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日本國

日本国 (日語)




日本国旗

国旗



{{{coat_alt}}}

皇室徽章





国歌:《君之代》
君が代




日本政府紋章

  •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辦公室及行政機關紋章

  • 桐紋五七桐きりもん




深绿色为日本国实际控制区域,浅绿色为宣称拥有主权但未实际控制的区域。
深绿色为日本国实际控制区域,浅绿色为宣称拥有主权但未实际控制的区域。

首都
及最大城市

東京都(事實上)[1]
35°41′N 139°46′E / 35.683°N 139.767°E / 35.683; 139.767
官方语言
日本語[2]a
认可的地方语言

  • 阿伊努語

  • 琉球語

  • 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国家语言
日本語[2]

族群(2011[3]


  • 日本民族



政府
单一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 天皇

明仁
• 皇太子

德仁親王
• 內閣總理大臣

安倍晉三
• 副總理

麻生太郎
• 眾議院議長

大島理森
• 參議院議長

伊達忠一
• 最高裁判所長官

大谷直人
立法机构
國會
• 上议院

參議院
• 下议院

眾議院
现役军人
227,339[4](2016年)
形成歷史

• 建國紀念之日
傳說神武天皇立國

前660年2月11日
• 明治憲法生效
大日本帝國成立

1890年11月29日
• 和平憲法生效
現代日本國成立

1947年5月3日
• 舊金山和約生效
盟軍結束佔領

1952年4月28日
• 水域率

0.8 %
人口
• 2018年估计

126,490,000 人(統計至2018年5月)[5]
• 2014年普查

127,082,819[5]
• 密度

340.7/km2

GDP(PPP)

2018年估计
• 总计

5.619萬億美元[6](第4名)
• 人均

44,426美元[6](第28名)

GDP(国际汇率)

2018年估计
• 总计

5.167萬億美元[6](第3名)
• 人均

40,849美元[6](第23名)
基尼系数
0.379[7](2011年)
 · 第74名
人类发展指数
 0.909[8](2017年)
极高 · 第19名
货币
日圓(¥)(JPY)
时区
UTC+9(日本標準時間)
日期格式

  • YYYY年M月D日

  • 平成YY年M月D日
    (公元減1988)


• 历法

公曆、和曆
行驶方位
靠左行駛
电话区号
+81日语日本の電話番号
ISO 3166码
JP
互联网顶级域
.jp


  1. 雖然日本沒有法定的官方語言,但是各種法律與政府文書均使用日語。



日本國(日语:日本国にっぽんこく、にほんこく Nippon-koku, Nihon-koku */?),通稱日本,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日语小笠原諸島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10],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11]。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等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屬遠東,東北接千島群島,西南面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5],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人居住於首都東京及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12]。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以及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13]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14],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數個幕府及軍事強人政權實際統治,期間包括了政治紛亂的南北朝與戰國時代。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政治實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施行天皇專權的君主立憲制,將北海道正式納為領土;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併吞琉球,之後將台灣、朝鮮、库页岛等地納為殖民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的帝國主義列强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並於1937年開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41年擴大戰場至西太平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但最终於1945年在原子彈轟炸日本本土後宣布無條件投降。敗戰後,日本在盟軍主導下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13],同時依據新憲法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僅維持防禦性的武裝力量。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15],並是世界第4大出口國和進口國[16]。2018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四萬零八百美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四萬四千四百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在最高群組行列[17]




目录






  • 1 国名


  • 2 歷史


    • 2.1 上古日本


    • 2.2 幕府時代


    • 2.3 帝国時代


    • 2.4 二戰以後


    • 2.5 21世紀




  • 3 地理


    • 3.1 各地氣候


    • 3.2 自然環境


    • 3.3 行政區劃


    • 3.4 主要城市




  • 4 政治


  • 5 外交


  • 6 軍事


  • 7 經濟


    • 7.1 產業結構


      • 7.1.1 第三產業


      • 7.1.2 第二產業


      • 7.1.3 第一產業




    • 7.2 对外贸易


    • 7.3 基建和交通


    • 7.4 創新科研




  • 8 人口


    • 8.1 民族語言


    • 8.2 宗教信仰




  • 9 建筑


  • 10 社会


    • 10.1 醫療


    • 10.2 教育


    • 10.3 體育


    • 10.4 媒體




  • 11 文化


    • 11.1 文學


    • 11.2 艺术


    • 11.3 影視


    • 11.4 音乐


    • 11.5 饮食




  • 12 註釋


  • 13 参考文献


  • 14 外部連結





国名



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一般讀作「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にっぽん Nippon ?」或「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にほん Nihon ?[18],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並無规定其标准读音,因此两种读法并存[19]。日本國名的意思為“朝阳升起的地方”,在《万叶集》及《源氏物語》中都有出現;後來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此名詞的發音由训读改為今日的音读。而由於日本國土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洋上,故此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20],中國古籍亦以「扶桑」代稱。根據《旧唐書·東夷伝》《新唐書·日本傳》的記載: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使入唐,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經承認後,『続日本紀』記述西元702年(大宝2年)定名稱為日本。



歷史




上古日本





神武天皇東征


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需要解释],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在日本神話與民間傳說中,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舊曆1月1日建立日本國[14]、並即位為天皇[21],現今日本的建國紀念日即依此而定為2月11日[14]。今日的考古學證據則表明,古代的日本除了原住民外其他是由東南亞跟東北亞遷徙而來的各民族融合演變而成的[22]。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開始,日本進入新石器時期,是為繩紋時代(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3世紀)和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


伴隨著從東亞遷入日本的渡來人,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23],同時一些如奴國等的小國也開始與中國發展外交關係[24]


在倭王權建立後,日本一直透過朝鮮半島的諸國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25],日本進入飛鳥時代。聖徳太子制定官位十二階,并頒布憲法十七条,嘗試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聖徳太子過世後,蘇我氏長期掌權。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暗殺蘇我入鹿,掌握政權,是為「乙巳之變」[26]。中大兄皇子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推動大化革新等改革,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建立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27],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28]


奈良時代後期,政局動蕩,律令制松弛。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29],此後到1192年成立鎌倉幕府的這段期間是為平安時代,日語假名以及國風文化在此時代成形。嵯峨天皇时期的《新撰姓氏錄》记录居住在京都及畿內的1182个氏族,其中「漢」為163氏,「百濟」為104氏,「高句麗」為41氏,「新羅」為9氏,「任那」為9氏[30]


平安時代末期,出現以東國為勢力范圍的源氏和以西國為勢力範圍的平氏兩個龐大的武家勢力,1159年,發生平治之亂,源氏實力雖遭遇很大削弱,但在東國仍擁有強大實力,國家內部因為割據有源平二氏及奧州藤原氏等勢力,加上各界不滿架空朝廷的太政大臣平清盛專橫擅政而內戰頻仍。經過長期的源平合戰,平氏被趕出京都,將朝廷遷往福原京,之後於1185年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覆滅[31]



幕府時代





繪有摧毁蒙古入侵者艦隊的神風的纸本墨画,由菊池容斋於1847年作。


1192年,武家首領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並展開幕府統治,开始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時代。源赖朝過世後,其妻子的娘家北條氏實力擴大,開始操縱、暗殺或廢立之後的繼位者,幕府大權旁落執權的北條氏得宗家之手[32]。承久之亂後,北條氏的合議制執權政治達於全盛。1232年(貞永元年),北條泰時制訂法典《御成敗式目》(又稱《貞永式目》)[33]。該法典最初僅適用於武家內部,後來適用於全國。1274年(文永十一年)與1281年(弘安四年),蒙元兩次侵日都未能成功,而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無法恩賞抗元兵,導致御家人的貧困與御家人制度的解體[34]。北條氏實行一族獨裁,加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武士的反感,地方武士和農民積極進行反幕活動,幕府由盛轉衰。後醍醐天皇乘機發動正中之變與元弘之變,倒幕號召得到各地武士響應。1333年5月新田義貞攻陷鎌倉,北條氏控制的鎌倉幕府滅亡[35]


後醍醐天皇掌握大權以後,并沒有滿足武士階層的期望。大軍閥足利尊氏成為所有武士的代表,于1336年攻陷京都,扶持兩統迭立中的持明院統光明天皇即位。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把持著日本皇室的三神器逃到吉野山中,堅持自己才是正統[36],足利尊氏則在京都建立室町幕府,于是出現京都(北朝)和吉野(南朝)兩個對立的朝廷。南北朝的征戰持續將近60年,1392年,足利義滿逼南朝的後龜山天皇讓位,由室町幕府擁立的北朝後小松天皇成為天皇,也終止長達57年的南北朝時期[37]。1401年,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為了经济利益和抗衡天皇而向明朝朝貢,明廷遂封其為「日本國王」,但幕府於7年後與明朝斷交[38]





