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唐 | |||||||||||||||||||
---|---|---|---|---|---|---|---|---|---|---|---|---|---|---|---|---|---|---|---|
923年-937年 | |||||||||||||||||||
![]() 黃色部份為後唐疆域 | |||||||||||||||||||
京城 | |||||||||||||||||||
• 923 |
魏州 |
||||||||||||||||||
• 923-936 |
洛陽 |
||||||||||||||||||
陪都 | |||||||||||||||||||
• 923-936 |
晉陽 |
||||||||||||||||||
• 923-936 |
長安 |
||||||||||||||||||
国君姓氏 | 李 |
||||||||||||||||||
君主 | 4 |
||||||||||||||||||
• 923-926 |
莊宗李存勖(開國) |
||||||||||||||||||
• 926-933 |
明宗李嗣源 |
||||||||||||||||||
• 933-934 |
閔帝李从厚 |
||||||||||||||||||
• 934-936 |
末帝李从珂(亡國) |
||||||||||||||||||
常用语 | 中古漢語 |
||||||||||||||||||
兴衰 | |||||||||||||||||||
• 923年5月 |
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後唐建立 |
||||||||||||||||||
• 937年1月11日 |
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後唐滅亡 |
||||||||||||||||||
通币 | 方孔錢 |
||||||||||||||||||
| |||||||||||||||||||
今属于 | ![]() |
![]()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 |||||||||
---|---|---|---|---|---|---|---|---|---|
史 前 時 代 |
舊石器時代 |
||||||||
中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黄河 文明 |
長江 文明 |
|||||||
青銅器時代 | |||||||||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 |||||||||
夏 约前21世纪–约前17世纪 | |||||||||
商 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 | |||||||||
周 前11世紀 | 前256 |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
||||||||
东周 前770–前256 |
春秋 前770–前403 |
||||||||
戰國 前402–前221 | |||||||||
秦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 |||||||||
汉 前202 | 220 |
西汉 前202–8 |
||||||||
新 8–23 | |||||||||
玄漢 23–25 东汉 25–220 | |||||||||
三国 220–280 |
魏 220–265 |
蜀漢 221–263 |
吳 229–280 |
||||||
晋 265-420 |
西晋 265–316 |
||||||||
东晋 317–420 |
五胡十六国 304–439 |
||||||||
南 北 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北魏 386–534 |
|||||||
齐 479–502 | |||||||||
梁 502–557 后梁 555–587 |
西魏 535–557 |
东魏 534–550 |
|||||||
陳 557-589 |
北周 557–581 |
北齐 550–577 |
|||||||
隋 581–619 | |||||||||
唐 618–907 武周 690–705 | |||||||||
五代十国 907–979 |
辽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
|||||||
宋 960 | 1279 |
北宋 960–1127 |
||||||||
南宋 1127–1279 |
金 1115-1234 |
||||||||
大蒙古國 1206–1271 元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 |||||||||
