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激发射











激光是受激輻射的一種


受激发射英语:Stimulated emission)是雷射的主要光源。受激发射的光放大英语: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縮寫就是“LASER”。受激发射概念是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1917年發表的論文《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中提出的;大約10年後,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劍橋大學教授保羅·狄拉克首次實驗證明受激发射的存在。



定義


在說明受激发射之前需先了解原子的能階之概念,其中發出光最重要的就是所謂躍遷。


Stimulated Emission.svg


  • 原子結構
    • 原子基本上由原子核、電子組成。若有外來能量使電子與原子核的距離增大,則內能增加;反之減少。


  • 原子能階


    • 波爾假說:原子存在某些定態,在這些定態時不發出也不吸收電磁輻射,原子定態能量只能採取某些分立值E1、E2等,這些定態能量的值稱為能階。

    • 電子通過能階躍遷可以改變其軌道,離原子核較遠的軌道具有較高的能階。當電子從離原子核較遠的軌道(高能階)躍遷到離原子核較近的軌道(低能階)上時將會發射出光子。反之,吸收光子或聲子,可使電子自較低能階軌道躍遷到較高能階的軌道。每個躍遷對應一個特定的能量和波長。




與躍遷對應的高能階能量E2和低能階能量E1 滿足關係式:E2−E1=hν=hcλ{displaystyle E_{2}-E_{1}={h}{nu }={frac {hc}{lambda }}}E_2-E_1={h}{nu}=frac{hc}{lambda}


  • 上式中 c指真空中的光速,c=3∗108{displaystyle c=3*10^{8}}c=3*10^8m/s,λ為波長,ν為頻率,h為普朗克常數;h=6.62∗10−34{displaystyle h=6.62*10^{-34}}h=6.62*10^{-34} J.s


發光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粒子處於基態,要使這些粒子產生輻射作用,必須把處於基態的粒子激發到高能階上去。由於原子內部結構不同,相同的外界條件使原子從基態激發到各高能階的機率不同。通常把原子、分子或離子激發到某一能階上的可能性稱為這一能階的“激發機率”。


理論研究表明,光的發射過程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沒有外來光子的情況下,處於高能階E2的一個原子自發地向低能階E1躍遷,並發射一個能量為E2-E1的光子,這種過程稱為“自發躍遷”;由原子自發躍遷發出的光波稱為自發發射。


另一種發射過程是處於高能階E2上的原子,在頻率為ν的輻射場作用下,躍遷至低能階E1並輻射一個能量為E2-E1(=hν),與激勵光子完全相同的光子,這種過程稱為受激发射躍遷;受激发射躍遷發出的光波,稱為受激发射。


受激发射與自發發射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干涉性。自發發射是原子在不受外界輻射場控制情況下的自發過程,大量原子的自發輻射場的相位是不干涉的,輻射場的傳播方向和偏振態也是無規分佈,而受激发射是在外界輻射場控制下的發光過程。因此,受激輻射場的頻率、相位、傳播方向和偏振態與外界輻射場完全相同。激光就是一種受激发射的干涉光。



受激发射躍遷機率


W21=[dN21dt]st∗1N2=B21ρν{displaystyle W_{21}=left[{frac {dN_{21}}{dt}}right]_{st}*{frac {1}{N_{2}}}=B_{21}{boldsymbol {rho }}nu }W_{21}=left[ frac{dN_{21}}{dt} right]_{st} *  frac{1}{N_2}=B_{21}boldsymbol{rho}nu
W21{displaystyle W_{21}}W_{21}定義為單位時間內,N2{displaystyle N_{2}}N_{2}個高能階原子中發生躍遷的原子數與N2{displaystyle N_{2}}N_{2}之比
B21{displaystyle B_{21}}B_{21}為受激發射躍遷愛因斯坦係數,為輻射場單色能量密度。單位體積內,頻率處於ν附近的單位頻率間隔中的電磁輻射能量。


受激發射躍遷機率不僅與原子性質有關,還與輻射場的ρν有關。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New York City Police Depar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