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分類標誌
塑膠分類標誌(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或稱合成樹脂識認碼、塑膠材質編號、塑膠材料編碼與塑料編碼,是美國塑膠工業協會於1988年所發展出來的分類編碼方式。
絕大多數的塑膠皆可回收,但需要因它們不同的聚合物種類而分類。由於挑選、蒐集、清潔與再加工的困難性和昂貴的價格,目前經濟上只能夠應付回收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高密度聚乙烯(High-density polyethylene,HDPE)。聚氯乙烯宣稱可以被回收,但事實上它不是單一材料,而是廣泛含有各類有毒的添加物來應用在不同的用途上。(備註:現在各種添加劑已經有無毒的配方,取代過去所使用的含重金屬與環境賀爾蒙之添加物。)熱塑性塑料可以重新加熱熔塑,但是熱固性塑料只能夠壓碎當作絕緣物。
塑膠分類標誌的符號包含了順時針轉的箭頭,形成一個完整的三角形,並將編碼包圍於其中。通常在三角形之下會標上代表塑膠材料的縮寫。當該標誌的編碼被省略時,這個符號就變成通用的循環再造標誌,用來指稱一般可回收的材料。在這個狀況下,其他的文字與標記將用來指稱使用過的材料。
使用循環再造標誌加上塑膠材料編碼持續地使得消費者誤以為這些塑膠是可以被迅速地回收的。在美國大多數的社區中,在重複利用與資源回收計畫裡只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高密度聚乙烯(High-density polyethylene,HDPE)是可以被收集的。但有一些地區,如市場,則是增加可以收集的塑膠種類範圍。
在被誤解的傳聞中,塑膠材料編碼的數字曾被錯誤地代表這個材料被回收的難度或代表這個材料被回收的頻率。
Unicode的編碼標準也包括了塑膠分類標誌,編碼自U+2673至U+2679。而其基礎的循環再造標誌則被編碼為U+267A。
目录
1 塑膠類別表
2 安全使用
2.1 加熱方式
2.2 烹調方式
3 參考文獻
4 參見
5 外部連結
塑膠類別表
標誌與編號 | 縮寫 | 聚合物名稱 | 用途 | 特性及安全问题 | 塑膠本色[1][2] | 塑膠分辨特徵 [3][4][5][6][7][8] |
---|---|---|---|---|---|---|
PETE或PET |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 聚酯纖維、熱可塑性樹脂、膠帶與寶特瓶、市售飲料瓶、食用油瓶等塑料瓶。參考寶特瓶的回收 | 耐热攝氏60~85 °C(140~185 °F)並耐酸鹼,過热及長期使用可能會釋出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9]。但是一般情况下,PET材料不会添加塑化劑。 | 白色或透明(加工過程急速冷卻) | 瓶身一體成形沒有接縫,底部會有一個圓點。容易燃燒,燃燒時會有黑煙及芳香甜味,燃燒後熔融落下。[10] | |
HDPE或PEHD | 高密度聚乙烯(PE,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 瓶子、購物袋、回收桶、農業用管、杯座、汽車障礙、鮮奶瓶、運動場設備與複合式塑膠木材 | 耐熱度90~110 °C(194~230 °F)耐腐蝕、耐酸鹼,不易徹底清洗残留物,食品用途容器不應通過清洗後重複利用。 | 白色半透明 | 手感似臘,瓶子製品多半不透明,塑膠袋製品揉搓或摩擦時有沙沙聲。容易燃燒,燃燒時沒有黑煙及有蠟燭味,火焰先端黃色下端青綠色,移離火源時亦不熄滅,燃燒後熔融落下[10] 。 | |
PVC或V | 聚氯乙烯(PVC,Polyvinyl chloride) | 管子、圍牆與非食物用瓶、保鮮膜、雞蛋盒、調味罐等 | 耐热60~80 °C(140~176 °F),過热易釋放各種有毒添加劑(用於改善該類型塑料的性能,含環境賀爾蒙之塑化劑)一般PVC會在製程中大量塑化剂。現在塑化劑有無毒配方,因此PVC能繼續廣泛使用於各種產品。 | 無色透明 | 圓形的瓶子製品底部為一條直線,用力對折時會有白痕出現,於太陽底下長時間曝曬後會變為鐵紅色;延燒性差離開火源時會自然熄滅,燃燒時邊緣會有青色火焰,有黑煙及鹽酸加焦味[10]。 | |
LDPE或PELD | 低密度聚乙烯(PE,Low-density polyethylene) | 塑膠袋、各種的容器、投藥瓶、洗瓶、配管與各種模塑的實驗室設備 | 耐热70~90 °C(158~194 °F),耐腐蝕、耐酸鹼,過热易產生致癌物質。 | 白色半透明 / 薄膜產品呈現透明 | 膠袋製品較為柔軟,揉搓時較不會發出沙沙聲;包裝膜較易撕開。容易燃燒,燃燒時沒有黑煙及有蠟燭味,火焰先端黃色下端青綠色,移離火源時亦不熄滅,燃燒後熔融落下[10] | |
PP | 聚丙烯(PP,Polypropylene) | 汽車零件、工業纖維與食物容器、食品餐器具、水杯、布丁盒、豆漿瓶等 | 耐热至100~140 °C(212~284 °F),耐酸鹼、耐化學物質、耐碰撞、耐高溫,在一般食品處理温度下較為安全。 | 白色半透明 | 硬度較高,表面較有光澤。容易燃燒,燃燒時無黑煙及有柴油蠟燭氣味,火焰黃色或藍色,移離火源時亦不熄滅,燃燒後快速完全燒掉。[10] | |
