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唐玄宗 | |||||||||||||||||
---|---|---|---|---|---|---|---|---|---|---|---|---|---|---|---|---|---|
唐朝皇帝 | |||||||||||||||||
![]() | |||||||||||||||||
唐朝第九任皇帝 | |||||||||||||||||
統治 | 712年9月8日 –756年8月1日 |
||||||||||||||||
前任 | 唐睿宗李旦(第八任) |
||||||||||||||||
繼任 | 唐肅宗李亨(第十任) |
||||||||||||||||
太上皇 | 唐睿宗李旦(太上皇,712年-716年[1]) |
||||||||||||||||
中國皇帝 | |||||||||||||||||
統治 | 712年9月8日 –756年8月1日 |
||||||||||||||||
前任 | 唐睿宗李旦 |
||||||||||||||||
繼任 | 唐肅宗李亨 |
||||||||||||||||
天可汗 | |||||||||||||||||
統治 | 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日 |
||||||||||||||||
前任 | 唐睿宗李旦 |
||||||||||||||||
繼任 | 唐肅宗李亨 |
||||||||||||||||
太上皇 | |||||||||||||||||
統治 | 756年8月1日-762年5月3日 |
||||||||||||||||
出生 | 武后垂拱元年八月五日(685年9月8日) 大唐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
||||||||||||||||
逝世 | 寶應元年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77歲) 大唐長安城太極宮甘露殿 |
||||||||||||||||
安葬 | 唐泰陵(今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東北15公里處) |
||||||||||||||||
皇后 | 王皇后 (唐玄宗) 貞順皇后 (唐玄宗) 元獻皇后 |
||||||||||||||||
子嗣 | 子:
女:
|
||||||||||||||||
| |||||||||||||||||
王朝 | 唐朝 |
||||||||||||||||
父親 | 唐睿宗李旦 |
||||||||||||||||
母親 | 竇德妃 |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統治唐朝長達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逃往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目录
1 人物生平
1.1 早年
1.2 唐隆之变
1.3 太子时期
1.4 玄宗即位
1.5 開元時期
1.5.1 設置黑水府
1.6 天寶時期
1.7 安史之亂
1.8 晚年
2 評價
3 軼事
4 音乐家
5 家庭
5.1 家世
5.2 后妃
5.2.1 有皇后封號者
5.2.2 其他嬪妃
5.3 子女
5.3.1 子
5.3.2 女
6 影視文學形象
6.1 影視形象
6.2 文學形象
7 参见
8 参考文献
9 延伸閱讀
人物生平
早年
武后垂拱元年秋八月五日戊寅(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后以其日为千秋节、天长节[2]。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垂拱三年(687年)闰七月丁卯,封楚王。永昌元年(689年),祖母武則天命令李隆基過繼予孝敬帝為子,繼其香火。載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祖母
武氏废除帝位,迁居东宫。
天授三年(692年)十月戊戌,李隆基出阁,开府置官属。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少年時代就顯出了極有膽識的性格。當他七歲時,正是武周时期,武懿宗自認為是武則天的姪子,趾高氣揚,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裏。有一次,武氏諸王到朝堂參加每月朔望的兩次會見時,他看到李隆基的車騎儀仗威嚴而整齊,心中不悅,便利用自己金吾將軍糾察風紀的權力橫加阻撓。李隆基卻理直氣壯地責問:「我家的朝堂,干你甚麼事?竟敢挾迫我的車騎隨從!」[3]祖母武則天知道此事後,不僅未加罪於他,反而更加宠爱他。虽然李隆基获得了祖母的宠爱,但在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其母窦氏与嫡母皇嗣妃刘氏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尸骨无踪。根据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卢氏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4]抚养、照料过年幼丧母的李隆基。同年腊月丁卯,李隆基由楚王改封临淄郡王。根据《唐会要》的记载[5],就在长寿二年,李隆基娶王氏为郡王妃。
