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附屬高級中學

HSNU Logo.png
地址

臺灣 臺灣
10658 臺北市 大安區和安里1鄰
信義路三段143號

详细信息
其它名称
The Affiliated Senior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学校类别
國立大學附屬高中
校训
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
创校日期
1947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校长
王淑麗
职员人数
299人
学生人数
105學年度 3684人
高中部3077人、國中部607人
班级数目
104班(高中部83班、國中部21班)
校刊
附中青年社、附中學生報
学生会主席
張廣儀
面積
83,925平方公尺
校慶紀念日
4月10日
代表色
天藍色
学校网址
http://www.hs.ntnu.edu.tw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師大附中附中,官方英文簡稱為HSNU(The Affiliated Senior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是一所位處台北市中心、位於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上的高級中學,附屬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傳統男校。早年為北市六省中之一,自1983年開始普通班兼收少量女生,近年開始和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中山女高、成功高中積極合作並建立了「台北市頂尖高中五校聯盟」。




目录






  • 1 歷史


  • 2 校徽


  • 3 校訓


  • 4 歷任校長


  • 5 行政單位


  • 6 建築


    • 6.1 歷史建築


    • 6.2 現存建築


    • 6.3 預計興建




  • 7 校友與校友會


    • 7.1 校友會


    • 7.2 附中山校友會




  • 8 合作關係/姊妹學校


    • 8.1 日本


    • 8.2 中國


    • 8.3 大學系統


    • 8.4 臺灣




  • 9 其他


    • 9.1 蛋餅伯


    • 9.2 藍色大門


    • 9.3 附友樂團


    • 9.4 60周年校慶募款演唱會


    • 9.5 萬人唱校歌




  • 10 相關條目


  • 11 參考文獻


  • 12 腳注


  • 13 外部連結





歷史




正門。


師大附中在創校之前,最早可以回溯到日治時期的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在清代稱為「十二甲」的大安區西北角假農業試驗場部分用地,根據「成立時間」為台北第三所中學校,而設置「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校」,由大欣鐵馬擔任校長。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為止,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在臺日人子弟,臺灣籍學生佔約1/10。


1945年12月5日,在戰後接手台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命令下,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改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三中學」,校長仍由大欣鐵馬擔任,後在隔年1月25日改名「台灣省立台北和平中學」。而在剛改名為台北和平中學的這階段中,該校的學生主要是當時還留滯在臺的日籍學生,亦即接收日治時期在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及第三中學校就讀的日籍學生;這狀況一直維持到1947年4月底時,政府將日僑加快遣送回國完畢後,甫告一段落。這段期間的台北和平中學,原則上還是聘用日治時代的教職人員,而主管的校長也是來來去去的兼任職位;台灣省立台北第三中學正式由國民政府接管,三中情況與一中、二中類似皆與原日校淵源不大,可說是只有名字與校址相同。


1947年時,隨著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戰局日益不利,越來越多的公教人員子弟或流亡學生跟隨政府來臺,臺灣省政府教育處安排台北和平中學負責接收[1]。初期這些學生安排在借用自臺北商職(今日的國立台北商業大學)的教室中上課,直到日僑子弟完全撤離後才遷回校內。當時的臺灣省立台北高級中學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日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了將來的學生實習與教育實驗,需要籌備一所附屬中學,因此向臺灣省政府教育處申請將台北和平中學改為省立師院附屬中學。


1947年4月10日,台灣省教育廳正式行文同意於和平中學原址籌設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此後,每年的4月10日即為師大附中的校慶日。1947年8月1日新學年開始時,台北和平中學正式更名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同時設有高中部與初中部。除此之外,1949年10月時,師院附中也接手了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最後一批的311位學生[1]


1955年臺灣師範學院改制臺灣師範大學,1967年時從省立改制為國立,附中也因此在隔年隨之改制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但一直到1973年,原在臺師大任教的教育系副教授黃振球轉任師大附中校長後,師大附中才正式開始與臺師大間產生較緊密的聯繫關係,例如校內的教師逐漸換用臺師大相關科系畢業的校友,行政系統也改聘用臺師大教育系或教育心理學系的畢業生,逐漸提高專業度。1979年5月2日總統令公布高級中學法,同時廢止中學法,因此校名也於1979年8月隨法令更改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沿用至今。


