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台共學制度為台灣總督府於1922年-1945年所實施的重要同化政策。該制度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於1922年頒布台灣教育令後實施。
簡介
1895年,台灣總督府於各地設置公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小學校等基礎教育學校。其中,公學校系統為台籍學童所設,小學校則限定日籍學童。會如此分隔,除了被認為是標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區隔,也著重於民情、語言、文化的差異。這種差別除了基礎教育外,也普遍應用於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至於高等教育,台籍人士就讀的機會就很少。
為了加強對台灣的同化,台灣總督府分別於1919年及1922年頒布台灣教育令。該命令強調台籍學童或台籍學生,如具備國語(日語)能力者,即可不必受入學資格的限制。此項命令並適用於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
1941年,台灣實施皇民化,日台共學制度實施更為徹底。除了將小學校、公學校等更名為相同的國民學校等,也在台灣實施與日本本土相同的教育方式與內容。另外在形式上,本為日人所設立的各級教育必須全部開放與台籍學生競爭。不過,此制度仍多少為台灣部分教育機構抗拒,例如:國民學校仍分為甲乙科,甲科國民學校專供日籍;專科或大學故意刁難台籍入學者的情事仍相當普遍。在此情況下,教育管道受限的台籍學生多選擇留學日本或中國。
台灣日治時期歷史事件
|
---|
|
專門史 |
總督府
- 行政區劃
- 抗日運動
- 原住民政策
軍事制度
- 警察制度
- 司法機構
- 高等教育機構
- 市區改正
- 神社
日本移民村
- 發電所
- 日台交通
|
|
---|
|
始政時期 (1895 - 1919) |
- 马关条约
- 始政
臺灣民主國與乙未戰爭
- 雲林大屠殺
- 六三法
- 臺灣紳章
國語傳習所
- 住民去就決定日
- 三段警備法
- 台灣賣卻論
陋習改正
隔離教育
台灣銀行成立與台灣銀行券發行
-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蕃人公學校與蕃童教育所
- 三一法
- 梅山地震
- 縱貫鐵路全線通車
- 阿里山鐵路主線通車
- 高雄港拓建
- 台中中學校創立
- 西來庵事件
- 臺灣列紳傳
- 臺灣勸業共進會
- 六三法撤廢運動
|
---|
|
同化時期 (1919 - 1937) |
內地延長主義
- 南進政策
-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
臺灣通史
地方制度改正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文化協會
- 日台共學
- 蓬萊米培植成功
米糖相剋
- 桃園大圳
嘉南大圳
- 台灣農民組合成立
- 臺灣美術展覽會
臺灣民眾黨與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 台北帝國大學創立
- 霧社事件
- 台灣話文論戰
- 嘉農棒球隊
古倫美亞唱片
台灣文藝聯盟與台灣新文學
- 新竹-台中地震
-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 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
---|
|
皇民化時期 (1937 - 1945) |
皇民化運動
- 松山空襲
設置國立公園
莎韻之鐘與國歌少年
- 五二七事件
- 國語家庭
- 國民學校
台籍日本兵
- 高千穗丸沉沒
- 新竹空襲
- 高雄大空襲
台灣沖航空戰
- 臺北大空襲
- 戰俘營
- 高雄州特高事件
- 終戰
- 同盟國佔領日本
- 臺灣光復
|
---|
|
後續事件及影響 |
- 反日情緒
- 舊金山和約
- 台灣地位未定論
- 二二八事件
- 反華情緒
- 臺灣主體意識
- 臺灣人日本情結
- 慰安婦問題
- 親日人士
- 台日關係
|
---|
|
相關模板 |
- 臺日關係
- 台灣總督
- 行政區劃
- 日本移民村
- 望族
- 發電所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