圣历元年(698年),李隆基再度出阁,赐第于东都洛阳的积善坊。大足元年(701年),随祖母回到西京长安,赐宅于兴庆坊。长安中,历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革命后,伯父唐中宗复位。景龙二年四月(708年),李隆基兼潞州別駕。
唐隆之变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的武士穿虎紋衣,跨豹紋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中宗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韋后想效法武則天自稱皇帝,但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密謀,以中宗遺制,立溫王李重茂(中宗少子)為皇太子,韋后知政事,父亲相王李旦參政。韋黨宗楚客、韋溫、紀處訥等人,極力反對相王參謀政事。相王不想捲入宮廷鬥爭,對事件採取迴避的態度,於是李隆基就主動地策劃了消滅韋黨的宮廷政變。
當時韋后想稱帝登基,對太平公主立李重茂為帝不滿;李隆基又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壯大自己。正當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原來親近韋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改變態度,暗中向李隆基告密,勸其立即發動攻勢。於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
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6]於是,決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其妻許氏卻堅定地說:「忘身殉國,神必助之。既然參與同謀,即使不參加,勢難免罪。」鍾紹京明白,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佈命令。
二更時分,葛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黨掌握軍隊的韋璿、韋播、高嵩,然後宣佈:「韋后毒死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身高有馬鞭之長者皆殺之,立相王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對者,罪及三族。」羽林軍將士紛紛表示從命。李隆基率眾出禁苑南門,進攻宮城。葛福順率左萬騎攻玄德門,李仙鳧率右萬騎攻白獸門,相約在凌煙閣會見。李隆基率兵直入玄武門。韋后惶恐逃入飛騎營,被飛騎斬首獻於李隆基;安樂公主正在畫眉,也被斬首,其夫武延秀同時被殺。凡是諸韋及韋后親信均被逮捕斬首,史稱唐隆之變。
這時,李隆基才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相王。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7]當日,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太子时期
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於相王李旦。相王即位,是為睿宗。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制度,兄长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在秋七月己巳,册立平王李隆基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元景云。九月庚戌,李隆基长子李嗣直封为许昌郡王,次子李嗣谦为真定郡王。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同时,太平公主在后宫中,包括李隆基的身边大量安插耳目[5]。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佈,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
景雲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命太子監國,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處分。九月,李隆基的一位妾室——楊良媛生下他的第三子李嗣升,即日后的唐肃宗。楊良媛怀孕时,东宫中依附于太平公主的耳目,“必阴伺察,事虽纤芥,皆闻于上[8]”,李隆基心不自安,甚至因太平公主之故试图为楊良媛堕胎。在先天元年(712年)七月,睿宗禪讓於太子。太平公主雖力勸睿宗不要放棄處理大政的權力,但已無濟於事了。
