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九龍

Hong Kong Kowloon.svg
九龍在香港的位置(綠色地域者)

地理
位置
香港中部
面積
47平方公里(18平方英里)[1]
最高海拔
605米(1,985英尺)
最高點
飛鵝山


管轄

 香港

分區
九龍城區
深水埗區
油尖旺區
黃大仙區
觀塘區
人口统计
人口
2,108,419(2011年)

九龍英语: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三面環海,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連同新界在中國古藉稱為九龍半島


九龍原來只是界限街以南,但在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通稱九龍。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1],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目录






  • 1 歷史


    • 1.1 割讓九龍半島


      • 1.1.1 發展九龍半島


      • 1.1.2 新九龍


      • 1.1.3 居民職業




    • 1.2 地名由來




  • 2 城市景觀


  • 3 地理及行政區劃分


  • 4 人口


  • 5 衛星城市


  • 6 填海工程


  • 7 名稱誤用


  • 8 未來發展


  • 9 九龍區法定古蹟


  • 10 建築物變遷


  • 11 注释


  • 12 参考文献


  • 13 外部链接


  • 14 參見





歷史


南宋以前,史書關於九龍的記載甚少,不過,從深水埗區李鄭屋漢墓和旺角通菜街出土的晉代陶器,證明最晚在漢代時期九龍已有人居住,並且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秦朝平定百越之時,今天的九龍被納入爲番禺縣管轄。由晉朝至明朝期間,今天的九龍之地曾屬寶安縣、東官郡、廣州府等行政區管轄。至明朝,寶安縣改名爲新安縣,並屬之管轄,直至清朝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九龍(不包括新九龍)才屬於英屬香港。另相傳中國宋朝末年,1276年6月14日即位的皇帝宋端宗趙昰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流亡逃至官富場,即今日的九龍城一帶,後人在海岸旁的一塊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個字以作紀念,即現存宋王臺花園。




1860年《北京條約》中國割讓予英國的九龍半島部份



割讓九龍半島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役,清朝再敗給英法聯軍,於1860年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這便是界限街的英文名稱「Boundary Street」的由來。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自英國於1860年取得九龍半島後到1898租借九龍半島北部和新界,這30多年沒有重點開發九龍,因為九龍半島的控制權在軍部,軍部主要保留九龍半島作為軍事用途保護港島。軍部與英商一直爭議九龍半島的用途,直到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後,九龍半島的用途才改為商業與旅遊,而開始大力發展。[2]




1868年左右的九龙



發展九龍半島



1904年,彌敦爵士出任香港總督,他大力拓展九龍半島,如擴闊主要大道,包括後來因他而更名的彌敦道,當時九龍半島的人流仍然稀少,被不少人指為蠢事,但時間證明了並非如是,現時彌敦道一帶是九龍區最人煙稠密的地區。[3]1905年9月,香港立法局通過興建九廣鐵路的計劃,到1910年正式通車。




1915年的九龍



新九龍


1937年,政府開始將界限街以北及九龍群山以南的新界劃作新九龍。1984年,中英談判使香港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得以解決,「新九龍」這種劃分已經不再有意義,所以現時兩地都一併稱為「九龍」。但位於新九龍的物業跟新界物業一樣,須向香港政府繳交地租,而界限街以南的九龍的物業則只需繳交極低的象徵式地租。但根據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新界的定義仍包括新九龍,地域區分有別於實際應用。



居民職業



根據1841年5月《轅門報》(即後來的《香港政府憲報》)所載,香港島上居民可分為三大類,即漁民、農民和打石工人。與港島一水之隔的九龍半島,此三大分類自然亦無分別,一體並存。兩者稍有不同的,是港島的城市化步伐較快,起步較早,而九龍的則起步較晚,要到1920年代之後才稍具規模。[4]