姫路城


室町幕府末期(1467年)發生應仁之亂,標誌著日本進入長達148年的戰國時代[39]。1573年,大名織田信長,亦是當時最強悍的諸侯,攻下室町幕府所在地二條御所,將足利義昭流放到河內國,室町幕府滅亡,日本進入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至1603年)。1582年,織田信長因家臣明智光秀發動兵變而被害[40]。信長重臣羽柴秀吉繼承其勢力,繼續進行統一日本的戰爭。1586年,秀吉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與關白的官職,並於1590年击败北條氏統一全日本,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過繼來的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閤,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41]。秀吉統率大部分的大名諸侯,自1592年起發動文祿・慶長之役,攻打朝鮮[42]。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戰失利,無法補給,加上朝鮮瘟疫流行,為保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到北京議和,其間談判使者石星、沈惟敬與小西行長合謀欺瞞矇混中日雙方,使得明朝在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時態度輕慢。9月,明朝賜封的使者抵達日本,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前來答謝而頓感大怒,拒絕受封,下令驅逐明朝使節,並將小西行長治罪,再次發兵攻打朝鮮[43]。1598年7月,豐臣秀吉在伏見城過世,日方於當年逐漸撤出朝鮮結束戰爭。


1600年,封地在關東地方的大名德川家康取得關原之戰的勝利[44],基本上獲得全國軍、政上的優勢。1603年,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45]。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坂之役中完全消滅豐臣氏的勢力,實現了日本的統一,江戶幕府也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江戶幕府實行日本獨特的封建體制「幕藩制日语幕藩体制」,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及穢多、非人等賤民,基本上階級間的流動受到限制。在幕藩制之下,各藩领国在經濟上依賴中央政府的市場進行交易,幕府凭借经济上优势确保其统治权;但隨著後期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藩际贸易大大减少各领国对中央的依附性,各藩表现出明显的独立倾向,瓦解了幕藩体制的政治基础[46]




江戶時代熊本城的復舊模型。


1543年,一艘葡萄牙船漂流到鹿兒島的種子島[47]。時日本正值戰國紛擾,葡萄牙人將歐式火槍傳入日本,基督教也在這時進入日本[48]。然而,傳教活動與發達的貿易逐漸威脅到江戶幕府的統治,於是幕府在1641年把荷蘭商館遷移到長崎的出島,奉行保护主義(鎖國)[49],這段期間日本只容许荷蘭和中國的商人來日貿易。在奉行保护主義的200多年間,荷蘭商人通過與日經商傳入蘭學,蘭學因而在日本生根發芽[50][51]。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黑船艦隊駛抵江戶附近的浦賀,迫使日本開港通商,才一改日本的貿易保护主義作風[52][53]。江戶幕府末年暴動頻繁,幕藩體制搖搖欲墜,在西南四藩(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為主的維新志士帶領下,一場全國性的倒幕尊皇運動正式開展[54]



帝国時代





第二次中日戰爭初期進攻華北的日軍。


1867年末代江戶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迫於情勢主動大政奉還,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55],江戶時代結束。1889年,新政府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1890年舉行了第一次帝國議會[56]。在整頓內政的同時,日本也積極對外擴張版圖。1867年開始的明治维新對日本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地方政治上廢藩置縣,廢除大名制度[57]。然而大量士族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失業,造成極大社會問題[58],並引發1877年的西南戰爭[59]。為安撫士族情緒,遂有出兵臺灣之議[60][61]。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國船隻於颱風後漂流至臺灣東南部[62],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殺害,史稱八瑤灣事件[63]。由於當時琉球國同時向清朝和日本朝貢,而清廷表示將事件交由日本處理[註 1],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臺灣南部排灣族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64]。在駐华英國公使調停下,中日兩國簽訂《北京專約》,後來日本政府將條文中的「琉球人」詮釋為「日本國屬民」,因而在1879年以此为由吞并了琉球,琉球王国灭亡[65]。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中日按《天津條約》同時出兵朝鮮半島,起义平息后日本要求继续驻兵被拒,其後扣留高宗李熙,命大院君李昰应主国事,後日本稱發現李昰应曾要求東學黨與清軍一起驅逐日軍[66],於是不宣而战,突襲駐守於朝鮮的大清海軍。隨後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67]。1895年2月,清軍潰敗,清廷被迫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並以戰敗國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签订了條件苛刻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臺灣和澎湖群島以及二億兩白银的巨額賠款[68]


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单独出兵佔據中国東北,但各国与清廷议和后俄国拒不撤兵,遂与日本交恶,最終在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取得庫頁島(日本称樺太)北緯50度以南的部分[69]。1910年與大韓帝國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令朝鮮半島合併成為日本的一部分[70]


日本於1910年併大韓帝國入版圖,是為日韓合併;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向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殖民地。[71]1914年9月,日本向德國宣战,發動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72]。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日本富強,日本進入短暫的「大正民主」時期。1918年,米價急漲,日本農村爆發米騒動事件,並演變成武裝衝突,参与者逾二百萬人;事後警方逮捕超過二萬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項刑罰:轻则罚款,重则處死[73];此事亦使寺內內閣下台。由於當時日本內地的大米供不應求,因而增加生產朝鮮和臺灣的大米,並进口更多的外地(屬地)大米至內地,以解內地缺米之憂;朝鲜和臺湾对内供米减少,朝鲜农民祇能从滿洲进口杂粮充饥[74]。翌年,臺灣總督府宣布,開始臺灣日治時期極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75],並於1930年竣工[76]。1923年9月,日本關東大地震[77],死亡人數達十三萬人,日本經濟遭遇重創;1927年4月,由于日本政府救濟臺灣銀行失敗,陷全國金融於險地,史稱「昭和金融恐慌」[78];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間,濱口、犬養和岡田內閣為挽救經濟,主張削減軍費,使軍部和右翼組織不滿,三人亦先後被暗殺[79]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扶植傀儡國家满洲国;再於1932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1936年2月26日,發生了二二六事件[80],廣田弘毅組閣、東條英機為軍部當權派閥領袖,建立以天皇及軍部統制派為本的法西斯體制[81]。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動盧溝橋事變,正式入侵中國,引發第二次中日戰爭。戰時日軍佔領華東平原,包括首都南京,並試圖以南京大屠殺逼中國軍民屈服[82],估計被殺人數約三十萬人[83][註 2],蔣中正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祇能退守中國西南一帶[84]。但其後戰情僵持不下,令日軍陷入消耗戰;曠日持久,消耗日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85],加上歐美對日本禁運,石油和鋼鐵等,不得運往日本。因此军方孤注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向南亚继续扩张,史稱太平洋戰爭[86]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並正式向美國、英國和荷蘭宣戰,同時開始進軍东南亚等太平洋地區。日軍起初連戰皆捷,然而大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大敗,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87]。1938年以来,日军以「扫荡」、「三光作战」,试图稳定中國的日佔區,但仍无法扭转整体局势。戰爭後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硫磺島和沖繩島,美軍B-29轟炸機隨即密集轰炸日本本土,許多城市遇襲,市民傷亡慘重、工業設施盡毀,並重創日本的飛機工廠和機場[88]。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依次在廣島市和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同時苏联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佔領日屬滿洲。8月15日,昭和天皇以電台廣播宣佈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接受波茨坦宣言,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约占1920年日本国土面积的54%[89]。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結束[90]



二戰以後





1964年東京奧運開幕前夕通車的新幹線,為日本自二戰後復甦、邁向經濟大國的重要象徵。


從1945年9月2日戰敗到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期間,日本被盟軍軍事佔領,由美軍為首的駐日盟軍司令部(GHQ)統治,實行財閥解體政策,對壟斷資本進行大規模重組;日本除了失去所有屬地,也暫時被迫移交小笠原諸島與琉球(原沖繩縣)予美國軍政管理。1950年,韓戰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開始改變,包括单方面和日本議和並放弃戰勝國对日索赔的權利[91][92],允许日本設置自卫队[93],同时向日本订购大量军火及军需产品,帶動日本戰後军工产业的發展[94][95]。美国亦在经济、政治方面對日本提供援助,使其成為第一島鏈的一部分,遏制共产主义[96][97],由此而生的「特需繁榮」讓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並在隨後十年分別出現神武景氣、岩戶景氣等多次經濟發展高潮。1956年12月18日,日本加入聯合國[98]。1964年,東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帶來奧林匹克景氣,同年日本加入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民生產總值在其後4年超越英、法,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式躋身於先進國家之列[99]。1972年,美國將琉球的行政權、施政权交还給日本[100]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發,日本經濟增長每年僅4%左右,低於六十年代初的9%,日本高速經濟成長時期宣告結束,但日本在世界經濟體中仍排第二位[101]。至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階段。這一時期失業攀升,國債與赤字龐大,加上1995年奧姆真理教發動的一系列恐怖攻擊與阪神大地震,社會陷入不安。1990年代日本的人均国內总生产值(生产性)爲歷史上的高位。