玄宗即位

李隆基手书《鹡鸰颂》孤本(局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李隆基於延和元年(712年)八月三日即位,是為唐玄宗,改元先天。當時,宰相多是太平公主之黨,文武大臣,也多依附她。於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了玄宗的當前要務。而太平公主的黨羽看到玄宗銳意親政,就想廢黜玄宗。
先天元年(713年)七月,玄宗與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等決定起事。玄宗命王毛仲到閒廄取出御馬並調家兵三百餘人,親自率領太僕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右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竇懷貞暫時走脫,最後自縊而死。太平公主驚恐萬狀,先逃入山寺,後被賜死於家,是為先天政變。自此以後,一切軍政大事玄宗完全可以自作主張了。
先天元年十月,玄宗到新豐(今陝西臨潼)閱兵於驪山下,調動二十萬人馬,旌旗連亙五十餘里,聲勢浩大。但由於軍容不整,欲斬兵部尚書郭元振,因宰相劉幽求、中書令張說求情,將其流於新州(今廣東新興)。接著,以制軍禮不肅罪殺了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本來,玄宗只是為了整頓軍紀,樹立自己的威信,並無意殺唐紹,但由於金吾將軍李邈倉促宣敕,無可挽回,故而玄宗罷了李邈的官。由於兩位大臣得罪,諸軍震動很大,秩序不穩,只有左軍節度薛訥、朔方道大總管解琬二軍穩定,玄宗讚嘆不已。
開元時期
先天元年十二月,改元為開元。開元時期的三十年是唐朝的極盛時期。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議:抑制權貴,重視爵賞,納諫諍,禁貢獻,他都採納。無關大局的具體問題,他都放手讓姚崇處理。有一次,姚崇奏請決定郎吏的任命問題,姚崇再三請求玄宗決定,玄宗只是仰視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應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應當與朕共議,郎吏小官的事,何須一一煩朕!」自此以後,群臣於是知道玄宗能尊重大臣的決定。
玄宗弟薛王李業母舅王仙童,凌辱百姓,被御史彈奏。薛王李業為其求情,玄宗命中書、門下復查。姚崇等奏曰:「王仙童罪狀明白,御史所言正確,不可縱容。」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見。從此,所有貴族都不敢放肆。
為了糾正奢華的風氣,開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輿服御、金銀器玩,宜令有司銷毀,以供軍國之用;其珠玉、錦繡,焚於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錦繡。」又下欶:「百官所服帶及酒器、馬銜、鐙,三品以上,聽飾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銀,自餘皆禁之;婦人服飾從其夫、子。其舊成錦繡,聽染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採珠玉,織錦繡等物,違者杖一百,工人減一等。」(《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開元二年七月條)同時,還罷兩京織錦坊。他還反對厚葬,他認為厚葬無益於死者,有損於生者。於是,要求喪葬務遵簡儉,凡送終物品,均不得以金銀器為飾。如有違者,杖一百。州縣長官不能舉察者,一律貶官。
為了從歷史上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鑑,玄宗喜愛閱讀史書,讀到有關政事的問題,他特別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於是,他要宰相為他推薦侍讀,幫助他讀書。開元三年(715年)九月,馬懷素、褚無量被推薦為侍讀。玄宗對侍讀非常尊敬,親自迎送,待以師傅之禮。开元三年(715年)正月,玄宗次子李瑛被立为皇太子。
設置黑水府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朝在伯力(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設置黑水府,置黑水軍,對黑水靺鞨地區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並勘探了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新唐書·北狄傳》記載:“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玄宗與中書門下及禮官、學士宴於東都集仙殿。他說:「仙者憑虛之論,朕所不取。賢者能治理國家,朕與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賢殿。」「仙」、「賢」雖一字之差,卻反映了玄宗重視人才的態度。
