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補助學校議會
本條目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
|
|
|
|
|
|
|
其他香港系列 |
文化 - 經濟 |
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英语:Grant Schools Council),由香港22所歷史悠久的英文教會學校所組成,於1939年成立。與其他津貼學校(Subsidized Schools)不同,這些學校全早於1973年前依《補助則例》(Grant Code)接受政府指定補助,所以名為補助學校(Grant Schools)。這些學校全部由教會主辦,大部份經費來自政府的補助,但學校的日常運作由辦學的教會負責。現時補助學校的行政大致上與津貼學校相同[註 1],主要負責維護各成員學校的利益。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與香港津貼中學議會等學校議會,對香港中等教育的政策制定都有影響力。
目录
1 背景
2 成員學校
3 大事
4 備註
5 參考資料
背景
《補助則例》 的出現沿於1860年代,政府的鄉村學校(書館)資助計劃因文化差異而未能獲得理想效果[參 1],故另草擬新方案希望改善公共教育支出的運用。1873年,香港教育司監督史釗域參考英國的1870年初等教育法,草擬首份《補助則例》,志在提供補助資金予西方教會在香港辦學。矛盾地,當時英國殖民地政府主張宗教從教育分離的「世俗教育」,條款對教會學校的傳道活動非常嚴苛,所以初期的補助計劃並沒有獲得很大支持[參 1]。
1879年,由於當時的香港總督軒尼詩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跟參與教育事業的高主教Bishop Timoleone Raimondi關係良好[參 1],所以政府在1879年修定則例,撤銷關於世俗教育的條文,從此不再干預在校宗教活動。則例修定後,更多的教會學校陸續加入補助計劃,包括很多天主教背景的學校。
參與補助計劃的學校數目在19世紀末達到高峰,由1870年代的6所,大幅增至超過100所[參 2]。這百所補助學校大部分是以中文提供中式教育,以歐洲語言提供西式教育的則佔少數。1900年代初的視學報告提出,這些漢文補助學校的教育質素十分參差,很多學生畢業時根本仍不懂寫字,學科知識亦未能掌握[參 3]。與此同時,政府另外推出了以小學為主要對象的「津貼」(Subsidy)計劃,條款比原有的補助計劃更具彈性,有不少學校被新的津貼計劃吸引而退出補助計劃。結果,政府在1921年決定整頓補助計劃,將絕大部分的學校逐出,只有少數表現良好的學校可以繼續接受補助[參 4]。整頓後,新創立的學校除非能證明教育質素,否則一律不能加入補助計劃,而後來成功加入的新學校主要是提供西式教育的英文學校。經過1921年的「大清洗」,補助計劃只餘下約20所的「高質學校」,並一直辦學至今。
政府於1950年代開始嘗試將補助計劃跟津貼計劃的距離拉近[參 5],1965年推出的教育政策白皮書建議將《補助則例》及《津貼則例》合併。1970年代推行強迫義務教育後,政府著手草擬新的《中學資助則例》以取代舊有則例,最後於1980年實施。[參 6]現時補助學校與其他津貼學校一樣,根據《中學資助則例》獲得同等資助(兩者合稱為資助學校,英文為Aided Schools),唯法律上依然保留補助學校此區別 [參 7]。
成員學校
學校 | 創校年份 | 加入補助年份 | 備註 |
---|---|---|---|
英華書院 | 1818年 [註 2] | 1919年 [參 8] | 已轉為直資學校 |
聖保羅書院 | 1851年 | 1876年 [參 9], 1919年 [參 8] [註 3] | 已轉為直資學校 |
聖保祿學校 | 1854年 | 1900年 [參 10] [註 4] | 已轉為直資學校 |
嘉諾撒聖心書院 | 1860年 | 1882年 [參 12] [參 13] [註 5] | |
拔萃女書院 | 1860年 | 1900年 [參 10] | 已轉為直資學校 |
拔萃男書院 | 1869年 | 1877年 [參 15] [註 6] | 已轉為直資學校 |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 1869年 | 1881年 [參 12] | |
聖若瑟書院 | 1875年 | 1879年 [參 17] | |
英華女學校 | 1900年 | 1900年(創校時加入)[參 10] [註 7] | |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 1900年 | 1904年 [參 19] | |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 1906年 | 1924年 [參 20] | |
聖保羅男女中學 | 1915年 | 1919年 [參 8] [註 8] | 已轉為直資學校 |
香港華仁書院 | 1919年 | 1922年 [參 4] | |
九龍華仁書院 | 1924年 | 1929年 [參 22] [註 9] | |
瑪利諾修院學校 | 1925年 | 1936年 [參 23] | |
瑪利曼中學 | 1927年 | 1952年 [參 24] | |
聖嘉勒女書院 | 1927年 | 1952年 [參 24] | |
喇沙書院 | 1932年 | 1932年(創校時加入)[參 25] | |
協恩中學 | 1936年 | 1936年(創校時加入)[參 23] | 已轉為直資學校 |
聖馬可中學 | 1949年 | 1955年 [參 5] | |
循道中學 | 1958年 | 1959年 [參 26] | |
聖保祿中學 | 1960年 | 1960年(創校時加入)[參 26] |
大事
- 在2001年,當年的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曾去信議會,透過一篇關於一學生入名校後失去自信的專欄,建議議會學校對其教學方法作改進。此事惹來各成員學校不滿,並回信抗議。[參 27][參 28][參 29][參 30][參 31]
- 在2011年,議會向立法會發表公開信,反對教育局計劃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側重「國家」,失去平衡,呼籲德育應由修身齊家做起,並反對獨立成科及必修,促請以校本改推包括國民教育的「公民教育」。[參 32]
備註
^ 詳參「背景」。
^ 英華書院於1843年由馬六甲遷至香港。
