英文

收錄於維基文庫的條約原文: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語: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The Second Convention of Peking)是1898年6月9日大清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一份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2]。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英雙方以此專條確定香港邊界,將香港境址擴展到后海灣同大鵬灣水面;專條提及租借期限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終,此為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遠因。




目录






  • 1 背景


  • 2 主要內容


  • 3 移交


  • 4 影響


  • 5 參見


  • 6 參考文獻


  • 7 外部連結





背景




專條中租借的新界及新九龍




專條中沿深圳河的中英邊境界線


擴展九龍界址,是在1894年由當時的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遮打向港督羅便臣提出。[3][4]
當時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並無險可守,而維多利亞港也不是全屬英國管轄,有部份地區屬於清政府。一旦其他敵對的歐洲勢力攻入香港,或在大嶼山等離島駐紥,香港就會難以守衛。加上當時香港島人口密集,並有鼠疫流行,所以必需要分散人口來減低風險。而且,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糧食生產都沒有可能自給自足,亦需要土地作工業發展[4]


其後由當時的香港總商會、香港中華會館(The Hong Kong China Association)和海軍聯盟(The Navy League)力推,尤其是後者出力最大,而英國海軍和陸軍也有提出防務意見[3]。最後,由港督羅便臣推動英國政府,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與清政府談判[3]


1898年3月27日,俄國與清政府簽署《旅大租地條約》,租出旅順和大連共25年,引起英國不安。因此英國借勢與清廷以同等年期租借威海衞,7月1日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同時談判中訂下如果廣東、廣西有任何租借,會另要求租地以求平衡。同為3月,法國想染指廣東、廣西,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在中國南部海岸建立煤棧的要求。4月開始強迫清廷租出廣東西部的廣州灣。英國就以要平衡勢力為由,命竇納樂迫清政府讓英國擴址200英里,1898年6月9日簽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99年。並於1898年8月派輔政司駱克開始勘探新界,翌年3月開始定界並在1899年3月19日與中方派出代表王存善簽訂《香港英新租界合同》。同年4月17日於大埔運頭角進行升旗禮升起首次在新界升起英國國旗,展開長達99年的殖民時代。5月英軍強占九龍城,驅趕守城官員和城內居民,及後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亦被迫租借廣州灣予法國。



主要內容


英國向清廷租借香港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個離島,為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屆滿。[2]該部份土地即被香港政府劃為新九龍和新界。惟清政府當時堅持保留九龍寨城管治權,並且可以繼續在該處派駐官員,所以九龍寨城並沒有落入英國管治中。


此外,《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當中原來曾包括當時同屬新安縣的萬山群島,惟由於距離香港島比較遠,既不會直接威脅香港,而且派員管治亦是鞭長莫及,故此英國在當時未管治萬山群島。



移交


1898年6月9日專條簽訂之後,香港本埠並無即時公告[3]。10日,香港仍然不知談判結果,是全部還是部份地區的租借[4]。同年7月1日,根據專條所示,租借正式生效。


1899年4月,英國軍隊開始實質接管新界地區,新界原居民認為前景不明而恐慌,最終導致新界六日戰爆發。



影響



於專條約滿後,英國應歸還新界,惟清政府遭到推翻,專條由中華民國繼承持有,惟英國認為國際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國」,故英國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主權展開談判。1970年代中期,香港商界開始關注專條約滿的問題,憂慮港府批出的新界土地契約可否跨越1997年,以及港府涉及新界的土地契約在1997年以後仍否有效。[5][6]


1979年3月,租約將在少於20年屆滿,為解決土地契約問題,港督麥理浩爵士首度訪問中國大陸,引伸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


另外,由於本條約列明整個深圳灣均為香港租借範圍,因此香港政府有法理依據在前身為新界水域的深圳灣口岸,以重新租借方式實施一地兩檢措施。



參見




  • 新界六日戰 - 1899年4月於英屬香港新界發生的一場英國軍隊與新界原居民間的戰爭。原因是英國接管新界地區,新界原居民認為前景不明而恐慌。


  • 沙頭角河 - 香港和中國大陸東面的界線,其中一段變成現時的中英街

  • 廣東省

  • 新安縣

  • 香港

  • 香港歷史


  • 新九龍 - 界限街以北,狮子山以南的地方


  • 新界 - 現時定義:狮子山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

  • 九龍寨城

  • 大嶼山界碑

  • 深圳河

  • 索罟群島



參考文獻





  1. ^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_歷史之鑑.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 2.02.1 張豈之, 陳振江, 江沛. 中國歷史.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ISBN 9789571128986.  请检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3. ^ 3.03.13.23.3 Kowloon Extension. The Hong Kong Weekly Press. 1898-06-18. 


  4. ^ 4.04.14.2 The China Mail, Hong Kong, Saturday, June 11, 1898. The China Mail. 1898-06-11. 


  5. ^ 〈九七大限〉,《解密百年香港》第33集,香港: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


  6. ^ 鍾士元爵士著,《香港回歸歷程-鍾士元回憶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9789629960193. 




外部連結



  •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