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齐刻尔特战役










塞爾柱蘇丹在羞辱罗曼努斯四世的景象,來自15世紀薄伽丘所作De Casibus Virorum Illustrium的法語翻譯本



























曼齐刻尔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
拜占庭-塞爾柱戰爭的一部分

131 Bataille de Malazgirt.jpg
在此描述曼齊刻爾特戰役的15世紀法國繪圖中,戰鬥者在穿著當代西歐的盔甲。













日期 1071年8月26日
地点 曼齐刻尔特附近,位於拜占庭控制的亞美尼亞地區(今土耳其馬拉茲吉爾特)
结果
塞爾柱人勝利
参战方

拜占庭帝國
法蘭克、英吉利、諾曼、喬治亞、亞美尼亞、保加利亞、突厥化佩切涅格人及庫曼人(Cumans)僱傭兵[note 1]

塞爾柱帝國
突厥佩切涅格人及庫曼人部落僱傭兵
指挥官和领导者

罗曼努斯四世(俘虜)
尼基弗魯斯·布林尼烏斯英语Nikephoros Bryennios the Elder,
西奧多·阿里亞斯英语Theodore Alyates,
安德洛尼卡·道卡斯英语Andronikos_Doukas_(cousin_of_Michael_VII)

阿爾普·阿爾斯蘭
Afshin
阿爾圖克·貝格英语Artuk Bey
蘇萊曼·庫塔爾米什英语Suleiman ibn Qutulmish
兵力

~40,000[1]–70,000[2]

~20,000[3]–30,000[4]
伤亡与损失

~2,000[5]–8,000[3]死亡(包括2,000名仍效忠拜占庭的突厥僱傭兵)
~4,000被俘[5]
半數軍隊臨陣脫逃(主要是僱傭兵)

不明

曼齐刻尔特战役,為公元1071年8月26日發生的一場拜占庭-塞爾柱戰爭,是中世紀發生在近東地區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其中拜占庭軍的決定性戰敗和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導致安那托利亞和亞美尼亞的統治權轉移到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的手中,被後世視為基督與伊斯蘭文化圈在當地消長的象徵。




目录






  • 1 背景


  • 2 遭遇戰與背叛


  • 3 戰果


  • 4 註釋


  • 5 參考資料





背景


拜占庭帝國在無能的君士坦丁九世(1042-1055)和君士坦丁十世(1059-1067)的統治下,逐漸從馬其頓王朝的軍事高峰走下來,步入衰退。其間伊薩克一世(1057-1059)兩年的統治期曾為帝國帶來短促的改革,但也僅是延緩了拜占庭軍隊的衰落。


君士坦丁九世統治期間,拜占庭首次與塞爾柱帝國接觸,當時後者正嘗試併吞亞美尼亞城市阿尼。在1064年塞爾柱人佔領阿尼後,拜占庭帝國選擇與其停戰[6]並解散了高加索地區的駐軍。繼任的君士坦丁十世無法抵禦塞爾柱軍再次入侵,使撒利亞(今開塞利)和亞美尼亞先後於1064和1067年被佔據[7]


1068年,羅曼努斯四世上位後,出身帝國軍伍的他進行了一些迅速的軍事改革,兩度親自出兵小亞細亞,並委託曼努埃爾科穆寧(伊薩克一世的姪子)帶領一支遠征軍攻打塞爾柱帝國。起初遠征軍奪下了阿勒頗附近的城市,更解除了塞爾柱人對伊康(Iconium,今科尼亞)的圍攻;然而,遠征軍最終戰敗、崩潰,曼努埃爾亦被塞爾柱人擒獲。儘管取得勝利,但由於埃及法蒂瑪王朝的威脅,當時的塞爾柱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不願與拜占庭再挑起不必要的戰爭:他很快就向拜占庭提出和解,兩軍和約於1069年簽訂。


1071年2月,羅曼努斯向塞爾柱遣使更新和約,當時阿爾斯蘭正率軍圍攻埃德薩,在與大使簽約後蘇丹將軍隊轉往阿勒頗對抗法蒂瑪軍。然而,羅曼努斯此舉乃是希望分散塞爾柱人的注意力,讓東羅馬大軍能成功突襲亞美尼亞,收復拜占庭此前所失去的土地和堡壘[3]



遭遇戰與背叛


1071年8月,羅曼努斯四世三度親征。這次除東羅馬軍外,他還募集了來自法蘭克、諾曼第、庫曼等地的傭兵,以至少4萬的軍勢揮軍亞美尼亞。羅曼努斯四世宣布:







蘇丹阿爾斯蘭正在敘利亞阿勒頗與法蒂瑪交戰,沒想到羅曼努斯會再度進軍的賽爾柱軍倉促前往迎敵.據說為提高士氣,蘇丹甚至穿上了壽衣以示戰鬥致死的決心[8]。兩軍在曼齊刻爾特(又譯馬拉茲吉爾特,今土耳其境內)相遇,隔著穆拉特河對陣。


