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
佛教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禪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
宗派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漢傳 藏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天.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ruby"1;padding:0 0.1em;user-select:none}
台(tāi)宗又稱法
華(huā)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始於南北朝末期,是漢傳佛教中最早一個完全由中國佛教法師所創立的本土性宗派。因其實際開創者智顗(智者)大师常駐浙江天台(tāi)山說法,故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經典,又被稱為法華宗。因为该宗注重於修行止观,又称止观宗。因為它重視佛教教理的研究,同時結合了止觀的實際修行,以「教觀雙美」而聞名。中國天台宗祖庭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湖北玉泉寺和寧波延慶寺、觀宗寺亦為傳播天台教法的重要道場[1]。宋朝之後,天台宗在中國衰弱,多數門徒歸於禪門。
天台宗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盛極一時。與中國不同,在日本佛教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宗派,並引入密教修法,稱為台(tāi)密。日本天台宗總本山則為比叡山延曆寺。
目录
1 概論
2 歷史
3 教理
3.1 性具善惡說
3.2 判教思想
3.2.1 五時判教
3.2.2 化儀四教
3.2.3 化法四教
3.3 主要修行方式
3.4 天台忏法
3.5 歷代禪師主張
4 天台宗(中國)
5 日本天台宗
5.1 天台密教(台密)
5.2 四宗兼學
5.3 所依
5.4 主要寺院(寺格)
5.4.1 日本天台宗(山門派)
5.4.2 天台寺門宗
5.4.3 天台真盛宗
5.4.4 其他天台系宗派
6 高麗天台宗
7 台灣天台宗
8 天台宗的继承和发展
9 参看
10 外部連結
11 参考文献
12 研究書目
概論
天台宗与禅宗、华严宗都是由中國本土佛教論師在中國開創,被認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最大特色在于“教观双美”。在汉传佛教大乘八宗之中,华严、法相、三论诸宗偏于教义理论的发挥;禅、净、律、密诸宗偏于观行实践的进取。天台宗讲究将“教观”两者发挥到极致并圆融一体。
天台宗学统上承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實際立宗開創者為智顗,他的著作為天台宗宗義的根據。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為根本經,指南是《大智度论》、《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扶疏是《大般涅槃经》,观法是《大品般若经》。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歷史
天台宗的始祖,據章安灌頂《摩訶止觀》序中的說法,可分為金口傳承與今師傳承二系:金口傳承始於釋迦牟尼,大迦葉受法後一系傳承,至師子,其弟子末田地與商那和修二師同時,依《付法藏因緣傳》在印度共傳承24祖[2]。今師傳承,始於《付法藏因緣傳》中13祖龍樹,至慧文、慧思,加上立宗者智顗,共四師[3]。但是由龍樹至慧文之間的傳承世系不明。
唐朝荊溪湛然另外提出九師傳承說法,列出明、最、嵩、就、監、慧六師,隨後為慧文、慧思、智顗[4]。但是前六師的事蹟不明。北宋宗鑑《釋門正統》中,在慧文之前,列出明最、神最、嵩多、就多、鑒多、慧多六師,這六師都是行小乘禪觀,但事蹟不詳,是前後相承關係[5]。但南宋志磬《佛祖統記》認為這六師都是同時代的人,非前後相承[6]。
日本最澄的天台宗教脈傳承中,在龍樹與慧文之間,列入鳩摩羅什與善慧大士。
各項記載中,都推崇慧文為天台初祖,但因為他沒有著作傳世,除了他生活在北齊時代,其餘事蹟不詳,實際的教學也不詳。
教理
性具善惡說
天台宗主張「如來不斷性惡,一闡提不斷性善」。他們認為,佛陀並沒有把性惡斷除,只是不受性惡影響,正如同一闡提惡性眾生,仍然具備性善,只是性善沒被發揮。
判教思想
由於印度佛教長時期的發展,形成大、小乘等不同的派別和經論,形成龐雜的關係。在魏晉南北朝期間,由西來譯僧逐漸翻譯出來,中國佛教徒面對內容有別、思想分歧的大、小乘經典,因而產生判教思想。而天台宗的判教,有「五時判教」、「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
