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大公國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奧地利大公國 Erzherzogtum Österreich | |||||||||
---|---|---|---|---|---|---|---|---|---|
1457年-1806年 | |||||||||
![]() 奧地利國旗 ![]() 奧地利國徽 | |||||||||
格言:A.E.I.O.U. | |||||||||
![]() 1477年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奧地利為橘色部分 | |||||||||
地位 | 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 |
||||||||
首都 | 維也納 |
||||||||
常用语言 |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 |
||||||||
政府 | 封建制 |
||||||||
藩侯 | |||||||||
• 976年–994年 |
利奧波德一世 (第一位巴本堡藩侯) |
||||||||
• 1136年–1141年 |
利奧波德四世¹ (最後一位藩侯) |
||||||||
公爵 | |||||||||
• 1141年–1477年 |
亨利二世「亞索米爾高特」¹ (1156年晉升為第一位公爵) |
||||||||
• 1230年–1246年 |
腓特烈二世 (最後一位巴本堡公爵) |
||||||||
• 1278年–1291年 |
魯道夫一世 (第一位哈布斯堡公爵) |
||||||||
• 1330年–1358年 |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² (最後一位公爵) |
||||||||
奥地利大公 | |||||||||
• 1358年–1365年 |
「創始人」魯道夫四世 (首任事實上的大公) |
||||||||
• 1457年–1493年 |
腓特烈五世³ (首任法律上的大公) |
||||||||
• 1804年–1835年 |
弗朗茨一世4 (首任皇帝) |
||||||||
• 1916年–1918年 |
卡爾一世 (末任皇帝,1922年死亡) |
||||||||
历史时期 | 近代史 |
||||||||
• 升格大公國 |
1359年 |
||||||||
• 被帝國承認 |
1457年 |
||||||||
• 入奧地利圈 |
1512年 |
||||||||
• 奧地利帝國 |
1806年8月11日 |
||||||||
货币 | Reichsthaler(1566年-1754年) Konventionstaler(1754年-1804年) |
||||||||
ISO 3166码 | AT |
||||||||
| |||||||||
今属于 | ![]() |
||||||||
1: 從1139年開始也是巴伐利亞公爵。 2: 直到1344年前與與弟弟快活的奧托共治。 3: 以腓特烈三世的名字當神聖羅馬皇帝,1452年到1493年;羅馬人的國王,1440年到1493年;施蒂利亞、克恩頓 和克拉尼斯卡的公爵,1424年到1493年。這些公國和大公國都是和弟弟阿爾布雷希特六世共治到1463年。 4: 以法蘭茲二世的名字當神聖羅馬皇帝,1792年到1806年。 5: 大公國依舊是帝國內內萊塔尼亞內的皇冠領地。 |
奥地利历史 |
---|
![]() |
早期历史
|
哈布斯堡时期
|
战间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战后奥地利
|
专题
|
奧地利大公國(德語:Erzherzogtum Österreich),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邦國之一,為哈布斯堡君主國的權力核心,奧地利帝國的前身。將近七百年來,奧地利從一個藩侯國(Markgraftum)晉身為帝國的中心。
地理
以維也納為中心,大公國涵蓋了整個維也納盆地。其範圍相當於今日奧地利的下奧地利邦,已及幾乎全部的上奧地利邦。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東南方,和匈牙利王國以萊塔河為界。與施蒂利亞公國之間隔著賽梅林山口,和北方的波希米亞王國以波希米亞森林和塔亞河為界。西邊和巴伐利亞公國接壤,在邊界處的因菲爾特原為巴伐利亞公爵所有,直到1779年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的《特申條約》將之以及薩爾茨堡總主教區割讓給奧地利大公國。
1251年到1276年在位的奧地利公爵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將恩斯河以西的部分領土劃入奧地利的版圖,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公國於976年建立起,這些土地一直屬於巴伐利亞公國。這部分領土成為上奧地利,後來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也沒有改變這份劃分規則。
相關條目
- 奥地利大公
- 奧地利歷史
- 哈布斯堡君主國
- 巴本堡王朝
- 神聖羅馬帝國
- 奧地利帝國
- 奧匈帝國
- 奧地利統治者列表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