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
儒家 |
---|
儒學理論 仁 義 礼 智 信 天命 良知 天理 中庸 道統 聖賢 君子 王道 (儒家思想) |
儒門人物 堯 舜 禹 商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宰予 冉耕 冉求 言偃 颛孙师 朱熹 |
古代儒者 中國 董仲舒 何休 鄭玄 王肅
程順則 向象賢 蔡溫 |
儒家經書 六经 五经 九經 四书 十三经
十三經注疏 四書章句集注 |
古典儒學 中国儒学 经学 今文經學 古文經學
琉球儒學 |
當代儒學 學者 熊十力 梁漱溟 马一浮 唐君毅
新儒家 孔教 學衡派 波士頓儒家 |
相关事项 六艺 孔子弟子 三纲五常 五经博士 书院 孔庙 衍聖公 科举 国子监 批林批孔孔子和平獎 |
儒家文化圈 |
禮教即禮儀教化,禮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視名份,又稱名教,即以名為教。禮教思想诞生于西周时期,其本质上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对性别、伦理、生活方式等的礼仪控制,伴随着宗法制,統治影響着中華文明三千年之久。對名教系統的破壞行為稱為「僭越」。
《孔子家語》稱“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1]凌廷堪说:“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魏晉時“名教”泛指整個社會人倫秩序。宋人袁燮《又乞歸田裡第一奏》:“公論弗容,士友交謫,皆以為名教罪人,臣實懼也。”
目录
1 僭越
2 批判
3 參見
4 注釋
5 參考書目
6 外部連結
僭越
僭越就是指做出超越自身階級應有的行為,儒家認為這樣會破壞名教系統。[2]
最經典也最常見諸典籍的「僭越」就是指顛覆國家政權正統,自立為皇帝的人,比如王莽和袁术等人(实际上袁术的僭越并非称帝)。
其他具體的僭越行為有擁有大量兵馬刀甲(不符合身份或詔命者)、私造皇宮和皇帝用品(車乘、冠服、稱號)等。
中國歷史中把商人置放「士農工商」之末也是防止僭越行為的產生。[來源請求]商人的錢和權再大,也不能超越皇家,為皇家服務的士大夫地位最高,而把「投機者」的商人置於農民及工匠之下。所以貴族通常不會與商人家庭通婚。[3][4][5]明太祖朱元璋甚至颁令,商人只许穿布衣,不得穿绫罗绸缎。[6]
批判
阮籍痛斥禮教毒害人民,鮑敬言認為禮教「救禍而禍彌深」。
「吃人的禮教」一語出自吳虞〈吃人與禮教〉一文:
“ | 孔二先生的禮教講到極點,就非殺人吃人不成功,這真是殘酷極了!一部歷史裡面,講道德、說仁義的人,時機一到,他就直接間接地都會吃起人肉來。就是現在的人,或者也有沒做過吃人的事,但他們想吃人,想咬你幾口出氣的心,總未必打掃得乾乾淨淨。……我們應該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講禮教的,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呀![7] | ” |
魯迅小說《狂人日記》總結兩千多年的禮教:
“ |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 ” |
參見
- 錢名世名教罪人案
注釋
^ 《孔子家語》卷三·賢君
^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论语·子路》
^ 《史记·平淮书》
^ 《汉书·食货志》: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 《唐律疏议・诈伪》:身与同居大功以上亲执工商,家传其业不得仕。
^ 《新历史》:朱元璋让农民穿绸商人穿布. 网易新闻.
^ 《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1919年11月1日出版)
參考書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蔡尚思. 《中國禮教思想史》. 中华学术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2: 277P. ISBN 9787532545162.
余英時, 〈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
外部連結
- 熊秉真:〈情欲、禮教、明清〉。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