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决死队臂章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又称新军,由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改编而成,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合作在山西组织的一支新军。名义上归阎锡山领导,实际领导人是中共党员薄一波[1]。在山西长治沁县建有“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纪念馆”。




目录






  • 1 编制


    • 1.1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


    • 1.2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


    • 1.3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


    • 1.4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四纵队


    • 1.5 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


    • 1.6 山西新军政卫二零九旅


    • 1.7 山西新军政卫二一二旅


    • 1.8 山西新军政卫二一三旅


    • 1.9 山西新军山西工人自卫旅




  • 2 历史


  • 3 成员


  • 4 参考文献


  • 5 参见





编制


下设四个纵队及若干旅: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


1937年11月成立纵队部,辖决死第一、第四总队(改名为第二总队)。在1938年、1939年大发展时期,又陆续编入了游击第一团、游击第二团、游击第三团、保安第五团、保安第六团、第二十四团:



    • 第一总队:军政训练班、民训团的全部,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八团、第九团各300余名学员;军事干部来自老西的旧晋军,政工干部来自共产党八路军

    • 第二总队:原第四总队,由国民兵军官教导第五团改编而成;军事干部来自老西的旧晋军,政工干部来自共产党八路军

    • 第三总队:由沁县、沁源、武乡、襄垣等县人民自卫武装升级改编;

    • 游击第一团:沁县游击武装;

    • 游击第二团:长子游击武装;

    • 游击第三团:以“上党牺盟游击队”为基础组建;

    • 保安第五团:以介休游击第五支队,榆武游击第七支队,第十五支队等武装力量与行署政卫营为基础组建;

    • 保安第六团:以晋东游击队为基础组建;

    • 第二十四团:以介休游击第五支队为基础编成;


“十二月事变” 前,决一纵拥有9个团,11000多人。“十二月事变” 后,辖5个大团:



    • 二十五团:由第三总队和游击第一团合编;

    • 三十八团:由第一总队和游击第二团合编;

    • 四十二团:由决死第二纵队游击第十二团的一个营和六专署汾东办事处政卫营,二○九旅一个连,第三专署政卫营合编;

    • 五十七团:由二一三旅五十七团、五十八团和保安第五团合编;

    • 五十九团:由第二总队和二一三旅五十九团合编;

    • 政卫二一二旅归决死第一纵队建制,辖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三个小团。

    • “洪赵支队”(团级)归决一纵指挥。


游击第三团因为团长叛变,被整编为一个营并入游击第二团,团部和编余部队后又扩充成一个新的支队后编入决死第三纵队;保安第六团直接改编成了八路军太行军区十旅二十八团;二十四团改为决一纵独立团,后编入三十八团。


1940年6月,北方局决定成立太岳军区,辖三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由三八六旅兼,第二、三军分区由决一旅兼。1941年1月,第一二九师为使第三八六旅能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决定解除其所兼的太岳军区任务,改由决死第一纵队兼太岳军区任务。纵队机关兼太岳军区机关仍设在沁源县阎寨村。司令员兼政委薄一波、参谋长李成芳、政治部主任周仲英、政治部副主任刘有光。辖决死第一纵队共有4个团,即第二十五、第三十八、第五十七、第五十九团。4个团分别驻在屯留、沁州、唐城和沁源等地。1941年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的命令,决死第一纵队与第二一二旅、第三八六旅一同编入太岳纵队,同时决死第一纵队改称决死第一旅。陈赓任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李聚奎任副司令员,王新亭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毕占云任参谋长。决死第一旅的领导人:李聚奎兼任旅长,周仲英任政治委员,李成芳任参谋长,刘有光任政治部主任。


1942年1月,决死第一旅终于在沁源县南石村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全旅党代表近100人与会。1942年,太岳军区的军分区重新划分,决一旅兼第一军分区。1943年五十七团调到太岳三分区。1943年11月,李聚奎赴延安学习。1944年五十九团南下开辟豫西为河南军区第二支队五十九团,后与河南军区第一支队合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


解放战争初期,决一旅编为第四纵队第十一旅,二十五团编成十一旅三十一团,三十八团编成十一旅三十二团外,一分区屯襄团编为十一旅三十三团,安泽团编为十三旅三十七团。1943年调出的五十七团后编入了第四纵队第十三旅为第三十八团,即后来的第13军第38师第113团。


