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双子叶植物
真双子叶植物 化石时期:早白垩纪 - 全新世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 |
---|---|
矢車菊 Centaurea cyanus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核心被子植物 Mesangiospermae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分支 | |
|
真双子叶植物[1](学名:eudicots)是被子植物的分支之一,由道利(Doyle)和霍顿(Hotton)在1991年提出来的,是划分被子植物门中“非木兰类双子叶植物”,也就是说花粉具有三孔的植物类群。包括了绝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纲中的种类,其他没有包括进去的双子叶植物被称为“类双子叶植物”(并系群)。
目录
1 特征
2 分类
2.1 内部分类
2.2 种系发生学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特征
有时也将真双子叶植物分支称为“三孔花粉组”,因为它们的花粉都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孔,这种性质和其他被子植物区别开来,其他被子植物包括单子叶植物纲和比较原始的双子叶植物如木兰目等都的花粉都是无孔或只具有单孔、双孔等。
分类
真双子叶植物的分类被APG分类法和APG II分类法采纳,作为一个依照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类群,包括了传统分类法中双子叶植物纲的绝大部分种类。
真双子叶植物的核心是蔷薇类和菊类两大部分,他们的核心分别为“真”蔷薇类和“真”菊类。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 core eudicots
蔷薇类植物 rosids
豆类植物 fabids(真蔷薇一类植物 eurosids I)
锦葵类植物 malvids(真蔷薇二类植物 eurosids II)
菊类植物asterids
唇形类植物 lamiids(真菊一类植物 euasterids I)
桔梗类植物 campanulids(真菊二类植物 euasterids II)
内部分类
下面是APG IV分类法真双子叶植物分支中详细的各目[2]。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毛茛目 Ranunculales
山龙眼目 Proteales
黄杨目 Buxales
昆栏树目 Trochodendrales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 Core eudicots
大叶草目 Gunnerales
五桠果目 Dilleniales
超蔷薇类植物 Superrosids
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蔷薇类植物 Rosids
葡萄目 Vitales
豆类植物 Fabids
葫芦目 Cucurbitales
壳斗目 Fagales
蔷薇目 Rosales
豆目 Fabales
酢浆草目 Oxalidales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卫矛目 Celastrales
蒺藜目 Zygophyllales
锦葵类植物 Malvids
锦葵目 Malvales
十字花目 Brassicales
腺椒树目 Huerteales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美洲苦木目 Picramniales
缨子木目 Crossosomatales
桃金娘目 Myrtales
牻牛儿苗目 Geraniales
超菊类植物 Superasterids
红珊藤目 Berberidopsidales
檀香目 Santalales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菊类植物 Asterids
山茱萸目 Cornales
杜鹃花目 Ericales
唇形类植物 Lamiids
丝缨花目 Garryales
龙胆目 Gentianales
茄目 Solanales
唇形目 Lamiales
紫草目 Boraginales
黄漆姑目 Vahliales
茶茱萸目 Icacinales
水螅花目 Metteniusales
桔梗类植物 Campanulids
冬青目 Aquifoliales
南鼠刺目 Escalloniales
菊目 Asterales
绒球花目 Bruniales
伞形目 Apiales
川续断目 Dipsacales
盔被花目 Paracryphiales
种系发生学
在APG IV分类法中,真双子叶植物以下各分支和其它被子植物的演化关系如下[2]:
被子植物 |
| |||||||||||||||||||||||||||||||||||||||||||||||||||||||||||||||||||||||||||||||||||||||||||||||||||||||||
参考文献
^ eudicot - 真雙子葉植物. terms.naer.edu.tw. [2016-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2).
^ 2.02.1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V (PDF).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6, 181 (1): 1–20 [2016-04-10]. doi:10.1111/boj.12385.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Doyle, J. A. & Hotton, C. L. Diversification of early angiosperm pollen in a cladistic context. Pp. 169-195 in Pollen and Spores. Patterns of Diversification (eds Blackmore, S. & Barnes, S. H.) (Clarendon, Oxford, 1991).
Walter S. Judd and Richard G. Olmstead. A survey of tricolpate (eudico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4, 91: 1627–1644. (全文 )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真双子叶植物 |
- 被子植物分类学网(APWeb):真双子叶植物(英文)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