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判
通判,中國古代官職之一,五代十國顺义元年(921年)始置。
學界認為通判一職始創立於北宋,[1]朝廷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以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全称通判某州军州事,俗称通判、通州、州判、监郡、郡佐、州佐、治中、别驾、郡丞。事實上,五代十国时期,吳王楊溥於顺义元年(921年)已设立此职,表張延翰為江州觀察巡官,通判軍府事。南唐保大元年(943年)繼設有通判一職,張易“以水部員外郎,通判歙州刺史。”[2]明朝期間為各府的副職,位於知府、同知之下。在清朝通判也稱為“分府”,管轄地為廳,此官職配置於地方建制的京府或府,功能為輔助知府政務,分掌糧鹽鐵都捕,品等為正六品。通判多半設立在邊陲地帶,以彌補知府管轄不足之處。1911年,清亡,該官職廢除。
通判也被用作古代廳長的別名,如:噶瑪蘭厅通判。
注釋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載,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四月乙酉,“始命刑部郎中賈玭等通判湖南諸州。”
^ 李裕民:《通判不始于宋》,《晋阳学刊》1997年第6期
參考文獻
-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 |
这是一篇關於政府官制演進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