後金 1616–1636 清 1636–1912 |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1949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
||||||||
相关条目
| |||||||||
![]() |
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國五代時期的政權之一。923年,唐朝的赐姓宗室李存勖消灭後梁,重建唐朝。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復興唐朝[來源請求],不久迁都洛阳。後為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而滅亡。史学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稱之為後唐,歷時十四年。
另外,雖然后唐統治者的祖源是沙陀族,但當時的後唐統治的是漢族地帶,後唐也被稱為「漢國」[1]。
目录
1 历史
1.1 立國
1.2 前期
1.3 後期
2 君主
2.1 君主列表
2.2 君主世系图
3 参考文献
4 参见
历史
立國
後唐之建立可追溯到唐朝末年龐勛之亂。龐勛之亂發生在唐懿宗咸通年間,唐政府命沙陀族的朱邪赤心領兵平亂,並賜名李國昌,编入唐朝宗籍,成为唐朝宗室。後來李國昌病故,其子李克用又協助唐室平定黃巢之亂和王行瑜之乱。李克用平亂有功,被封河東節度使,駐守太原,受封晉王。
李克用追擊黃巢時,曾被當時的宣武節度使朱溫邀請入汴梁作客,因为某些不明原因(据朱温党羽的说法,李克用酒後侮辱朱溫),朱溫决意趁李克用酒醉殺害他,李克用突圍而出才脫身,自此他與朱溫誓不兩立。朱溫後來篡唐建立後梁,李克用作为唐朝宗室,仍用唐天祐年號,以唐朝北都(今天的山西太原)为基地,发誓兴复唐朝,事实上成为中国南北各地反梁势力的盟主。故晉王集团成為後梁北方最大的威脅。
李克用死後,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爵位,屡败梁军。915年(唐天祐十二年,后梁貞明元年),梁在河北鎮守的鄴王楊師厚死,河北发生反梁兵变,李存勖乘機占据河北,晉與後梁在黄河爭峙。李存勖在923年于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稱帝,宣布继承唐朝皇统,史稱後唐,改元同光。同年唐軍直迫汴京滅了後梁,定都洛陽,李存勖即位,成為後唐莊宗。後唐不承認後梁為正統,在其五行德運的選取上選擇恢復唐朝的「土」德。[2]
前期
後唐莊宗定都洛陽後,力图恢复大唐的荣光。他見前蜀王氏無道,925年派郭崇韜攻入成都,不出七十日就滅了前蜀。至此,汉地诸藩国臣服,後唐莊宗成为长城以南整个汉地公认的唯一皇帝。當時南方諸藩国深感恐慌,認為中原很快就會派大軍來削平南方的割据。
但另一方面,後唐莊宗漸自大貪逸,宠信宦官、伶人,疏远旧将,内部矛盾激化。皇后刘氏和宦官與郭崇韜不和,向莊宗進讒言,結果郭崇韜被误殺,引來政局动荡和軍人反叛。一個半月內,各地起兵反叛,後唐大亂。
莊宗不得已,派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往河北討伐反叛,在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策動下,河北軍立嗣源為帝,反攻洛陽。莊宗被伶人郭從謙所殺,史稱興教門之變,以後,李嗣源即皇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後期
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後,也有相當治績,朝政漸為安定。但軍人安重誨專權,未能处理好与孟知祥、董璋的关系,两人发生内斗,孟知祥取胜,结果为后来后蜀脱离后唐独立埋下了祸根。
明宗晚年病倒在床時,秦王李從榮以為明宗已死,起兵企圖攻入皇宮,結果事敗被殺。明宗得知秦王被殺,震驚之下駕崩,大臣妃子擁立宋王李從厚,是為後唐閔帝。
閔帝即位後,採用削藩政策,引起潞王李從珂的叛亂,叛軍攻入京師,而閔帝夫婦逃往河北,被姐夫石敬瑭設計除去其手下將士,為從珂軍士擒殺,從珂即帝位,是為後唐末帝。
末帝與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和,936年末帝下詔把石敬瑭調任,引來石敬瑭的叛亂。末帝發兵攻太原,石敬瑭向契丹借兵,遼太宗耶律德光親率大軍南下,大敗後唐軍,937年,契丹與石敬瑭的大軍攻入洛陽,1月11日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歷四帝共十四年。
後唐据有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陕西关中、甘肃东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
君主