附中雖然在創校初期(和平中學時代)曾有過初中部,但在1961年因應「省辦高中,市辦初中」政策而停止招生,一直到1980年8月才再度開辦國中部。


附中曾在1965年到1981年間招收過夜間部學生。除此之外,在1955年時,附中曾因應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的要求,為了因應疏散而在台北縣木柵的溝子口(今改屬台北市文山區)設立過木柵分部(收初中生),但該分部在1968年台灣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時奉命歸還臺北市政府,成為今日的臺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



校徽


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校時期,無校徽,只有以中字為主體,底下襯以三條金線及紫色旗面,四邊以金流蘇點綴的校旗。


戰後初期,政務混亂,校名時常更動,尚未明定校徽樣式,直到師院附中創立後,設計了類似於現今建中倒三角的校徽。


黃澂校長時期,將校徽改成外圈是粗線條,內圈為細線條,分割為五瓣的白色同心圓,象徵校訓的「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圓心嵌上方體的附中字樣。在一些較舊的設備上可以看到,如音樂教室的舊椅子。


1971年中興堂興建完成時,舞台上放置一座大講台,預定在正面繪製校徽,但意外畫成五花瓣的梅花形狀。自此校旗、校徽皆以此為準改成梅花。


校徽歷史(師大附中校史室網站)



校訓


附中校訓「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是1951年12月時,當時擔任校長的黃澂向全校師生徵集意見,經匯整之後,於1952年2月12日由校務會議正式通過,沿用至今,為「附中精神」的核心。


除了校歌之外,附中人對於五大校訓也多能朗朗上口。可是附中最早的校訓卻不是這五項,早在宗亮東先生初接掌附中時,因為希望附中樹立優秀的精神和校風,請當時的訓導主任張守仁老師草擬訓導方針,於是便在「禮義廉恥」的共同校訓下,另外製定「六大信條」作為附中學生遵循的方向。這六項分別是「附中學生是謙恭有禮的,附中學生是正直勇敢的,附中學生是勤學認真的,附中學生是篤實力行的,附中學生是活潑健康的,附中學生是清潔整齊的」。到了黃澂接任附中校長之後認為六大信條太長,另外打算以簡潔明快的字句來代替,於是在民國四十年十二月起,向全體老師徵求意見。


經過三個多月的討論,在十數種建議中將各種提案的精神彙整為「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五項,並在1952年2月12日正式定為附中校訓,作為附中學子進德修業的目標。


至於各項校訓的深切意涵,黃澂認為「人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思想,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培養學生愛人愛己的情操,則是附中的教育目標;「健康」乃是人生根本的泉源,真正的健康必須奠基於身心二方面,因此學校一方面要注意同學心智能力的發展,一方面要培養養良好的體育風尚和個人運動習慣;「科學」乃是要革除傳統教育的積弊,講求實是求是,培養學生懷疑和思辯的能力,進一步求取知識的拓展;「民主」乃是人類思潮的主流,透過教育上的落實,使民主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進而體認民主和法治的真諦;「愛國」乃是要使學生體認自我和群體不可分離的關係,培養出對國家民族的深刻感情。


附中校訓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象徵,新北樓的牆上掛有校訓,每年的愛國歌曲比賽也都必須有校訓答數。另外,夾子電動大樂隊主唱應蔚民(高628班)曾為師大附中創作一首歌曲名為《瀰漫在附堡天空的驕傲》,其中有段歌詞包含了附中校訓的搞笑版文字:「校訓,不會唸嗎?啊!教你唸—國愛、主民、學科、康健、道人,去新北樓看啦……」[2]



歷任校長



  • 日治時期台北州立第三中學校時代

    • 大欣鐵馬(1937年4月 - 1945年12月)


  • 台灣省立台北第三中學時代

    • 大欣鐵馬(1945年12月 - 1946年2月)


