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府,北宋时设置的府。
歷史
宣和元年(1119年)升襄州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水南襄州区)。辖境约今湖北省襄阳、谷城、南漳、宜城等市县地。为京西南路治,後成為南宋的軍事重鎮。
元朝至元年间,改置襄阳路。
元末龙凤十年(1364年,甲辰年),朱元璋的政权改为襄阳府。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年),改属河南布政司,复属湖广布政司,治所在襄阳县。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分置鄖陽府。终明一朝,襄阳府领均州,六县:襄阳县、宜城县、南漳县、枣阳县、谷城县、光化县[1]。
清朝初年,沿袭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北布政司。评价:冲,繁,难,隶安襄郧荆道。下领均州,六县:襄阳县、宜城县、南漳县、枣阳县、穀城县、光化县[2]。辖区约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以东,枣阳以西和蛮河以北地。嘉庆时白莲教刘之协等在此起义。1912年废。
注释
^ 《明史·志第二十·地理五》襄阳府元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六。东南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襄阳倚。正统元年,襄王府自长沙迁此。南有虎头山,又有岘山。东南有鹿门山。又西有隆中山。汉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东北,与唐河合,南入汉,谓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河,南有浮河,西南有檀溪,下流皆入於汉。北有樊城,有樊城关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柳树头。又东北有双沟口巡检司。又西有油坊滩巡检司,嘉靖十九年移於县西北之北泰山庙镇。宜城府东南。东有汉水。西有蛮水,亦曰夷水,源出房县,流至县界,入汉水,其支流曰长渠。又有沶水,自汉中流入,合於蛮水,谓之沶口。又有疏水,在县东北,自南漳县流入,注汉,谓之疏口。南漳府西南。西北有荆山。南有蛮水,又有沮水,又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於沮水。东有方家堰、西南有金厢坪二巡检司。又西有七里头巡检司,后移於保康县之常平堡。枣阳府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县,后复置。东南有白水,南有浕水流合焉,西流於沔水,此县内之白水也。又西南有滚河,流入襄阳之白河。东北有鹿头店巡检司。谷城府西少北。东北有汉水,又有均水流入焉,谓之均口。又有筑水,经县治东南,注於汉水,曰筑口。西有石花街巡检司。光化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谷城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旧治在西。隆庆末,改建於阜城卫,即今治也。东有马窟山。北有汉水。东有白河,即氵肓水,自河南新野县流入,有泌河流合焉。西北有左旗营巡检司,万历中,徙於县旧城。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太岳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南有黑虎庙巡检司。东南距府三百九十里。郧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领县七。又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於此。
