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姑婆

以布袋戲表演的虎姑婆
《虎姑婆》是早期流傳在臺灣等地的民間故事,在臺灣和白賊七、李田螺、賣香屁、好鼻師及水鬼城隍等一樣,家喻戶曉[1]。故事敘述山上的老虎精化身為老太婆,在夜裡拐騙小孩並吞食裹腹,常被用來哄騙小孩趕快入睡。[2]
目前所知最早有紀錄的同類故事,是清代黃之雋所著〈虎媼傳〉[3] ,講述安徽一帶老母虎扮成外婆害人的故事。這類故事傳至台灣後,版本曾多達百餘種,但內容大同小異[4],最為人知悉的版本是由臺灣作家王詩琅所編撰[5],故事背景為臺灣客家聚落[6]。
目录
1 故事大綱
2 評論
3 不同版本
4 現代通俗文化中的虎姑婆
4.1 童謠
4.2 黏土動畫
4.3 電影
4.4 童書
4.5 动画
5 相關條目
6 參考資料
故事大綱
虎姑婆最常聽到的故事版本:
老虎精在修行,必須吃幾個小孩才能完全變成人,所以下山找小孩吃。下山後,牠躲在一戶人家門外偷聽,知道媽媽要外出,屋子裡只有一對姐弟,於是就變成姑婆的模樣騙小孩開門進到屋子裡去。睡到半夜,虎姑婆吃了弟弟,發出咀嚼的聲音,姐姐聽到後問虎姑婆在吃什麼,虎姑婆說在吃花生,接著丟一塊弟弟的手指頭給姐姐,姐姐鎮定的假裝要上廁所,然後躲到門外的樹上,等到虎姑婆發現要吃她時,她機智的要求虎姑婆燒一鍋熱水(另一說是熱油)給她,並要求虎姑婆將熱水吊到樹上給她,她要自己跳到鍋裡,當虎姑婆把熱水用繩子吊到樹上時,姐姐叫虎姑婆閉上眼睛,張開嘴巴,然後把熱水淋在虎姑婆喉嚨裡,虎姑婆便因此喪命了。
但隨著地區不同各地也有不同版本的故事,故事也因此有不同的開頭與結局。諸如某些版本中屋裡的小孩是一對姊妹而非姐弟,而收服虎精的過程則是神仙化身為老鼠指點兩姊妹如何逃出虎口,最後用符收服老虎精。另外也有版本為熱油燙傷老虎精後,姊妹再用棍棒打死老虎。
評論
類似的故事情節從虎外婆變異為狼外婆的型式流傳於中國各地,早期的學者將它稱為「老虎外婆型」[7],如前述〈虎媼傳〉 。韓國、日本、越南等地也有類似情節的故事流傳,與歐洲小紅帽的故事相似。是屬於狼與七隻小羊和小紅帽的複合型。此外,類似這樣的以兩個孩子與意圖謀害他們的成人的情節演繹的故事,同樣地在《格林童話》尚有〈韓賽爾與格麗特〉(Hänsel und Gretel;即糖果屋),在韓國則有〈薔花紅蓮傳〉的民間故事,這類故事的目的可能旨在警示孩子,不要隨便相信說是孩子的親人或藉機想進家門的陌生人,甚至開門讓他進到家裡來。
不同版本
- 由《虎媼傳》可知,中國安徽流傳的虎外婆故事,孩子是被挑擔人從樹上救走,而老母虎是被老虎同伴殺死的。
日本肥後天草島流傳有豆大、豆次、豆三三兄弟,豆三被山姥所吃,另兩兄弟準備要逃,豆次藉上廁所欲逃,山姥叫他在院子裡解決,豆次推託怕庭中神明觸怒而逃到桃樹上,山姥窺水見影,之後墜地而死。傳說山姥落在蕎麥田中,流血浸漬,故蕎麥的殼為紅色。[來源請求]
中國西南地區流傳的則是以黑熊爲主角的“熊家婆”(家婆即外婆)故事,情節大體相同。
現代通俗文化中的虎姑婆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虎姑婆的故事一直在臺灣的表演藝術中不斷出現,較知名的包括有:歌手金智娟的童謠、臺灣公共電視臺所製播的黏土動畫,以及以驚悚手法所拍攝的電影。
童謠
虎姑婆的同名童謠「虎姑婆」是在1986年時收錄在歌手金智娟與丘丘哈唱團所推出的流行音樂專輯中。
黏土動畫
臺灣公共電視臺和英國威爾斯電視臺曾合作製作虎姑婆的黏土動畫,並在2000年10月22日獲得第17屆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the 17th Chicag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的電視類最佳動畫片獎[8]。
電影
在2005年時,臺灣導演王毓雅曾以驚悚方式重新編劇拍攝虎姑婆(Aunt Tigress)的電影[9]。
童書
虎姑婆的童書在臺灣以不同型式廣泛流傳。在2007年時,臺灣插畫家王家珠(Eva Wang)所繪製的虎姑婆畫冊[10]入選義大利波隆那世界兒童插畫展[11],並譯為英文在美國發售。
动画
学校怪谈 (动画)第6话
相關條目
- 坎卜斯
參考資料
^ 公共電視臺 聽故事遊世界:虎姑婆
^ 虎姑婆, 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教育部
^ 虎媼傳[永久失效連結]
^ 梁姿茵,《虎姑婆故事類型》[永久失效連結]
^ 王詩琅,《臺灣民間故事》,玉山社,ISBN 9578246048
^ 傅斌暉,《虎姑婆來作客》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4-13.
^ 老虎外婆故事
^ 公視「虎姑婆」再獲國際大獎[永久失效連結]
^ 虎姑婆(200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5-23.
^ 王家珠,《虎姑婆》
^ 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