五時判教
五時判教是將佛陀一生的說法內容,判釋為五個時期,相應於每一時,便有每一時所說的經典與所度化的對象。五時中,第一是「華嚴時」,第二為「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
化儀四教
化儀四教是對眾生說法的不同形式,因為眾生的根基不一。教化形式可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種。
化法四教
化法四教是佛陀對眾生不同的理解能力而講說適當的內容,分別為「藏」、「通」、「別」、「圓」四種。
主要修行方式
止观者,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谓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圆明也。[7] 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是天台宗的主要修行方式。
天台忏法
歷代禪師主張
慧文禅师:其理论主張“三智与三观”
慧思禅师:其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心三观”的理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是观空;但虽然如此,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像貌,这是观假;然而空与假是同一的,此谓观中。在这个基础上智顗认为世上有3000种世间,但这3000种世间都出于一念心中,因此称之为“一念三千”。能将这一切都领会,那么人就达到了顿断三惑,圆证三智的境界。这變成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十如是与《大乘止观法门》、定慧双修、禅教一致、安乐行。
智者大师:其理论主張如下:詳見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五时八教、性具善恶(与华严性起善恶区别)六即佛、三种止观的著作、三大部与五小部。
天台宗(中國)
慧文禪師,俗姓高,渤海人,南北朝魏齐年间的佛教高僧,佛教天台宗初祖。
慧思(515年-577年),南北朝佛教禅师,為天台宗二祖。十五岁出家,曾师当时著名的慧文禅师,从受禅法。
智顗(538年-597年),俗姓陈,字德安,世稱智者大师。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天台宗(或称“法华宗”)的实际创始人,以《法华经》为中心,龍樹的《大智度論》及《中論》為輔。
章安灌頂(561年-632年),天台宗智顗大師之徒,被尊為天台祖四祖。他整理出天台三大部,在天台宗教義確立上有重大貢獻。
荊溪湛然(711年-782年),著有《止觀輔行傳弘決》,釋天台之摩訶止觀。
興道道邃 (?),荊溪湛然的弟子,日本僧最澄(日本天台宗和台密創立人)向其請學。
會昌法難(845)以降,唐末五代戰亂不休,教典散失。至宋初遣使向韓國請回教典,爾後四明知禮復興天台教學。知禮圓寂後的山家派,分為神照系(神照本如)、廣智系(廣智尚賢)、南屏系(南屏梵臻),與禪宗、凈土多有交融。
四明知禮(960年-1028年)
慈雲遵式 (964年-1032年)- 淨覺仁岳 (992-1064) 曾師事四明知禮十餘年,後放棄山家派觀點,力倡山外,投遵式門下,自成一派,為天台宗後山外派的代表人物。
- 從諫慈辯 (1036-1110),高丽僧义天(韓國天台宗創立人)向其學習天台教觀,屬於南屏一系。
明中葉時,不見有專門弘揚天台教學的僧人。至晚明,幽溪傳燈開創天台宗高明寺一系的傳承。後來,蕅益智旭靈峰一派的後人,與杭州辯利院(同源於高明寺)天台一系往來,承繼天台宗法脈。其餘的天台傳承,因文獻缺失而不明朗。
幽溪傳燈(1554年-1627年),一生專修《楞嚴經》耳根圓通,晚年期心淨土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極力倡導將禪、淨、律等諸宗融入於天台教觀之中,以淨土為究竟歸宿,以天台教觀為修證指南。
諦閑古虛(1858年-1932年),第四十三代教觀總持
日本天台宗
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日僧最澄來唐,從師道邃、行滿學習天台宗教義;次年,返國創立日本天台宗。日後,圓仁(慈覺大師)、圓珍(智証大師)等數多知名僧侶輩出。
日本天台宗的正式名稱是天台法華圓宗。或法華圓宗、天台法華宗。古時常單以法華宗稱之,今日為避免和日蓮教學的法華宗造成混亂,通常不如此稱。
此宗融入了包含法華宗、密宗、禪宗、淨宗的要素,尤其密宗,故稱天台密宗、台密。
天台密教(台密)
和真言宗的密教「東密」相對,天台宗的密教稱為「台(tāi)密」。日本天台宗和中國天台宗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天台宗並未導入密教、也不包含密教。
四宗兼學
最澄所開的日本天台宗是繼承智顗的學說、以法華經為中心,同時也包含禪、戒、念佛、密教的要素,在性格上已異於中國天台宗。延曆寺亦稱為四宗兼學的道場。
