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发育




胚胎發生英语:embryogenesis)也稱為胚胎形成胚胎發育,是胚胎構造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最早的起源是將只有單套染色體的細胞,融合成具有雙套染色體的卵,可以經由卵子與精子受精而形成,也可以經由無性繁殖(如複製)產生。之後進行稱為卵裂的快速的有絲分裂,最後各種細胞分化成不同的組織、系統與器官,如皮膚、神經系統、骨骼與肌肉、循環系統與消化道等,形成完整的生物個體。




目录






  • 1 先成論與新生論


  • 2 動物胚胎的發育過程


    • 2.1 受精


    • 2.2 卵裂


    • 2.3 原腸胚


    • 2.4 器官形成




  • 3 参考文献


  • 4 外部連結


  • 5 參見





先成論與新生論


18世紀以前,西方生物學界存在兩種胚胎發育過程的理論,分別是「先成論」與「新生論(漸成論、後成論)」。先成論(preformation)認為成體是來自受精卵裡的小型幼體。以人體為例,小型胎兒會逐漸變大,最後成為嬰兒,但是過程中胎兒的形狀並沒有太大變化[1]。而且這些胎兒含有成體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胎兒裡的胎兒,就像是俄羅斯娃娃一樣[2]


新生論(epigenesis,漸成論、後成論)最早由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他認為原始的動物胚胎應該是相對較缺乏構造的卵[2],而胚胎的發育過程是由簡單的構造演變為複雜的構造,也就是說,不同的組織和器官是在不同的時間逐漸形成。19世紀以後,顯微鏡的觀察支持了新生論,並且將先成論取代[2]



動物胚胎的發育過程


雖然動物的種類繁多,但是胚胎的發育依然擁有相似的過程,能夠分成受精、卵裂、桑葚胚、囊胚、原腸胚與器官形成等階段。此外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中,各種動物共同擁有的特徵會首先出現(如皮膚),之後才逐漸發展出特化的構造(如魚鱗),而且較複雜的物種與較原始的物種之間一開始相當類似,之後才隨著發育的時間而慢慢增加變異[3]



受精



在卵子的細胞膜外圍有一些外套膜,第一層由醣蛋白構成,一般稱為卵黃膜,在哺乳類則稱為卵鞘(zona pellucida)。當一個精子進入卵子之後,大多數物種的卵子會形成一道保護,使其他的精子無法再進入卵子。少數的物種,如某些鳥類和爬蟲類,雖然會讓其他的精子進入,但是依然只有一個精子能夠與卵子的細胞核作用[4]。精子與卵子的細胞核會融合,並且形成一個具有雙套染色體的受精卵。


在複製科技中,取代受精的過程是將卵子的細胞核移出,再將體細胞植入卵子中[5]。行無性繁殖的動物則通常不需要進行細胞融合,而是以出芽生殖或是分裂生殖的方式直接產生幼體[6]



卵裂




卵裂的過程。



精子與卵子結合之後會形成受精卵,由於卵黃的分佈具有不對稱的特性,因此受精卵可以分為動物極(會發展成外胚層)和植物極(會發展成中胚層與內胚層)[7]。在卵裂時期,卵子會先分裂成兩個細胞,之後細胞通常會逐次倍增,但是對哺乳類而言,有時候會有不同時分裂並造成只有奇數個細胞的現象。在這個階段,胚胎的總體積大致不變[7]


細胞分裂成16到64個細胞的階段,稱為桑葚胚(morula),在這個階段,動物極的分裂頻率會超越靠近植物極且具有卵黃的細胞群。到了128個以上細胞數目的階段,稱為囊胚(blastula),囊胚內部靠近動物極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囊胚腔[8]


不同的物種具有不同的卵裂方式,可以分為完全卵裂(holoblastic cleavage)和不完全卵裂(meroblastic cleavage),分別又可以細分成許多不同方式。如無脊椎動物的輻射卵裂與螺旋卵裂、哺乳動物的旋轉式分裂等[9]















卵裂方式的細分與各種方式的代表動物
完全卵裂
不完全卵裂


  • 輻射式(radial)(海膽、文昌魚)

  • 兩側對稱式(bilateral)(尾索動物、兩棲類)

  • 螺旋式(spiral)(環節動物、軟體動物、扁形動物)

  • 旋轉式(rotational)(哺乳類)