戰後的日本自1955年起長期由自民黨執政,因而出現「55年體制」[102],直至1993年由於部份自民黨黨員退黨,導致自民黨在該年國會眾議院選舉過後短暫失去組閣權約10個月,然而短短一年後自民黨與社會黨聯手,藉社會黨村山富市內閣的組建重返執政地位[103]



21世紀





東日本大震災災民安置住宅的彩繪裝飾日语フラワープロジェクト


進入21世紀初期,日本經濟透過往新興市場出口出現小波段復甦的伊邪那美景氣[104],但是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索尼和豐田等指標性大企業紛紛出現巨大虧損[105]


2009年,執政自民黨在第45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慘敗,再次下台,更首次失去共計長達54年眾議院第一大黨的地位。僅僅三年後,由於民主黨施政失當和在東日本大震災中救災不力[106],內閣總理大臣更換頻繁,加上福島核災使日本的經濟再次陷入困境,造就自民黨再次上台的機會[107]。2012年12月,自民黨取得壓制性勝利,黨總裁安倍晉三在上台後倡議修改憲法,取消當中否定的集體自衛權[108]以允許自衛隊到海外參與聯合國的維和反恐行動[109],同時將自衛隊的目標改為「本土防衛和國防保障」[109][110],透過自主制定的新憲法使日本成為一個正常的主權國家[111]。然而由於新憲法的部分字眼具爭議性,引發部分亞洲鄰國不安[112],其推出的秘密保護法案日语特定秘密保護法案在社會上亦引起一些疑慮[113]。安倍晉三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包括推動日圓貶值、實行量化寬鬆等[114],被稱為「安倍經濟學」[115]。縱使當中調高消費稅的措施可能會令部分國民的薪資追不上物價升幅[115][116],但由於日圓兑美元贬值,帶動日本產業出口量和國內消費需求攀升,使日本能夠擺脫長達15年之久的通縮陰影[117],亦令失業率創6年新低[118],日經平均指數升至近六年高位[119]



地理





日本列島衛星圖


日本是位于欧亚大陆以東,太平洋西部,由3個弧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伊豆-小笠原群島)組成。其中北海道、九州、本州及四国四大島的面積就佔了國土面積的99.37%。日本通常被歸劃於東亞或東北亞的範疇[120],北與俄羅斯、西與北韓、南韓、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與臺灣、南與菲律賓隔海相望。日本由6,852個島嶼組成[10],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11]。國土面積75%屬山地丘陵地帶[121],因此森林覆蓋率高,但卻不適合農耕,耕地面積僅佔日本國土的11.1%[122]。也因此日本的人口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日本的人口密度在世界排名第37位[123]。日本國土狹長,南北總長3,800公里,與澳洲、馬達加斯加、美國相近。


日本列島按照地質構造可分為東日本與西日本兩大區域,其界線為位於本州中部,新潟縣糸魚川市與靜岡縣靜岡市之間的糸魚川靜岡構造線[124]。日本列島附近是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的交界地[125],同時日本列島還處在環太平洋造山帶、火山帶、地震帶之上[126],故日本為一個經常發生地震、但同時也擁有許多火山與溫泉的國家。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76米的富士山,本身就是一座活火山。據統計,世界全部芮氏規模6.0以上的地震中,超過20%都發生在日本[127];而日本發生的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就占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10%[128]


由于日本面積狹小多山,因此河流普遍長度不長但落差較大[129]。日本的河流在梅雨和台风季节容易形成洪水,日本政府因而修筑了大量的堤壩和水库用于防洪[130],同時實行水力发电[131]。日本最長的河川是發源于長野縣,並在新潟縣注入日本海的信濃川[132],總長367公里;而第二長的利根川也是日本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133]。日本最大的湖泊是位于滋賀縣的琵琶湖,面積670.25平方公里[134]



各地氣候


日本地处温带,一年四季溫差很大。深受海洋影響,海洋性氣候明顯。日本國土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129][註 3],但由於日本的島嶼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全國各地的氣候仍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可分為六個氣候區:[135]




  • 北海道氣候: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 日本海側氣候:範圍包括本州島西部的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影響,吹西北風。同時由于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因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地带有時出现焚風而異常高溫。


  • 中央高地式氣候日语中央高地式気候: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 太平洋側氣候: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颱風多,冬季的降雪較少。


  • 瀨戶內海式氣候: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熱浪侵襲[136]


  • 南西諸島式氣候:範圍為琉球群島。這里屬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且常受颱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包括日本海側地區的冬季降雪、沖繩5至7月連綿不斷的颱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颱風[137]。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攝氏41度,于2013年8月12日在高知縣四萬十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攝氏-41.2度,于2016年1月25日在北海道上川町測得。



自然環境




橫跨靜岡縣與山梨縣界的富士山,為日本第一高峰。


日本國土南北狹長,四季分明,也是一個多山國家。因為日本是島嶼國家,四面環海,所以來自外部新生物入侵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離島地區更形成了獨自的生態系統,特別是小笠原群島及琉球群島自古就建立了比日本本土更加孤立的生態系統,小笠原群島更有「東洋的加拉帕戈斯」之稱[138]。伴隨明治時代以後外來物種的進入,生態系統發生變化,日本的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影響,本地物種如朱鹮及日本狼都在20世紀滅絕[139],但日本各地仍保留著大量珍貴的生態系統,如知床、白神山地、小笠原群島和屋久島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140]。在環境保護方面,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面臨大規模公害的國家,並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積極立法減排,至21世纪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全部达到环境标准[141]。由于高度經濟成長期以後日本飲食文化的變化及海外農產品的輸入,日本的農林水產業在20世紀開始出現農田與人工林的閒置[142],漁業資源減少等問題[143]。自1970年代以來,相較于其他國家森林面積的持續萎縮,日本的森林覆蓋率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二上下[144]。2012年,日本的森林面積達253,203平方千米[145]


由於日本列島位處數個板塊的的交界和環太平洋火山帶之上[126],火山活動十分活躍,日本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地震和海嘯等災難[146][147]。20世紀以來,在日本造成重大損失的大地震有1923年導致超過10萬人死亡的關東大地震[148]、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和2011年引發海嘯和福島核事故的東北地方太平洋地震。在沿海地區,地震之後引發的海嘯常帶來遠超過地震的影響,英語中的海嘯一詞就是來自于日語中的「津波」(津波つなみ Tsunami ?[149]。除了地震和海嘯之外,火山亦經常在日本引發災害。近年日本較為活躍的火山有有珠山[150]、淺間山、三宅島、阿蘇山和櫻島等。日本其他的主要自然災害還有山體滑坡、泥石流、洪灾、風災和雪災等。



行政區劃



日本政府在1947年根據《地方自治法日语地方自治法》將全國分成47個一級行政區,稱為「都道府縣」,分別為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151]。部份市因人口較多,在當地影響較大,而被指定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截止到2013年4月1日,日本全國共有20個政令指定都市、42個中核市和40個特例市[152]。都道府縣下的行政區劃為市町村[153],此外還有郡、支廳、區、特別區等行政單位。根據地理與人文、經濟特徵,日本通常被分為八大區域,包括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和九州及沖繩地方[154]


日本自1888年起逐步實行市町村合併政策,町村數目大量減少[155]。踏入21世紀,為增進地方分權,政府開始檢討廢除都道府縣,改實行道州制的必要性,引起日本道州制議論。1968年,日本自治省導入了地方公共團體編號制度,目前全日本的都道府縣與各市町村均有自己的編號,編號與ISO 3166-2:JP符合。



主要城市




2010年,日本東京都是全日本以至全世界人均总生产值及人均收入最高的都會區之一。


日本沒有法定首都,其行政中心位於東京都[156]。截至2012年,東京都區部(又稱為「東京23區」,即口語所稱的東京市區)人口中約有900萬,全東京都的人口約有1323萬人。以東京都為中心,包括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的首都圏人口約為3670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12]。日本的皇居、國会議事堂、内閣、最高裁判所、各省廳、各国駐日大使館、大企業的本部、日本銀行、証券公司、百貨商店、報社及電視台大都集中在東京。目前在東京都區部內和東京周邊衛星郊縣已經形成了眾多副都心,亦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郊區購物商圈及高效完善的城市軌道系統[157]。東京也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財富500強公司總部的城市[158]


