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宏辭科
博學宏辭科(或作宏詞、鴻詞、弘辭等),又稱博學鴻儒科。為中國古代科舉制科的一種,其榜首稱為敕頭。
目录
1 沿革
2 康熙己未科博學鴻詞
3 乾隆丙辰科博學鴻詞
4 注釋
5 參考書目
沿革
中國歷史上,博學鴻儒科最早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称“博学宏词”,且作“博学弘辭”。時屬吏部科目,寒門進士通常要通過博學宏辭科,才能就仕,門閥士族參與的明經科,通常不用,也通不過此科目。南宋亦設此科。
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之亂平,國勢基本穩定。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帝稱:“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1]令各地舉薦並送至燕京。因天氣寒冷,考试时间改为隔年三月。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日,全國被荐举者共143人,齐集太和殿,後赴体仁阁应试,試題是《璇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康熙帝在保和殿御试,宣布录取博学鸿儒彭孙遹等50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合約占應試人數的三分之一,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汪琬、尤侗、湯斌、施閏章、毛奇龄等名家大儒均在此列。其中朱彝尊、嚴繩孫、潘耒、李因篤四人以布衣(平民)身分入选,时称「四大布衣」。
有不少明朝遺老寧願冒著被處死的危險,力辭不就;像顧炎武、黃宗羲等,傅山甚至戲稱:「『博學鴻儒』不如『清歌妙舞』。」[2]康熙帝亦加以容忍。無論如何,康熙帝重视和优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获得士大夫的好评。黄宗羲稱:“庶几同学之士,共起讲堂,以赞右文之治。”[3]
雍正末年,雍正帝曾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下令各省督撫推薦;惟不久駕崩。
乾隆元年(1735年),各省推薦一百七十六人,取十五人,杭世駿在此列;次年(1736年),又取四人。乾隆中期,為了避諱乾隆帝名“弘曆”之“弘”,書中傳鈔「弘辭」、「宏词」等字樣,一律改為“鴻”,以避免文字獄。
康熙己未科博學鴻詞
甲次 |
姓名 |
字號 |
生年 |
卒年 |
籍貫 |
授職/官至 |
備註 |
图片 |
---|---|---|---|---|---|---|---|---|
一等第1名 |
彭孫遹 |
字駿孫,號羨門 |
1631年 |
1700年 |
浙江海鹽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
|
一等第2名 |
倪 燦 |
字闇公,號雁園 |
1626年 |
1687年 |
江南上元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一等第3名 |
張 烈 |
字武承,號孜堂 |
1622年 |
1685年 |
直隸大興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一等第4名 |
汪 霦 |
字朝采 |
浙江平湖縣 |
|||||
一等第5名 |
喬 萊 |
字石林 |
1642年 |
1694年 |
江南寶應縣 |
![]() |
||
一等第6名 |
王頊齡 |
字顓士,號瑁湖 |
1642年 |
1725年 |
江南華亭縣 |
|||
一等第7名 |
李因篤 |
字子德,號天生 |
1631年 |
不詳 |
陝西富平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一等第8名 |
秦松齡 |
字留仙,號對巖 |
1637年 |
1714年 |
江南無錫縣 |
![]() |
||
一等第9名 |
周清原 |
江南武進縣 |
||||||
一等第10名 |
陳維崧 |
字其年,號迦陵 |
1625年 |
1682年 |
江南宜興縣 |
![]() |
||
一等第11名 |
徐嘉炎 |
字勝力,號華隱 |
1631年 |
1703年 |
浙江秀水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一等第12名 |
陸 葇 |
字次友 |
1630年 |
1699年 |
浙江平湖縣 |
|||
一等第13名 |
馮 勗 |
字方寅,號勉曾 |
江南長洲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一等第14名 |
錢中諧 |
字宮聲 |
江南吳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一等第15名 |
汪 楫 |
字舟次,號悔齋 |
1636年 |
1689年 |
江南休寧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一等第16名 |
袁 佑 |
字杜少,號霽軒 |
直隸東明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一等第17名 |
朱彝尊 |
字錫鬯,號竹垞 |
1629年 |
1709年 |
浙江嘉興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
|
一等第18名 |
湯 斌 |
字孔伯,號荊峴 |
1627年 |
1687年 |
河南睢州 |
授翰林院侍講 |
諡文正 |
![]() |
一等第19名 |
汪 琬 |
字苕文,號鈍翁 |
1624年 |
1691年 |
江南長洲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
|
一等第20名 |
丘象隨 |
字季貞,號西軒 |
不詳 |
不詳 |
浙江山陰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1名 |
李來泰 |
