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的是秦朝起至唐朝的长沙郡。關於同时期存在的其他行政机构,請見「
長沙國 」。
历代变更
設置
秦朝
使用状况
湖南省長沙市
秦朝
蒼梧郡(?)
西漢
長沙國
新朝
填蠻郡
東漢
長沙郡
三國
長沙郡(吳)
西晉
長沙郡
東晉/十六國
長沙郡
南北朝
長沙郡(宋) 長沙郡(齊) 長沙郡(梁) 長沙郡(陳)
隋朝
潭州→長沙郡(607年) 改稱為潭州(621年)
唐朝
潭州→長沙郡(742年) 改稱為潭州(758年)
长沙郡 ,中國秦朝至唐朝時設置的的一個郡。
目录
1 建置沿革
1.1 秦代
1.2 漢代
1.3 六朝
1.4 隋唐
2 人口
3 行政長官
3.1 長沙守(前220年代—前155年)
3.2 長沙內史(前145年—前8年)
3.3 長沙相(前8年—10年)
3.4 填蠻大尹(10年—25年)
3.5 長沙相(25年—37年)
3.6 長沙太守(37年—289年)
3.7 長沙內史(289年—291年)
3.8 長沙太守(291年—301年)
3.9 長沙內史(301年—303年)
3.10 長沙太守(303年—308年)
3.11 長沙內史(308年—310年代)
3.12 長沙太守(310年代—329年)
3.13 長沙相(329年—403年)
3.14 長沙太守(403年—404年)
3.15 長沙相(404年—420年)
3.16 長沙內史(420年—557年)
3.17 長沙太守(557年—569年)
3.18 長沙內史(569年—589年)
3.19 長沙郡太守(607年—621年)
3.20 長沙郡太守(742年—758年)
4 參見
5 徵引文獻及註釋
建置沿革
秦代
秦代的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据明朝崇祯年间编《长沙府志》沿革记载,秦代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县,其范围包括了今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永州等部分或全部,以及鄂南、赣西北和广东的连州、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的湖南省。其治所湘县即大致为今长沙市辖区。
漢代
漢景帝五年(前202年),立吳芮為長沙王,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五郡為長沙國,其中遙領象郡、桂林、南海三郡。[1] 漢文帝後七年(前157年),長沙王吳產薨,無子,國除。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立皇子劉發為長沙王,改長沙郡為長沙國 。[2] 長沙國属荆州刺史部。西漢後期,長沙國領十三縣: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烝陽、湘南、昭陵、荼陵、容陵、安成。[3]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貶長沙王劉舜為公。始建國二年(10年),廢長沙公劉舜為庶人,改長沙國為填蠻郡 。東漢初復為長沙國 。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降封長沙王劉興為臨湘侯,改長沙國為長沙郡 。[4] 東漢時,析置醴陵縣,烝陽縣改屬零陵郡。[5]
六朝
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分長沙郡立漢昌郡。[6] 三國時期,長沙郡屬吳。孫亮太平二年(257年),以長沙東部為湘東郡。孫皓宝鼎二年(267年),分豫章郡、廬陵郡、長沙郡立安成郡。[7]
晉武帝太康中,長沙郡領十縣:臨湘、攸、下雋、醴陵、劉陽、建寧、吳昌、羅、蒲圻、巴陵。[8] 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分荊州、江州立湘州,治臨湘,長沙郡改屬湘州。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省湘州。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復立,十二年(416年)又省。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又立,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又省。元嘉十六年(439年),復立湘州,分長沙郡之巴陵、蒲圻、下雋,江夏郡之沙陽四縣立巴陵郡。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又省湘州。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又立湘州。[9]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長沙郡及湘州,其地屬潭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潭州为長沙郡。長沙郡領四縣:長沙、衡山、益陽、邵陽。[10]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改長沙郡為潭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潭州為長沙郡。長沙郡領六縣:長沙、衡陽、湘鄉、益陽、醴陵、瀏陽。天寶八載(749年),衡陽縣移治於洛口,改為湘潭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長沙郡為潭州。[11]