天寶時期
隨著時間的流逝,玄宗自認為天下已經太平,逐漸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華,減少過問政事。陳建平《中國通史一百講》:“開元二十三年的時候,他覺得國家太平,要表現國家的歡樂盛況,於是大宴五鳳樓,在五鳳樓的殿前,開了一個盛大的同樂會,各種音樂、舞蹈、戲劇,百劇雜陳,讓三百里之內的刺史縣令,都要帶領當地的樂舞伎人,集合到五鳳樓之下來表演,這種歡樂表演,熱鬧喧天,連續了五日之久。”
玄宗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武惠妃不久也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玄宗以为逝世多年的母亲窦氏祈福的名义,敕书儿媳、第十四子寿王妃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天寶四年(745年)八月,冊楊氏為貴妃。
楊貴妃不僅個人受寵,其三個姐姐也均賜府邸於京師,寵貴赫然;其遠堂兄楊國忠也因而飛黃騰達。楊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轡授鞭,貴妃院有織繡工七百人。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他們獻給楊貴妃的貢品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官吏競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的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裏,民間竟然流行歌謠日:「生男勿喜女勿悲,若今看女作門楣。」可見,玄宗寵愛楊貴妃的社會影響相當深遠。
生活的奢靡,隨之而來的是政治上的腐敗。天寶初年,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被重用為相。李林甫為了掌握大權,反對諫官有益的建議。他訓斥諸諫官道:「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何須多言!」補闕杜璡上書言事,次日即被降為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令。自此以後,沒有人敢再有諫爭之言了。
在用人方面,李林甫認為凡在德才方面超過自己者,他都設法將其除去。玄宗想重用兵部侍郎盧絢,他就把盧絢調任華州(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刺史,並欺騙玄宗說盧絢因病不能理事而棄而不用。玄宗又欲重用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刺史嚴挺之,李林甫又欺騙玄宗說嚴挺之年老多病,宜授其散職,便於他養病。於是,嚴挺之又被送到東京(今河南洛陽)養病去了。李林甫雖然專權亂政,但其在位期間,政局尚穩。
李林甫欺上壓下並未引起玄宗注意,他反而仍然認為天下無事,把主要政事交由李林甫處理。高力士多次勸他不可使大權旁落以免失去君威,他還甚為不悅,致使高力士惶恐自責。天寶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後,玄宗一方面重用擅權弄法的楊貴妃堂兄楊國忠為宰相,一方面信任居心叵測的邊將安祿山,以圖左右平衡。
楊國忠的專權亂政比李林甫更甚,重用親信,排斥異己。天寶十二年(753年),關中大饑,因京兆尹李峴不甚順從,遂以災氣歸罪於李峴,貶李峴為長沙(今湖南長沙)太守。後來霖雨成災,玄宗過問災情,楊國忠取最好的禾苗給玄宗看,掩蓋災情真象。扶風太守房琯反映了所管地區的災情,楊國忠就派御史去追究他的責任。因此,天寶十三年(754年)雖然關中災情嚴重,但無人敢如實上報。連玄宗身邊的宦官高力士也說,楊國忠大權在握,賞罰不公,連他也不敢說話了。
范陽(今北京附近)節度使安祿山為了和楊國忠在玄宗面前爭寵,二人互相詆譭。玄宗對此搖擺不定,認為主要政事交付宰相,邊防事務交付諸將,無可憂慮。這樣一來,蓄謀已久的安祿山終於發動了反唐的大叛亂。
唐玄宗雖然沒有發動過像唐太宗、唐高宗朝時那樣的大規模的開邊軍事行動,但是他在位期間中原周邊地區與鄰近少數族吐蕃、契丹、南詔等的戰事連綿不斷。在邊疆軍事勝利的刺激下,玄宗日益滋長了他好大喜功的思想,寵愛有戰功的邊將。邊將也因此不停對外族開戰,以邀功賞。特別是李林甫為遏制政敵而拉邊將牛仙客入相後,更開放了蕃將以邊功為手段,窺伺中央政權的機會。
安史之亂

《明皇幸蜀圖》描繪唐玄宗到四川避難場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兴平市马嵬镇杨贵妃墓