PS | 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 | 書桌佩飾、自助式托盤、食品餐器具、玩具、錄影帶盒、養樂多瓶、冰淇淋盒、泡麵碗、隔板與泡沫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產品,如保麗龍 | 耐熱度70~90 °C(158~194 °F),吸水性低、安定性佳,酸鹼溶液(如橙汁等),或者高温下容易釋出致癌物質,不適用酒精、不適用食用油類性。 | 無色透明 | 以手即可撕裂,輕折時有白痕出現,並有擴散現象。容易燃燒,燃燒時會有苯乙烯氣味,橙黃色黑煙,移離火源時亦不熄滅,燃燒後軟化。[10] | |
OTHER或O | 其他塑膠,包括 美耐皿、ABS樹脂(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壓克力之一)、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尼龍與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 食品餐器具 | 聚碳酸酯(PC)耐熱120~130 °C(248~266 °F),不適用鹼; 聚乳酸(PLA)耐熱50 °C(122 °F); 亚克力(PMMA)耐熱70~90 °C(158~194 °F),不適用酒精; 美耐皿樹脂耐熱110~130 °C(230~266 °F),但有可能會有溶出酚甲烷(双酚A)的疑慮,故不建議裝盛熱食。 | 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亚克力(PMMA)為無色透明;美耐皿透明偏白 | ||
ABS | ABS樹脂(ABS) | 食品餐器具 | 耐熱70~100 °C(158~212 °F),不適用酒精 | 米黃色 |
在2007年,加州考慮立法為聚乳酸(PLA)增加編號「0」的分類標誌[11],但其後這一項規定在法案通過之前已被刪除。
5號聚丙烯(PP)的蓋子
6號聚苯乙烯(PS)的杯蓋
7號聚碳酸酯(PC)的碗
安全使用
加熱方式
- 微波有塑膠容器的食物加熱:目前塑膠材質中,盛裝食物進行微波加熱之材質為聚丙烯(PP)材質,其他材質不建議使用,以避免中毒及釋出有毒物品
- 有塑膠容器內的食物放入電鍋加熱:蒸汽進行加熱,溫度可高達120℃以上,塑膠有變形、軟化或融化現象。
- 裝著有塑膠容器的食物其他加熱:炭烤、烤爐箱、瓦斯爐火加熱都不適合直接接觸塑膠物品。
烹調方式
食品過程使用到食用油,除須考慮材質之耐油脂特性外,過程溫度不要超過耐熱溫度。
參考文獻
^ Plastic Packaging Resins (PDF). 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 [2011-08-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1).
^ What Do Recycling Symbols on Plastics Mean?. Good Housekeeping. [2014-01-17].
^ 長期使用塑膠杯會危害健康嗎?. 台灣癌症防治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 高分子學習加油站---聚乙烯. 南亞技術學院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1).
^ 教師專業發展課程 城市固體廢物—詢證為本的教與學 香港與環保4R (PDF). 香港教育大學. [2017-11-16].
^ 第七課 塑膠分類及浮沉法. 香港教育大學. [2017-11-16].
^ 原來這麼多種塑膠都可以回收!認識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上).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2017-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1).
^ 原來這麼多種塑膠都可以回收!認識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下).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2017-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5).
^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8279
^ 10.010.110.210.310.410.5 黃俊欽教授. 《高分子功能性薄膜-技術資料》 (PDF).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系: 69–73頁. [2017-11-18].
^ 存档副本. [200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2).
- 日本塑膠工業聯盟
參見
- 酚甲烷
- 國際通用資源回收編碼
- 鄰苯二甲酸酯
外部連結
(英文)塑膠資源回收標誌是用在塑膠回收上的標誌,有不同格式可以下載
(中文)塑膠材質編號
(中文)資源回收標誌[失效連結]
(中文)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制局塑膠食品容器宣導網站
(英文)Your Recycling Quandaries,來自於Co-op America的資訊,關於當塑膠被回收時真實發生的過程[失效連結]
(英文)聚氯乙烯(PVC):偽裝的有毒廢棄物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