  • 台灣省立台北和平中學時代


    • 何敬燁(1946年2月 - 1946年7月,成功高中校長兼任)[3]

    • 葉桐(1946年7月 - 1947年5月,兼任)



  • 附中時代


    • 宗亮東(1947年5月 - 1949年7月)


    • 黃澂(1949年7月 - 1962年8月)

    • 黃季仁(1962年8月 - 1963年7月)

    • 許伯超(1963年7月 - 1965年2月)

    • 劉安愚(1965年2月 - 1973年7月)

    • 黃振球(1973年8月 - 1988年1月)

    • 蘇清守(1988年2月 - 1996年1月)


    • 楊壬孝(1996年2月 - 2002年7月)

    • 譚光鼎(2002年8月 - 2006年7月)


    • 楊壬孝(2006年8月 - 2010年7月)

    • 卓俊辰(2010年8月 - 2014年7月)

    • 洪仁進 (2014年8月 - 2017年7月,代理)

    • 王淑麗(2017年8月 - 至今,首位女校長及遴選校長)





行政單位






















































校長室 內有校長室及秘書室
教學事務處 內有教學組、註冊組、設備組、實驗研究組、實習輔導組、藝能教育組
學生事務處 內有生活輔導組、學生活動組、體育運動組、衛生保健組
教官室 教官室
輔導處 輔導處
圖書館 圖書館
資訊中心 資訊中心
國中部 內有教學事務組、學生事務組、輔導資料組
總務處 內有文書組、庶務組、出納組
人事室 人事室
會計室 會計室


建築



歷史建築


  • 舊南樓(1938—1980)


日治時代創校之初所建造,本與西樓相連為「L」形,位於當今南樓之位置。由於風格特殊,舊南樓素有「古堡」之稱,「附堡」之名也得自於舊南樓。

根據建築學者李乾朗校友(高151班)的分析,南樓古堡是1930年代日本統治地區相當流行的「帝國冠帽式」建築。當時日本喊出「興亞」口號,企圖以大東亞民族主義作為其軍事擴張的大義名分,其流風所及,便產生了帝國冠帽式的建築。也就是在洋式樓房的屋頂上加上一個日本古代城堡的琉璃瓦大屋頂,舊台北車站、高雄車站都是類似的建築。臺北州立第三中學的「古堡」雖然沒有琉璃瓦,但顯然是這種建築的簡化型。

根據校友程嘉文(高638班)的考證,南樓分成三次增築而成,古堡部分和西樓一樣為鋼筋水泥建築,東段增築部分則可能因為戰時物資短缺,以木材搭建。踩踏行走時會發出聲音,因此成為著名一時的附中四景之一——「南樓響板」。

  • 舊明德樓(1978—2009)

位於校園西北角,與網球場、圖書館、游泳池相鄰,是國中部所在地。整體建築呈「ㄇ」形,開口向西方,中有中庭,其中有一棵五層樓高,須多人才能環抱的老榕樹,是國中部的精神像徵。洗石子外牆,樓高四層。一樓南側是辦公室,二樓南側有輔導室,三樓南側有資訊教室與視聽教室,四樓南側是實驗室。地下一層,有美術教室、桌球室、會議室等。由於主體老舊,已拆除完畢。國中部學生於2009年11月20遷入新大樓,11月27日正式啟用。新大樓位於原本的排球場,而老榕樹也改種於學務處前之草坪。

  • 武道館(1938—1985年)

臺北州立第三中學時代的武道館,供學生進行柔道、摔角、擊劍等體育活動。國民政府接收後曾一度改為行政大樓、圖書館,新圖書館於1976年建成後再改為美術館。

  • 舊輔導室(待考—待考)

現南樓北側草坪,總務處外。


  • 舊司令臺(1953—1998)

  • 舊工藝館(1957—1990)

  • 舊科學館(1962—1990)

  • 舊圖書館(1957—1987)

  • 警報臺(待考—1999年)


位於現今西樓與中正樓交接處北側草坪。


  • 紅土跑道(待考—1998)

  • 前操場(待考—1978)


