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新知基金會
婦女新知基金會為台灣婦女運動主要倡議團體之一。成立以來,成員背景多為女性主義、性別政策相關學者及律師,推動多項性別政策改革。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Awakening Foundation | |
---|---|
类型 | 財團法人 非營利組織 |
成立日期 | 1982年 |
总部 | 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264號4樓 |
代表人物 | 董事長:王舒芸 |
区域 | ![]() |
重点 | 性別人權 |
网址 | http://www.awakening.org.tw/ |
目录
1 歷史
2 倡議項目
3 第十六屆董監事 (2018.01~2019.12)
4 出版品
5 參考文獻
5.1 內文引註
5.2 其他文獻
5.3 外部連結
歷史
1982年,台灣尚處於戒嚴時期,結社自由受限;李元貞、曹愛蘭、鄭至慧、劉毓秀、尤美女等一群女性主義者先成立「婦女新知雜誌社」,以宣揚婦女運動及性別平等理念。當時在威權政治下,前有1971年起提倡「新女性主義」的呂秀蓮,在1979年因美麗島事件爭取民主而入獄,但這群女性知識份子仍每月發行《婦女新知通訊》(英语:Awakening Magazine),以雜誌社名義舉辦活動及傳播理念,實質上成為台灣解除戒嚴前之婦女運動基地。在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政府宣布台灣解嚴後,1987年10月由台北市政府核准立案為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邀集各性別議題專家擔任董監事,倡議及監督多項性別政策迄今。[1]
1987年1月10日,婦女新知聯合彩虹專案、臺灣人權協會、臺灣原住民族等團體發起「抗議販賣人口──關懷雛妓」華西街大遊行,首度將婦女運動推上街頭,喚起社會大眾關注人口販賣集團及黑白兩道官商勾結對臺灣原住民族少女的性剝削。[1]婦女新知並持續定期出版刊物、穩固內部組織、吸收新成員、支持並聯合其他婦女團體(如臺北市晚晴婦女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大婦女研究室)繼續推動婦女及性別平等議題相關改革,例如1987年聲援國立國父紀念館女性員工;繼而召集學者專家成立草案小組,1989年首度提出民間研擬的「男女工作平等法草案」,以立法運動來爭取女性工作權。
又在1990年代推動《民法》親屬編修正,1995年與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共同提出「新晴版」民法親屬編修正草案,爭取女性在婚姻家庭之法律權益及地位平等。1996年,聲請釋憲,使民法第1089條父權優先條款被宣告違憲,進而促成修法通過,使母親在離婚時與父親平等享有孩子的監護權。1994-1996年與其他婦團共同聲援長期遭受婚姻暴力之鄧如雯殺夫案,使其獲得減刑。繼而倡議政府應積極防治婚姻內之暴力,破除過去「法不入家門」之迷思。1995年完成立法研究報告《防治婦女婚姻暴力研究》。1996年底彭婉如命案、白曉燕命案,數十萬人上街抗議要求政府重視婦女人身安全,故1997年立法院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1998年立法院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
婦女新知基金會亦長期推動性別平等教育,1988年就開始批判中小學教科書性別歧視與男女刻板印象之問題,出版《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及巡迴演講。1994年,社會各界大聲疾呼教育改革,婦女新知基金會與主婦聯盟等團體聯合召開「全國民間團體教育會議」,要求將「落實兩性平等教育」納入教育改革工程。1997年推動中華民國教育部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訂定《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實施要點》、《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實施原則及課程參考綱要》。婦女新知基金會1999年培訓兩性平等教育專業人員及義工,2000年規劃「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學程。鑑於2000年4月葉永鋕事件,建議教育部把「兩性平等教育」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將「消除性別歧視」之教育內涵擴大為消除對不同性別、性傾向、性別氣質之歧視。2004年婦女新知基金會聯合其他團體成立「性別平等教育法民間推動聯盟」,促使立法院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
婦女新知基金會除上述倡議工作外,鑑於民法過去夫妻及父母在規範中地位並不平等,婦女普遍亦不了解法律之規定,1994年起培養多名婚姻家庭法律諮詢的婦女志工,以「女人幫助女人」為號召,每週一到週五日間提供婚姻家庭法律的電話諮詢服務,持續服務至今。
2017年11月22日,針對2017年台灣勞動基準法修正爭議,婦女新知基金會facebook頁面貼出一張宣告與民主進步黨決裂的紅字圖:「這些日子,你為了慣老闆的利益,減我的薪水,加我的工時,騙我的選票,毀我的未來。衷心感謝你不住的踐踏,為此我許下刻骨銘心的承諾:這輩子不投你了,民進黨。」2017年11月25日,前民進黨立法委員陳昭南表示,婦女新知基金會是「民進黨創黨以來的堅實盟友」[2]。
倡議項目
早年爭取性騷擾問題,墮胎合法化、停止人口販賣雛妓、鼓吹婦女參政等,並串連其他團體促使政府陸續通過了民法親屬編修正條文、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家事事件法等法律制度保障,並關注婚姻移民人權、要求行政院制定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及設置性別專責機構,落實性別主流化等。
近年則提倡托育及長照公共化、性別友善職場、身體自主、伴侶權益、婚姻平權,持續監督教育、媒體及司法體系、年金政策中的性別問題。
第十六屆董監事 (2018.01~2019.12)
董事長:王舒芸
副董事長:李佩雯、姜貞吟
董事:莊喬汝、郭怡青、陳韻如、洪惠芬、李佳玟、林實芳、邱羽凡、蔡宜文
常務監事:沈秀華
監事:梁莉芳、郭玲惠
出版品
- 《婦女新知通訊》
- 《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
- 《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
- 《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
- 《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
- 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參考文獻
內文引註
^ 1.01.1 婦女運動:婦女團體:解嚴後. 台灣女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8-03-26] (中文(台灣)).
^ 陳昭南. 民進黨要國民黨化或帶領台灣走出困境?. 風傳媒. 2017-11-25 [2018-06-10].
其他文獻
- 台灣女人,婦女運動[1][永久失效連結]
- 李元貞,〈臺灣婦運──百草千花的躍動〉,《國史館館刊》,期34(2003年6月),頁3-15。
-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出版,1999年。
- 游鑑明,〈臺灣地區的婦運〉,收入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頁403-554。
- 王秀雲,〈評介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期18(2004年12月),頁197-208。
- 林芳玫,〈當代臺灣婦運的認同政治:以公娼存廢爭議為例〉,《中外文學》,卷27期1 (1998年6月),頁56-87。
- 范雲,〈評介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期18(2004年12月),頁209-214。
- 范碧玲採訪整理,〈李元貞談現存的性別體系、臺灣的婦女運動、「婦女新知」的推行〉,《中國論壇》,卷29期11 (1990年3月),頁49-57。
- 鄭美里,〈陋巷曙光──《婦女新知》博愛路辦公室舊址〉,收入范情等著,《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女書店,2006年),頁172-183。
- 顧燕翎,〈女性主義與官僚體制──重讀《女性主義與官僚體制之難以兩立》〉,《婦研縱橫》,期74(2005年4月),頁80-86。
- 顧燕翎,〈臺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思與言》,卷35期1(1997年3月),頁87-118。
外部連結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婦女新知基金會 |
- 婦女新知基金會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