1949年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14军第40师。太岳一分区以各县大队为基础,组成了新七、新八、新九团,后改编为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第四十三旅 ,即后来的第18兵团第62军第184师,第550团为原新八团,第551团为原新九团,第552团为平遥游击队改编。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


决死第二总队发展而来。1937年12月组建纵队部,共有6400人,辖三个总队。八路军先后派来了上百名红军骨干到决二纵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下辖:



    • 决死第四总队:1937年9月由“晋绥陆军军士训练第二团” 团部和政训处及其第二、第三营,再加上驻太谷的“晋绥陆军军士训练第一团” 的1个营、国民兵军官教导第九团的200余人组建决死第二总队;

    • 决死第五总队:1937年12月初,决死第二总队南下后,在原驻地扩军第四大队(原灵石游击队)、五大队(在洪洞、赵城和临汾地区扩建的)和随后在灵石、霍县、洪洞、赵城、临汾等地扩建的两个大队组建;

    • 决死第六总队:1937年11月由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八团改编

    • 游击第三团:37年冬,由孝义县牺盟游击队和平遥县牺盟游击队为基础组成;

    • 游击第四团:由隰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和洪赵游击第一支队合编而成;

    • 游击第五团:是洪洞、赵城、临汾三县联合游击支队和游击一支队合编而成;

    • 游击第六团:由隰县、汾西的游击队和在汾西、赵城边界上活动的张官年营(张为共产党员)合编成的;

    • 游击第十二团:是由汾西游击队(一度曾编为第六行政区保安四支队)与活动在晋西南的太岳区的游击第十支队(在下篇决死第三纵队还要提到)合编而成;

    • 保安第十二团:是以四总队第四大队、五总队第四大队及第六行政区保安营合编而成;


1939年6、7月间,决死第二纵队分编为3个旅,游击第六团调归工卫旅改称游击第九团,后工卫旅改称第二○七旅,此团亦改称第二十三团。



    • 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旅:下辖原第四总队现称二十七团(又称四团) 、原第五总队现称二十八团(又称五团) 、原第六总队现称二十九团(又称六团)

    • 第一九六旅:下辖第十五团(原游击第三团) 、第十七团(原游击第五团) 、第四十一团(原游击第十二团)

    • 保安旅:下辖保安第十一团(原游击第四团) 、保安第十二团(原名)


“十二月事变” 前,有12485人。事变后,约8000人。1940年3月3853人。游击第五团编入第四团;游击第十二团大部编入第六团;游击第十二团一部与纵直部分连队编为纵队警卫营,后编入决一纵第四十二团。后来,保安第十一团也被编入第五团;保安第十二团也被编入第四团;保安第十一团一部编入了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支队 ;游击第三团也归晋西支队指挥。晋西支队赴山东后,游击第三团被调归八路军第一二○师,后归还决死第二纵队建制,被编入第五团。至此,决死第二纵队只下辖第四、第五、第六团3个团。


1942年12月有1280人。


一二○师兼晋西北军区(后为晋绥军区) ,决二纵兼晋西北第八军分区,三个团分别称为第四、第五、第六支队,分区还有工卫旅、洪赵总队。1942年“精兵简政”,第四和第六支队合并成了新的第六支队。


1945年11月,第五支队编入独立第四旅,随旅编入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支队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第七十团,后来随第四纵队(陈赓、谢富治) 渡黄河,南下为第十二旅第三十四团,开辟陕南。1949年被编为第19军第55师第163团。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


1937年12月下旬,由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总队(原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十团)和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六团、第七团一部分组建而成,纵队长是早年参加过中共后脱党的旧军官,政委戎子和,政治主任董天知。部队中共产党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第七、第八、第九总队。下辖:



    • 决死第七总队(原老底子第三总队)由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十团改编

    • 决死第八总队:与第七总队一样源出原第三总队,是用扩充的新兵组成的,干部是从老底子决死第三总队抽出的

    • 决死第九总队:由原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六团的2个营和第七团的1个营组建而成

    • 游击十团,来源:

      • 1938年3月成立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民大四分校)游击第一支队和38年初组成的同蒲铁路工人武装自卫队

