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郡





颍川郡,常訛誤成“川郡”[註 1],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目录






  • 1 沿革


    • 1.1 先秦潁川郡


    • 1.2 隋代潁川郡




  • 2 地理


  • 3 人物


  • 4 注释


  • 5 参考文献


    • 5.1 出处


    • 5.2 书目







沿革



先秦潁川郡


秦朝始置,原韩国旧地,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在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


西汉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封韩王信到此,故改称韩国。次年,韩王信转封太原郡,恢复潁川郡之名,仍治阳翟,统县二十:阳翟县、昆阳县、颍阳县、定陵县、长社县、新汲县、襄城县、郾县、郏县、舞阳县、颍阴县、崇高县、许县、傿陵县、临颍县、父城县、成安侯国、周承休侯国、阳城县、纶氏县[3]


汉武帝后属豫州刺史部。东汉沿置,辖区大体相仿,领17县。东汉末年三国初期,曹操迁汉献帝到郡内许县,这里成为东汉名义上的首都,也称许都[註 2]。曹丕代汉后,改许为许昌,成为潁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阳翟及西北部地区被划归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阳)。西晋时,潁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郡(包括今天平顶山市),辖区略为缩小并东移,仍治许昌,统县9。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郡置更迭较多,北魏曾分置潁川郡、南潁川郡,东魏曾在此置潁州。



隋代潁川郡


隋朝设潁川郡,治所在颍川县(今许昌市市区)。下领十四县:[4]颍川县、襄城县、汝坟县、叶县、北舞县、郾城县、繁昌县、临颍县、尉氏县、长葛县、许昌县、氵隐强县、扶沟县、鄢陵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曾置蔡陂县,后并入鄢陵县。


唐朝建立之初,天下改郡为州,是为许州。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县为长社县[註 3]。唐玄宗时,改州为郡,这是最后一次设置颍川郡。下领[5]:长社县、长葛县、阳翟县、许昌县、鄢陵县、扶沟县、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县。唐肃宗时,于758年天下改郡为州。从此潁川不再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归属了潁水下游的原汝阴郡(郡治汝阴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宋时,在此建潁昌府。



地理


潁川郡地处洛阳东南,黄河淮河流域之间,又有颍水、汝水、淯水等数条河流经过,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是文化政治经济等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又是南北交通要冲之一。汉高祖刘邦之所以仅封韩王一年便改封,就是因为此地过于紧要,恐怕将来发生变故。到曹操迁汉献帝到许都后,这里也成为三国前期军事冲突的目标之一,多次有各路诸侯商议策划攻击。



人物


汉晋三国时期,潁川也是士族豪门、才智之士聚集地之一。颍川陈氏和颍川荀氏是两个以颍川郡为郡望的著名士族。因此涌现出大量知名人物。以至于曹操势力早期所谓的“五大谋士”中,居然有三个是潁川人。短短数百年间,潁川人提出了削藩、屯田、九品中正三项对于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影响极大的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




  • 張良,西汉留侯。


  • 灌孟,西汉名將。


  • 灌夫,西汉名將。


  • 晁错,西汉著名政治家,七国之乱的焦点人物之一。


  • 褚少孙,西汉博士,史学者。


  • 杜密,东汉名臣,党锢之争中被处死。


  • 刘德升,东汉书法家,创立了行书。


  • 胡昭,刘德升之徒,书法家。


  • 戏志才,曹操早期谋臣。


  • 郭嘉,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 荀氏


    • 荀淑,东汉名儒,生八子俱有名声。


    • 荀爽,荀淑之子,名儒。


    • 荀悦,荀爽之侄,史学家。


    • 荀彧,曹操五大谋士之一。


    • 荀粲,荀彧之子,早期玄学家之一。


    • 荀攸,曹操五大谋士之一,荀彧之侄。



  • 鍾氏


    • 鍾皓,東漢名儒。


    • 鍾繇,鍾皓之孫,官至司隸校尉、太尉,為曹魏元老重臣,還師從劉德升成為書法名家。


    • 鍾會,鍾繇之子,曹魏重要將領,消滅蜀漢的功臣之一。




  • 司马徽,东汉末年名士。


  • 徐庶,谋士,先随刘备,后被迫投靠曹操。


  • 陈群,曹魏大臣,曹丕托孤重臣之一,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 枣祗,曹操谋臣之一,屯田制的提议者。