人口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長沙國有43470戶,235825口。[3]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長沙郡有255854戶,1059372口。[5]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長沙郡有33000戶。[8]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長沙郡有5684戶,46213口。[9]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長沙郡有14275戶。[10]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長沙郡有32272戶,192657口。[11]
行政長官
長沙守(前220年代—前155年)
長沙內史(前145年—前8年)
繆生,東海蘭陵人,漢武帝時在任。[12]
張肱,始遷吳郡吳人,張良七世孫 漢成帝時在任。(南北朝 宋書卷53.列傳13張茂度傳)
長沙相(前8年—10年)
填蠻大尹(10年—25年)
長沙相(25年—37年)
長沙太守(37年—289年)
張禁,漢光武帝建武中在任。[14]
郅惲,字君章,汝南西平人,漢光武帝建武中繼張禁而任。[14]
宗慶,字叔平,為長沙養子的百姓三千餘人,男女都以「宗」為名。[15]
抗徐,字伯徐,丹楊人,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在任。[16]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出任。[17]
蘇代,漢獻帝初平中在任。[18]
張羨,南阳人,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卒官。[18]
張懌,南阳人,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繼父任。[18]
韓玄,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降於劉備。[19]
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漢獻帝建安中由劉備任命。[20]
濮陽逸,陳留人,孫權時在任。[21]
沈矯,字仲桓,吳興武康人,晉武帝太康初除,不就。[22]
長沙內史(289年—291年)
長沙太守(291年—301年)
萬嗣,晉惠帝時在任。[23]
孫毓,晉朝時在任。[24]
長沙內史(301年—303年)
長沙太守(303年—308年)
長沙內史(308年—310年代)
長沙太守(310年代—329年)
虞潭,字思奧,會稽餘姚人,晉愍帝建興中甘卓上其領,固辭不就。[25]
崔敷,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為杜弢所殺。[26]
陶輿,尋陽柴桑人,晉愍帝建興中琅邪王司馬睿承制時追贈。[23]
長沙相(329年—403年)
袁喬,字彥叔,陳郡陽夏人,晉穆帝時在任。[27]
司馬無忌,字公壽,譙王,河內溫人,晉穆帝永和初在任。[28]
孫盛,字安國,太原中都人,晉穆帝升平四年(360年)出任。[29]
龔登,武陵漢壽人,東晉時在任。[30]
羅含,字君章,桂陽耒陽人,東晉時在任。[31]
孫放,字齊莊,太原中都人,東晉時在任。[29]
盛彥,東晉時在任。[32]
陶延壽,尋陽柴桑人,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在任。[33]
長沙太守(403年—404年)
長沙相(404年—420年)
范泰,字伯倫,順陽山陰人,晉安帝義熙初除,未拜。[34]
長沙內史(420年—557年)
謝述,字景先,陳郡陽夏人,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離任。[35]
庾炳之,字仲文,潁川鄢陵人,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除,未行。[36]
蕭簡,蘭陵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37]
陸徽,字休猷,吳郡吳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出任。[38]
庾深之,字彥靜,新野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到宋孝武帝孝建中在任。[39]
何慧文,宋前廢帝時在任。[40]
孔靈產,劉子勛義嘉元年(466年)正月離任。[40]
江謐,字令和,濟陽考城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1]