      • 1938年6月成立的民大四分校游击第四支队

      • 1938年7月由夏县游击支队第二区队改编成的决死三纵队游击第十一支队



    • 游击十一团,来源:

      • 临汾游击队改编的决死三纵队游击第二支队

      • 安邑牺盟会组织的运城盐池工人和农民游击队改编的决死三纵队游击第五支队

      • 冀城游击队和梁友游击支队。



    • 三十二团,来源:

      • 1939年2月组建的政卫四支队(由翼城、浮山、阳城和沁水县的自卫大队合编而成)

      • 纵队军政干校一部和第五行政区民族革命中学部分参军学生



    • 山西省第五行政区保安第九团:第五行政区保安第一支队和政治保卫营合编而成

    • 山西省第五行政区保安第十团:第五行政区保安第一、第二支队合编而成


1939年4月,决死三纵队发展到8个建制团,共8000余人,被阎锡山分编为独立第三旅和197旅,第七、八总队和三十二团编在独立第3旅,第九总队和游击十团、游击十一团编在197旅。各团均有新番号,但未能启用。


“十二月事变” 后,决死第三纵队损失惨重,剩余的部队经整编后列入八路军第二纵队序列。不久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决三纵改归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所属部队组成了第七、第八、第九团。



    • 第七团是由保安第九团和保安第十团合编的保安团改编而成;

    • 第八团由第三十二团改编(原游击十一团余部编为第三十二团第一营,原第三十二团余部编为第二营,高平独立营编为第三营) ;

    • 第九团是由原游击第十团和平顺独立营合编。


不久,第八团撤销建制,部队编入第七、第九团。


抗战结束后,决七团和决九团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的第六十七团和第六十九团,汾东游击支队改编为第六十八团。即“临汾旅” 。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四纵队


1938年1月组成,下辖:



    • 决死第十总队:前身是37年8月在太原组建的少年先锋训练第一团,由工人农民学生组成;

    • 决死第十一总队:前身是国民兵教导第二团,原先是训练村长的,37年8月村长训练结束后,接收了牺盟会动员来的1000多名少年先锋队入伍;

    • 决死第十二总队:前身是国民兵教导第九团往决死第一和第二总队输送兵源后剩下的部分再加上军士一、二团调来的几百人就组成了决十二总队;

    • 游击第六团:由牺盟会临县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和牺盟会太原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合编;

    • 游击第七团:由牺盟会晋西北中心区兴县游击大队和牺盟会岢岚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合编;

    • 第十八团:两个营原是兴县游击支队,一个营原是牺盟会雁北游击支队;


1939年4月,决死第四纵队拆成了两个旅



    • 独立第七旅和第二○三旅。独立第七旅下辖第三十三团(原第十总队) 、第三十四团(原第十二总队) 、第三十五团(原游击第六团)

    • 第二○三旅下辖第十八团(原名) 、第十九团(原游击第七团) 、第二十团(原第十一总队) 。


“十二月事变” 后,第三十三团调归决死第二纵队;第三十四团与第三十五团合并成为新的第三十五团;第十八团的二营并入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六支队;第十八团第一、三两个营分别并入第十九团、第二十团;另成立一个纵队教导营。


“百团大战” 后部队大量减员,第二十团撤销,部队编入第十九团和第三十五团,部队也改称第十九支队和第三十五支队。决死第四纵队兼晋绥军区的第六军分区。


抗战结束后,恢复了第十九团和第三十五团的番号,并重新组建了第二十团和忻东支队等游击支队。1946年1月,第三十五团编入晋绥军区独立第一旅;第十九团编入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五旅。第二十团和其他第六军分区的部队于1949年组成了第7军第20师。



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


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总会(“战动总会”,1937年9月主任委员续范亭)在晋中等地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组建起来的二十五支基干游击队。1938年初,战动总会及其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已经拥有五个支队,兵力3000人。



    • 第一支队:战动总会游击干部训练班部分学员在汾阳、文水组建的两个大队和交城游击队编成

    • 第二支队:太原游击队和游击干部训练班部分学员动员群众组成的清太游击队编成;

    • 第三支队:由文水游击队编成;

    • 第四支队:由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编成;

    • 第五支队:战动总会政治服务队和汾阳游击队编成;


1938年3月,部队改编为8个游击支队总兵力13000余人:



    • 保安二区游击第一支队:原战动总会游击第一路纵队一、二、三支队合编,辖3个营,每营4个连;

    • 保安二区游击第二支队:第五支队与岚县游击支队合编,辖2个营;

    • 保安二区游击第三支队:战动总会武装自卫总队改编,辖3个营;

    • 保安二区游击第四支队:游击第四支队(即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编成,辖4个连。

    • 保安二区游击第五支队:战动总会游击第三支队与宁武县二区自卫队合编,辖2个营和1个补充大队;

    • 保安二区游击第六支队:战动总会游击第十支队改编,辖3个营;

    • 保安二区游击第七支队:宁武、朔县游击队合编,辖1个营另2个连;

    • 保安二区游击第八支队:绥蒙游击队与保德、忻县游击队合编,辖4个连;

    • 保安二区司令部特务队:岢岚游击队改编


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编余的2个营和临县游击支队、文水、交城游击支队以及战动总会1个服务中队,共1800余人,编入八路军一二○师游击四支队。


离石游击支队1000余人,划归保安四区编为政卫总队,其后先后改编为保安第七团、新军总指挥部特务团。


察绥游击军4个支队继续留在雁北地区,归一二○师指挥。


1938年9月,将保安二区游击第三支队(3个营1400余人)调归决死四纵队编为游击第七团。


“十二月事变” 之前游击第七、第八支队被编入晋绥军步兵第三团,第十四支队(后来组建的) 拨归保安四区建制。剩下的六个支队也改番号:



    • 保安二区第一支队改为保安二区第三十六团;

    • 保安二区第二支队改为第三十七团;

    • 第三、第五支队合编改为第四十四团;

    • 第六、第七支队合编改为决死第十三团(1939年春夏该团划入晋军系统)


1939年7月,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被改编为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续范亭。“十二月事变” 后暂一师列入了八路军第一二○师的序列。1940年3月,第四十四团改编为第三十七团的第三营,暂一师辖第三十六、第三十七团,全师共计5000余人。1940年4月,第三十七团由三个营缩编为两个营。1940年10月,新军总指挥部特务团编入第三十六团为其第一营。1940年,续范亭任晋西北军政民联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1940年11月,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41年5月,续范亭赴延安疗养。1941年11月,第三十六团、第三十七团都缩编为三、四个连队的小团。1942年12月,暂一师番号保留,师机关撤销 ,第三十六团与第三十七团合并,第三十七团编为其第二营;师直属连队充实其第三营。第三十六团正式编入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序列。1945年7月,第三十六团编入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为第三十六团.1945年11月编入新组建的晋绥野战军南纵队(许、孙纵队) 仍称独立第二旅第三十六团,1945年底南纵队番号撤销。1946年11月随旅编入晋绥军区第三纵队还为独立第二旅第三十六团。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第3军第7师第20团。



山西新军政卫二零九旅


山西政治保卫队(简称“政卫队”) ,主要由决死二总队政卫队、第二战区随营学校、抗日学生游击队、随营四分校游击队、晋西南各县自卫队和招收广大爱国的青年学生、工人、农民等组成的。1939年4月的时候,政卫队已经发展到了十个大队(第一到第九大队,外加一个儿童大队) ,共4000多人。


1939年5月,政卫队改编为第二零九旅(又称政卫旅) ,下辖



    • 第五十一团(原政卫队第三、五、六大队分别编为第一、二、三营)

    • 第五十二团(原政卫队第四、第七、第八大队分别编为第一、第二、第三营)

    • 第五十三团(原政卫队第一、二、九大队分别编为第一、第二、第三营)

    • 儿童大队


“十二月事变” 后,山西新军政卫二零九旅大部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晋西支队的两个团合编,还组建了支队的第三团;部分部队并入决一纵第四十二团、决四纵第四团等。1940年夏天晋西支队赴山东编入八路军第三四三旅,支队第三团留在晋西,后来编入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五团。晋西支队在赴山东途中,其第二团留在了鲁西发展为教导第三旅第八团(“水东八团”),支队率第一团于40年10月与一一五师师部会合发展为教导第二旅第四团。



山西新军政卫二一二旅


1938年9月,稷山游击支队和安邑游击支队合编为教导三总队(团级) ,下辖三个大队:



    • 第一大队由稷山支队第一、二大队组成;

