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شەرقىي تۈركىستان ئىسلام جۇمھۇرىيىتى | |||||||||
---|---|---|---|---|---|---|---|---|---|
1944年-1946年 | |||||||||
国旗 | |||||||||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势力范围(红色部分) | |||||||||
地位 | 蘇聯的衛星國[1][2][3][4]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的歷史政權 | ||||||||
首都 | 伊寧 | ||||||||
常用语言 | 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汉语 | ||||||||
宗教 | 伊斯兰教 | ||||||||
政府 | 社会主义共和国 | ||||||||
主席 | |||||||||
• 1944年–1946年 | 艾力汗·吐烈 | ||||||||
副主席 | |||||||||
• 1944年–1946年 | 阿奇木伯克·霍加 | ||||||||
历史 | |||||||||
• 建立 | 1944年11月12日 | ||||||||
• 终结 | 1946年6月27日 | ||||||||
| |||||||||
今属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是指在三区革命中,維吾爾人、哈萨克人在新疆省北部建立的一個独立政权。[5][6]
1944年8月,巩哈县(今尼勒克县)牧民发动民族起義,占领巩哈县城。1944年11月12日,在苏联支持下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17人担任临时政府委员,艾力汗·吐烈为政府主席。1945年,因中蘇之間暫時和解與整體國家目標、二戰情勢,蘇聯承諾不再介入新疆事務。1946年6月,“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宣告终结。[7]
目录
1 行政區劃
2 政府架構
3 稅捐金融
4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民族軍
5 旗帜
6 终结
7 注釋
8 参考文献
9 參見
行政區劃
設有以下四區:
- 塔城區,行政長:巴斯巴伊;下轄:沙灣縣、烏蘇縣
- 迪化區,下轄:綏來縣、呼圖壁縣
- 阿山區,行政長: 烏斯曼;下轄:承化縣、福海縣、富蘊縣、青海縣、哈巴河縣、布爾津縣,並另設哈達子公署[8]
- 莎車區,下轄:蒲犁縣
- 伊犁區,行政專員:阿西姆臺吉 [8]
總人口數約在47萬人
政府架構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設有主席,與副主席為共和國正副領導人,並設有秘書長、與委員;委員設有十七人。
政府機關設有軍政部、宣傳部、宗教部、農林部、教育部、外交部、司法部、財政部、內政部與回族委員會;各部設有部長,回族委員會設委員長。[8]
回族委員會另有七名委員。[8]
領導者 | 主席艾力汗·吐烈[註 1] ,副主席波里諾夫(?)、阿奇木伯克·霍加[註 2],總司令亞歷山德洛夫,秘書長阿不都魯甫·買合蘇木 | |||||||||||
---|---|---|---|---|---|---|---|---|---|---|---|---|
國家機構 | 內政部 | 財政部 | 司法部 | 外交部 | 教育部 | 農林部 | 回委部 | 宗教部 | 宣傳部 | 伊犂銀行 | 軍政部 | 參謀本部 |
部長莫斯克洛夫 | 部長安瓦爾·穆薩巴約夫、 副部長格爾彬克 | 部長木哈買提江 | 部長阿合買提江 | 部長賽福鼎、 副部長海米提 | 部長阿里江巴衣 | 委員長色色爾阿吉 | 部長則立 | 部長米乃瓦禾加 | 幹事干素甫阿吉 | 波里諾夫 | 參謀總長江木合拉 | |
委員 | 艾力汗·吐烈[註 3]、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註 4]、穆罕默德江·買合蘇木[註 5]、加尼·約爾達蘇木、阿不都魯甫·買合蘇木、拉希木江·薩比爾·哈吉、薩里曼·巴伊、祖農·塔約夫[註 6]、阿奇木伯克·和加、安瓦爾·穆薩巴約夫、阿不里米提·阿里·哈里發、阿不都拉·哈尼、哈比卜·約奇[註 7]、奧布爾哈里·吐烈、亞歷山德洛夫、馬斯闊廖夫、普扎·阿巴爾 [9] | |||||||||||
行政區 | 伊犁區 | 塔城區 | 迪化區 | 阿山區 | 莎車區 | |||||||
專員阿西姆臺吉 | 行政長巴斯巴衣、 沙灣縣哈力別克、 烏蘇縣拉斯臺 | 綏來縣哈力白克、 呼圖壁縣色殊懿 | 行政長烏斯曼、 副行政長艾買提、 司令部鐵木耳汗、 承化縣塔斯坦拜、 福海縣納斯汗、 富蘊縣薩利哈、 青河縣愛魚尼、 哈巴河縣柯司乃吉台、 布爾津縣柯可札木 | 蒲犁縣卡拉萬[8][10] |
稅捐金融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成立伊犁銀行,並設有幹事一人。
塔城區設有征收處與稅務局,阿山區設有稅局。[8]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民族軍
设有參謀本部,參謀總長是拉合木江。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民族軍是由反政府游擊隊所組成,共分為七個團:綏定第一步兵團、伊寧第二步兵團、伊寧第四預備步兵團、特克斯第一騎兵團、特克斯第二騎兵團、特克斯第三騎兵團(列斯坎)、特克斯第四騎兵團;另有四個獨立營:回族獨立騎兵營、蒙古獨立騎兵營、迫擊炮獨立營、警備獨立營;與烏蘇獨立連。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民族軍人數約在1萬2千至1萬8千人[8][11]。東突建國後又將7個團的兵力迅速擴充為13個團[12]。
共和國並設有軍政部,詳細分工不詳。[8]
與國民政府交戰的游擊隊(民族軍):阿巴索夫游擊隊(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阿山游擊隊(烏斯滿·巴圖爾)、達列力汗游擊隊(達列力汗·蘇古爾巴也夫[註 8])、鞏哈游擊隊(法提哈.穆蘇里莫夫)、蒲犁游擊隊(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約3千人)、吉木乃熱馬贊游擊隊(熱馬贊)、吉木乃游擊隊(毛拉·伊斯拉姆·伊斯馬伊爾,約1千人)、馬伊里山游擊隊(郭文明)、哈薩克游擊隊(沙灣縣哈力拜克)、尼勒克游擊隊(1944年)、和丰游擊隊。伊斯哈克別克騎兵旅(蘇聯中亞人組成,或稱斯喀烏伯軍)(部分游擊隊國軍無法辨識)
旗帜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所使用的旗帜有两种,一种是绿底上绘有白色星月标志,一种是用金粉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13]。
终结