劉悛,字士操,彭城人,宋後廢帝元徽五年(477年)除,未行。[42]
庾佩玉,潁川鄢陵人,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被殺。[43]
江謐,字令和,濟陽考城人,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到三年(481年)在任。[41]
劉季連,字惠續,彭城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44]
劉繪,字士章,彭城人,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出任。[45]
劉坦,字德度,南陽安眾人,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年)到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在任。[46]
丘仲孚,字公信,吳興烏程人,梁武帝天監初在任。[47]
司馬褧,字元素,河內溫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48]
崔靈恩,清河東武城人,梁武帝時在任。[49]
王沖,字長深,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大通中在任。[50]
王沖,字長深,琅邪臨沂人,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解領。[50]
周弘直,字思方,汝南安城人,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出任。[51]
長沙太守(557年—569年)
長沙內史(569年—589年)
樊猛,字智武,南陽湖陽人,陳宣帝太建初領。[53]
長沙郡太守(607年—621年)
長沙郡太守(742年—758年)
李峘,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到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在任。[54]
參見
潭州
潭州路
天臨路
潭州府
長沙府
長沙市
长沙历史
徵引文獻及註釋
^ 《漢書 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 《漢書 卷五 景帝紀第五》
^ 3.0 3.1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後漢書 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 5.0 5.1 《後漢書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三嗣主傳第二》
^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 8.0 8.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9.0 9.1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10.0 10.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11.0 11.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漢書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 《後漢書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 14.0 14.1 《後漢書 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
^ 《太平御览 卷二百六十》
^ 《後漢書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
^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 18.0 18.1 18.2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 《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 《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 《宋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 23.0 23.1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 《隋書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 《晉書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 《晉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 