現中正樓基地與南北兩側廣場,包含新民樓基地。

  • 幼稚園(待考—2009年)

位於操場東側,原為附設幼稚園,幼稚園關閉後成一度成為社團辦公室,後因安全顧慮而列為校園的禁地,但仍有許多學生於其中練習鋼琴(社團所留下)或做教官不允許之行為。現在已拆除。


現存建築


  • 西樓(1937年—)

位於校園西側,呈南北走向,連接南樓與中正樓。為校內僅存的日治時代古蹟,原本與舊南樓相連,合為一「L」形建築,舊南樓拆除後則成為單獨一棟。屋頂原為黑瓦,後翻修為橘紅色瓦片。一樓為合作社、文具部及軍械室所在地,二樓有校史室,另有各學科研究室。一到二樓階梯以及二樓北側有各部之歷史班號牌。一二樓北側均有一間特殊的圓形廁所,其中二樓廁所在2000年時,經過翻修,加上裝置藝術,命名為「良心紅茶館」。「西樓夕照」是附中四景之一。

  • 明德樓(2009年11月—)

國中部所在地,為目前學校最新建築。

  • 舊北樓(1949年10月—)


國民政府接收初期,為解決教室不足,在當時校地最北側興建,呈東西走向。由於校地擴大,目前舊北樓夾在新北樓與操場之間,約略是校地的中央位置。當年附中周圍是一片稻田,二樓高的舊北樓顯得氣勢恢弘。得到北邊的新校地後,舊北樓北面正好直接面對紅土操場,每當東北季風吹起,陣陣風沙直往樓面撲襲而來,成為附中四景之一——「北樓狂沙」。學校為解決風沙問題,在樓北面種植一排大葉桉。1998年後,紅土跑道走入歷史,狂沙之景也不復存在。現在舊北樓供作學生社團辦公室使用,一樓東側有理髮部「美麗光速」。

  • 東樓(1957年—)

位於校園東側,一樓有保健室,二樓為美術班用教室、教師準備室、家長會與教師會辦公室。「東樓晨曦」是附中四景之一。

  • 游泳池(1960年—)

位於校園西北,東面是籃球場與操場,西面是國中部。室外超級冰水游泳池,僅在夏天開放。長五十公尺,寬二十公尺,深度九點二米到九點四米。游泳池預計於2019年起進行改建工程,屆時將暫停開放,完工後預計成為一座多功能建築,包含各式球場、游泳池與蒸氣室等設施。

  • 中興堂(1970年4月—)

位於校園東南角,有10多個位子的禮堂。除外借之外,學生社團的成果發表也多在此舉行。中興堂內亦有一些社團辦公室,現在搬至體育館地下室(目前暫停使用)。目前因配合台北捷運信義線大安站出口設置,已將走道部分連同上方社辦拆除。

  • 圖書館(1976年12月—)

一樓為閱覽室,學生常在自習課或放學後在此自習,地下一樓另有獨立的K書中心,主要提供高三考生使用。二樓有雜誌,漫畫,及一般書刊。三樓則有各類書籍提供借閱,其中藏書又以語文類和自然科學類為豐富。開放時間:二、三樓為週一上午8點至下午5點,週二至週五至下午六點(不包含例假日及寒暑假、重要考試日);一樓閱覽室為週一至週日,上午8點至晚上9點30分,國定假日與寒暑假則視校內考試時程機動開放。

  • 中正樓(1979年2月—)

中正樓在南樓與新北樓之間,原本此處為前操場。中正樓呈「一」字形,東西走向,西接西樓,東至東樓。高二教室位於此處。一樓有學務處、輔導室、教官室、糾察隊會辦,二樓有辦公室,地下室也有一些社團辦公室。50週年校慶(1997年)時,中正樓的樓面上兩幅「火鳳凰」瓷磚畫,象徵著經歷中學生活,即將步入大學的附中學生。



南樓


  • 南樓(至善樓)(1981年6月—)

