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
病原体,泛指对可以引致疾病的生物及非生物的一个总称。病原体包括了:细菌(病原菌)、真菌、朊毒體、線蟲、寄生蟲、其他的生物,以及非生物,例如:病毒、 重金屬、各種化學毒素、霾害、汙染等等。
历史上首位確定病原体存在的,是1840年代的匈牙利的产科医生塞麥爾維斯。他发现医院內由产科護士負責接生的貧窮產妇,她们的死亡率比由医生負責接生的產妇高上幾倍。他从他的观察中认定两者死亡率的差別,与环境的清洁有关连。
目录
1 流行病學定義下的病原體
1.1 生物病原體
1.2 營養病原體
1.3 化學病原體
1.4 物理因素
1.5 社會因素
2 植物中病害發展的階段
2.1 接種
2.2 侵入
2.3 感染
2.4 侵害
2.5 繁殖
2.6 病源傳播
2.7 病源殘存
3 参考文献
3.1 引用
3.2 来源
4 參見
5 外部連結
流行病學定義下的病原體
生物病原體
例如,細菌或昆蟲。
營養病原體
例如,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膽固醇的製造者。
化學病原體
例如,氣體和有毒化學物質造成空氣,水與土地的污染物。
物理因素
例如,氣候或植被。
社會因素
例如,職業、社會階級、居住地點或生活形態。
植物中病害發展的階段
接種
接種(inoculation),指接種源傳送到達寄主部位,其包括接種源的降落及到達,真菌孢子或寄生性植物種子的發芽,線蟲卵的孵化等步驟。
侵入
入侵方式
- 直接侵入(direct penetration),機械壓力穿透角質層和表皮細胞的物理方式。也有分泌酵素溶解或軟化角質層的化學方法,通常物理和化學破壞方式並存進行。
- 特定部位:真菌會經由柱頭、幼苗、幼芽、根毛。
- 自然開孔(natural opening),氣孔、皮目、傷口、水孔、蜜管孔和葉柄痕等侵入。細菌性病害只能經由自然開口侵入。
- 經媒介者,擬菌質、類立克次體、病毒及擬病毒透過昆蟲、線蟲、真菌、蟎和人類等。
影響病源因子
- 植物年齡增加,抗病性增加。
- 植物生理會改變入侵途徑。
- 環境乾濕會改變入侵途徑。
感染
病原菌與寄主植物細胞及組織之間建立一種接觸的關係,而由寄主獲得營養稱之為感染。如果寄主遇到非病原菌入侵細胞時,寄主細胞會產生過敏性反應(hyperentitive reaction),此寄主細胞立即死亡,於是病源無法由寄主獲得正常之養分餓死,或死亡細胞有有害物質抑制病菌。
侵害
侵害是感染的後期,病菌在感染寄主後,有一病原在內部蔓延,但外表看不出來,即是疾病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然後病原菌生長和繁殖則是侵害。侵入、感染、侵害是互相延續的,孢子發芽侵入寄主組織,菌絲開始蔓延則是致病過程(pathogenesis),病有病徵出現,寄生關係從而建立,可謂之感染(infection),故感染表示寄主組織已被病原菌所纏據(colonization)。
繁殖
病毒繁殖最快。細菌亦可用二裂法繁殖。每一隻雌線蟲約可以產生300個卵(eggs)。
病源傳播
細菌通常利用鞭毛游動。真菌水聲菌有游走孢子(zoospore)可以在水中游泳。不完全菌之分生孢子(conidia)通常靠風、雨傳播。許多病毒藉昆蟲製造傷口而傳播。
病源殘存
病原菌有時靠冬季寄主越冬。
- 寄主範圍廣泛的多犯性(polyxeny)病源,如細菌性癌種病菌。
- 利用本身殘存構造越冬,如白粉病菌之囊孢子在囊殼內越冬。
- 靠寄主殘株或病枝條內的菌絲體和細菌越冬,如水稻到熱病。
- 存在土壤內越冬,如高等寄生植物之種子、線蟲之卵。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書籍
- 蔡竹固:《植物病理學精要》,台灣富文興業.
參見
- 病原菌
- 傳染病
外部連結
- Infectious Disease -- University of Arizona (microvet.arizona.edu)
- Pronunciation Guide to Microorganism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