29.0 29.1 《晉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 《晉書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 《晉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 《宋書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 《宋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 《宋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 《宋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 《宋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 40.0 40.1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41.0 41.1 《南齊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二》
^ 《南齊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梁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 《南齊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 《梁書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三》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 《梁書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四》
^ 《梁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二》
^ 50.0 50.1 《陳書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 《陳書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八》
^ 《陳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 《陳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 《舊唐書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秦朝行政區劃
關中地區
內史 | 隴西郡 | 上郡 | 北地郡 | 雲中郡 | 九原郡 | 新秦中
河南地區
三川郡 | 潁川郡 | 碭郡 | 東郡 | 薛郡 | 東海郡(郯郡) | 四川郡 (泗川郡、泗水郡) | 淮陽郡(楚郡、陳郡) | 南陽郡 | 臨淄郡 (齊郡) | 濟北郡 | 泰山郡(博陽郡) | 琅邪郡 | 膠東郡(即墨郡) | 膠西郡 | 城陽郡
河北地區
河東郡 | 河內郡 | 太原郡 | 上黨郡 代郡 | 雁門郡 | 邯鄲郡 (趙郡) | 鉅鹿郡 | 恒山郡 | 清河郡 | 河間郡 | 廣陽郡 | 右北平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遼西郡 | 遼東郡
淮汉以南
漢中郡 | 蜀郡 | 巴郡 | 南郡 | 九江郡 | 廬江郡 | 衡山郡 | 會稽郡 | 長沙郡 | 洞庭郡 | 蒼梧郡 | 象郡 | 南海郡 | 桂林郡 | 閩中郡
待考
鄣郡 | 巫黔郡(黔中郡) | 州陵郡 | 江胡郡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 )中注明曾用名稱。
西汉行政区划
都城:京兆长安县
行部
郡、王國
司隸校尉部
三輔
渭南郡→右内史→京兆尹 | (河上郡+中地郡)→左内史→(左馮翊 +右扶風 )
三河
河南郡 | 河東郡 | 河內郡 | 弘農郡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韓國) | 汝南郡 | 梁國 (碭郡、呂國) | 沛郡
兗州刺史部
淮陽國 (陳郡) | 陳留郡 (濟川郡、濟陽國) | 定陶國 (濟陰郡) | 山陽郡 (昌邑國) | 東郡 | 東平國 (濟東國、大河郡) | 泰山郡 | 城陽國 (劇郡)
青州刺史部
齊郡 | 濟南郡 (博陽郡、呂國、濟川國) | 濟北國 | 平原郡 | 千乘郡 | 菑川國 | 高密國 (膠西國) | 北海郡 | 膠東國 | 東萊郡
徐州刺史部
東海郡 | 泗水國 | 楚國 (彭城郡) | 魯國 (薛郡) | 琅邪郡 | 江都國 | 東陽郡 | 廣陵國 | 臨淮郡
冀州刺史部
趙國 (邯鄲郡) | 魏郡 | 廣平郡 (平干國) | 鉅鹿郡 | 信都郡 (廣川郡) | 河間國 | 清河郡 | 真定國 | 恆山郡→恆山國→常山郡 | 中山國
幽州刺史部
廣陽國(燕國) | 涿郡 | 勃海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遼西郡 | 遼東郡 | 蒼海郡