^ 《清史稿·志四十二·地理十四》襄阳府:冲,繁,难。隶安襄郧荆道。顺治初,沿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属湖北布政司。东南距省治六百八十里。广六百七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二度五分。京师偏西四度二十分。领州一,县六。襄阳冲,繁,难。倚。东南:鹿门。西南:虎头。南:岘山。西:隆中山。汉水自穀城来,迳城北,入宜城。城四周有堤,谓之襄阳城堤。对岸即樊城,古重镇也。东北淯水,自河南唐县入,名唐河。合浊水,名唐白河。县别有白水,自东来会。又西北清泥河,东淳河,皆入汉。同知、丞驻樊城。吕堰、双沟二巡司。油房废司。汉江、吕堰二驿。汉江今移城中。宜城冲。府东南一百二十里。西:石梁。东南:赤山。南:太山。汉水自襄阳会潼水入,迳县东,入锺祥。西南蛮水,一曰鄢水,又曰夷水,合瀰水,与其支津木里沟、长渠皆入汉。又沶水自汉中来,合于蛮水,谓之沶口。北疏水,亦名襄水,土人呼涑水,亦自★口入汉。东南楼子汊、南康坡汊、北羊祜汊,皆汉水之旁出也。西:田家集巡司。南:鄢城驿。南漳简。府西南一百二十里。西南有八叠山,一名柤山,又名沮山,吴朱然、诸葛瑾北出沮中,即此。西有荆山,左氏传所云“荆山九州之险”是也。漳水出焉,下流至当阳会沮水入江。其北深溪河,蛮水入,曰榨洛河,迳大鸿山,至城南,入宜城界。有方家堰巡司,后移保安镇。南有鸡头关,东北有石河铺。枣阳冲,繁,难。府东北一百四十里。东:霸山。东南:资山。南:瀴源山,瀴水所出。东:大阜山,白水所出。又东南昆水,西南浕水,合白水下流入于淯水,至襄阳入汉。西南蔡水,西流亦入淯水。有湖河、鹿头、双河、太平诸镇。穀城简。府西北一百四十里。湖北提督驻。西北:穀城山,县以此名。西南:薤山。南:金斗。东北:汉水自光化入,亦曰穀水。南:筑水,一名南河,东入沔,谓之筑口。北:汎水,一名古羊河,或曰北河,至城东,与筑水合。有花石街、张家集二巡司。张家集后移驻太平店。光化简。府西北一百八十里。西北:三夫山。汉水自均州入,迳城西,有涓水流入,历上涓、中涓、下涓三口入穀城。又黑水、排子、朱寨诸河下流皆入焉。东南旧有茨湖,今湮。有左旗营巡司,后徙县南老河口。均州简。府西北三百九十里。南:武当,一曰太和,亦曰篸上山,明时尊为“太岳”,浪河、曾水并出焉。汉水自郧远河口入,又东为禹贡沧浪之水。其由浪河入者,有殷家河、萧河,其由曾水入者,有黄沙、小芝、水磨、笃河。又均水自州南流,至光化之小江口,亦入之。有草店、浪河诸镇。光绪四年置孙家湾巡司。
明朝行政区划
|
|
都城:南京应天府⇌北京順天府
|
|
民政区划
|
|
中央直隶地区 |
朝廷(北京六部、南京六部等机构)直辖府、州
|
|
直隶→南直隶
|
应天府 | 苏州府 | 松江府 | 常州府 | 镇江府 | 淮安府 | 揚州府 | 凤阳府 | 庐州府 | 安庆府 | 徽州府 | 太平府 | 池州府 | 宁国府 | 徐州 | 滁州 | 和州 | 广德州
|
|
北平等处布政 使司→北直隶 |
北平府→順天府 | 保定府* | 河间府* | 真定府* | 顺德府* | 广平府* | 大名府* | 平滦府→永平府 | 延庆州 | 保安州 (靖难时期平燕承宣布政使司辖府标“*”)
|
|
布政使司辖区 |
府、直隸州;羁縻性军政机构
|
|
陝西等处 |
西安府 | 延安府 | 汉中府 | 平涼府 | 鳳翔府 | 臨洮府 | 河州 | 興安州 | 秦州 | 邠州 | 灵州
|
|
山西等处 |
太原府 | 大同府 | 汾州府 | 平阳府 | 潞安府 | 澤州直隸州 | 沁州 | 遼州
|
|
山東等处 |
济南府 | 兖州府 | 青州府 | 登州府 | 东昌府 | 莱州府
|
|
河南等处 |
開封府 | 河南府 | 衛輝府 | 懷慶府 | 归德府 | 彰德府 | 汝宁府 | 南陽府 | 汝州
|
|
浙江等处 |
杭州府 | 温州府 | 嘉兴府 | 金華府 | 衢州府 | 严州府 | 湖州府 | 紹興府 | 处州府 | 台州府 | 宁波府