如果將東京都區部視為一個都市的話,日本共有12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其中除了川崎市之外,其他都是都道府縣廳的所在地。



政治






位于东京永田町的國會議事堂。





今上天皇明仁與皇后美智子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家,日本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159]。如同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制度一样,天皇在日本只有國家元首名義,並無政治實權,只能進行禮儀性的事務,例如,簽署法律和行政命令,任命內閣總理大臣。[13]。日本政府的行政機關是指《國家行政組織法》以及《內閣府設置法》中規定的內閣府、省及其外局,並以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1府12省廳」。2001年實施的「中央省廳再編」機構改革以大部門體制為重點,按照職能優化的原則將原本的1府22省廳精簡成為內閣府、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和警察廳的「1府12省廳」體制。經過改革的日本行政機關核心機構數量屬主要發達國家中最少[160]


日本古代的法律體制深受中國的中華法系影響,江戶時代制定的國家最高法律《公事方御定書日语公事方御定書》就是建基於其基礎之上[161]。 然而自18世紀末期,日本大部份的法律則是在歐洲法系的基礎上編寫,例如明治政府在1896年通過的民事法則參考了德國的《德国民法典》,此法律至今依然是日本民事法律的骨幹[162]。日本最高的法院是最高裁判所,下分三個不同等級的法院[163]。日本的主要法律被統稱為《六法》[164]


日本現行的憲法是於1947年5月3日由當時佔領日本的美軍草拟,經過日本國會的審議後再由天皇颁行。日本國憲法最重要的三大原則是主權在民、基本人權的尊重以及和平主義,日本政治以這三大原則及其中最基本的、對個人尊嚴的尊重運行[165]。日本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則由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分別處理[166]。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日本實行兩院制,眾議院有480席,參議院有242席,由18歲或以上的國民投票選出[167]。眾議院議員任期為四年,但由於眾議院可以在任期結束之前中途解散,所以實質上眾議院議員任期平均只有兩年多[168]參議院議員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不能中途解散[169]
1955年起,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在1993年至1994年及2009年至2012年成為在野黨。其中1994年至1996年自民黨是作為聯合政權其中一黨,擁立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村山富市擔任總理大臣(首相),1996年初開始才重新掌握組閣權。2009年,時任首相麻生太郎宣布提前舉行眾議院選舉,結果自民黨大敗,民主黨(今民進黨)大勝。然而,由於民主黨在執政後遲遲未能兌現競選承諾[170],因此在執政僅僅三年多後的大選即慘敗下台,自民黨再次成為執政黨[107],黨總裁安倍晉三取代落敗的民主黨總裁野田佳彥成為內閣總理大臣(即首相)[171]。雖然所有總理大臣均需由天皇任命,但是憲法已經規定無論任何人在選舉中勝出,天皇都必須予以任命[172]。目前日本執政聯盟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173],主要在野黨包括民進黨、日本維新會、眾人之黨、社民黨和共產黨等。



外交





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派遣至中東地區的日本自衛隊


日本現代在國際上最親密的盟友為美國[174],雙方在1960年簽署《美日安保條約》並生效至今。由於日本扼東北亞通往太平洋的門戶,在冷戰時期是美國抵禦共產主義於亞洲擴張的前線,即「島鏈」[175]。日本亦同時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軍事據點,美軍在日本設有多處軍事基地,日本在美國的東亞外交策略中也有一定影響力[176]。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系,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爭取與之相等的角色。自1956年來,日本累計擔任了16年的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日本亦曾聯同德國、巴西及印度組成四國聯盟向聯合國提交改革安全理事會建議,其中包括允許四國加入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由於受到中國和南韓的反對而未能成功[177]


日本是八大工業國組織和APEC成員,同時也是東盟中東協十加三論壇的參與國。縱然日本的捕鯨活動偶爾令日本成為國際組織的批評對象[178],但日本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基本上和諧,並分別在2007年和2008年與澳洲和印度簽訂安保條約[179][180]。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與英國廣播公司對全世界四萬人進行的民意調查,日本是給世界人民最佳印象的國家之一[181]


與此相對,由於日本和中国以及韓國對歷史和領土等認知的分歧,故至今跟兩國的關係仍較其他國家相對緊張。首爾的日本駐韓大使館經常有示威者要求日本政府對韓國慰安婦問題作出賠償和道歉,中國民間也經常發生反日示威和抵制日貨運動[182]。日本目前與中俄韓三國存在領土糾紛的問題,包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爭議的東海油氣田;與台海兩岸政府之間所存在的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與韓國的竹島(獨島)主權爭端和與俄羅斯之間的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主權問題,但是日本和俄羅斯的關係在近年已大幅改善,兩國在天然气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方面的合作亦越趨緊密[183]


日本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額為世界第二,大部分用於免於債務和國家建設基建。截至2004年,日本政府的援助達2千億美元,而最大的受益國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14.4億美元)、印度尼西亞(8.6億美元)和菲律賓(8億美元)[184]



軍事




美军航空母舰华盛顿号于2008年航行至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航空自衛隊大编队




日本航空自衛隊基地防空队队员。


日本當今的国家防衛組織為自卫队,成立於1954年7月1日,目的是維持日本的自我防衛能力。1945年,日本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麦克阿瑟的主导下制定了日本國憲法,當中的第九條规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來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被視為世界上最能落實和平主義的憲法[185]。因此,自衛隊在名義上不是軍事組織,但在實際上的功能等同其他國家的軍隊[186][187]


自衛隊分為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等三大分支,由防衛省統籌管轄。在韓戰爆發後,日本政府在1950年成立警察預備隊本部,並在其後更名為防衛廳。防衛廳是根據日本《內閣府設置法》第49條第3項以及《防衛廳設置法》第2條的內容而設置的機關,屬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管轄範圍之下設置的內閣府之外局[188]。隨著《防衛廳設置法》的修改,防衛廳在2007年升格為防衛省,從內閣府獨立成為日本中央一級單位,升格爲與11個平級的單位,防衛廳長官晋升後的防衛大臣在制定政策和申請預算等方面享有更大的權限和獨立性[188],但總理大臣仍為自衛隊的最高指揮官,並保留著對自衛隊的最高指揮監督權和頒布“防衛出動命令”權力。 另外,原本定義為「附屬任務」的國際緊急救援協助事務、聯合國維和事務以及根據《周邊事態法》的後方支援等事宜,亦不用再以個案的方式經國會兩院審議通過[189]


日本自卫队的人数受到法律约束,现行编制为22.4万人,编制常保持不整状态,军事人员中亦包括大量军校士官以及军校教师职工,以及4.3萬名具培训新兵能力的干部[4][190]。2010年,日本政府發表《防卫计划大纲》,决定将陸上自卫队的坦克数量削减到400辆,但為了对应巨大地震等大规模灾害,陆上自卫队的人数則保持不变[191]。自衛队在踏入21世纪後開始進行海外軍事任務,除了參與了2002年阿富汗戰爭後的維和任務外,也曾於2004年至2009年間向伊拉克派遣了「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協助支援美伊戰爭後的基礎設施重建工程[192]。2009年3月,海上自衛隊首次向索马里海域派遣了两艘護衛舰打击海盗[193],並在其後數月分別組成了三批舰队互相接替。航空自衛隊於2009年向索马里海域派遣两批P-3C巡逻机部队,为打击海盗进行预警监视[194]。自民黨在2012年上台後倡議修改憲法,將自衛隊的目標設定為「本土防衛和國防保障」[109][110],同時提出取消當中否定的集體自衛權允許自衛隊到海外參與聯合國的維和反恐行動[108][109]以及保護在公海上與日本共同聯合行動的船艦艇[195]。但修憲的內容具有爭議性[196],因此在社會上亦引起一些疑慮[112]


日本於2014年的國防預算總額為4.8928万亿日圓,较去年增长2.9%[197],但因日圓兑美元大幅贬值,換算為美元後数值實際与去年同比下降近10%[198]。由於日本的軍購均依賴美國進口[198],預算中增加的款項將用在於弥补因日圓贬值而上升的进口武器装备价格的费用、恢復東日本大震災減薪措施結束後的薪资增长以及搬迁沖繩普天間美军基地。1976年,時任首相三木武夫訂立了防衛開支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1%的限制,至今只曾於1986年超過限制,而在1980年代末經濟爆破後,自衛隊預算撥備在10多年間並無增加,故扣除通脹後實質是減少。日本軍事支出目前仍維持在GDP總值的1%[199],比例約為全球第134名,總支出位居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中国之後,為全球第7位[200]