字仲章,號石臺 |
1631年 |
1684年 |
江西臨川縣 |
授翰林院侍講 |
||
二等第2名 |
潘 耒 |
字次耕,又字稼堂 |
1646年 |
1708年 |
江南吳江縣 |
![]() |
||
二等第3名 |
沈 珩 |
字昭子,號耿岩 |
1619年 |
1695年 |
浙江海鹽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二等第4名 |
施閏章 |
字尚白,號愚山 |
1618年 |
1683年 |
江南宣城縣 |
授翰林院侍講 |
![]() |
|
二等第5名 |
米漢雯 |
字紫來,號秀岩 |
直隸宛平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二等第6名 |
黃與堅 |
字庭表,號忍庵 |
1620年 |
1701年 |
江南太倉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
|
二等第7名 |
李 鎧 |
字公凱,號惺庵 |
授翰林院編修 |
|||||
二等第8名 |
徐 釚 |
1636年 |
1708年 |
江南吳江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
||
二等第9名 |
沈 筠 |
浙江仁和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二等第10名 |
周慶曾 |
字燕孫,號屺瞻 |
江南常熟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二等第11名 |
尤 侗 |
字同人,號悔庵 |
1618年 |
1704年 |
江南長洲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
|
二等第12名 |
范必英 |
字秋濤,號伏庵 |
1631年 |
1692年 |
江南長洲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13名 |
崔如岳 |
字宗五,號雪峰 |
不詳 |
不詳 |
直隸獲鹿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14名 |
張鴻烈 |
|||||||
二等第15名 |
方象瑛 |
字渭仁 |
1632年 |
不詳 |
浙江遂安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二等第16名 |
李澄中 |
字渭清,號愚村 |
1629年 |
1700年 |
山東諸城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17名 |
吳元龍 |
字臥山,號長江 |
江南婁縣 |
授翰林院侍講 |
||||
二等第18名 |
龐 塏 |
字霽公,號雪崖 |
1657年 |
1725年 |
直隸任丘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19名 |
毛奇齡 |
字大可,號西河 |
1623年 |
1713年 |
浙江蕭山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
|
二等第20名 |
錢金甫 |
字越江 |
1638年 |
1692年 |
授翰林院編修 |
|||
一等第21名 |
吳任臣 |
字志伊,號託園 |
1628年 |
1689年 |
浙江仁和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22名 |
陳鴻績 |
字子遜 |
不詳 |
1679年 |
浙江鄞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23名 |
曹宜溥 |
字子仁,號鳳岡 |
湖廣東鄉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24名 |
毛升芳 |
字允大,號乳雪 |
浙江遂安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25名 |
曹 禾 |
字頌嘉,號峨嵋 |
1637年 |
1699年 |
江南江陰縣 |
授翰林院編修 |
![]() |
|
二等第26名 |
黎 騫 |
江西清江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27名 |
高 詠 |
字阮懷 |
江南宣城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28名 |
龍 燮 |
字理侯,號石樓 |
1640年 |
1697年 |
江南望江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二等第29名 |
邵遠平 |
字戒三,號呂璜 |
不詳 |
不詳 |
浙江仁和縣 |
|||
二等第30名 |
嚴繩孫 |
字蓀友,號秋水 |
1623年 |
1706年 |
江南無錫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乾隆丙辰科博學鴻詞
甲次 |
姓名 |
字號 |
生年 |
卒年 |
籍貫 |
授職/官至 |
備註 |
图片 |
---|---|---|---|---|---|---|---|---|
一等第1名 |
劉 綸 |
字如叔,號繩菴 |
1711年 |
1773年 |
江蘇武進縣 |
|||
一等第2名 |
潘安禮 |
|||||||
一等第3名 |
諸 錦 |
|||||||
一等第4名 |
于 振 |
|||||||
一等第5名 |
杭世駿 |
![]() |
||||||
二等第1名 |
楊度汪 |
授翰林院庶吉士 |
||||||
二等第2名 |
陳兆崙 |
字星齋,號句山, |
1700年 |
1771年 |
浙江錢塘縣 |
授翰林院檢討 |
![]() |
注釋
^ 《清圣祖实录》卷七一
^ 閻錫山《傅公祠記》「清聖祖開博學鴻儒科之試,使召傅青主。青主大笑之,疾召美人歌舞廳事之上,戲使者曰:『博學鴻儒不如清歌妙舞』。」
^ 黄宗羲《董在中墓志铭》
參考書目
秦瀛:《己未詞科錄》
孟森:《己未詞科錄外錄》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