朝鲜
樂浪郡 | 玄菟郡 | 真番郡 | 臨屯郡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韩国) | 代郡 | 上黨郡 | 雲中郡 | 雁門郡 | 定襄郡
朔方刺史部
朔方郡 | 五原郡 | 西河郡 | 上郡 | 北地郡
涼州刺史部
隴右
隴西郡 | 天水郡 | 安定郡 | 金城郡 | 西海郡
河西
酒泉郡 | 張掖郡 | 敦煌郡 | 武威郡
益州刺史部
蜀郡 | 巴郡 | 漢中郡 | 廣漢郡 | 武都郡 | 犍為郡 | 越巂郡 | 汶山郡 | 沈黎郡 | 牂柯郡 | 益州郡 | 象郡
荊州刺史部
南郡 (臨江國) | 南陽郡 | 衡山郡 | 江夏郡 | 長沙國 | 桂陽郡 | 武陵郡 | 零陵郡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荆國、吳國) | 丹楊郡 (鄣郡或故鄣郡) | 九江郡 | 淮南國 | 廬江郡 | 六安國 | 豫章郡
交趾刺史部
南海郡 | 蒼梧郡 | 合浦郡 | 鬱林郡 | 交阯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珠崖郡 | 儋耳郡
其他郡、国
太常郡 | 廣德國 | 廣世國(廣川國) | 廣宗國
西域
西域都护府
注1:本模板列出西漢郡国制下所有見於史籍的郡、王國。帶
下划线 者為西汉末期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103個郡、國当时的名称。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括注曾用名稱。郡、國同名者,只列出最後使用的名稱。
注3:漢初尚存的西楚所封諸國、西域諸國從略。
東漢行政區劃
都城:洛陽 → 長安 → 洛陽 → 许昌
行部
郡、王國
司隸校尉部
三輔
京兆尹 | 左馮翊 | 右扶風 | 左內史郡# | 漢興郡#(漢安郡)
三河
河南尹 | 河內郡 | 河東郡 | 弘農郡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 汝南郡 | 梁國 (梁郡) | 沛國 (沛郡) | 陳郡 (淮陽國→陳國→陳郡) | 魯國 (魯郡) | 西平國 | 譙郡
冀州刺史部
魏郡 | 鉅鹿郡 | 常山國 (常山郡) | 中山國 (中山郡) | 安平國 (信都郡、樂成國) | 河間國 | 清河國 (甘陵國) | 趙國 (趙郡) | 勃海郡 | 廣川國 | 廣平國 | 博陵郡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 | 東郡 | 東平國 (東平郡) | 任城國 | 泰山郡 | 山陽郡 | 濟陰郡 (濟陰國) | 濟北國
徐州刺史部
東海郡 (東海國) | 琅邪國 (琅邪郡) | 彭城國 (楚郡、楚國) | 廣陵郡 | 下邳國 (臨淮郡) | 利城郡 | 城陽郡 | 東莞郡 | 東安郡 | 東城郡
青州刺史部
濟南郡 (濟南國) | 平原郡 (平原國) | 樂安國 (千乘郡、千乘國) | 北海國 (北海郡) | 東萊郡 | 齊國 (齊郡) | 樂陵郡 | 長廣郡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 | 南郡 (江陵國) | 江夏郡 | 零陵郡 | 桂陽郡 | 武陵郡 | 長沙國 (長沙郡) | 章陵郡 | 南鄉郡 | 襄陽郡 | 宜都郡 | 新城郡 | 漢昌郡 | 臨江郡 | 西陵郡 | 固陵郡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 | 丹楊郡 | 廬江郡 (六安國) | 會稽郡 | 吳郡 | 豫章郡 | 新都郡 | 臨川郡 | 鄱陽郡 | 廬陵郡 | 彭澤郡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 (漢寧郡) | 巴郡 (巴西郡) | 廣漢郡 | 蜀郡 | 犍為郡 | 牂柯郡 | 越巂郡 | 益州郡 | 永昌郡 | 廣漢屬國 | 蜀郡屬國 (漢嘉郡) | 犍為屬國 (朱提郡) | 巴東屬國 | 上庸郡 | 房陵郡 | 永寧郡(巴郡) | 固陵郡(巴東郡) | 梓潼郡 | 汶山郡 | 江陽郡
涼州刺史部
隴右
隴西郡 | 漢陽郡 (天水郡) | 武都郡 | 金城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南安郡 | 新平郡 | 永陽郡 | 西平郡
河西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張掖屬國 | 張掖居延屬國 (西海郡) | 西郡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 上黨郡 | 上郡 | 西河郡 | 五原郡 | 雲中郡 | 雁門郡 | 定襄郡 | 朔方郡 | 新興郡 | 樂平郡
幽州刺史部
廣陽郡 | 涿郡 (分高阳郡) | 代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遼西郡 | 遼東郡 | 樂浪郡 | 玄菟郡 | 遼東屬國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 | 蒼梧郡 | 合浦郡 | 鬱林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高涼郡