唐玄宗晚年驕奢淫逸,終日只顧與楊貴妃遊樂。他罢免良相张九龄,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每况愈下。玄宗本不太相信鬼神之說,後來崇信方士張果,漸好神仙;並尊奉道教,企慕長生不老,以是朝野爭言符瑞。李林甫死后,又以楊貴妃之從兄楊國忠担任丞相,李林甫在位時尚可穩住朝政,楊國忠不仅没有李林甫的才幹,反而縱容贪污腐败,局面遂不可收拾。不久,楊國忠与手握兵權的范陽节度使安祿山发生冲突,安祿山决心先發制人,發動叛变。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於時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望風瓦解。史稱安史之乱。玄宗決定逃往四川,途中至馬嵬驛,士兵譁變,士兵砍殺楊國忠,又逼玄宗賜死楊貴妃,玄宗權衡輕重下後,為了保命及維持君威,不得已下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勒死。
對玄宗早有不滿的太子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李亨率一部份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李隆基與陳玄禮率另一部份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太上皇,玄宗長達44年的統治告終。
晚年
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隨著安祿山被殺,郭子仪收复长安,玄宗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奉玄宗為太上皇。乾元三年(760年)七月,宦官李輔國奉承肅宗,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迫使玄宗軟禁於太極宮(西內)甘露殿。高力士、陈玄礼等人被贬谪,玄宗浸不自怿、憂鬱寡歡。
寶應元年农历四月初五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城太極宮甘露殿內駕崩,享壽七十七歲,在位四十四年。同年四月十八日(762年5月16日),久病未癒的唐肅宗李亨亦駕崩于长生殿,享年五十一歲。广德元年(763年)三月,將唐玄宗李隆基安葬於唐泰陵(今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東北15公里處)。廟號玄宗,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評價
開元年間,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革除弊害,鼓勵生產,經濟發展,史稱「開元之治」。开元十四年(726年)杜甫《憶昔》有詩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雖然玄宗後期怠政,但直到他在位四十三年的天寶十三年(754年),仍是唐代的極盛之世,全國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鄉,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口。史載:“戶口之盛,極於此”[9]。
軼事

颐和园长廊彩绘:唐玄宗游月宫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专一的皇帝,民間習稱他為「唐明皇」,《異聞錄》載〈唐明皇遊月宮〉一事。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過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千古傳誦,例如:
-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但也有中立如詩聖杜甫,例如《哀江頭》一段:
- 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
-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墜雙飛翼。
-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
唐皇室后裔李商隱更有《馬嵬》詩諷曰:
-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晚唐宰相鄭畋的《馬嵬坡》一首貌似為玄宗辯護,其實寓意也不過說他略強於陳後主罷了:
-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音乐家
唐玄宗富有音樂才華[10],对唐朝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11]、羯鼓[12],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他曾选乐工,宫女在禁院梨园中歌舞,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