    • 第二大队由安邑支队组成;

    • 第三大队由稷山支队第三大队组成。


1938年12月,在教导三总队的基础上,将晋西南各县自卫总队、游击支队统一整编为政治保卫队第一支队(简称政卫一支队) ,旅级编制,支队下辖十个大队约有3000人:



    • 原教导第三总队的第一、二、三大队依次编为支队的第一、二、三大队;

    • 第四大队由曲沃县大队组成;

    • 第五大队由安邑公安队组成;

    • 第六大队由猗氏支队组成;

    • 第七大队由万泉支队组成;

    • 第八大队游虞乡自卫总队组成;

    • 第九大队由闻喜县政府、牺盟会在同蒲铁路以西地区直接发展建立;

    • 第十大队由起义的皇协军组成。


1939年7月,政卫一支队改编为第二一二旅,约4000人,下辖



    • 第五十四团由原政卫一支队的第一、三、五大队编成,依次称为第一、二、三营;

    • 第五十五团由原政卫一支队的第二、四、六大队编成,依次称为第一、二、三营;

    • 第五十六团由原政卫一支队的第七、九、八大队编成,依次称为第一、二、三营。

    • 抗日游击第一支队,由新绛、闻喜、曲沃的三边地带改造游杂部队和动员青年参军于39年10月建立

    • 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由安邑、猗氏、万泉三县公安队于40年1月合编


“十二月事变” 后,第二一二旅列入了决死第一纵队序列。1940年4月,第五十六团与游击第一、第二支队取消番号,第五十六团第二营、游击第一支队大部、游击第二支队编入第五十四团;第五十六团一营、游击第一支队一部编入第五十五团。1940年10月,第二一二旅第二次整编,旅番号保留,所属部队缩编为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第五十六团,每团辖四个连。“精兵简政” 时,第二一二旅和太岳第四军分区合并,旅番号撤销,所属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第五十六三个团合编为第五十四团(小团)。


1945年12月,第五十四团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二团。



山西新军政卫二一三旅


1938年6月由汾城、襄陵、新绛、乡宁、吉县、河津、稷山等七个县的自卫总队改编为政卫二支队,下辖六个大队。稍后,由平陆、夏县、芮城、垣曲四个县抗日自卫队组建政卫三支队,下辖三个大队。


1939年6月,山西新军第二一三旅成立,辖第五十七、五十八团(由政卫二支队改编) 、第五十九团(由政卫三支队改编) 。


“十二月事变” 后,第二一三旅列入决死第一纵队序列。



山西新军山西工人自卫旅


1937年9月18日,山西省总工会成立,决定创建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1937年9月27日,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团级)在山西国民师范正式宣告成立。


后来,工卫总队扩大为工卫旅。工卫旅是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下的第一支工人武装。1939年4月,工卫旅改编为第二○七旅,下辖三个团:第二十一团、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


“十二月事变”后,工卫旅列入八路军第一二○师序列,第二十三团撤消,仅辖第二十一团和第二十二团。


1942年“精兵简政”,旅番号撤销,第二十二团并入第二十一团,隶属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


1945年7月编入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为第二十一团。1946年11月随所在旅编入晋绥军区第三纵队。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第3军第7师第21团。



历史


青年抗敌决死队是阎锡山将原山西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和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的一部为基础改编而成。


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山西太原正式成立。


开始成立的是第一总队,后二、三、四总队相继成立。日军侵入山西后重新编制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下辖一至十二总队,共十二个团。


从1938年底开始,决死队进行了“西林整军”,共产党八路军的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将领来给决死队干部训练,决死队完全由共产党掌控。1939年上半年,决死队发展到50个团,约四五万人,占阎锡山麾下150个团的三分之一。


1939年12月爆发晉西事變决死队宣佈起義,成功的打擊閻錫山勢力,1940年2月决死队并入八路军。



成员


山西汾城部分参团青年名单[2]



参考文献





  1. ^ 薄一波.《政治周刊》新1卷第11、第12期合刊,原题为《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是怎样生长成的》.中共党史出版社.


  2. ^ 李子云. 汾城青年参加教导团决死队简记. 汾城政府网站. 10-07-02 (中文(简体)‎).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参见




  • 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

  • 牺牲救国同盟会


  • 阎锡山、薄一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