  • 盤狀式(Discoidal)(魚類、鳥類、爬蟲類)

  • 表面式(Superficial)(昆蟲)




原腸胚



當細胞分裂成為囊胚之後,會經過一段稱為原腸形成的型態發生過程,之後形成原腸胚。原腸形成過程有許多不同方式,能夠大致分成5種[7]'[10]



  • 內陷式(Invagination) - 植物極的細胞向胚胎內部凹陷,最後穿過胚胎在另一端開口,值得注意的是,後來出現的開口會成為動物的口部,原先的凹陷處則成為肛門,後口動物因此得名,例如海膽的內胚層。

  • 衰退式(Involution)- 植物極的細胞向內沿囊胚腔內壁增生,外部則被動物極細胞取代,例如青蛙的中胚層。

  • 進入式(Ingression)- 特定地方的細胞在分裂之後,移動到其他特定的位置,例如海膽的中胚層、果蠅的神經母細胞。

  • 脫層式(Delamination)- 外層的細胞滑動,原本只有一層的細胞增生為兩層,例如哺乳類與鳥類的下胚葉英语hypoblast

  • 包覆式(Epiboly)- 外層的細胞擴張,向植物極的凹陷處擠壓,逐漸向囊胚腔內壁移動成為兩層,例如青蛙與海膽的外胚層。


動物的胚胎利用這5種方式形成了外胚層、中胚層與內胚層的組合,而這三種胚層在之後會形成各種細胞。例如由內胚層發展而來,具有具有多潛能性的的間葉細胞,可以分化成纖維母細胞、軟骨母細胞、硬骨母細胞、脂肪細胞、平滑肌細胞、橫紋肌母細胞、造血母細胞等等[11]



器官形成


外胚層、中胚層與內胚層形成各種組織和器官的過程,稱為器官形成,也稱做器官發生。以青蛙的胚胎為例,在器官形成的早期,外胚層會在突起之後向內凹陷,形成神經脊與神經管;這一時期稱為神經胚(髓胚英语neurula)形成。中胚層則會形成中胚葉節英语somite與脊椎,中胚葉節包圍的空間稱為體腔[12]

















三種胚層所形成的組織與器官[13]
內胚層 Endoderm
中胚層 Mesoderm
外胚層 Ectoderm


  • 消化道壁

  • 呼吸系統

  • 胰腺

  • 甲狀腺與副甲狀腺

  • 胸腺

  • 尿道壁與膀胱

  • 生殖系統




  • 骨骼

  • 肌肉

  • 循環系統與淋巴系統

  • 真皮

  • 體腔壁

  • 排泄系統

  • 生殖系統

  • 腎上腺皮質




  • 皮膚與感覺受器

  • 口腔壁與直腸壁的上皮

  • 眼角膜與水晶體

  • 神經系統

  • 牙齒琺瑯質

  • 腎上腺髓質




参考文献





  1. ^ 十八世紀西歐胚胎學中的evolution觀念[永久失效連結]


  2. ^ 2.02.12.2 Campbell, Neil A.; Reece, Jane B.; Biology Benjamin Cumming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998-999


  3. ^ 發育生物學 第一章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5-26.


  4. ^ 受精作用[永久失效連結]


  5. ^ Campbell, Neil A.; Reece, Jane B.; Biology Benjamin Cumming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408


  6. ^ Campbell, Neil A.; Reece, Jane B.; Biology Benjamin Cumming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975-976


  7. ^ 7.07.17.2 發育生物學 第六章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5-25.


  8. ^ Campbell, Neil A.; Reece, Jane B.; Biology Benjamin Cumming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1004


  9. ^ 發育生物學 第四章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5-25.


  10. ^ Campbell, Neil A.; Reece, Jane B.; Biology Benjamin Cumming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1005


  11. ^ 間葉組織


  12. ^ Campbell, Neil A.; Reece, Jane B.; Biology Benjamin Cumming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1009


  13. ^ Campbell, Neil A.; Reece, Jane B.; Biology Benjamin Cumming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1007




外部連結



  • 發育生物學(中文)

  • 發育生物學(英文)



參見



  • 植物胚胎發生

  • 哺乳類胚胎發生

  • 果蠅胚胎發生

  • 發育生物學

  • Cdx基因

  • 同位序列基因

  • 胚胎

  • 胚胎學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