經濟



日本的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但在戰後快速復興。日本经济自1960年代开始了持续长达30年的高度增长,被誉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201],目前绝大多数世界知名的日本跨国企业都诞生于这一时期[202]。而从199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投资所造成的資產膨脹以及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日本经济最終在逾放比過高與日圓不斷升值下,泡沫經濟崩溃,而政府改革经济的努力也沒有成效,被稱作「失去的十年」。2002年2月以來日本经济的景氣景象一直擴大,創下了戰後最長的景氣復甦期紀錄[203],被稱作「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其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在世界位居前茅[15],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和进口国[16]。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品質[204]。日本GDP总量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自1968年至2009年,日本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205];2010年被中国超过,GDP总量退居世界第3位。2015年日本全國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124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478美元,在世界195个国家中排第24名[6],是全球國際最富裕、经济最发达與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17]。此外,日本還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海外淨資產達到296.3兆日圓[206]。日本经济的特点包括製造商與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緊密结合、强大的企业联盟和對於僱員採用年功序列制與終身僱用制等[207][208]



產業結構



第三產業





瑞穗銀行是日本三間巨型銀行之一。


日本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及商业服务业对GDP贡献最大,佔全國GDP逾70%[209]。东京不仅是国内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世界上最大工商城市和全世界生产总值名列第一的城市[210],同时也是世界顶级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服务业是日本第三产业的核心,佔日本GDP逾70%[211];日本2011年的服務貿易出口佔世界出口3.4%,排名全球第七[212]


截至2016年,日本有219家公司名列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佔總數10.95%[213],東京電力、NTT、三菱UFJ、瑞穗、野村、三菱地所、東京海上、三井住友、JR東日本、7&I和日本航空均是世界規模數一數二的公司[214]。日本三菱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通用電氣公司的超级企业财阀,2013年世界五百强企業中上榜的62家日本企業當中,就有5家屬三菱旗下[215]。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為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2013年時點的總資產達230兆日圓[216],旗下的三菱UFJ也是日本以至亞洲以資產計最大的銀行[217],郵貯銀行則是世界上存款總額最庞大的金融機構[218]。三菱UFJ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在世界金融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球最大的海外贷款业者[219],而东京证券交易所也是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证券交易所[220]


日本的旅游产业也非常发达,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報告指日本在2013年以24%的成長率成為世界旅遊成長最快速地點[221],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5》也指出,日本旅游竞争力在全球141个经济体中排行第9,位居亚洲第一[222]。同時,由於日本國內的服務和產品種類繁多,競爭激烈,因此日本的廣告業亦非常興盛[223],也造就了行業龍頭電通成為全球市佔率第五、淨收入第一的巨型廣告公司[224]


动漫是日本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25]。日本製作的動畫節目佔全球播放的60%,因此日本享有「世界動漫王國」的美譽[226]。1950年代以後,漫畫逐漸成為日本出版業的主要部分[227]。2006年日本漫畫業績達到4810亿日圓[228],而日本動畫2011年的海外業績亦達到177億日圓[229]。秋葉原則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動漫及電器集散地點[230]


日本的航空运输业也相当发达,东京的羽田机场和成田机场的客货吞吐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羽田机场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在全球排前4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31]。在2013年机场服务质量排名中,羽田机场位列世界第二[232],航班晚点率全球最低[233],而且是全球衛生情況最佳的機場[234]。日本的四大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全日空、北海道国际航空、SKY(天马航空)为日本空中交通的重要标志。由於日本99.7%的原材料和商品均依賴海運進出口[235],水路交通一直被重視而且十分便利[236]。日本全國一共有1020個各式的港口,當中屬於指定重要港灣的超級中樞港湾日语スーパー中枢港湾包括了「京濱港」(東京港、橫濱港)、「名四港」(名古屋港、四日市港日语四日市港)以及「阪神港」(大阪港、神戶港)[237]



第二產業




第三代本田NSX 超級跑車


日本的主要工业範圍包括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电器、化工、纺织和食品加工等[238],當中汽车工业佔日本制造业總产值16%,其产业链延伸到制造、销售、维修保养、材料等广阔领域,与汽车工业相关的从业人员也佔了全国就业人数的10%,为日本国民提供了巨大就业机会,因而被稱為日本的「支柱产业」[239],也使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240]。此外,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國,全球70%以上碳纖維產量均源自日本公司[241]。日本的核发电量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法國[242]


日本的电子机械市場在基本上是由日立、松下、索尼、东芝、NEC、富士通、三菱电机、夏普和三洋电机等九大製造商瓜分,以电子电器产业和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高速发展。汽车工业方面,日本汽车的生产量位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国和中国[243],以丰田、马自达、本田、日产等公司的产品畅销全球。由于电子机械包括了洗衣机、电冰箱、灯光设备以及个人电脑等多個範疇,总生产额超过了日本整个机械工业的10%,因此也被視為汽车工业以外的第二個支柱产业。[244]



第一產業


日本的农业实行小型机械化,单位耕地产量世界第一[245]。日本的稻米主要在日本海沿岸地區和東北地方生產[246],自给有余[247],而在越光米、富士蘋果等農產品均聞名於世界。日本政府的農業政策除了會確保國內糧食穩定供應外,也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民收入穩定[248]。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渔业资源生产国,捕鱼技术和捕鱼量居世界前列[3]。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以上,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49],但是由於林业主要著重於保護生态环境,因此工業上使用的木材基本使用进口资源,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249]。此外,日本还是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約有0.5%的國土面積來自填海[250]



对外贸易


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国和进口国[16]。日本在1950年代确立了贸易立国方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開始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这为日本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和国际条件。此后,日本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主要贸易对象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韓、香港、台灣和沙地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16]。日本主要出口的商品包括汽车、半導體、鋼鐵、塑膠、化工产品等,而主要进口的产品則是化石能源、机械、影音產品和纺织品等[16]。目前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16]



基建和交通






汐留附近的首都高速中央環狀線





東京站進站中的上越新幹線列車




停泊於東京羽田機場的日航客機


日本的交通以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为主[25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水平和运输量均居世界前列。


尽管国土狭小,日本的道路总长度居世界第五位[252],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长度居世界前列。日本的高速公路收費和徵稅都較其他國家高,但同時亦在公路維修和保養方面投放不少資源[253],節能方面也屬世界領先[254]


日本在2012年的铁路运量達230.4億人次[255],為全球最繁忙的铁路网[256]。东京是日本的海陸空交通总枢纽,同時擁有目前世界上最複雜、最密集且運輸流量最高的通勤鐵路系統,东京地铁則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统[257]。此外,日本还是世界上地下街最多的国家[258]。日本的铁路密度亦处世界领先水平,且客運路線基本实现电气化。


日本擁有1,020個港口[259],数量雄居世界前列,为世界海运大国[260]。為增加在國際海運市場的競爭力,目前日本政府將國內6大商港劃為3個「超級中樞港灣日语スーパー中枢港湾」,分別為「京濱港」(東京港・橫濱港)、「名四港」(名古屋港・四日市港日语四日市港)、以及「阪神港」(大阪港・神戶港),以協同作戰的方式應對周邊國家港口崛起的挑戰。


日本的基礎建設完善,特別是交通建設上。1964年開通的新幹線是世界最早的高速鐵路[261],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東海道新幹線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鐵道[262],全長515.4公里。連接本州和北海道的青函隧道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全長3911米的明石海峽大橋則是世界上最長的吊橋[263]



創新科研





由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於2000年所开发的类人型机器人ASIMO。





國際太空站上的希望号实验舱。




2007年從種子島宇宙中心升空的「輝夜姬」是日本自行研發的月球人造衛星。


日本在全球百大创新力科研企业中佔28個席位,僅次於美國[264]。日本全国有约70万的科研人员,每年的科研经费达1300亿美元,高居全球第三[265]。日本在電子、手機通訊、低耗能環保車、機械、工業用機器人、光學、化學、半導體和金屬等多項領域具世界領先技術且屢獲殊榮[266][267][268],並在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各有11人、7人、4人獲獎,自然科學三大獎(22人)人數為亞洲第一[269][270]。此外,日本獲得其他國際科學大獎的人數,也都是亞洲第一。其包括沃爾夫獎(科學類8人)、富蘭克林獎章(12人)、拉斯克獎(7人)、蓋爾德納國際獎(13人)、羅伯·柯霍獎(11人)以及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26人)。


日本工業用料的科技水平屬世界頂尖,目前日本為全球唯一能製造出第五代單晶的國家,如勞斯萊斯的Trent系列發動機就是使用了進口自日本的單晶製造[271],而且日本的高科技发展也減低了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每工业生产单位产值所使用的能源和原材料均為世界最低[272]。另外,日本的工业用机器人产量占了世界一半以上,比次位的美國多出逾4倍[273],在工业机器人的制造、传动和伺服技术上也屬領先地位[272]。日本用於军事技术的研究费用並不高,但相反地積極推行以民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在民用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之下,日本的科技研究以服務民生為首要目標,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272]


