褫奪公權
大陸法系刑法 |
---|
犯罪论 (二階論、三階論) |
-构成要件- 客体 · 行为(作为 · 不作为) |
-違法性- 阻卻違法事由 |
-罪責- 心神喪失 · 精神耗弱 |
-正犯與共犯- 直接正犯 · 間接正犯 |
-罪數- 想像競合 · 牵连犯 · 连续犯 |
刑罰論 |
-法定刑- 死刑 · 無期徒刑 |
-保安處分- |
法律原則 |
罪刑法定原則 · 罪責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 · 比例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 · 平等原則 |
刑事訴訟法 · 刑事政策 |
褫奪公權或禠奪公權[註 1],為《中華民國刑法》第34條第1款之從刑。
目录
1 中華民國刑法總則
1.1 褫奪的資格
1.2 褫奪的時間
2 司法解釋
3 类似刑罚
4 註釋
5 参考文献
中華民國刑法總則
褫奪的資格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
《中華民國刑法》第36條自民國24年(1935年)7月1日施行時,褫奪公權者,褫奪「為公務員之資格」、「公職候選人之資格」、「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民國95年(2006年)7月1日施行修正《中華民國刑法》時,不再列舉褫奪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的資格。
褫奪的時間
褫奪公權時間的長度也依其所判之刑期長短而有所不同。按照中華民國刑法第38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6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1年以上10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2006年7月1日施行修正《中華民國刑法》時,第37條改成: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不變)
- 宣告1年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1年以上10年以下褫奪公權。(新規定)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不變)
- 褫奪公權之宣告,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新規定)
- 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其期間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但同時宣告緩刑者,其期間自裁判確定時起算之。(新規定)
中華民國刑法第51條數罪併罰之方法,在第八款規定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2006年7月1日施行新版刑法時,此規定不變。
司法解釋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司法院釋字第56號解釋
依據民國44年(1955年)11月21日司法院大法官《司法院釋字第56號解釋》,公務員被判褫奪公權,而其主刑經宣告緩刑者,在緩刑期內,除別有他項消極資格之限制外,非不得充任公務員。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司法院釋字第84號解釋
依據民國48年(1959年)12月2日《司法院釋字第84號解釋》,公務員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刑之宣告者,雖同時諭知緩刑,其職務亦當然停止。
类似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
澳門:
執行公共職務之禁止(從刑,僅適用於公務員)
執行公共職務之中止(從刑,適用於公務員及專業人士)- 剝奪選舉權或被選舉權 (從刑,涉及政治方面權利)
註釋
^ 依據2012年12月31日立法院法律系統以及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資料,衣部的褫以及示部的禠都有使用。然而衣部的褫,注音為ㄔˇ,汉语拼音为chǐ,意思为“剥夺”,此处为正确用字;示部的禠,注音為ㄙ,漢語拼音为sī,意思为“福气”,此处为错别字。
^ 「從刑」,注音:ㄗㄨㄥˋ ㄒㄧㄥˊ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中华民国刑法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禠奪公權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