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瑩

































姚瑩



大清廣西按察使

籍貫

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今属枞阳县域)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石甫,一字明叔
號東溟、展如、幸翁、展和
室名十幸齋、中復堂
出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
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今属枞阳县域)
逝世
咸豐三年(1853年,68歲)
廣西
出身


  •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進士


經歷



  • 福建漳州府平和縣知縣 1815-1817

  • 福建龍溪縣知縣 1817-1819

  • 福建臺灣縣知縣 1819-

  • 福建海防同知 1819-

  • 噶瑪蘭通判(署) 1821-

  • 江蘇金壇縣知縣

  • 江蘇元和縣知縣

  • 江蘇武進縣知縣

  • 江蘇高郵州知州

  • 淮南監掣同知

  • 淮南鹽運使

  • 福建臺灣兵備道 1838-1843

  • 按察使銜 1838-1843

  • 雲騎尉 1842

  • 四川蓬州知州

  • 湖北武昌鹽法道 1851

  • 廣西按察使 1851-1852

  • 賽尚阿軍翼長 1851-1852



著作



  • 《中復堂全集》 98卷

  • 《東槎紀略》 5卷

  • 《康輶紀行》 16卷

  • 《寸陰叢錄》 4卷

  • 《識小錄》 8卷

  • 《東溟文集》 26卷

  • 《後湘詩集》 20卷

  • 《東溟奏稿》 4卷

  • 《遺稿》 5卷

  • 《遺稿續編》 3卷

  • 《姚氏先德傳》




姚瑩(1785年-1853年),字石甫,一字明叔,號展和,晚號幸翁,安徽桐城人(今属枞阳县域)[1],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廣西按察使。




目录






  • 1 生平


    • 1.1 初入仕途


    • 1.2 鎮守台灣


    • 1.3 任官四川


    • 1.4 晚年職務




  • 2 著作


  • 3 註釋


  • 4 參考資料





生平



初入仕途


姚瑩為姚鼐姪孫。以文見長,為桐城派學者之一。嘉慶十二年(1807年)中舉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聯捷進士。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被派往台灣擔任海防同知。道光元年(1821年)因故貶至噶瑪蘭(今宜蘭縣)任通判。他將從台南一路前往噶瑪蘭就任旅途之見聞、記述成《台北道里記》一書。道光十二年(1832年)調江蘇武進知縣。



鎮守台灣


道光十八年(1838年)擢升台灣兵備道,成為台灣最高軍政官員。姚瑩上任台灣道之後,治績頗佳。是少數能洞悉亂源,並提出解決之道、建立事功的清朝駐台官吏。[2]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他奉命嚴加鎮守台灣。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強颱风致英船 Nerbudda 號失事(船員歐人29名,菲人5名,印人240名),台灣兵備道姚瑩與台灣鎮總兵達洪阿,於鴉片戰爭並未與英軍作戰,卻將此船加上怡和洋行Ann號之船難獲救人員虛報戰功為戰俘並押往台灣府。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8月,除含船長的9名英國軍官、2名漢人及病死獄中者之外,兩船其餘197人全部被斬殺[3],是為「吶爾不噠」號事件。


不過,除此說法外,亦有多項文獻指出姚瑩實際曾與英軍激戰,並在大安之役[4] 立下戰功。[5][6][7]



任官四川


兩個月後,於鴉片戰爭戰敗的清帝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英國追究此事件之責任。隔年(1843年),姚瑩遂被送刑部審訊,但是,道光帝對此「冒功欺罔」的行為,卻輕饒,只關十二日即釋放,對外假降調四川而實為升遷。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在對西康、西藏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康輶纪行》[註 1],该书介绍了英法俄印历史地理情况,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藏传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



晚年職務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姚瑩因病回籍。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文宗即位,姚瑩再次被啟用,任湖北武昌鹽法道,升廣西按察使,署湖南按察使。咸豐三年(1853年)卒於任內。



著作


著有《台北道里記》、《東槎紀略》[註 2]、《康輶紀行》、《中復堂全集》、《上督撫言防海急務狀》、《節錄臺灣十七口設防狀》、《駁淡水守口兵費不可停給議》。



註釋




  1. ^ 輶,國音ㄧㄡˊ、yóu,輕便的車子。例如「輶軒」即是「古代天子之使臣所乘的輕便車子。」


  2. ^ 槎,國音ㄔㄚˊ、chá,木筏。



參考資料





  1. ^ 中研院史語所:姚瑩


  2. ^ 謝貴文:清代臺灣循吏姚瑩的治安事功[永久失效連結]


  3. ^ 蔡石山著《Maritime Taiwan》及Joseph Beal Steere著《Formosa and Its Inhabitants》


  4. ^ 台灣記憶:台灣大事紀要,P178


  5. ^ 連橫編,《台灣通史》


  6.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臺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7. ^ 顧力仁,《台灣歷史人物小傳》,台北市,國家圖書館,2003年。





















官衔
前任:
胡振遠

台灣府台灣縣知縣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上任
繼任:
徐鍔
前任:
沈汝瀚

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上任
繼任:
熊一本
前任:
吳鼎昌

清朝廣西按察使
咸丰元年五月十九 - 咸丰二年
1851年6月18日 - 1852年
繼任:
許祥光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