位於校園最南側,正門入口處。南樓呈「一」字形,東西走向,西接西樓,東至東樓。高一教室位於此處。此外,一樓有校長室、教務處、總務處等,三樓有辦公室,五樓有物理、化學與地球科學實驗室,地下室有飲料部、點心部、麵包部與麵食部,是許多學生解決午餐的地方。此外至善樓的穿堂俗稱「南川」,放學後常有吉他社及舞蹈社在此訓練,「留南川」也是此兩社津津樂道之傳統。

  • 新北摟(新民樓)(1986年11月—)

位於校園約中間位置,中正樓北方,全高三、高二實驗班、高二音樂班、高二美術班都在此樓。新北樓呈「一」字形,北臨舊北樓,南面中正樓,東西末端有通道連接東西樓。新民樓五樓的圍牆特別加高,是曾有學生因感情因素跳樓而增高。新北樓南面草坪上挖有三池塘,最靠近樓中線,也是最大者稱為新北池,另兩池為生態教學用的生物池,種有睡蓮及其他水生植物。每年春夏之交,校園內有為數眾多的蟾蜍會群集至此處交配產卵,池中每每可見成群的蝌蚪。近年來逐漸發展出「丟新北」的文化,即是生日的時候要將壽星丟進新北池的傳統。921大地震後新北池底漏水,於是新北池改建,長寬、深度都縮減,校方以安全因素禁止學生丟人入池的活動(大過乙支)。一樓有生物實驗室、美術教室,二樓有視聽教室、會議室、語言實驗室,三樓有辦公室,地下室只剩難ㄘ紅番茄(目前因招標問題已由其他廠商承攬經營),在新民樓的角落另有一地塹(俗稱新北地塹),常用來展覽美術班同學的作品。樓頂有天文台,現為天文社使用。新民樓還有一間多媒體教室,約100多人座位,作為開會與教學使用,常外借舉行研討會議,學生會與學生議會也固定在此舉行內閣會議與班代會議。

  • 樂教館(1988年9月—)

校園最北端,旁邊即是後門,出後門就是仁愛路。一樓有音樂教室1~4及演奏廳,二樓以上為音樂班專用區。二樓為音樂班辦公室及視聽教室,三樓為國樂合奏及管絃樂合奏使用之合奏教室[1]、[2],及音樂班專用之音樂教室[1]~[3]。四樓、五樓為個別琴房,供音樂班學生練習及個別指導課上課使用,每間皆由高一、二音樂班同學數位分別認領,負責維持整潔及佈置。

  • 技藝館(1991年1月—)

校園最東方,有資訊教室、生活科技教室、縫紉及烹飪教室。地下室的空間有時也會借給學生社團使用。

  • 體育館(1994年—)

校園西南角,分為兩棟。靠南邊的一樓有室內籃球場,二樓是觀眾席,三樓為羽球、桌球場,四樓是觀眾席。靠北邊的一樓有體育組辦公室,往上有韻律教室及健身房,地下室則有部分社團的辦公室。然而由於社團辦公室為停車場改建,屬違章建築,預計將在106年七月拆除。

  • 司令臺(1998年—)

舊司令台在2011年7月拆除開始整修,於2013年4月完工,66屆校慶時(2013)正式啟用。新司令台配有無障礙設施,後方有風雨球場,地下室附有部份音樂性社團之社辦。


  • PU跑道(1998年—)

  • 校門(1947年—)



預計興建



  • 科學館(規劃中)

  • 新游泳池(預計2018年興建)地點:東側停車場、臨時籃球場。規模:地上2層,地下2層。

  • 新校門(預計2019年興建)地點:原址改建。配合東側門新建游泳池,入校動線以大門為主,使校門能通行大型遊覽車、消防車,並增加大門會客室空間。

  • 新中興堂(預計2021年興建)地點:原址重建。規模:地上14層,地下5層。空間配置:整合教育部所屬辦公空間需求及本校改建需求。地下五層之機車、汽車停車空間、演藝廳。地面1、2層之中興堂作為共同使用空間,3至4層規劃為展演空間、5層為專科教室、6層為資訊中心、7層為行政辦公空間



校友與校友會



師大附中擁有許多在社會上活躍的各界知名傑出校友,詳見條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校友會


