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Rudolf Christoph Eucken |
---|
|
出生 |
(1846-01-05)1846年1月5日 奧里希, 德意志邦聯
|
---|
逝世 |
1926年9月15日(1926-09-15)(80歲) 耶拿, 圖林根, 威瑪共和國
|
---|
|
时代 |
19世紀哲學
|
---|
地区 |
西方哲學
|
---|
学派 |
歐陸哲學
|
---|
著名思想 |
Aktivismus (activism)[1] The Real
|
---|
受影响于
亞里斯多德, 湯瑪斯·阿奎那, Teichmüller, 魯道夫·赫爾曼·陸宰, Trendelenburg
|
影响于
W.R. Boyce Gibson[2] Abel J. Jones Evelyn Underhill
|
签名 |
---|
|
倭铿(德语:Rudolf Christoph Eucken,又译鲁道夫·克里斯托夫·奥伊肯,1846年1月5日-1926年9月15日),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19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倭铿在汉诺威奥里希出生,曾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就读。担任学校教师5年后,他在1871年获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系教授,1874年转往德国耶拿大学任教,直至1920年退休。1913年至1914年间他亦曾在纽约大学任客座讲师。倭铿在1882年结婚,育有2子1女,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瓦尔特·奥伊肯。1926年,倭铿在耶拿逝世,终年80岁。
倭鏗的哲學思想著重精神價值,認為使人成為人的,是精神人格,人憑精神獲得昇華。精神的本質在於從生命環境和衝動中獲得解放,獲得自由。作家努力的目標是為統一支離破碎的思想界提示堅實的基礎。主要著作有《亞里斯多德的研究方法》、《現代藝術概念》、《哲學術語史》、《精神生活的統一》、《宗教與生活》、《社會主義分析》。[3]
著作
- 《Die Lebensanschauungen der großen Denker》(1890年)
- 《Der Kampf um einen geistigen Lebensinhalt》(1896年)
- 《Der Wahrheitsgehalt der Religion》(1901年)
- 《Grundlinien einer neuen Lebensanschauung》(1907年)
- 《Der Sinn und Wert des Lebens》(1908年)
- 《Geistige Strömungen der Gegenwart》(1908年)
- 《Können wir noch Christen sein?》(1911年)
- 《Present Day Ethics in their Relation to the Spiritual Life》(1913年)
- 《Der Sozialismus und seine Lebensgestaltung》(1920年)
作品的中譯
- 余家菊/譯,《人生之意義與價值》,上海市:中華書局,1929年。
- 余家菊/譯,《人生之意義與價值》,北京市: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分會委託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複印,2007年。
- 李永熾/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台北市:遠景,1982年再版。
- 萬以/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上海:上海譯文,1997年。
- 張源、賈安倫/譯,《新人生哲學要義》,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奧伊肯(1908)/拉格勒芙(1909)》,台北市:九華出版:環華發行,1981年。
参考资料
^ W.R. Boyce Gibson, Rudolf Eucken's Philosophy Of Life[永久失效連結],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p. 170.
^ Kierkegaard Research: Sources, Reception and Resources, Volume 8, Tome III,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9, p. 177.
^ 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頁39。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倭铿
|
-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关于倭铿的介绍
- 诺贝尔奖获得者网站对倭铿的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
|
1901年-1925年 |
1901年:普呂多姆 |
1902年:蒙森 |
1903年:比昂松 |
1904年:米斯特拉尔、埃切加賴 |
1905年:顯克微支 |
1906年:卡爾杜齊 |
1907年:吉卜林 |
1908年:倭铿 |
1909年:拉格洛夫 |
1910年:海泽 |
1911年:梅特林克 |
1912年:霍普特曼 |
1913年:泰戈爾 |
1915年:羅曼羅蘭 |
1916年:海登斯坦 |
1917年:盖勒鲁普、蓬托皮丹 |
1919年:施皮特勒 |
1920年:漢姆生 |
1921年:法郎士 |
1922年:贝纳文特 |
1923年:葉芝 |
1924年:雷蒙特 |
1925年:萧伯纳
|
---|
|
1926年-1950年 |
1926年:黛萊達 |
1927年:柏格森 |
1928年:溫塞特 |
1929年:托馬斯·曼 |
1930年:劉易斯 |
1931年:卡尔费尔特 |
1932年:高尔斯华绥 |
1933年:蒲寧 |
1934年:皮蘭德婁 |
1936年:奧尼爾 |
1937年:馬丁·杜·加爾 |
1938年:賽珍珠 |
1939年:西蘭帕 |
1944年:延森 |
1945年:米斯特拉爾 |
1946年:黑塞 |
1947年:紀德 |
1948年:艾略特 |
1949年:福克納 |
1950年:羅素
|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拉格奎斯特 |
1952年:莫里亞克 |
1953年:邱吉爾 |
1954年:海明威 |
1955年:拉克斯內斯 |
1956年:希梅內斯 |
1957年:加繆 |
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 |
1959年:夸西莫多 |
1960年:圣琼·佩斯 |
1961年:安德里奇 |
1962年:史坦貝克 |
1963年:塞菲里斯 |
1964年:萨特 |
1965年:肖洛霍夫 |
1966年:阿格農、薩克斯 |
1967年:阿斯圖里亞斯 |
1968年:川端康成 |
1969年:貝克特 |
1970年:索忍尼辛 |
1971年:聶魯達 |
1972年:伯爾 |
1973年:怀特 |
1974年:雍松、馬丁松 |
1975年:蒙塔萊
|
---|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貝婁 |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 |
1978年:辛格 |
1979年:埃里蒂斯 |
1980年:米沃什 |
1981年:卡內蒂 |
1982年:馬奎斯 |
1983年:戈爾丁 |
1984年:塞弗爾特 |
1985年:西蒙 |
1986年:索因卡 |
1987年:布羅茨基 |
1988年:馬哈富茲 |
1989年:塞拉 |
1990年:帕斯 |
1991年:戈迪默 |
1992年:沃爾科特 |
1993年:莫里森 |
1994年:大江健三郎 |
1995年:希尼 |
1996年:辛波絲卡 |
1997年:福 |
1998年:薩拉馬戈 |
1999年:格拉斯 |
2000年:高行健
|
---|
|
2001年- |
2001年:奈波爾 |
2002年:凱爾泰斯 |
2003年:库切 |
2004年:耶利內克 |
2005年:品特 |
2006年:帕慕克 |
2007年:莱辛 |
2008年:勒克莱齐奥 |
2009年:米勒 |
2010年:略萨 |
2011年:特朗斯特罗默 |
2012年:莫言 |
2013年:芒罗 |
2014年:莫迪亚诺 |
2015年:亞歷塞維奇 |
2016年:迪伦 |
2017年:石黑一雄
|
---|
|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2018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BNE: XX1182406
- BNF: cb12401443r (data)
- CiNii: DA0370796X
- FAST: 309782
- GND: 118682555
- HDS: 47704
- ISNI: 0000 0001 1060 7111
- LCCN: no92021784
- MGP: 28068
- NDL: 00517768
- NKC: skuk0000369
- SELIBR: 185704
- SNAC: w68h6463
- SUDOC: 033115419
- VIAF: 46845944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