^ 該校於1899年停辦,並於1909年以私立學校形式重開。[參 8]
^ 當時稱「法國傳道會學校」(French Convent School)。[參 11]
^ 當時稱「意大利修會學校」(Italian Convent School)。[參 14]
^ 當時稱「曰字樓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參 15] [參 16]
^ 當時稱Training Home for Girls。[參 18]
^ 當時稱「聖保羅女書院」(St. Paul's Girls' School)。 [參 21]
^ 當時稱「華仁書院九龍分校」(Wah Yan Branch School)。
參考資料
^ 1.01.11.2 Ng, L.N. Interactions of East and West: Development of Public Education in Early Hong Kong. Hong Kong. 1984.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Inspector of Schools, for the Year 1894.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s.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0.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 4.04.1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2.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 5.05.1 Education Department. Annual Summary 1955/56. Hong Kong. 1956: 18.
^ Education Depart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enior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Hong Kong. 1978.
^ 香港法例第279C章: 補助學校公積金規則
^ 8.08.18.28.3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19.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 香港政府憲報. 1877: 132. 缺少或|title=
为空 (帮助)
^ 10.010.110.2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Inspector of Schools, for the Year 1900.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s.
^ http://www.spcs.edu.hk/schoolprofile/history.htm
^ 12.012.1 香港政府憲報. 1882: 582. 缺少或|title=
为空 (帮助)
^ 香港政府憲報. 1883: 196. 缺少或|title=
为空 (帮助)
^ http://www.shcc.edu.hk/index.php/about-shcc/schoolhistory.html
^ 15.015.1 香港政府憲報. 1878: 102–104. 缺少或|title=
为空 (帮助)
^ http://www.dbs.edu.hk
^ 香港政府憲報. 1880: 273–276. 缺少或|title=
为空 (帮助)
^ http://www.ywgs.edu.hk/documents/ywgs_history%28chi%29.htm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Inspector of Schools, for the Year 1905.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s.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4.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 http://www.spcc.edu.hk/english/about_us/school_history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9.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 23.023.1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36.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 24.024.1 以1949年至1953年期間的教育司署年報 (Annual Report) 推算。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32.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 26.026.1 以1955年至1962年期間的教育司署簡報 (Annual Summary) 推算。
^ 致函22名校表不滿 羅范椒芬辯稱「寫者無心」.
^ 教育治理(Educational Governance)與文化身份學校(Cultural identity Schools):戰後二十年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探討 (PDF), [2008-04-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羅太發信轟22名校守舊. 星島日報. 2001年2月8日.
^ 羅太將晤校議會 冀息風波. 星島日報. 2001年2月9日.
^ 22名校函特首 狀告羅太. 星島日報. 2001年2月10日.
^ 名校齊反國民教育科 指側重「國家」失衡 倡校本推公民教育. 明報. 2011年6月25日.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