家庭
家世
唐玄宗李隆基的祖先
16. 唐朝皇帝 唐高祖李渊 |
||||||||||||||||
8. 祖父之父: 唐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
||||||||||||||||
17. 追尊太穆皇后 竇氏 (竇毅女、宇文泰外孫女) |
||||||||||||||||
4. 祖父: 唐朝皇帝 唐高宗李治 |
||||||||||||||||
18. 隋朝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 |
||||||||||||||||
9. 祖父之母: 文德順聖皇后 長孫氏 |
||||||||||||||||
19. 长孙晟之妻,高氏 (高劢女) | ||||||||||||||||
2. 父亲: 唐朝皇帝 唐睿宗李旦 |
||||||||||||||||
20. 隋朝东都洛阳郡丞 武华 |
||||||||||||||||
10. 祖母之父: 魏忠孝王 武士彠 |
||||||||||||||||
21. 武华之妻,赵氏 |
||||||||||||||||
5. 祖母: 則天順聖皇后 武氏 |
||||||||||||||||
22. 隋朝纳言 杨达 |
||||||||||||||||
11. 祖母之母: 榮國夫人 楊氏 |
||||||||||||||||
1. 唐玄宗李隆基 |
||||||||||||||||
23. 隋文帝外甥窦抗 |
||||||||||||||||
12. 外祖父之父: 莘國公 竇誕 |
||||||||||||||||
6. 外祖父: 邠國公 竇孝諶 |
||||||||||||||||
24. 唐朝皇帝 唐高祖李渊(=16) |
||||||||||||||||
13. 外祖父之母: 襄陽公主 |
||||||||||||||||
3. 母亲: 追尊昭成順聖皇后 竇氏 |
||||||||||||||||
14. 外祖母之父: 不详 |
||||||||||||||||
7. 外祖母: 龐氏 |
||||||||||||||||
15. 外祖母之母: 不详 |
||||||||||||||||
后妃
有皇后封號者
- 王皇后
武惠妃(追贈貞順皇后)
楊貴嬪(追贈元獻皇后,肅宗李亨生母)
其他嬪妃
- 董贵妃,原为良娣,延和元年十月太上皇册封皇帝良娣董氏为貴妃,见于《全唐文 卷十九》册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诰。[13]一说即《明皇杂录》上和唐玄宗一起接见十岁的刘晏的贵妃。
杨淑妃,名真一,原为良娣,延和元年十月太上皇册封皇帝良娣楊氏为淑妃[13],后离宫入道。
武贤妃,原为良媛,延和元年十月太上皇册封皇帝良媛武氏为賢妃[13]。武惠妃最初的封号是婕妤,武贤妃与武惠妃当是两人。- 楊貴妃
項貴妃,项承晖姐,生一女,某公主生母,墓志称项承晖为“贵妃之令弟,公主之季舅”[14]。墓志所记时间为天宝十年,时杨氏为贵妃,此处贵妃亦可能是妃嫔的泛指。- 趙麗妃
- 劉華妃
卢贤妃,信王李瑝母,其子墓志中又称她为卢贤妃
钱妃,具体徽号无载
韦妃,名韦秀,具体徽号无载,谥曰顺。- 林昭仪
皇甫德儀(追封淑妃)- 武賢儀
- 郭順儀
- 董芳儀
- 柳婕妤
高婕妤,原为才人,追封婕妤
张美人,字七娘,史书无载,见于其墓志
鍾美人,左武卫中郎将钟恭容妹- 王美人
- 杜美人
- 张美人
- 劉才人
閻才人,母太原郡太夫人太平观女道士王紫虚- 陳才人
- 鄭才人
- 高才人
- 常才人
- 张才人
- 赵才人
- 崔氏,崔湜长女
- 崔氏,崔湜次女
- 郝氏,父郝洽
- 鸾儿
赵才人,见于其女寿光公主之墓志铭
曹野那姬(中亞粟特人[15])
身世存疑人物
江采蘋,封号梅妃(部份學者認為是传说人物。唐玄宗开元年间所设三妃为惠妃、丽妃、华妃[16]。且终唐一朝,始终没有梅妃这一封号。)
莫才人,《酉阳杂俎》所记,真伪不详,宁王李宪所献,善唱秦声,号“莫才人啭”
子女
子
- 奉天皇帝(靖德太子,郯王)李琮(第一子,母劉華妃)
- 廢太子(郢王)李瑛(第二子,母趙麗妃)
- 唐肅宗 李亨(第三子,母楊貴嬪)
- 棣王李琰(第四子,母錢妃)
- 鄂王李瑤(第五子,母皇甫德儀)
- 靖恭太子(甄王)李琬(第六子,母劉華妃)
- 光王李琚(第八子,母劉才人)
- 夏悼王李一(第九子,母武惠妃)
- 儀王李璲(第十二子,母劉華妃)
- 潁王李璬(第十三子,母高婕妤)
- 懷哀王李敏(第十五子,母武惠妃)
- 永王李璘(第十六子,母郭順儀)
- 壽王李瑁(第十八子,母武惠妃)
- 延王李玢(第二十子,母柳婕妤)
- 盛王李琦(第二十一子,母武惠妃)
- 濟王李環(第二十二子,母鍾美人)
- 信王李瑝(第二十三子,母盧美人)
- 義王李玼(第二十四子,母閻才人)
- 陳王李珪(第二十五子,母王美人)
- 豐王李珙(第二十六子,母陳才人)
- 恆王李瑱(第二十七子,母鄭才人)
- 涼王李璿(第二十九子,母武賢儀)
- 汴哀王李璥(第三十子,母武賢儀)
另有七人早夭,母親名氏與地位失傳。《代国公主碑》中记有在734年参加代国公主李华葬礼的安王李洵,为早夭七子之一。
女
唐玄宗共有29位女儿[17],如下:
永穆公主(母柳婕妤,下嫁王繇)
常芬公主(下嫁张去奢)
孝昌公主(夭折)
唐昌公主(第四女[18],下嫁薛锈)
靈昌公主(夭折)
