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德·蒙田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米歇爾·德·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1.jpg
出生
米歇爾·德·蒙田
1533年2月28日 (多爾多涅省)
法國聖米舍德蒙泰尼
逝世
1592年9月13日(1592-09-13)(59歲)
法國聖米舍德蒙泰尼
信仰
羅馬天主教


时代
文藝復興哲學
地区
西方哲學
学派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懷疑論
著名思想

The essay,
Montaigne's wheel argument[1]




签名

Unterschrift des Michel de Montaigne.png



蒙田的肖像與家族紋章


米歇爾·德·蒙田[3](法语:Michel de Montaigne,姓又譯蒙泰涅;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是法國在北方文藝復興時期最有標誌性的哲學家,以《隨筆集》(Essais[4]三卷留名後世。《隨筆集》在西方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謙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i-même la matière de mon livre.[5]




目录






  • 1 生平


  • 2 作品


  • 3 評價


  • 4 注釋


  • 5 外部連結





生平




蒙田堡附近的多爾多涅河


蒙田生於波爾多附近的佩里戈爾(現在的多爾多涅省),為家中長子。家族為殷實商人,從事魚、酒的國際貿易。家中信奉天主教,蒙田一生堅持舊教信仰,但有幾個弟妹後改奉新教。其父在意大利當過兵,吸收了一些新穎的教育思想。六歲以前寄宿在農村家庭,以農民夫婦為教父母,並由只說拉丁文的老師教導,因此以拉丁文為母語。少年時代,在吉耶訥學院(Collège de Guyenne)習希臘文、法文、修辭術,因拉丁語流利,多在拉丁劇中擔任主角;後來到圖盧茲(一說巴黎)習法律。


1557年起蒙田在波爾多最高法院(Parlement de Bordeaux)任職,並認識博埃希(Étienne de la Boétie),成為莫逆。1561年至1563年在查理九世的宮廷出入。1563年博埃希離世,大受打擊。1565年成婚,兒女多夭折,唯一女長成。1568年父親離世,襲其封號與領地,成一家之主。1571年起退居蒙田堡(Château de Montaigne),潛心寫作。


宗教內戰期間,蒙田為舊教的亨利三世和新教的納瓦拉的亨利居間調停。1578年起為腎石所困擾,1580年至1581年遊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散心之餘,尋找療法。回國後出任波爾多市長直至1585年,並繼續增修《隨筆集》。59歲病逝於蒙田堡。



作品




蒙田親自校改的《隨筆集》,圖為卷一第28章《論友誼》("De l'Amitié")的部分,注意右上方用紅筆加上去的是蒙田論友誼的名句:「因為是他;因為是我。」(Par ce que c'estoit luy; par ce que c'estoit moy.)


為完成父親的遺願,蒙田將西班牙神父兼醫生塞朋德(Raymond Seybond)的著作《自然神學》(Theologia naturalis)由拉丁文譯成法文。1564年該書的序文被教會列為禁書,但蒙田將序文部分大幅修改,譯本也在1569年順利出版,後來被多次翻印。


蒙田的首兩卷《隨筆集》在1580年出版,三卷版付梓於1588年,死前蒙田還在病榻上增訂該書。學者習慣將蒙田的思想分為三個階段(儘管未必準確):斯多噶時期(1572─74年)、懷疑主義危機(1576年)、伊壁鳩魯時期(1578-92年)。三個階段的思想也粗略反映在三卷《隨筆集》中,卷二的〈為塞朋德辯護〉(Apologie de Raymond Sebond)一文,被認為代表了蒙田的懷疑主義思想,該篇也是《隨筆集》裡最長的一篇(後世很多出版商將這一篇獨立成書)。


後人也將蒙田的《旅遊日誌》(Journal de voyage)和書信(現存39封)整理、出版。



評價




  • 愛默生在日記中提到《隨筆集》:「剖開這些字,會有血流出來;那是有血管的活體。」 (Cut these words, and they would bleed; they are vascular and alive.)[6]


  • 尼采談到蒙田:「世人對生活的熱情,由於這樣一個人的寫作而大大提高了。」 (Dass ein solcher Mensch geschrieben hat, dadurch ist wahrlich die Lust auf dieser Erde zu leben vermehrt worden.)[7]



注釋





  1. ^ Robert P. Amico, The Problem of the Criterion, Rowman & Littlefield, 1995, p. 42. Primary source: Montaigne, Essais, II, 12: "Pour juger des apparences que nous recevons des subjets, il nous faudroit un instrument judicatoire ; pour verifier cet instrument, il nous y faut de la demonstration ; pour verifier la demonstration, un instrument : nous voilà au rouet [To judge of the apparances that we receive of subjects, we had need have a judicatorie instrument: to verifie this instrument we should have demonstration; and to approve demonstration, an instrument; thus are we ever turning round]" (transl. by Charles Cotton).


  2. ^ FT.com "Small Talk: José Saramago". "Everything I’ve read has influenced me in some way. Having said that, Kafka, Borges, Gogol, Montaigne, Cervantes are constant companions."


  3. ^ 全名為蒙田領主米歇爾‧埃康Michel Eyquem, Seigneur de Montaigne),「米歇爾」為名,「埃康」為姓,「蒙田領主」則是世襲封號。


  4. ^ 或譯為《試筆》,但中文世界一般譯為《隨筆》。


  5. ^ 見《隨筆集》開卷的「致讀者」("au lecteur")。


  6. ^ Bliss Perry, ed., The Heart of Emerson's Journals, p.54.


  7. ^ Friedrich Nietzsche, "Schopenhauer als Erzieher", in 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




外部連結



































  • (法文) 《隨筆集》原文(可以用關鍵字來搜尋)


  • (法文) 蒙田之友國際學會的網站


  • (法文) 蒙田堡的旅遊網站


  • (英文) 圖集:蒙田堡、蒙田的書房、墓地,留意刻在書房梁柱上的拉丁箴言


  • (法文) Montaigne by Sollers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