在太空科技方面,日本东京大学在1955年发射了日本第一枚小型火箭,隨後日本太空科技在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領導下開始逐步發展,于1970年成功將大隅號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和英国后第四个發射人造衛星上天的國家。踏入21世紀,日本太空科技迅速發展,2007年,日本顺利发射绕月探测卫星辉夜姬,成为继美苏之后第3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日本发射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鳥號在2010年從小行星25143返回地球,是首個在月球以外的星球着陆并安全歸來的人造航天器,已被健力士世界纪录认定為「世界上首架從小行星上帶回物質的探測器」。這些創舉都為日本跻身世界太空强国之列做出了貢獻。[274]



人口




民族語言



@media all and (max-width:720px){.mw-parser-output .tmulti>.thumbinner{width:100%!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tmulti .tsingle{float:none!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width:100%!important;text-align:center}}



日本各地的方言分布




日本人口密度






日本阿伊努人,1904年摄于日本东京




日本琉球人男性


根據總務省統計局公布,1億2675万5千人(2017年8月確定值)[275]。雖然大和民族佔日本人口的大多數,但嚴格意義上日本並非單一民族國家。由於日本在19世紀末以來開始接收移民和多次擴張領土,目前境內也存在數個少數民族,當中包括阿伊努族(約3萬人)、朝鮮人(約60萬人)和華人(約70萬人),另有因沒有統計項而數量不明的琉球人等(估計約160萬人)[276]。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通日語,現行的公用語言稱為標準語或共通語,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277]。在17世纪前,京都作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當地的语言曾經是日本的标准语言。但是自從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後,江户(即現今的東京)的语言便成为日本的标准语。[278]日本各地也存在不同的方言,主要可分为東日本方言日语東日本方言西日本方言日语西日本方言[278],而兩者中較具代表性的包括了近畿方言(關西腔)、東北方言日语東北方言和混合了琉球語口音和詞彙的沖繩日語等。還有一些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在琉球群島地區琉球人使用的琉球語及母語使用者不足100人的阿伊努人語言愛努語[279]。英語是日本國民教育中標準的項目之一,但因日語音標一定會帶a、i、u、e、o五個母音音標的特性,加上日本人通常直接以假名音譯外來詞,導致日本人在英語發音上面(尤其是r和l音)普遍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準確[280][281]


日本的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336.8人,其中又以太平洋沿岸地區與南部地區最為密集。在日本,除了四國地方,各地方均有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都市。主要都市都集中在沿海地區的平原,10%的日本國土集中了90%的日本人。全國80%的人口居住於城市或大城鎮,26%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首都圈,49%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大東京、京阪神、中京等三大都會圈,而東京都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748人。現在東京城市群(即首都圈)的人口達到3千6百70萬人以上,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會區,但在都心地帶也引發了地價昂貴等問題,東京更是全球最貴的辦公地點之一[282]。而在農漁村,大量的青年離開本地前往都市,使這些地區逐漸出現過疏化和老齡化問題[283]。日本平均壽命位於世界前列,2016年平均壽命男性80.98歲,女性87.14歲。[284]厚生勞動省發布數據,截至2017年9月15日全日本100歲以上的人瑞高達6萬7824人,較去年增加了2132人[285]。隨著戰後首波嬰兒潮出生的人口開始退休,同時越來越多日本年輕人選擇不結婚或生育[286],日本的高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嚴重,人口持續減少[287]。人口下降將會影響日本的經濟及社會,日本即將面臨被扶養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成本提高和福利體系負擔加重的危機。2017年6月2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日本人口數字較前一年減少33萬786人,持續負成長。[288]也是世界勞動力缺口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但儘管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勢,日本政府目前婉拒大規模移民計劃[289],僅開放少量臨時移工,而日本民眾更反對任何形式的長期居留,僅22%能夠接受移民[290],而日本的外國出生人口幾乎也都以鄰近的中國大陸、朝鮮半島移民為主。



宗教信仰



神道與佛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現在大多數日本人心理上并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日本人生活中的許多儀式和活動都與神道和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婚禮、喪禮等[291]。《日本書紀》記述,佛教于552年傳入日本[292],其後在圣德太子的積極推广下在日本迅速传播开来[293]。神道教則是在日本本土所發展出來的宗教,神社是祭神的場所,神道教認為自然界萬物皆為神[294]。目前最多日本人信奉神道教,佛教排第二[295]


天主教在1549年進入日本,至17世紀初大約有75萬名教徒。然而後來德川幕府中後期實行禁教政策,並迫害日本信徒及傳道師,直到19世紀後期,美軍強制日本開放貿易與外交的黑船來航事件以後,傳教活動才再次興盛於日本,現在日本經過正式受洗的基督宗教教徒不超過總人口的1%,但因其常佔有較高社會地位,故社會影響力遠大於1%[296],其中最大的宗派為日本基督教会(新日基、新日キ)。


伊斯兰教在20世纪初期從奧斯曼帝國传入日本[297],目前日本的穆斯林约有12.6万人,以外籍人士居多,日籍穆斯林不足一万。分别在东京、神户、名古屋和福冈四地拥有一定规模的清真寺,其中以东京清真寺最为著名。[298]



建筑






东京晴空塔为現時的「世界第一高塔」,亦为世界第二高的人工构造物。


日本建築擁有久遠的歷史,最早在6世紀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佛教在傳入日本時同時帶入中國隋唐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大量興建佛寺和宮殿,隨後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自16世紀起,府邸和城樓取代佛寺成為主要建築活動,城堡在江戶時代已演變為地方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各大城市的富有人家也開始興建不同規模與風格的府邸[299]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引入西方的建築技巧、材料和風格,建造與傳統風格有極大差別的鋼鐵和水泥建築[300]。二战前最早的日本建筑受到西方影响,材料、功能、结构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二戰後,重建的城市與舊有的建築樣貌完全不同,逐而發展出現代的日本城市建築風格。1950至1960年代奠定日本建筑发展的基调,日本建築師開始在早期基礎上寻找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理念之间重叠的部分,互相替換[301],得出的成品既和西方建筑融为一体,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302]。同一時期,日本經濟快速成長,許多城市建築(例如東京鐵塔)都是在20世紀中後期興建的,當時是日本建築粗野现代主义建築的最興盛時期,代表建築包括在1961年落成的東京文化會館[303]


日本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日本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东西方建築風格之间的平衡是其較為重要的特點[301]。1991年,具後現代風格的東京都廳舍完工,掀起日本的摩天大樓風潮,其後東京國際論壇大樓、六本木新城、東京晴空塔等地標性建築逐一落成,標誌著日本建築已走出一条与西方建筑体系不同、充滿本土色彩的风格,正式踏入一個新時代[301][304]



社会



醫療



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始建于1922年,當時新通過的健康保險法建立了以受僱者爲對象的醫療保險制度,其後1938年頒布的《國民健康保險法》則建立了以自營業者、農民爲對象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所有國民都有義務加入國民健康保險,從而日本實現了全民醫療保障[305]。1973年,70歲以上長者開始獲政府提供免費醫療服務[306],同年也新設了高額治療護理費支付制度和提高了分娩費和喪葬費。[305]日本的醫療保險主要分為國民健康保險(地區保險)和受僱者保險,前者覆蓋普通國民,如農民、自僱人士和退休人士等,後者則只覆蓋現職人士[305]。兩種保險均需要患者負擔一定比例的費用,但是只要在社會保障指定醫院看病,受僱者保險將會負擔其診療費80%,而地區保險也會負擔醫療費的70%、門診費的70%和退休人員住院費的80%[305],病人也可以自己選擇屬意的醫生和醫院[307]



教育



日本實行小學校6年、中學校3年的義務教育,大部分學生在接受完義務教育後還會繼續進入高等學校。2010年高等學校就學率為98%,位列全球第一[308],大學就學率也高達45.5%[309]。日本的識字率亦為全球之冠,達到99%[310]。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陆续开始普及6年小学,3年中学的9年制义务教育。70年代,高中教育普及化,直到20世纪末,大学教育也开始逐步普及[311]。21世纪開始,日本将教育大众化逐步迈向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目標是要把研究生的人数從20世纪末的10万翻增加至20万[311]。国民终身教育也是21世纪日本教育的新亮点,公民馆日语公民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教育文化体系已经遍布日本全國各地。截至2006年,日本有青少年活动中心1,320个,公民馆17,143个,博物馆1,196个和公共图书馆2,979个[311]