君主列表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陵寝 |
|
---|---|---|---|---|---|---|---|---|
- |
懿祖 (庄宗李存勗追尊) |
昭烈皇帝 (庄宗李存勗追谥) |
朱邪執宜 |
?-835年 |
- |
- |
- |
永光陵 |
- |
献祖 (庄宗李存勗追尊) |
文景皇帝 (庄宗李存勗追谥) |
李国昌 (原名朱邪赤心,唐懿宗李漼赐名李国昌) |
? |
- |
- |
- |
长宁陵 |
![]() |
太祖 (庄宗李存勗追尊) |
武皇帝 (庄宗李存勗追谥) |
李克用 (唐昭宗李晔乾寧二年腊月封為晉王) |
856年-908年 |
- |
- |
- |
建極陵 |
![]() |
莊宗 |
光聖神閔孝皇帝 |
李存勗 |
885年-926年 |
923年-926年 |
同光 |
923年-926年 |
雍陵 |
- |
惠祖 (明宗李亶追尊) |
孝恭皇帝 (明宗李亶追谥) |
李聿 |
? |
- |
- |
- |
遂陵 |
- |
毅祖 (明宗李亶追尊) |
孝質皇帝 (明宗李亶追谥) |
李教 |
? |
- |
- |
- |
衍陵 |
- |
烈祖 (明宗李亶追尊) |
孝靖皇帝 (明宗李亶追谥) |
李琰 |
? |
- |
- |
- |
奕陵 |
- |
德祖 (明宗李亶追尊) |
孝成皇帝 (明宗李亶追谥) |
李霓 |
? |
- |
- |
- |
庆陵 |
- |
明宗 |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 |
李亶 (原名嗣源) |
867年-933年 |
926年-933年 |
天成 |
926年-930年 |
徽陵 |
長興 |
930年-933年 |
|||||||
- |
- |
閔皇帝 (后晋高祖石敬瑭谥) |
李從厚 |
914年-934年 |
933年-934年 |
应顺 |
933年-934年 |
- |
- |
- |
- |
李從珂 |
886年-937年 |
934年-937年 |
清泰 |
934年-936年 |
- |
君主世系图
.mw-parser-output .chart-container{max-width:100%;overflow:auto;overflow-x:auto;overflow-y:visible}.mw-parser-output .chart-content{border-spacing:0;border-collapse:separate}
过继 | |||||||||||||||||||||||||||||||||||||||||||
唐太祖李克用 856-908 |
唐德祖李霓 |
||||||||||||||||||||||||||||||||||||||||||
唐莊宗李存勗 885-923-926 |
唐明宗李嗣源 867-926-933 |
宣憲皇后 ?-936 |
王某 | ||||||||||||||||||||||||||||||||||||||||
唐閔帝李從厚 914-933-934 |
唐末帝李從珂 885-934-937 |
||||||||||||||||||||||||||||||||||||||||||
参考文献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外國列傳一·契丹》明宗初纂嗣,遣供奉官姚坤奉書告哀,至西樓邑,屬阿保機在渤海,又徑至慎州,崎嶇萬里。既至,謁見阿保機,延入穹廬,.....阿保機因曰:「理當如此,我漢國兒子致有此難,我知之矣。聞此兒有宮婢二千,樂官千人,終日放鷹走狗,耽酒嗜色,不惜人民,任使不肖,致得天下皆怒。我自聞如斯,常憂傾覆,一月前已有人來報,知我兒有事,我便舉家斷酒,解放鷹犬,休罷樂官。我亦有諸部家樂千人,非公宴未嘗妄舉。我若所為似我兒,亦應不能持久矣,從此願以為戒。」又曰:「漢國兒與我雖父子,亦曾彼此讎敵,俱有惡心,與爾今天子無惡,足得歡好。爾先復命,我續將馬萬騎至幽、鎮以南,與爾家天子面為盟約,我要幽州,令漢兒把捉,更不復侵入漢界。」又問:「漢收得西川,信不?」坤曰:「去年九月出兵,十一月十六日收下東、西川,得兵馬二十萬,金帛無算。皇帝初即位,未辦送來,續當遣使至矣。」
^ Chen, Yuan Julian. 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Zhongguo wenhua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英语).
- 方震華:〈正統王朝的代價──後梁與後唐的政權合理化問題〉。
-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金夏时期]〉。
参见
- 十三太保
中国朝代:中国北方地区政权 |
---|
前朝: 五代 · 梁 |
五代 · 唐 923年5月13日-937年1月11日 |
后朝: 五代 · 晋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