地名由來



相傳九龍地名由來最常見的解釋是九龍北部的八條山脈亦即為龍脈(鴉巢山、筆架山、獅子山、雞胸山、慈雲山、大老山、東山、飛鵝山),加上皇帝自己(宋帝昺),便是九條龍脈;另一說法是九只是代表多的意思。[5]



城市景觀






九龍鑽石山至長沙灣的全景圖(2009年11月)




地理及行政區劃分




九龍九龍灣至旺角的夜景,遠方是香港島(2011年6月)




九龍黃埔至土瓜灣的霞色(2008年12月)




從飛機上看九龍長沙灣至觀塘一帶(2006年12月)




九龍半島尖沙咀東至紅磡一帶,圖中水域為維多利亞港





東九龍九龍灣至觀塘一帶





西九龍一帶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概念規劃比賽作品模型




啟德發展計劃發展範圍




高樓大廈林立的九龍西部


根據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於2010年2月文件顯示,九龍總面積為46.94平方公里[6]。轄下共有5個分區,每區均有其各自的區議會:




  • 九龍城區:包括九龍城、九龍塘、何文田、土瓜灣、馬頭圍、紅磡、啟德等地方。


  • 觀塘區:包括觀塘、牛頭角、佐敦谷、九龍灣、四順、秀茂坪、藍田、茶果嶺、鯉魚門、油塘等地方。


  • 深水埗區:包括深水埗、長沙灣、荔枝角、石硤尾、又一村、昂船洲等地方。


  • 黃大仙區:包括黃大仙、鑽石山、慈雲山、樂富、橫頭磡、牛池灣、新蒲崗等地方。


  • 油尖旺區:包括油麻地、尖沙咀、旺角、佐敦、大角咀等地方。


1968年5月起,九龍、新九龍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過去是先有九龍後有分區[7],但現在已經反過來,「九龍」是指以上五個區的總和。而隨着區議會區界修訂,九龍之範圍亦有變更[註 1]


自1998年起,立法會選舉選區在九龍有2個:




  • 九龍東:包括黃大仙區及觀塘區


  • 九龍西:包括油尖旺區、深水埗區及九龍城區


選舉選區的議席數目根據人口而決定,個別選區的議席數目會因人口增減而或有更改。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亦曾使用「九龍中」、「九龍東」、「九龍南」、「九龍西」、「九龍東北」、「九龍西北」及「九龍西南」等劃分。



人口


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九龍的總人口為2,108,419人,佔全港人口29.82%。


2001年時,九龍的人口總數有2,023,979人,佔全港30.2%。而歷史記載,1860年九龍人口不足1千人[8]



衛星城市


原屬新九龍的觀塘區一帶由於距離九龍半島較遠,過去曾和荃灣一起發展為衛星城市。



填海工程


九龍的大部份土地是由填海所得,包括早期的啟德機場等,而近年的西九龍填海計劃是歷來在市區進行的最大規模填海工程,它把九龍半島的面積擴展了三分之一,並將海岸線向海港伸展,延展最多的部分達一公里闊,佐敦道碼頭、大角咀碼頭更因填海而消失,而來往佐敦道的航線亦取消。昂船洲原本是和九龍半島分開的,在西九龍填海工程中,昂船洲正式和九龍半島連接,截至2010年,九龍半島的總面積擴展至約47平方公里,比毗鄰的城市澳門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出約63%。



名稱誤用


雖然官方對九龍的定義僅限於九龍城區、觀塘區、深水埗區、黃大仙區及油尖旺區五區,由於九龍位於整個香港的中心、佔有地利等因素,因此有商家喜將之以外的地方亦稱位於九龍,如連接九龍地區的新界地域,尤其新界東的將軍澳及新界西的葵涌等地。


較早期的例子包括無綫電視昔日的總部電視城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同樣位於新界西貢區,但地址均使用「九龍清水灣」;另外合和集團位於新界荃灣的酒店,過往曾一度名為「九龍悅來酒店」;甚至遠至新界屯門的香港黃金海岸,地址被稱為「九龍青山灣青山公路1號」。即使無綫電視在2003年將總部遷至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電視廣播城,其官方地址仍使用「九龍將軍澳工業邨駿才街七十七號」[9]