1945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到达新疆。1945年10月17日,伊宁“三区”方面派出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维吾尔族人)等人员与国民政府代表举行和谈。阿合买提江·哈斯木在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前期的“三区”方面代表团团员变成了后期的团长。1946年1月2日和6月6日,双方分别签署了《和平条款》和有关政府及军队的两个附件。1946年6月中旬,苏联撤走了在“三区”方面的大批苏联人,其中包括民族军总指挥波利诺夫。伊斯哈克拜克取代波利诺夫任民族军总指挥。1946年6月27日,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解散,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1946年7月1日,新疆省成立了由“三区”、新疆“七区”(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国民政府三方面人士组成的新疆省联合政府。[14]张治中任主席,“三区”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任副主席,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任副秘书长。[14][15]
1946年,随着苏联撤走在“三区”方面的人员,原临时政府主席艾力汗·吐烈被送回苏联,控制“三区”领导权的伊斯兰教上层人士下台,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人取得了“三区革命”的领导权。“三区革命”领导人反复总结经验教训,自理论上清除了民族分裂主义的影响。阿巴索夫根据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新疆少数民族革命的情况,认为现代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全世界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受压迫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与剥削的解放问题。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和阿巴索夫同意抛弃原临时政府的东突独立主张。[16]1946年12月,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和阿巴索夫等“三区”方面人员作为新疆代表,到南京参加了制宪国民大会。[17]
注釋
^ 出處不同譯名有所不同:張大軍譯作艾力汗條熱、〈吳忠信主新日記〉譯作阿里汗土列、北京〈三區革命伊犂州資料〉譯作伊力汗·吐烈
^ 或譯作艾青木拜
^ 伊寧解放組織主席
^ 伊寧解放組織副主席
^ 最高法院院長
^ 監察委員副委員長,後成為民族軍副總指揮
^ 原教育部長,1945年過世
^ 達列力汗·蘇古爾巴也夫與烏斯滿·巴圖爾在阿山區合計約6千人的哈薩克、蒙古騎兵團
参考文献
^ David D. Wang. Under the Soviet Shadow: The Yining Incident; Ethnic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Xinjiang, 1944–1949. pg. 406
^ http://www.oxuscom.com/sovinxj.htm
^ David Wang. The Xinjiang question of the 1940s: the story behind the Sino-Soviet treaty of August 1945
^ Into Tibet: Thomas Laird. The CIA's First Atomic Spy and His Secret Expedition to Lhasa pg. 25
^ David D. Wang. Under the Soviet Shadow: The Yining Incident : Ethnic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Xinjiang, 1944-194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962-201-831-0. (英文)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978-0-521-25514-1.
^ 铲除危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毒瘤——“三股势力”(一)
^ 8.08.18.28.38.48.58.68.7 郭寄峤. 敉平新疆偽「東土耳其斯坦人民共和國」經過紀要.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82年.
^ 王柯,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isbn:978-962-996-500-6,第173-174頁
^ 劉學銚,新疆史論,知書房,isbn:978-986-5870-51-5,第192-193頁
^ 王柯,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isbn:978-962-996-500-6,第195頁,註17
^ 張大軍,〈民國以來的新疆〉,新疆研究,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第170-171頁
^ 赛福鼎·艾则孜. 天山雄鹰——阿布杜克力木·阿巴索夫生平.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12: 71–72. ISBN 9787503400254.
^ 14.014.1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中华民族全书·中国柯尔克孜族.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年. ISBN 978-7-227-04758-2.
^ 杜根成,达列力汗·苏古尔巴也夫,中华英烈网,2014-01-20
^ Millward, James A.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219. ISBN 0231139241.
^ Benson, Linda. The Ili Rebellion: the Moslem challenge to Chinese authority in Xinjiang, 1944-1949. M.E. Sharpe. 1990: 97. ISBN 0-87332-509-5.
參見
-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
- 三区革命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