雍州刺史部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西域
西域都护府 → 西域长史府
注1 :列出東漢時期所有的州及郡、國。加下劃線者為《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的州及郡、國。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括注曾用名。
三國行政區劃
曹魏
司隸
河南郡 | 弘農郡 | 河東郡(河东國 222-225) | 平陽郡 | 河內郡 | 魏郡 | 廣平郡(廣平國 222-223) | 陽平郡 | 原武郡 | 野王郡 | 滎陽郡 * | 朝歌郡 *
幽州
涿郡 | 燕國(廣陽郡 220-232)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上谷郡 | 代郡 | 遼西郡 | 昌黎郡(遼東屬國 244-?) | 遼東郡 | 玄菟郡 | 樂浪郡(樂浪國 233-237) | 帶方郡
冀州
鉅鹿郡 | 趙國(趙郡 220-232) | 安平國(安平郡 220-264) | 博陵郡 | 中山國(中山郡 220-232) | 河間郡(河間國 222-224) | 勃海郡 | 常山郡 | 平原郡(平原國 222-226) | 樂陵國(樂陵郡 220-244) | 清河郡(清河國 222-223) | 曲陽國 * | 章武郡 *
并州
太原郡 | 西河郡 | 上黨郡 | 樂平郡 | 雁門郡 | 新興郡 | 朔方郡 *
青州
北海郡(北海國 222-224,232-233) | 東萊郡 | 齊國(齊郡 220-235,239-254) | 濟南國(濟南郡 220-246) | 樂安郡 | 城陽郡
徐州
彭城國(彭城郡 220-232) | 下邳郡(下邳國 222-224) | 廣陵郡 | 東海國(東海郡 220-232) | 琅邪國(琅邪郡 220-232) | 東莞郡 * | 利城郡 * | 平昌郡 *
兗州
陳留國(陳留郡 220-222,224-232) | 東郡 | 濟北國(濟北郡 220-232) | 東平國(東平郡 220-223、224-232,壽張國 223-224) | 濟陰郡(濟陰國 222-224) | 泰山郡 | 山陽郡 | 任城郡(任城國 222-224,232-246)
豫州
潁川郡 | 汝南郡 | 弋陽郡(弋陽國 222) | 陳郡(陳國 223-224,232) | 魯國(魯郡 220-232) | 沛國(沛郡 220-232) | 譙郡(譙國 222-224) | 梁國(梁郡 220-232) | 襄城郡 | 汝陰郡 *
雍州
京兆郡(秦國 221-222、235-244,京兆國 222-225) | 馮翊郡 | 扶風郡 | 新平郡 | 北地郡 | 安定郡 | 廣魏郡 | 天水郡 | 南安郡 | 隴西郡 | 武都郡 | 撫夷護軍#
涼州
武威郡 | 金城郡 | 西平郡 | 張掖郡 | 西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荊州
南陽郡 | 南鄉郡 | 襄陽郡 | 江夏郡 | 魏興郡(西城郡 220-221) | 上庸郡 | 新城郡 | 章陵國 * | 房陵郡 * | 義陽國 * | 錫郡 * | 襄陽南部都尉 *
楊州
淮南郡(九江郡 220-221,淮南國 221-223,楚國 232-249) | 廬江郡(廬江國 222-223) | 安豐郡 *
梁州
漢中郡 | 梓潼郡 | 廣漢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東郡 | 巴西郡 | 東廣漢郡 * | 陰平郡 *
益州
蜀郡 | 汶山郡 | 犍為郡 | 江陽郡 | 漢嘉郡 | 朱提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建寧郡 | 永昌郡 | 雲南郡 | 興古郡
西域长史府
西域
蜀漢
益州
蜀郡 | 汶山郡 | 犍為郡 | 江陽郡 | 漢嘉郡 | 廣漢郡 | 東廣漢郡 | 梓潼郡 | 巴西郡 | 巴郡 | 巴東郡(固陵郡 220-221) | 涪陵郡 | 涪陵屬國# | 漢中郡 | 武都郡 | 陰平郡 | 宕渠郡 *
庲降都督
朱提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建寧郡(益州郡 220-225) | 永昌郡 | 雲南郡 | 興古郡 | 南廣郡 *
孫吳
楊州
廬江郡 | 蘄春郡 | 丹楊郡 | 新都郡 | 吳郡 | 毗陵典農校尉 | 吳興郡 | 會稽郡(會稽國 258-260) | 東陽郡 | 臨海郡 | 建安郡 | 豫章郡(豫章國 264-265) | 鄱陽郡 | 廬陵郡 | 廬陵南部都尉# | 臨川郡 | 安成郡 | 彭澤郡 * | 臨川郡 * | 東安郡 * | 故鄣郡 * | 巴丘郡 * | 雲陽郡 *
荊州
南郡 | 宜都郡 | 建平郡 | 江夏郡 | 武陵郡 | 天門郡 | 長沙郡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始安郡 | 昭陵郡 | 桂陽郡 | 始興郡 | 臨賀郡 | 西陵郡 * | 固陵郡 * | 武昌郡 * | 營陽郡 *
廣州
南海郡 | 蒼梧郡 | 鬱林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高興郡