所依
- 法華經
- 涅槃經
- 大品經
- 大智度論
主要寺院(寺格)
日本天台宗(山門派)
- 總本山
比叡山延曆寺(滋賀縣大津市)
- 門跡寺院(皇家寺院)
滋賀院(大津市)
妙法院(京都市東山區)- 魚山三千院(京都市左京區)
青蓮院(京都市東山區)
曼殊院(京都市左京區)
毘沙門堂(京都市山科區)
- 大本山
- 關山中尊寺(岩手縣西磐井郡平泉町)
- 日光山輪王寺(栃木縣日光市)
- 東叡山寬永寺(東京都台東區)
- 定額山善光寺大勸進(長野縣長野市)
- 別格本山
毛越寺(岩手縣西磐井郡平泉町)- 瑞國海岸山觀音寺(宮城縣氣仙沼市)
- 正覺山蓮前院安樂寺(茨城縣常總市)
- 狹山山不動寺(埼玉縣所澤市)
- 浮岳山昌樂院深大寺(東京都調布市)
- 北向山常樂寺(長野縣上田市)
- 寶積山光前寺(長野縣駒根市)
- 龍谷山水間寺(大阪府貝塚市)
- 書寫山圓教寺(兵庫縣姬路市)
- 六鄉滿山兩子寺(大分縣國東市)
天台寺門宗
- 總本山 長等山園城寺(三井寺)(滋賀縣大津市)
天台真盛宗
- 總本山 戒光山西教寺(滋賀縣大津市)
其他天台系宗派
- 聖觀音宗
淺草寺(東京都台東區)
- 和宗
- 四天王寺
- 本山修驗宗(寺門派系)
聖護院(京都市左京區)
- 金峯山修驗本宗
金峯山寺(奈良縣吉野郡吉野町)
- 淨土真宗遣迎院派
遣迎院(京都市北區)
- 妙見宗
- 本瀧寺
高麗天台宗
宋元豐八年(1085年),高麗僧人義天來朝學習宗門教義;元祐元年(1086年),攜經書返高麗。高麗肅宗二年(1097年),創立高麗天台宗,而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本土的曹溪宗[8]。
台灣天台宗
台灣天台宗有日本與中國大陸兩個傳承。
- 日本傳承:日治時代明治44年(1911年),以比叡山延曆寺為總本山的天台宗來台灣布教。不屬於八宗十四派的天台宗修驗道也相繼前來布教。天台宗在基隆設立法王寺,並在各地設立布教所。戰後,日籍僧人皆被遣回日本,法脈斷絕。
- 中國大陸傳承:
- 大明延平郡王世子鄭經為其母董太妃創建台南開元寺開始,歷經禪門曹洞、臨濟叢林如月眉山靈泉禪寺釋善慧、觀音山凌雲禪寺釋本圓、苗栗大湖法雲禪寺釋覺力等法師之弘揚,始獲偏佈於全省。
斌宗法師師從靜權法師,在臺灣新竹古奇峰創法源寺。[9]
䁱雲法師師從倓虛法師。
天台宗的继承和发展
- 无情有性
- 梁肃
- 著作流传海外与回流
- 山外与山家之争
- 台净合流
参看
- 天台山
- 天台座主
- 日蓮宗
外部連結
(繁体中文)華梵大學天台宗網頁
(繁体中文)天台宗法脉源流初探 (上)
(繁体中文)天台宗法脈源流初探(中)
(繁体中文)天台宗法脈源流初探 (下)
(繁体中文)高明講寺與近世天台宗的法脈傳承
参考文献
^ 追根溯源 尋宗問祖 —— 佛教宗派祖庭略解.
^ 章安灌頂《摩訶止觀》序:「大覺世尊,……付法藏人,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說,並是聖人,能多利益。」
^ 章安灌頂《摩訶止觀》序:「南岳事慧文禪師,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法門非世可知。文師用心,一依《釋論》,論是龍樹所說,付法藏中,第十三師。智者《觀心論》云:『歸命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
^ 荊溪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若准九師,相承所用。第一諱明,多用七方便,恐是小乘七方便耳。自智者已前,未曾有人立於圓家七方便故。第二諱最,多用融心,性融相融,諸法無礙。第三諱嵩,多用本心,三世本無來去,真性不動。第四諱就,多用寂心。第五諱監,多用了心,能觀一如。第六諱慧,多用踏心。內外中間心不可得,泯然清淨,五處止心。第七諱文,多用覺心。重觀三昧,滅盡三昧,無間三昧,於一切法心無分別。第八諱思,多如隨自意安樂行。第九諱顗,用次第觀,如次第禪門。用不定觀,如六妙門。用圓頓觀,如大止觀。」
^ 北宋宗鑑《釋門正統》:「慧多從鑒多,鑒多從就多,就多從嵩多。嵩多從神最,神最從明最。明最至師凡七世,只修小乘七方便耳。」
^ 《佛祖統紀》卷6:「又云:『智者受業思師。思師從道就師,就師受法最師。』今詳思師,本承文師,今又言從就師。是知諸師多同時,互相咨稟,而法門改轉,後多勝前,非復可論相承也。」
^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 徐新啦:《朝鲜半岛天台宗的传承——以高丽大觉国师义天为中心》
^ 佛教人物:斌宗法師臺灣佛教數位博物館網頁。
研究書目
- Brook Ziporyn著,吳忠偉譯:《善與惡:天台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體論、交互主體性與價值吊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釋慧嶽著, 《天台教學史》(彌勒出版社,1983)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