體育





两国国技馆为东京著名的运动场馆,主要以主办相扑比赛而闻名。





东京体育场為东京足球俱乐部的主場館。


日本自古以來即重視各種武術,相撲是日本的傳統運動,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已有記載,且有「國技」之稱[312]。現在日本每年舉行6次大相撲競賽;相撲運動員被稱為「力士」,其中等級最高者為「橫綱」。此外柔道、空手道、劍道和弓道也是日本的傳統體育項目,擁有很高的地位。 空手道是日本传统格斗术结合琉球武术唐手而形成的,起源于日本武道和其琉球地区的唐手。唐手是中国武术传入冲绳地区,结合当地武术琉球手发展而成的,而日本本土人又将九州、本州的摔、投等格斗技与唐手相结合,最终形成空手道。二战之后通过美军宣传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空手道当中包含踢、打、摔、拿、投、锁、绞、逆技、点穴等多种技术,一些流派中还练习武器术。 柔道、空手道甚至影響不少外國武術,如韓國的跆拳道就是來自空手道[313],柔道則影響巴西柔術[314]和俄羅斯擒拿術[315]


明治維新後,西方體育運動透過教育系統進入日本并普及[316],其中以棒球最為發達盛行,始于1936年的日本職業棒球聯賽[317]孕育王貞治、長島茂雄、鈴木一朗等棒球巨星,在日本享有“國球”地位[318]。除了職業棒球之外,由高中生參加的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會(春季甲子園大賽)與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夏季甲子園大賽)也頗負盛名,全國超過4000所高中當中只有獲得各地區冠軍的49所學校能夠突圍而出,在兩周的比賽中決出冠軍,因此在甲子園登場代表高中生的“終極榮耀”,甲子園亦被視為日本體育乃至日本精神的一種象徵[318]


日本的職業足球聯賽成立于1992年,平均每年有30萬人次入場觀賽[319],而日本也在2002年與南韓共同舉辦韓日世界盃。日本國家足球隊是亞洲實力最強的足球隊之一[320],總計贏得4次亞洲盃,並連續6屆殺入世界盃决赛圈,水平與歐洲次級國家看齊[321];日本國家女子足球隊也在2011年女足世界杯决赛取得冠军,成为首支赢得女足世界冠军的亚洲球队[322]。時至今日,西方的高爾夫球[323]、網球、滑雪等運動在日本也頗為流行。



媒體





日本有五家全國性的報紙:(左起)產經、讀賣、每日、朝日、日經。


日本是世界第一報業大國[324],報紙在日常生活中擁有很高的地位,世界上仅有的兩份日發行量超過一千萬份的報紙《讀賣新聞》與《朝日新聞》皆為日本報紙[325]。現在日本共有五家全國性報紙,分別是《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和《產經新聞》。地方報也有相當實力,其中以《中日新聞》發行量最大[326]


日本家庭的電視滲透率達99.7%[327]。由于法令的限制,能夠覆蓋日本全國的電視台只有公營的日本放送協會(NHK)[328],而五間最主要的商業媒體則包括日本電視台、朝日電視台、TBS電視台、東京電視台和富士電視台,形成公營媒體與民營媒體并存的「1+5」雙元結構[329]。五大民營電視台稱為核心局,各核心局在日本全國各地成立地方電視台,各自實行本地播放與獨立編制[329]。除了新聞報導和少數特別節目外,日本大多數電視節目均以「製播分離」的方式經節目製作公司統一製作節目,再由核心局透過電視聯播網與地方電視台進行共享播放[329]


日本是亞洲首個完成電視數碼化的國家[330]。日本大部分地區的電視台已經於2011年7月24日由模擬電視制式轉換為數碼電視,而受東日本大震災影響的岩手縣、宮城縣和福島縣的地方電視台亦於2012年3月31日終止模擬廣播[331],象徵日本正式邁入電視數碼化時代[332]



文化






当代日本艺妓社会地位高,且已形成一种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日本為一島國,地處東亞大陸的東北面,與朝鮮半島、滿洲及西伯利亞相隔着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一直與東亞大陸文化保持着自身獨特性。日本一方面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同時有自身的特色。自公元4世紀到9世紀,就有渡來人帶來東亞文化。往后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漢傳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傳到日本的,是日本傳統藝術的重要一環,並稱為日本的「雅道」[333]。隨後到十世紀左右,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變少,開始發展具有獨自特色的國風文化,而京都則成為日本的文化中心[334]。16世紀中葉,歐陸文化傳到日本,後來因貿易保護政策和基督教禁令,使歐陸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停滯。直至十九世紀,日本才在美國的外交壓力下签署日美神奈川条约(日美和親条約),开放了下田及箱馆两港口通商,歐陸文化在日本才得以重新復興,後來更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一員。


明治维新時期,實施多項現代化改革,在掌握當時先進國家的學術及文化的同時,全國亦在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和都市化,國力大幅攀升。伴随着經濟好景,國內文化生態亦有所起色,有大批傑出的文學作家及藝術家的出现。大正時期經濟景氣,這段時期日本引進了美國不少流行文化,如音樂、電影等。1920年代以後,日本法西斯政體确立,對外來文化實施嚴格的限制。戰後,同盟國在日本實行民主化,放寬了日本對外來文化的限制,維持了其多元性。[335][336][337]近年來日本的文化邁向國際化,動漫和電子遊戲在海外擁有很大的影響力[338][339]。日本目前共有17項世界遺產,其中13項是文化遺產、4項是自然遺產[340]。日本與英國和美國一同被譽為「世界文化大國」[341]



文學





1929年的《文藝時代日语文藝時代》編採部,左二為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


日本最早的典籍,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都是采用漢字書寫,直到平安時代才出現日本特有的仿汉字草书和部首的假名文字。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织入近八百首和歌抒情、状物,使歌与文融为一体,行文典雅,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342]。和歌是日本特有、以假名寫作的一種詩歌,通常由5韻、31個假名組成,形式短小、精炼,意蕴含蓄而悠远,追求表现禅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境界[343],《萬葉集》就是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享有「日本詩經」的美譽,詩集共二十卷,收錄詩歌四千五百餘首[344]。俳句也是日本獨特的一種文學體裁,使用簡約的文字抒發豐富情感,並喚起更多的聯想[345],有「俳聖」之稱的知名俳人松尾芭蕉[346]所寫的《奧之細道》記載他自江戶城到岐阜縣的旅程所見所聞及沿途景色,被視為日本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347]。明治以後,日本文學受西方影響,出現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太宰治,以及有「雙村上」之稱的村上春樹及村上龍等知名作家。


日本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分別是川端康成(1968年)和大江健三郎(1994年)[348]



艺术






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作品,《冨嶽三十六景》之一的「神奈川沖浪裏」


日本繪畫有單色畫和雙色畫之分,而浮世繪是日本畫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浮世繪是江戶時代以江戶為中心發展的版畫藝術,初期的浮世繪多為多色印刷木版畫,直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才發展到精緻的多色套印[349]。江戶末期,日本人對西方世界的興趣上升,描寫外國人日常生活的浮世繪數量急升。當時交通和通訊均不發達,浮世繪還發揮向各個地方傳遞資訊的作用:歌舞伎演員去世、自然災害、犯罪等社會新聞都成為浮世繪的創作題材,描繪大名鼎鼎的武士、怪談裏的幽靈和妖怪的浮世繪也十分受歡迎。[350]浮世繪對西方的印象派藝術產生不少影響,江戶時期的畫作是目前各國收藏者的熱門[351]


日本漆器工藝在世界享負盛名,漆器的英語別稱「japan」就來自日本的英文國名[352]。日本漆器的特色是以金銀作為裝飾花紋,即所謂的「蒔繪」,以金、銀屑嵌貼於漆液中,乾後推光處理,表現出極盡華貴的金銀色澤,有時並以螺鈿、銀絲、沈金嵌出花紋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353]。日本的现代漆器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创新,融入不少抽象的艺术技法,也能夠反映日本人精致细腻的民族特点。漆器在日本由建筑装饰到家具和餐具都經常使用得到,其工藝技術也廣泛用于陶瓷、液晶电视面板和电源开关等不同的領域上,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354]日本較有名的漆器包括越前漆器、木曾漆器、輪島涂和镰仓彫等[355]


日本傳統的表演藝術有歌舞伎、能劇、狂言、文樂、漫才、落語等,當中歌舞伎起源於战国时代末期,擁有悠久的歷史,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內容多關於歷史事件和戀愛關係的道德衝突[356],其特色在於演員只有喬扮女裝的男性,在演出時扮演小姐、姑娘等年輕女性,連聲音、姿態、感情也必須女性化,是日本最受歡迎的舞台藝術之一[357],也比能劇更大眾化[358]。同樣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樂是一種木偶戲,又名「人形淨琉璃」,在1684年發祥於大阪道頓堀,並曾在18世紀掀起熱潮,受歡迎程度一度壓過歌舞伎[359]。文樂的表演內容是以描寫嚴肅的內心故事為中心而發展出的長篇戲劇,有些作品需花費一整天上演。文樂的特別之處在於世界上大部份木偶劇都會隱藏操縱木偶的人,但在文樂中操縱木偶的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現在觀眾面前[360]