2006年,長實集團位於新界葵涌的樓盤雍雅軒,由於在電視廣告宣傳其處於九龍區,因而被廣播事務管理局發出勸喻,指廣告誤導。於2008年落成、同樣位於葵涌的新鴻基地產商廈項目,卻被命名為九龍貿易中心,更以「九龍西商業新據點」自居[10]


2009年,位於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寶林的大型商場新都城在宣傳板上以「東九龍最大購物中心」自居,由於寶琳實際上是位於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北,因此遭到真正為東九龍區最大的購物商場——位於九龍灣的MegaBox去信表示不滿,後來新都城刪去有關字眼,事件不了了之。


2011年,將軍澳市中心天晉旁的酒店項目命名香港九龍東皇冠假日酒店及香港九龍東智選假日酒店,它們均位於新界西貢區將軍澳,不過以九龍東命名。


2015年,卓能集團位於新界荃灣油柑頭的樓盤命名壹號九龍山頂,但荃灣屬新界,非九龍。



未來發展


沙田至中環綫途經九龍


沙田至中環綫是[11]正在興建中的大型鐵路擴建項目,路綫分為兩大部份,包括大圍至紅磡段及金鐘至紅磡段,整個擴建部份長約17公里,設有10座車站。大圍至紅磡段部份由現馬鞍山綫大圍開始伸延,穿過大老山到達鑽石山,再前往啟德新發展區、土瓜灣到達紅磡接現西鐵綫,2019年中通車時該路段將與馬鞍山綫及西鐵綫一起合稱屯馬綫。金鐘至紅磡段則由現東鐵綫紅磡站經第四條過海鐵路到達香港島的會展,最終以金鐘為終點站。計劃包括興建6個新車站(大圍至紅磡段:顯徑、啟德、宋皇臺、土瓜灣、何文田;金鐘至紅磡段:會展)、重置紅磡站及擴建鑽石山站與金鐘站。


廣深港高速鐵路設香港段西九龍站


中九龍幹線


中九龍幹線是6號幹線的一部份,貫通油麻地、京士柏、十二號山、採石山、馬頭圍、馬頭角、啟德至九龍灣,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公路,全長4.7公里,包括長3.9公里的隧道路道,預計於2020年竣工。


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為集結了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核心設施包括劇院、博物館、演藝場館、劇場及廣場等,旨意提高香港文化的水平及世界地位[12]。2012年3月,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發展圖則草圖,於2013年起分階段展開工程,預計第一階段建設於2020年或者以前竣工,第二階段建設於2030年或者以前竣工[13][14]


啟德發展計劃


《啟德發展計劃》[15]是基於香港國際機場由九龍城搬遷至大嶼山赤鱲角後,香港政府在啟德機場舊址進行的大型市區發展計劃,包括興建啟德體育園區、都會公園、郵輪碼頭、酒店、住宅、商業及娛樂等核心建築項目,總規劃面積達328公頃。首階段項目將會於2013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次階段項目將會於2016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終階段項目將會於2021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即預計於2021年全面竣工。



九龍區法定古蹟




  • 九龍寨城南門遺蹟

  • 前九龍寨城衙門

  • 瑪利諾修院學校

  • 李鄭屋漢墓

  • 尖沙咀前水警總部

  • 前九龍英童學校

  • 前九廣鐵路鐘樓

  • 香港天文台總部

  • 東華三院文物館



建築物變遷






九龍荔枝角至油塘的完整全景圖(2016年2月),長沙灣海盈邨及凱樂苑仍是地基工程,深水埗興建中的匯璽尚未遮蔽後方富昌邨中高層的海景,大角咀的利奧坊·曉岸興建中,西九文化區的M+正進行地基工程、戲曲中心興建中,建造中的西九龍站之玻璃天幕尚未成形,尖沙咀的Victoria Dockside興建中,何文田的皓畋及One Homantin建造中,啟德發展區的私人住宅只有煥然壹居落成、啟德一號尚在興建中,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後方的高銀金融國際中心建設中,大上托安泰邨建造中