常山公主(第六女,下嫁薛谭,又嫁窦泽)
萬安公主(天宝年间出家做道士)
上仙公主(母武惠妃,夭折)
懷思公主(号登真,夭折)
晉國公主(先封为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
新昌公主(下嫁萧衡)
臨晉公主(母皇甫德儀,第二女,下嫁鄭潜曜)
衛國公主(先封为建平公主,下嫁豆卢建,又嫁杨说)
真陽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苏震)
信成公主(母阎才人,下嫁独孤明)
楚國公主(先封为寿春公主,下嫁吴澄江)
昌樂公主(母高才人,下嫁窦锷)
永寧公主(下嫁裴齐丘)
宋國公主(先封为平昌公主,下嫁温西华,又嫁杨徽)
齊國公主(母楊貴嬪,第八女,先封为兴信公主,又封为宁亲公主,下嫁张垍,又嫁裴颍,末嫁杨敷)
咸宜公主(母贞顺皇后,下嫁杨洄,又嫁崔嵩)
宜春公主(母林昭仪,夭折)
廣寧公主(母董芳仪,下嫁程昌胤,又嫁苏克贞)
萬春公主(母杜美人,下嫁杨朏,又嫁杨锜)
太華公主(母贞顺皇后,第二十一女,下嫁杨锜)
壽光公主(母赵才人,第二十二女,下嫁郭液)
樂城公主(下嫁薛履谦)
新平公主(母常才人,下嫁裴玪,又嫁姜庆初)
壽安公主(母曹野那姬,名「蟲娘」,下嫁苏发)
记载有误的公主
普康公主(夭折,疑為唐懿宗女普康公主,資料誤記於玄宗女之下。)[19]
- 乐成公主,第二十三女。与寿光公主同时册封,可能为乐城公主之笔误。记载于《全唐文 卷二十四》。
高阳公主(《全唐文 卷二十四》记载了唐玄宗第二十女被封为高阳公主的一段册文[20]。《新唐书 诸帝公主传》中没有唐玄宗的女儿曾被封为高阳公主的记载。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太宗女高阳公主的册文,被误放至玄宗之列。但据《新唐书》的记载[21]唐高宗永淳之前公主的食邑为三百户。[22]唐玄宗时公主所获食邑曾从五百户增加到一千户。因此从食邑“一千户”判断,这位高阳公主应是唐玄宗的女儿。可能是《新唐书》漏记这位公主或某位公主曾经的封号。)
影視文學形象
影視形象
杨贵妃(1927年) - 陈宝琦飾演
杨贵妃(1939年) - 舒适飾演
杨贵妃(1955年) - 森雅之飾演
杨贵妃(1962年) - 嚴俊飾演
杨贵妃(1976年) - 思維飾演
剑仙李白(1983年) - 王伟飾演
杨贵妃传奇(1986年) - 金汉飾演
杨贵妃(1986年) - 宗华飾演
珍珠传奇(1987年) - 吴风飾演
杨贵妃(1992年) - 刘文治飾演
唐明皇(1993年) - 刘威飾演
大明宫词(2000年) - 吴军飾演
杨贵妃(2000年) - 江华飾演
天子尋龍(2001年) - 陳浩民飾演
大唐歌飞(2003年) - 唐国强飾演
神鬼八阵图(2006年) - 张谦飾演
大唐芙蓉园(2007年) - 赵文瑄飾演
杨贵妃秘史(2010年) - 黄秋生飾演
太平公主秘史(2012年) - 张翰飾演
唐宫燕(2013年) - 李承铉飾演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2015年) - 黎明飾演
大唐荣耀(2016年) - 秦汉飾演
妖猫传(2017年) - 张鲁一飾演
宮心計2深宮計(2018年) - 馬浚偉飾演
文學形象
黃易 - 《盛唐三部曲》(《日月當空》、《龍戰在野》、《天地明環》)- 梁羽生— 「大唐三部曲」——《大唐遊俠傳》中出場,《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提及
参见
- 开元盛世
- 安史之乱
- 中国古代和亲制度
- 中国历代和亲公主
- 天長節
参考文献
^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對立,睿宗本來也無心帝位,故傳位予李隆基,睿宗為太上皇。
^ 唐《明皇实录》云:“开元十七年秋八月,上降诞之日,大置酒合乐,燕百僚于华萼楼下。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率百僚上表,愿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使燕乐,休假三日。诏从之。”诞日建节,盖肇于此。天宝七载八月己亥,诏改为天长节。
^ 《旧唐书》.玄宗纪「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
^ 窦氏,即唐肃宗皇后张氏的祖母。见于《旧唐书 列传第二 后妃下》肃宗张皇后......祖母窦氏......昭成为天后所杀,玄宗幼失所恃,为窦姨鞠养。
^ 5.05.1 《唐会要·卷三》皇后......元宗皇后王氏。长寿二年。纳为妃。先天元年八月二十日。立为皇后......开元二年八月十日诏曰。古者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以备内职焉。朕恭膺大宝。颇修旧号......往缘太平公主取人入宫。朕以事虽顺从。未能拒抑。见不贤莫若自省。欲止谤莫若自修。改而更张。损之可也。妃嫔已下。朕当拣择。使还其家。宜令所司将车牛。今月十二日。赴崇明门待进止。
^ 《旧唐书》.玄宗纪「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