|
|
江西等处 |
南昌府 | 袁州府 | 赣州府 | 吉安府 | 九江府 | 建昌府 | 广信府 | 饶州府 | 瑞州府 | 南安府 | 南康府 | 撫州府 | 臨江府
|
|
湖广等处 |
武昌府 | 鄖陽府 | 永州府 | 岳州府 | 汉阳府 | 荆州府 | 衡州府 | 黄州府 | 承天府 | 常德府 | 襄陽府 | 辰州府 | 長沙府 | 德安府 | 寶慶府 | 黎平府
|
|
四川等处 |
成都府 | 嘉定府 | 夔州府 | 重庆府 | 顺庆府 | 叙州府 | 镇雄府 | 保宁府 | 馬湖府 | 龙安府 | 潼川州 | 眉州 | 邛州 | 嘉定州 | 泸州 | 雅州
|
|
广東等处 |
广州府 | 韶州府 | 惠州府 | 琼州府 | 肇庆府 | 高州府 | 潮州府 | 南雄府 | 雷州府 | 廉州府 | 羅定州
|
|
广西等处 |
桂林府 | 平樂府 | 梧州府 | 浔州府 | 柳州府 | 庆远府 | 南寧府 | 思恩军民府 | 太平府 | 思明府 | 镇安府 | 田州 | 归顺州 | 泗城州 | 向武州 | 都康州 | 龙州 | 江州 | 思陵州 | 凭祥州
|
|
福建等处 |
福州府 | 延平府 | 建寧府 | 兴化府 | 漳州府 | 邵武府 | 泉州府 | 汀州府 | 福宁州
|
|
雲南等处 |
雲南府 | 永昌軍民府 | 永宁府 | 鶴慶軍民府 | 曲靖軍民府 | 景东府 | 元江軍民府 | 广西府 | 廣南府 | 順寧府 | 尋甸府 | 楚雄府 | 澂江府 | 镇沅府 | 大理府 | 武定府 | 蒙化府 | 孟艮御夷府 | 孟定御夷府 | 姚安府 | 麗江軍民府 | 臨安府 | 平緬府 | 孟愛府 | 孟隆府 | 木朵府 | 木来府 | 通西府 | 新化州 | 灣甸州 | 鎮康州 | 北胜州 | 里麻長官司 | 南甸司 | 芒市司 | 车里司
|
|
貴州等处 |
程番府→貴陽府 | 安順軍民府 | 思南府 | 思州府 | 石阡府 | 镇远府 | 铜仁府 | 都匀府 | 普安安民府 | 普定軍民府 | 平越軍民府 | 黎平府
|
|
交趾等处 |
交州府 | 北江府 | 谅江府 | 三江府 | 建平府 | 新安府 | 建昌府 | 奉化府 | 清化府 | 镇蛮府 | 谅山府 | 新平府 | 演州府→演州直隸州 | 乂安府 | 順化府 | 太原直隸州→太原府 | 宣化直隸州→宣化府 | 嘉興直隸州 | 歸化直隸州 | 廣威直隸州 | 寧化直隸州 | 升華府
|
|
|
|
军政区划
|
|
五軍都督府 |
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留守司;五軍都督府直属卫所
|
|
中军都督府 |
直属在京卫所 | 直属南直隶在外卫所 | 中都留守司 | 河南都指挥使司
|
|
左军都督府 |
直属在京卫所 | 浙江都指挥使司 | 辽东都指挥使司 | 山东都指挥使司
|
|
右军都督府 |
直属在京卫所 | 南直隶宣州卫 | 陕西都指挥使司 |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 四川都指挥使司 | 四川行都指挥使司 | 广西都指挥使司 | 云南都指挥使司 | 贵州都指挥使司
|
|
前军都督府 |
直属在京卫所 | 湖广都指挥使司 | 湖广行都指挥使司 | 兴都留守司 | 福建都指挥使司 | 福建行都指挥使司 | 江西都指挥使司 | 广东都指挥使司
|
|
后军都督府 |
直属在京卫所 | 直属北直隶在外卫所 |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大宁都指挥使司 | 万全都指挥使司 | 山西都指挥使司 | 山西行都指挥使司
|
|
兵部所属羁縻性都司卫所
|
|
关西八卫 |
哈密卫 | 安定卫 | 阿端卫 | 曲先卫 | 赤斤蒙古卫 | 沙州卫 | 罕东卫 | 罕东左卫
|
|
奴儿干 都指挥使司 |
建州三衛 |
建州衛 | 建州左卫 | 建州右衛
|
|
朵颜三卫 |
朵颜卫 | 泰宁卫 | 福余卫
|
|
斡难河卫 | 古里河卫 | 坚河卫 | 哈剌孩卫 | 海剌千户所 | ...