國立臺灣師大附中校友會於1950年3月成立台灣總會,後於美國(南加州師大附中校友會、大華府師大附中校友會、休士頓師大附中校友會、大拉斯維加斯師大附中校友會、大紐約師大附中校友聯誼會、北加州師大附中校友聯誼會)、中國(華北師大附中校友會、華東師大附中校友會、華南師大附中校友會、華西師大附中校友會)、日本(早稻田師大附中校友會)等海外地區皆設有分會,並與各友校聯合舉辦聯誼活動。


另外除了以師大附中校友為主的專屬校友會外,許多臺灣知名大學都有成立與中山女高畢業生合組的「附中山校友會」,並曾與北一女中畢業生合組「清大北附校友會」。



附中山校友會


由師大附中、中山女高所組成的聯合校友會。全國多所大學均有附中山校友會及合辦活動,例示如下:



  • 師大附中與中山女高在臺灣大學與政治大學合辦年度附中山迎新宿營[4][5][6]、聯合傳情[7]、聯合迎新、參觀營、舞會、晚會、出遊、聚餐、巧克力會鍋等各項活動。


  • 國立臺灣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清華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交通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成功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中央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中興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中山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立中正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長庚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台北醫學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中山醫學大學附中山校友會


  • 國防醫學院附中山校友會



合作關係/姊妹學校



日本



  • 麻布高等學校

  • 山形県立米沢興譲館高等学校

  • 明法中学・高等学校

  • 宮城県仙台第三高等学校

  • 関西大学高等部

  • 秋田県立角館高等学校



  • 九州大學



中國


  •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大學系統


  • 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臺灣



  • 與科園實中、臺中女中共同受鴻海科技集團資助,建構互聯智慧教室

  • 與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中山女高、成功高中成立臺北市頂尖高中五校聯盟

  • 與大安高工、金甌女中合作,開放高中職特色課程跨校選修。

  • 與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簽訂交流意向協議書。

  • 與台北醫學大學簽訂合作意向書,進行策略聯盟

  • 與科學教育館、國家高速電腦中心、鴻海亞太電訊、三菱電機、微軟公司、IBM...等研究單位及產業合作。



其他



蛋餅伯


蛋餅伯本名黃建成(1935年 - 2005年),是最多附中學生認識與懷念的榮譽校友。自空軍退役的他自1964年起就在附中後門旁擺攤賣蛋餅,歷時38年直到2002年時才因健康因素「退休」,2005年6月12日因中風逝世於嘉義大林,生前名言是「人生不要太享受,吃個蛋餅就飽了」。由於蛋餅伯的蛋餅份量大、味美又便宜(民國六十五年前後,一個蔥油餅新台幣兩元,一份蛋餅五元。後來漸漸漲到一份蛋餅10元,2001年時最後一次漲價為新台幣15元,約是台北地區同類產品市價的1/3至1/2),因此廣受歷屆附中學生歡迎。2003年4月10日校慶期間,校方特別頒發榮譽附友給蛋餅伯,感念他長久以來對附中學生的關心。[8][9]



藍色大門



《藍色大門》是一部以師大附中為主要人物及故事場景所拍攝的電影,描寫高中生青澀又帶點淡淡憂愁的青春歲月。影片中的最後一段台詞,頗令人回味:「於是,我似乎看到多年後你站在一扇藍色大門前。下午三點的陽光,你仍有幾顆青春痘。你笑著,我跑向你問你好不好,你點點頭。三年、五年、甚至更久以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影片的男女主角陳柏霖和桂綸鎂當時都是18歲的新人,因為表現亮眼而受到矚目,後來也都各自成為影視界的偶像明星。本片友情製片徐小明是305班校友,2002年9月間首映,曾參與東京影展、亞太影展、坎城影展、多倫多影展、溫哥華影展、西雅圖影展等。



  • 導演:易智言

  • 演員:桂綸鎂、陳柏霖、梁又琳



附友樂團


或許是因為附中開放的環境與完善的社團,近幾年台灣樂壇興起許多「附友樂團」,包括五月天、阿霈樂團、蘇打綠、脆樂團等等,甚至校方將在60周年校慶邀請這些樂團舉行募款演唱會[10],五月天也表示:「附中是學生樂團搖籃」[11]。這些校內同學也為知名的校友感到驕傲。