九龍荔枝角至油塘的完整全景圖(2017年11月),長沙灣興建中的海盈邨及凱樂苑已平頂或接近平頂,深水埗匯璽I已建成並遮蔽後方富昌邨的海景、左方的匯璽II建造中,大角咀的利奧坊·曉岸已落成、右方的利奧坊·凱岸興建中,西九文化區的M+建造中、戲曲中心已平頂,建設中的西九龍站之玻璃天幕逐漸成形,尖沙咀的Victoria Dockside寫字樓K11 Atelier建成、商場K11 MUSEA仍建設中,何文田的皓畋及One Homantin已落成,紅磡昇御門右後方正興建環海·東岸,啟德發展區的啟德一號已建成、前方正興建Oasis Kai Tak及龍譽,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後方的高銀金融國際中心落成,大上托安泰邨其中4座已入伙、其餘5座建造中,油麗邨信麗樓建設中







九龍荔枝角至油塘的完整全景圖(2018年7月),長沙灣海盈邨及凱樂苑已全部平頂、凱樂苑右方的發祥街西正興建居屋,深水埗匯璽II亦已平頂,大角咀的利奧坊·凱岸興建中,西九文化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進行地基工程、M+接近平頂,西九龍站大致竣工,尖沙咀商場K11 MUSEA建成,何文田天鑄後方正建造居屋,紅磡昇御門右後方的環海·東岸落成、其右邊的馬頭圍道╱春田街發展項目建設中,啟德發展區Oasis Kai Tak及龍譽完工,大上托安泰邨已全部入伙,牛頭角香港綠景NEO大廈已平頂,油麗邨信麗樓建成並鬆油中




注释




  1. ^ 例如在2006年,盈暉臺第2及第3座由葵青區劃入深水埗區,其所屬立法會選區亦自動由新界西變成九龍西。



参考文献





  1. ^ 1.01.1 香港陸地及海面面積. 地政總署測繪處. [2017-10-21]. 


  2. ^ 《香港掌故》造地編 三之二 香港掌故


  3. ^ 彌敦道 見證彌敦爵士的遠見頭條日報 頭條網 - 圖說往昔


  4. ^ 《九龍城區風物志》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6-26.


  5. ^ 饒玖才:《香港地名探索》,ISBN 978-962-950-261-4


  6. ^ 地政總署測繪處:香港地理資料


  7. ^ 1967年《華僑日報》新界市區分圖:葵涌街道詳圖


  8. ^ 亞洲電視《解密百年香港》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4-10. 第五集 Part 2


  9. ^ 查詢 - tvb.com. tvb.com. [2016-03-01]. 


  10. ^ 《九龍貿易中心-九龍西商業新據點》[永久失效連結] 《新鴻基地產季刊》 2009年第二季


  11. ^ 林瑞麟:沙中線連貫東西南北.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12-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8). 


  12. ^ 立法會CB(1)161/03-04號文件立法會秘書處 議會事務部1 2003年10月27日


  13. ^ 西九文化區發展圖則草圖 《星島日報》 2012年3月30日


  14. ^ 西九文化區發展草圖公布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1-06. 《明報》 2012年3月30日


  15. ^ 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啟德規劃檢討




外部链接






@media all and (max-width:720px){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mw-stack{float:none!important;width:100%!important}}.mw-parser-output .stack-container{box-sizing:border-box}.mw-parser-output .stack-clear-left{float:left;clear:left}.mw-parser-output .stack-clear-right{float:right;clear:right}.mw-parser-output .stack-left{float:left}.mw-parser-output .stack-right{float:right}.mw-parser-output .stack-object{margin:1px;overflow:hidden}





參見




  • 香港填海工程

  • 十大建設計劃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