交州
合浦郡(珠官郡 228-252?) | 合浦北部都尉# | 珠崖郡 | 交趾郡 | 新昌郡 | 武平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九真屬國 271-278) | 日南屬國# | 寧浦郡 * | 日南郡 *
注释
注1 :列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晉朝行政區劃
西晉
司州(司隶 265–280)
河南郡 | 滎陽郡 | 弘農郡 | 上洛國(上洛郡 265–314) | 平陽郡 | 河東郡 | 汲郡 | 河內郡 | 廣平郡 | 陽平郡 | 魏郡 | 頓丘郡 | 野王郡 # | 原武郡 # | 陽翟郡 #
兗州
陳留國 | 濮陽郡(東郡 265–277;濮陽國 277–289) | 濟陰國(濟陰郡 265–?) | 濟北國 | 東平國 | 任城國(任城郡 265–277) | 泰山郡 | 高平國 | 東燕郡#(東燕國 306–307) | 济阳郡#(济阳國 300–302) | 廣陽國 #
豫州
潁川郡 | 襄城郡 | 汝南國(汝南郡 265-270) | 汝陰郡(汝陰國 265-277,?-286,300-301) | 梁國 | 沛國 | 譙國 | 魯國 | 弋陽郡 | 安豐郡 | 新蔡國#(新蔡郡 ?-307) | 陳郡#(陳國 265-277) | 南頓國# | 西陽國#
冀州
趙郡(趙國 277-301) | 鉅鹿國 | 長樂國(安平國 265-284) | 平原國 | 樂陵國 | 勃海郡(勃海國 265-277) | 章武國(章武郡 265-277) | 河間郡(河間國 265-306) | 高陽國 | 博陵國(博陵郡 265-277) | 清河國(清河郡 265-277) | 中山郡(中山國 265-304) | 高陽國 | 常山郡(常山國 265–275?,291–301) | 中丘國# | 武邑郡#(武邑國 289-?) | 廣川郡#(廣川國 ?-307)
幽州
范陽國 | 燕國(燕郡 302-306) | 北平郡 | 上谷郡(上谷國 291-301) | 廣寧郡 | 代郡(代國 289–?;中都國 ?–306) | 遼西國(遼西郡 265–303) | 漁陽郡 #
平州
昌黎郡 | 遼東郡(遼東國 277–283) | 樂浪郡 | 玄菟郡 | 帶方郡
并州
太原郡(太原國 265–291?) | 上黨郡 | 西河國(西河郡 265–277) | 樂平郡(樂平國 280) | 雁門郡 | 晉昌郡(新興郡 265–290)
雍州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扶風國 265–289;秦國 289–312)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始平郡(始平國 277–289) | 新平郡
涼州
金城郡 | 西平國(西平郡 265–314) | 武威郡 | 張掖郡 | 西郡 | 酒泉國(酒泉郡 265–311) | 敦煌郡 | 西海郡 | 晉昌郡# | 武興郡 # | 晉興郡 #
秦州
隴西郡(隴西國265-296) | 南安郡 | 天水郡 | 略陽郡(廣魏郡265-266) | 武都郡 | 陰平郡 | 狄道郡# | 秦川郡 #
梁州
漢國(漢中郡 265–289) | 梓潼郡 | 廣漢郡(廣漢國 277–280) | 新都郡 (新都國 277–283) | 巴西郡 | 宕渠郡# | 新城國(新城郡 265–306) | 魏興郡 | 上庸郡(上庸國 ?–306)
益州
成都國(蜀郡 265–289) | 犍為郡 | 汶山郡 | 漢嘉郡 | 江陽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東郡
寧州
雲南郡 | 興古郡 | 建寧郡 | 永昌郡 | 朱提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晉寧郡#(益州郡 302–311)# | 平夷郡# | 夜郎郡# | 河陽郡#
青州
齊國(齊郡 302-303) | 濟南國(濟南郡 277–?) | 北海郡(北海國 265–277,283–302) | 樂安郡(樂安國 265–302) | 城陽郡(城陽國 269–273) | 東萊郡(東萊國 283–301) | 長廣郡 | 平昌郡# | 高密國# | 壯武國 #
徐州
彭城國 | 下邳國 | 東海國(東海郡 265–273,277–291) | 琅邪國 | 東莞郡(東莞國 265-277) | 廣陵國(廣陵郡 265-300) | 臨淮國(臨淮郡 280-308) | 廣陵郡(廣陵國 289-290) | 東安國#(東安郡 291-301) | 蘭陵郡(蘭陵國 291-306?)# | 淮陵國#(淮陵郡 297-301) | 堂邑郡#
荊州
江夏國(江夏郡265-306?) | 南郡 | 襄陽國(襄陽郡 265-300) | 南陽國(南陽郡 265-277,289-306) | 順陽國(南鄉郡 265-289) | 義陽郡(義陽國 265-301) | 建平郡 | 宜都郡(宜都國 301-?) | 南平郡(南平國 ?-301) | 武陵國(武陵郡 280-304) | 天門郡 | 隋國# | 新野國# | 竟陵國#(竟陵郡 299-307) | 建昌郡# | 成都國#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淮南國(淮南郡 265-289,302-?) | 廬江郡(廬江國304-306) | 晉陵郡(毗陵郡 281-289,291-311,毗陵國 289-291) | 吳國(吳郡 280-289,300-301) | 吳興郡 | 會稽國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歷陽郡# | 義興郡#
