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祥






馬福祥




馬福祥(1925年《中国名人录(第三版)》)


馬福祥(1876年2月4日-1932年8月19日),字雲亭,回族,甘肅省蘭州府河州城人,馬家軍的知名領袖,曾任蒙藏委員会委員長。有子馬鴻逵。




目录






  • 1 生平


    • 1.1 清末民初的崛起


    • 1.2 在北方各派之間


    • 1.3 国民政府的活動


    • 1.4 治績




  • 2 著作


  • 3 参考文献





生平



清末民初的崛起


光绪二年正月初十日出生在一個農商兼業家庭,是馬千齡第三子[1]。馬福祥幼年在清真寺學習。14歳開始學習武術。1897年(光緒23年)他武舉鄉試及第。此後,他從軍。1906年(光緒32年),他升任西寧鎮總兵。1910年(宣統2年),他被授予建威将軍,任西路巡防統領,駐扎蘭州。


辛亥革命爆發之際,馬福祥基本上採取了旁觀的態度。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国臨時大總統後,馬福祥服属。1912年(民国元年)5月,他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寧夏鎮總兵,其部隊被稱爲「昭武軍」。任内他討伐白朗有功,維持了寧夏的秩序。




马福祥



在北方各派之間


1920年(民国9年)7月直皖戰争爆發,皖系的甘肅督軍張廣建因「甘人治甘」運動而被駆逐。張失勢後,馬覬覦甘肅督軍之位,和漢族軍人陸洪濤發生對立。最後通過北京政府的調停,蔡成勳繼任甘肅督軍。馬被任命為綏遠都統,但他不滿,和陸洪濤的對立激化,双方發生衝突。最終,馬福祥之子馬鴻逵代理寧夏護軍使,馬福祥妥協,到綏遠赴任。


此後,直系和奉系對立,馬福祥採取騎墻態度。1924年(民国13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争中,他由当初所屬的直系轉投馮玉祥所率第3路軍。馮發動北京政變(首都革命)後,他追隨馮,撃破直系。此後,馮所率的国民軍採取協調姿態,馬福祥陸續被剝奪各種權限。1925年(民国14年)他調任西北邊防会辦。



国民政府的活動




任蒙藏委員会委員長时的马福祥


国民政府北伐結束後,馬福祥接近蒋介石,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此後,依托馬福祥和蒋介石,馬鴻逵不斷擴大軍事和政治權力。馬福祥自己於1929年(民国18年)11月任青島市長。1930年(民国19年)3月,他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同年10月,他任蒙藏委員会委員長。


1932年(民国21年)8月19日,他在北平逝世。享年57岁。



治績


馬福祥不但是軍人和政治家,也在教育和文化事業上有所貢献。他在各地建設回民小学和伊斯蘭教学校。民国5年(1916年),他建設了寧夏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他還致力於地方志的編纂和珍貴古籍的保護。



著作


馬福祥喜書法,善文辭,先後主持編著了《朔方道志》、《蒙疆紀要》、《青島工潮經略》、《訓誡子德書》等多種著述。[2]



参考文献









  1. ^ 馬千齡——--從商入仕,新华网,2011-01-04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7-03-05.


  2. ^ 馬福祥主頁 | 書法主頁 | 中華博物




  • 王勁. 甘寧青民國人物.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5. ISBN 7-311-00902-2. 

  • 徐友春主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寿林編. 民國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前任:

蔡成勳



綏遠都統

1921年5月 - 1925年1月


繼任:

李鳴鐘


  中華民國(国民政府)





前任:

王金鈺



安徽省政府主席

1930年3月 - 9月


繼任:

陳調元







前任:

閻錫山



蒙藏委員会委員長

1930年9月 - 1931年12月


繼任:

石青陽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Daniel Guggenh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