|
|
|
西番 各都司府所 |
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 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朵甘衛都指揮使司 · 隴答衛指揮使司 · 朵甘宣慰使司 · 董卜韓胡宣慰使司 · 長河西魚通甯遠宣慰使司 · 朵甘思招討司 · 朵甘隴答招討司 · 朵甘丹招討司 · 朵甘倉溏招討司 · 朵甘川招討司 · 磨兒勘招討司 · 沙兒可萬戶府 · 乃竹萬戶府 · 羅思端萬戶府 · 答思麻万户府 · 朵甘思千戶所 · 剌宗千戶所 · 孛里加千戶所 · 長河西千戶所 · 多八三孫千戶所 · 加八千戶所 · 兆日千戶所 · 納竹千戶所 · 倫答千戶所 · 果由千戶所 · 沙裏可哈忽的千戶所 · 孛里加思千戶所 · 撒裏土兒千戶所 · 參卜郎千戶所 · 剌錯牙千戶所 · 泄裏壩千戶所 · 潤則魯孫千戶所
|
|
西南川、滇等地另有隶属于都司、行都司的土司系统羁縻军政机构 |
|
|
|
清朝湖北省行政區劃
|
|
武昌道註
|
|
|
漢黃德道 |
|
|
安襄鄖荊道 |
|
|
荊宜道 |
|
|
施鶴道 |
|
|
|
|
湖北省历史二级政区
|
|
1800年 |
1800年,湖北省有10府、1直隸州
|
|
府 |
- 武昌府
- 漢陽府
- 荊州府
- 襄陽府
- 黃州府
- 安陸府
- 德安府
- 鄖陽府
- 宜昌府
- 施南府
|
|
直隸州 |
|
|
|
1920年 |
|
|
1932年 |
1932年,湖北省有11個行政督察區,後1936併成8個 |
|
省政府直屬區 |
|
|
行政督察區 |
- 第一行政督察區(咸寧)
- 第二行政督察區(黃岡)
- 第三行政督察區(隨縣)
- 第四行政督察區(江陵)
- 第五行政督察區(襄陽)
- 第六行政督察區(宜昌)
- 第七行政督察區(恩施)
- 第八行政督察區(鄖縣)
|
|
|
1950年 |
1950年,今湖北省地域分属武汉直辖市、湖北省和陝南行署區管辖 |
|
武汉直辖市 |
|
|
湖北省 |
- 大冶專區
- 黃岡專區
- 孝感專區
- 荊州專區
- 沔陽專區
- 襄陽專區
- 宜昌專區
- 恩施專區
|
|
1950年短暂属于陝南行署區
|
|
|
|
1980年 |
1980年,湖北省有6省辖市、8地区
|
|
省辖市 |
|
|
地区 |
- 黄冈地区
- 孝感地区
- 咸宁地区
- 荆州地区
- 襄阳地区
- 郧阳地区
- 宜昌地区
- 恩施地区
|
|
|
2015年 |
2015年,湖北省有12地级市、1自治州
|
|
地级市 |
- 武汉市
- 黄石市
- 十堰市
- 宜昌市
- 襄阳市
- 鄂州市
- 荆门市
- 孝感市
- 荆州市
- 黄冈市
- 咸宁市
- 随州市
|
|
自治州 |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