注释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1. ^ 《咬文嚼字》杂志社指出,这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语言文字错误。“”和“穎”读音相同,字义迥别且两者不可混淆使用[1][2]


  2. ^ 204年后的实际军政决策地以及主要官员军队驻地都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


  3. ^ 县治与秦汉时期的长社县不同。




参考文献



出处





  1. ^ [1]


  2. ^ [2]


  3.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莽曰左队。阳翟有工官。属豫州。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县二十:阳翟,夏禹国。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户四万一千六百五十,口十万九千。莽曰颍川。昆阳,颍阳,定陵,有东不羹。莽曰定城。长社,新汲,襄城,有西不羹。莽曰相城。郾,郏,舞阳,颍阴,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傿陵,户四万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临颍,莽曰监颍。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成安,侯国也。周承休,侯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莽曰嘉美。阳城,阳城山,洧水所出,东南至长平入颍,过郡三,行五百里。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有铁官。纶氏。


  4. ^ 《隋书·志第二十五·地理中》颍川郡旧置颍州,东魏改曰郑州,后周改曰许州。统县十四,户十九万五千六百四十。颍川旧曰长社,置颖川郡,后齐废颍阴县入,开皇初废郡改县焉。又东魏置黄台县,大业初废入焉,置郡。襄城,旧置襄城郡,后周置汝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有溵水。汝坟,后齐置汉广郡,寻废,有首山。叶,后齐置襄州。后周废襄州,置南襄城郡。开皇初郡废。又东魏置定南郡,后周废为定南县。大业初省入。北舞,旧置定陵郡,开皇初废。有百尺沟。郾城,开皇初置,十六年置道州,大业初州废。又后魏置颍川郡,后齐改为临颍郡,开皇初郡废。又有邵陵县,大业初废。有溵水。繁昌。临颍。尉氏,后齐废,开皇六年复。长葛,开皇六年置。许昌。氵隐强,开皇十六年置,曰陶城,大业初改焉。扶沟。鄢陵,东魏置许昌郡,后齐废县。开皇初郡废,七年复鄢陵县。十六年置洧州,大业初州废。又开皇十六年置蔡陂县,至是省入焉。


  5. ^ 《新唐书·志第二十八·地理二》许州颍川郡,望。土贡:绢、席、柿。户七万三千三百四十七,口四十八万七千八百六十四。县九:长社,望。本颍川,隶汴州。武德四年更名,来属。州又领黄台、氵隐强二县,贞观元年省入焉。绕州郭有堤塘百八十里,节度使高瑀立以溉田。长葛,紧。有小陉山。阳翟,本畿。初隶嵩州,贞观元年来属,龙朔二年隶洛州,会昌三年复来属。有具茨山。许昌,上。鄢陵,上。扶沟,望。武德四年以县置北陈州,是年州废,隶洧州。临颍,上。贞观元年省繁昌县入焉。有讲武台,本尚书台,马融讲书之地,显庆二年,高宗大阅于此,更名。舞阳,上。本北舞,隶道州。贞观元年来属,寻废。开元四年复置,更名。有铁。郾城。望。武德四年以郾城、邵陵、北舞、西平置道州。贞观元年州废,省邵陵、西平入郾城,隶蔡州。建中二年以郾城、临颍,陈州之溵水置溵州。贞元二年州废,县还故属。元和十二年复以郾城、上蔡、西平、遂平置溵州。长庆元年州废,县还隶蔡州,是年,以郾城来属。




书目



  • 《中國歷史地圖集》

  • 《后汉书·郡国》、《荀韓鍾陳列傳》

  • 《晋书》









Template:隋朝行政區劃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