60周年校慶募款演唱會


因中華民國教育部自2007年1月1日起開始辦理國立高中試辦校務基金自籌方案[5],師大附中是全國被選定的七所學校之一,必須自籌校務基金維修或添購設備,支付其他的校務行政費用,並且因附中在演藝圈擁有許多傑出的知名校友,因而舉辦募款演唱會。


此次募款演唱會於2007年4月14日舉辦,是台灣高中校園難得一見的大型演唱會,共計1萬5000人以上參加。演出人員絕大多數皆為附中校友,包括五月天、輕鬆玩、強辯、蘇打綠、阿霈、蔡旻佑等,且演出皆不收取任何費用。上場順序為:蔡旻佑、阿霈、蘇打綠、強辯、輕鬆玩、五月天。最後並全體上台大合唱校歌。



萬人唱校歌


於2012年4月14日舉辦的「萬人唱校歌,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活動是由附中學生會19屆發起、以慶祝65周年校慶的活動,號召校友回到母校並同時挑戰金氏世界紀錄中由一群人同時演唱一首歌曲的紀錄(現有紀錄是由一家印度公司號召員工與鄰近社區居民共15,243人共同創下),雖然最後統計共10,235人參加、挑戰失敗,但是萬人擠滿附中大操場的盛況,成為近年來繼搖滾教室之後難得一見的大型慶祝活動。參與此活動的校友包括時任行政院長的陳冲、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中選會主委張博雅、前新聞局長蘇俊賓、台北市議員林奕華等知名政治人物,與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體育主播傅達仁、卡通達人張哲生等名人。同樣也是校友的藝人劉真與納豆義務擔任活動主持人,而包括附中管樂、附中吉他、附中樂研、附中熱音等校內音樂性社團,也輪流帶唱不同版本的校歌,並在管樂搖滾版與彩帶氣球中收場。[12][13][14][15]



相關條目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參考文獻


網站

  • 師大附中官方網站

書籍

  • 《杜撰的城堡——附中野史》,朱和之等編著,商周出版(台灣,台北),ISBN 9861200711


腳注





  1. ^ 1.01.1 附中變遷史(二). 師大附中官網. 


  2. ^ 試聽連結 90秒 CDnet 喜瑪拉雅音樂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9.


  3. ^ 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63年前遭退學 成功高中尋「她(楊世蘅)/建中女學生」"存档副本.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6). ,聯合報,2011/10/15.


  4. ^ [1][永久失效連結]


  5. ^ [2]


  6. ^ [3]


  7. ^ [4]


  8. ^ 蛋餅伯走了 附中人唏噓. 自由電子報. 2005年6月18日 [2012年4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4月27日) (中文(台灣)‎). 


  9. ^ 師大附中的蛋餅伯 永別了!. 聯合新聞網. 2005年6月22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10. ^ 史上最大搖滾教室:師大附中60週年校慶「募款演唱會」[永久失效連結]


  11. ^ 中時電子報—五月天:附中是學生樂團搖籃[永久失效連結]


  12. ^ 挑戰萬人唱校歌 師大附中超嗨. 中央社.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13. ^ 萬人唱校歌 師大附中挑戰金氏紀錄. 聯合新聞網.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14. ^ 65歲生日 師大附中萬人唱校歌. 聯合新聞網.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15. ^ 陳院長出席師大附中65週年校慶萬人唱校歌活動. 中華民國行政院.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 師大附中官方網站(中文)(英文)

  • 師大附中BBS站

  • 師大附中班級演變表

  • 藍天之子部落格連線

  • 台灣深藍學生論壇師大附中版


  • 師大附中校友管樂團網站[永久失效連結]

  • 師大附中美術班網站

  • 附中人社


坐标:25°02′06.59″N 121°32′26.42″E / 25.0351639°N 121.5406722°E / 25.0351639; 121.5406722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