軍隊組成方面東羅馬遠征軍分為前中後三陣:前鋒由各地傭兵組成,以步槍兵為主、擅長肉搏,中軍由皇帝羅曼努斯四世親自率領的重騎兵,後衛乃東羅馬各地諸侯組成、由羅曼努斯的繼子安德洛尼卡·道卡斯英语Andronikos_Doukas_(cousin_of_Michael_VII)帶領,全軍總數在四萬以上。而塞爾柱軍主要由馬弓手組成,人數在兩萬上下,人數約為對方一半,且才剛從阿勒頗的戰線撤出。


數量佔優的東羅馬軍首先發起進攻,他們在渡河後很快便占領了塞爾柱的中央軍陣地。阿爾斯蘭以鶴翼陣迎敵[來源請求],將中央軍後撤吸引對方深入,由兩翼馬弓手不斷放箭,將的東羅馬軍前鋒釘在河岸上,利用機動性避免近身戰。在傷亡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庫曼人傭兵又倒戈向塞爾柱一方,其他傭兵見此紛紛退出戰場。


在前鋒受到阻礙後,羅曼努斯四世率領中軍過河,戰況一時之間呈現膠著,隨著時間推進,人數趨少的賽爾柱軍轉趨劣勢。然而此時後衛隊的安德洛尼卡眼見戰況混沌,逕自宣布羅曼努斯四世已戰死,帶領親信撤回首都爭奪皇位,這一舉動使東羅馬軍陷入混亂,人數優勢不復存在,最後,撤退不及的羅曼努斯四世戰敗被俘。



戰果


最终,拜占庭惨败,罗曼努斯四世被俘。在被俘的一星期間,阿爾斯蘭除了禮遇罗曼努斯,同時要求他割讓安條克、埃德薩、希拉波利斯和曼齐刻尔特等安那托利亞的城市給塞爾柱。在條件談妥後,蘇丹奚落了皇帝一番,並贈予他豐厚的禮物,派遣兩名埃米爾護送他回君士坦丁堡。罗曼努斯回國後即遭挖去雙眼流放孤島,並於隔年逝世。


直至1080年,塞爾柱土耳其人總共從拜占庭帝國奪得了78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差不多整個安那托利亞),大量土耳其人遷入安那托利亞的中部,使塞爾柱穆斯林開始了對安那托利亞的突厥化。拜占庭帝國戰敗後,隨之而來的則是長達3年的內戰,直至阿萊克修斯一世(在位自1081~1118年)登基後才告結束。


此役為拜占庭帝國帶來了持久的災難,它成為了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並使拜占庭國內的衝突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拜占庭最主要的兵源地安纳托利亚為塞爾柱人所控,使拜占庭帝国的軍隊數量受限,並嚴重削弱了保衛邊疆的能力,於是帝國再不能全面收復戰敗失去的所有疆土。拜占庭的軍事力量從此變得衰弱,間接促成了日後西歐諸國干涉的十字軍東征。


對於塞爾柱帝國而言,由於此役使東羅馬無力再次發動攻勢,讓蘇丹能專心與法蒂瑪哈里發作戰,並得以在同年年底從法蒂瑪王朝手中奪下耶路撒冷,出逃基督徒向教廷的投訴也間接成為十字軍東征的遠因。而蘇丹的姪子蘇萊曼·庫塔爾米什英语Suleiman ibn Qutulmish在安那托利亞開創的魯姆蘇丹國也帶動土耳其地區的政經、藝文發展,並促進伊斯蘭文化在當地札根。



註釋





  1. ^ 佩切涅格人和庫曼人僱傭兵在戰鬥開始時背叛拜占庭,並轉投塞爾柱陣營




參考資料




  1. ^ Haldon 2001,第173页


  2. ^ Norwich 1991, p. 238.


  3. ^ 3.03.13.2 Markham, Paul. Battle of Manzikert: Military Disaster or Political Failure?. 


  4. ^ Haldon 2001,第172页


  5. ^ 5.05.1 Haldon 2001,第180页.


  6. ^ Konstam, Angus. The Crusades. London: Mercury Books. 2004: 40. ISBN 0-8160-4919-X. 


  7. ^ Norwich, John Julius. 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7: 237. ISBN 0-679-45088-2.  — "The fate of Caesarea was well known."


  8. ^ 8.08.1 Francis Robinson( 法蘭西斯·魯賓遜 ). 劍橋插圖伊斯蘭世界史. 黃中憲譯. 臺灣: 如果出版社. 2008. ISBN 9789866702198.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Daniel Guggenh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