^ 《旧唐书》.玄宗纪「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祇萬姓,賴汝之力也。」
^ 《旧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后妃下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 《資治通鑒》卷217胡三省注
^ 刘毓盘《词史》:“玄宗皇帝好诗歌,精音律,多御制曲。”
^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興慶宮,上潛龍之地,聖曆初五王宅也。上性友愛,及即位,立樓於宮之西南垣,署曰「花萼相輝」。朝退,亟與諸王遊,或置酒為樂。時天下無事,號太平者垂五十年。及羯胡犯闕,乘傳遽以告,上欲遷幸,復登樓置酒,四顧悽愴,乃命進玉環。玉環者,睿宗所御琵琶也。異時,上張樂宮殿中,每嘗置之別榻,以黃帕覆之,不以雜他樂器,而未嘗持用。至,俾樂工賀懷智取調之,又命禪定寺僧段師取彈之。時美人善歌從者三人,使其中一人歌《水調》。畢奏,上將去,復留眷眷,因使視樓下有工歌而善《水調》者乎?一少年心悟上意,自言頗工歌,亦善《水調》。使之登樓且歌,歌曰:「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上聞之,潸然出涕,顧侍者曰:「誰為此詞?」或對曰:「宰相李嶠。」上曰:「李嶠真才子也!」不待曲終而去。”
^ 《羯鼓录》曰:“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若制作诸曲,随意而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至于清浊变转,律吕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
^ 13.013.113.2 唐睿宗《冊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誥》:《關雎》之化,始於國風;貫魚之序,著於《大易》。用能輔助王道,葉宣陰教。皇帝良娣董氏、良娣楊氏、良媛武氏等,門襲鍾鼎,訓彰禮則,器識柔順,質性幽閑。美譽光於六寢,令範成於四教。宜升徽號,穆茲朝典。董氏可貴妃,楊氏可淑妃。武氏可賢妃。
^ 见于《大唐故右威卫左中侯项君墓志铭》并序。墓主项承晖被描述为项贵妃之弟,公主之舅。
^ 專家稱唐玄宗有位「洋貴妃」 懷疑為粟特人進貢_cctv.com提供. [2013-07-28].
^ 《旧唐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一》开元中,玄宗以皇后之下立四妃,法帝喾也。而后妃四星,一为正后;今既立正后,复有四妃,非典法也。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为正一品;又置芳仪六人,为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 《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永久失效連結]
^ 《新唐书》记载了大部分的公主,但没记录她们的排行。明确的排行主要出于《全唐文 卷二十四》。
^ 據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云:「唐書公主傳明皇帝二十九女,吳氏糾其謬,謂公主數多一人,然不言所多何人。予考……普康公主傳不著其封年,乃悟咸通九年追封者必是懿宗女,非明皇女也。若去此一人,正合二十九之數。」
^ 《全唐文 卷二十四》封高阳公主制 用嘉成德,将及推恩,疏封锡号,礼典攸在。第二十女资身淑慎,禀训柔明。克备肃雍之仪,允彰图史之德。而方营鲁馆,宜启沁园,俾承宠於中闱,复增荣於列赋。仍食实封一千户。
^ 《新唐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永淳之前,亲王食实户八百,增至千辄止;公主不过三百,而主独加户五十。
^ 《新唐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开元新制:长公主封户二千,帝妹户千,率以三丁为限;皇子王户二千,主半之。左右以为薄。帝曰:“百姓租赋非我有,士出万死,赏不过束帛,女何功而享多户邪?使知俭啬,不亦可乎?”于是,公主所禀殆不给车服。后咸宜以母爱益封至千户,诸主皆增,自是著于令。主不下嫁,亦封千户,有司给奴婢如令。
延伸閱讀
- 麥谷邦夫:〈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撰述與思想特徵〉。
![]() |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作者:李隆基 |
唐玄宗 唐朝 出生于:685年逝世於:762年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唐睿宗 李旦 |
唐朝皇帝 712年-756年 |
繼任: 唐肅宗 李亨 |
中國君主 712年-756年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