交州
合浦郡 | 交趾郡 | 新昌郡 | 武平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 | 日南郡
廣州
南海郡 | 蒼梧郡 | 鬱林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高興郡 | 寧浦郡 | 晉興郡
江州#
豫章郡(豫章國 289-304,306-311) | 鄱陽郡 | 廬陵郡 | 臨川郡 | 南康郡 | 建安郡 | 晉安郡 | 武昌郡 | 桂陽郡 | 安成郡 | 尋陽郡#
湘州#
長沙國(長沙郡280-289,291-301)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邵陵郡 | 始安郡 | 始興郡 | 臨賀郡
東晉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吳郡(吳國 317-418) | 吳興郡 | 會稽郡(會稽國 317-417)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永嘉郡 | 義興郡 | 晉陵郡 | 淮南郡 | 琅邪郡 (琅邪國 320-418) | 高平郡 (相377-420)
徐州
廣陵郡(相 317-420) | 海陵郡 | 盱眙郡 | 鍾離郡 | 山陽郡 | 秦郡
北徐州
彭城國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 | 東莞郡(相 415-420) | 譙郡(譙國 317-402,405-415) | 梁郡(梁國 317-371,387-417) | 琅邪郡(琅邪國409-418) | 蘭陵郡 | 宿預郡 | 淮陽國
兗州
濮陽郡 | 泰山郡 | 高平郡 | 魯郡 | 東燕郡 | 陳留國 | 東平郡 | 濟陰郡 | 濟陽郡
豫州
汝南國 | 汝陰郡 | 新蔡國 | 陳郡 | 南頓郡 | 潁川郡 | 弋陽郡 | 歷陽郡 | 馬頭郡 | 晉熙郡 | 廬江郡 | 廬江郡 | 西陽郡
北青州
齊國 | 濟南郡 | 樂安郡 | 高密國 | 平昌郡 | 北海郡 | 東萊郡 | 長廣郡
司州
河南郡 | 滎陽郡 | 弘農郡 | 河北郡
北雍州
北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 | 咸陽郡 | 始平郡 | 安定郡 | 新平郡
荊州
南郡(相 360-403,412-420) | 南平郡(相 406-412) | 武寧郡 | 江夏郡(相 317-420) | 竟陵郡 | 襄陽郡 | 南陽郡(相 413-415) | 順陽郡 | 義陽郡 | 隋郡 | 新野郡 | | 建平郡 | 宜都郡 | 武陵國(武陵郡 371-387) | 天門郡 | 巴東郡 | 臨賀郡(相 348-360) | 始興郡(相 324-420) | 始安郡(相 329-420) | 長沙郡(相329-420)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營陽郡 | 邵陵郡 | 桂陽郡 | 新蔡國 | 河東郡
江州
尋陽郡 | 豫章郡(相 402-403,406-416) | 鄱陽郡 | 廬陵郡(相385-420) | 臨川郡(內史 384-420) | 南康郡(相385-420) | 建安郡 | 晉安郡 | 武昌郡(相 322-324) | 安成郡(相406-420)
梁州
漢中郡 | 魏興郡 | 新城郡 | 上庸郡 | 梓潼郡 | 晉壽郡 | 廣漢郡 | 遂寧郡 | 汶陽郡 | 巴郡 | 宕渠郡 | 新巴郡 | 北巴西郡 | 陰平郡
益州
蜀郡 | 沈黎郡 | 晉原郡 | 犍為郡 | 汶山郡 | 東江陽郡 | 越巂郡 | 寧蜀郡
寧州
建寧郡 | 牂柯郡 | 夜郎郡 | 朱提郡 | 平蠻郡 | 南廣郡 | 建都郡 | 興古郡 | 晉寧郡 | 西平郡 | 梁水郡 | 雲南郡 | 興寧郡 | 河陽郡 | 西河郡
廣州
南海郡 | 東官郡 | 蒼梧郡 | 晉康郡 | 新寧郡(內史 381-387) | 永平郡 | 鬱林郡 | 晉興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寧浦郡 | 義安郡
交州
交趾郡 | 合浦郡 | 新昌郡 | 武平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 | 日南郡
注釋
注1 :列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永嘉五年(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注3 :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Template:南朝行政區劃
Template:隋朝行政區劃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