影視





1953年《東京物語》電影海报




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宫崎骏担任导演和剧本,于2001年7月20日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该电影于2002年德国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奖。


日本的電視產業開始於1950年[361],是世界最早播出電視的國家之一。日本在1926年就進行了世界首次的電視播出實驗。在1930年代,日本開始進行實驗播出電視信號,然而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這個實驗只進行了數月的時間。日本電視產業的興起開始於1953年,在這一年,公共媒體機構NHK的綜合電視台、以及商業電視台日本電視台先後開始播出。日本主要的電視收視系統為無線電視,收費電視系統則是以WOWOW和Sky PerfecTV! 為代表的衛星電視較為普及,各大無線台也有自己的衛星電視頻道。日本的無線電視以6大電視網為首,部分地區尚有不屬於6大電視網的獨立電視台日语独立放送局。在日本,只要擁有可以收看NHK節目的設備(包括但不限於電視機、手機等),就需要給NHK繳納收視費。日本的無線電視分為對全國播出但需收費的NHK,以及免費播出的5大商業電視聯播網。


日本電影,在日本又稱「邦画」邦画,相當於中文的「國片」,日本有邦畫、洋畫之分,邦指自己國邦,所以邦畫解日本片,洋畫解外國片。),已經有超過一百年以上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歷史最悠久且最龐大的電影工業之一。自千禧年後電視台也開始投資電影行業,走出了日本電視劇——劇場版模式,現時日本電影界多數電影都是由電視台和電影公司聯合製作發行,由電影公司單獨發行的影片已經越來越少,電視台已經構成日本電影界的核心力量[362]


日本动画最早开始于1917年[363][364],早期的動畫製作人包括下川凹天、 幸内纯一日语幸内純一和北山清太郎,被合称为“日本动画之父”[365]。此後直至1980年代,日本的動畫才開始在日本被接納為主流,製作量隨之迅速增長,GUNDAM系列作品的製作亦於這個年代開始[366]。日本動畫於1990年代及2000年代迎來它被海外市場接受程度的提昇。動畫連續劇諸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攻殼機動隊》於日本大受歡迎,亦吸引海外觀眾的注意。《七龍珠》、《美少女戰士》和《神奇寶貝》的周邊商品在歐美地區更是搶手貨。《千與千尋》於2002年德國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獎,並在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367]。而《攻殼機動隊》亦在2004年坎城影展上映[368]。日本動畫業中較為重要的製作公司包括東映動畫、MADHOUSE、日昇動畫、京都動畫、A-1 Pictures、BONES和吉卜力工作室等[369]:17。日本大部分的動畫製作公司都加入日本動畫協會,而不同製作室在一些較為複雜和造價較高的動畫製作項目上也會互相合作,例如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千與千尋》就邀請MADHOUSE、GAINAX、Production I.G和雲雀工作室等合作夥伴協助製片[369]:17。每部動畫大概需要10萬至30萬美元的製作費[370]。2001年,動畫片佔據日本電影市場的7%收入[369]:17,而日本動畫的成功也反映在DVD銷售上,日本近七成的DVD銷售均為動畫[369]:17。隨著動畫市場的迅速擴張,大量動畫俱樂部日语アニメクラブ在1990年代成立,並帶動動畫展覽會的興起[371]:73。這些展覽會主要展示日本以至世界各國的動漫作品,並包含cosplay比賽等其他元素[369]:211。另一方面,日本的動漫文化亦創造不少獨特的名稱,例如用於指稱熱衷及博精於ACG的「御宅族」[369]:195


日本的漫畫讀者包括所有的年齡層[372],因此日本漫畫的題材非常廣泛。1950年代以後,漫畫逐漸成為日本出版業的主要部分[227],2006年漫畫市值達到4810亿日圓[228]。除了一小部分漫畫是彩色的之外[373],大多數日本漫畫採用黑白印刷[374]。日本漫畫向海外輸出始於1970年代末,並隨之向全球擴張,日本漫畫也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普及,不少被各國出版商翻譯和發行外文版[375][376]。高度發展的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世界漫畫當中具有獨特風格以及龐大影響力的一個流派,在亞洲及歐美都有相當高的影響力[377]。在日本,漫畫一般在漫畫雜誌上連載,毎期漫畫雜誌都包含多個漫畫系列,但毎個系列只刊登一個章節,留待下期繼續[372][378]。如果某個漫畫系列已連載一段時期並且受到讀者歡迎,那個系列的漫畫章節通常會集結成單行本出版[372][378],不過與漫畫雜誌不同,一本單行本仅收錄一個漫畫系列。日本擁有大量的漫畫讀者。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日本開設不少漫畫咖啡店(漫画喫茶),在那里讀者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漫畫,許多人還在漫畫咖啡店過夜[379]。大多数日式漫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漫畫的人物身體和四肢比較接近真人,頭和眼睛比較大[380],鼻子和嘴巴比真人小。日式漫畫向來不刻意描繪人種特徵,有時連性別也難以分辨[381]。另外,日本動漫裡的人物性格通常較誇張,但非常注重細節[382]



音乐






滨崎步,日本史上销量最高个人歌手。(超过4800万)


日本的傳統音樂被稱為邦樂,包括雅樂、聲明日语声明、神樂、演歌等。邦樂的演奏樂器種類繁多如三味線、尺八、能管(橫笛)、箏、笙、和太鼓等,琵琶由中國傳入日本後,也發展出不同的形式。十九世紀末期,西方音樂進入日本,給日本音樂帶來很大的影響,昭和後期開始產生融合西方元素與日本特色的卡拉OK和J-POP(日本流行音樂)[383]


現代日本流行音樂基本上從日本傳統音樂演變而成,當中的轉變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搖滾音樂的興起。1960年代,披頭四和海灘男孩等組合啟發日本音樂界,於1969年組成的Happy End英语Happy End (band)就嘗試把搖滾音樂和日本傳統音樂混合[384]。1970年代晚期,新浪潮開始,將流行音樂和搖滾樂合二為一的南方之星開啓J-POP的新一頁[385],最終在1980年代末,J-POP取代歌謠曲成為日本流行音樂的主流[386]。1999年,16歲的新人歌手宇多田光發表出道專輯《First Love》,銷量達765萬,打破歷史紀錄,也帶動日本R&B曲風[387]。同年新人歌手滨崎步发表的第一张原创专辑《A Song for ××》连获三周销量冠军,知名度迅速上升,與宇多田光稱霸整個市場。在倉木麻衣出道後,三人並稱為「平成三大歌姬」,在2000年代初席捲亞洲歌壇[387]。踏入2010年代,各個偶像團體均在日本音樂界獲得成功,尤其以嵐和AKB48最為突出。不同偶像團體所獲得的大量獎項均令團體之間的盛況和激烈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因而被稱為「偶像團體的戰國時代」[388][389]。另外隨著電腦及軟件技術的發展,VOCALOID和初音未來等虛擬歌手亦應運而生,並隨著互聯網而逐漸變得流行[390],甚至出現虛擬歌手翻唱歌曲的演唱會[391]。日本的搖滾金屬樂在音樂市場也佔有一席之地,亦有許多相當知名的日本樂團活耀在音樂界如X Japan、BABYMETAL、B'z等。


日本動畫音樂在動畫產業影響下開始受矚目,其中以此為發展中心的Lantis在2009年至2013年期間收入每年增長逾一成,並為旗下超過100個聲優和團體組合舉行超過250場活動和演唱會[392],活動範圍由日本國內擴展至亞洲、歐洲、美國和南美洲等地[393][394]。日本國內也會每年舉行各種動畫音樂會,其中規模最大的「Animelo Summer Live」2015年入場人次高達八萬一千人[395]。動畫歌曲長期在日本全國性的Oricon公信榜長期榜上有名[396],著名聲優如水樹奈奈和宮野真守等的個人動畫音樂作品都曾獲得排行榜冠軍[397],而2009年電視動畫《轻音少女》的兩首主題曲更曾獨佔公信榜冠亞軍[398]。2014年,著名音樂節目《MUSIC STATION》公佈的「十大最受歡迎歌曲」中除了四首男女偶像組合的歌曲外,其餘六首全為來自《LoveLive!》、《歌之王子殿下》和《偶像大師》等動畫作品的歌曲,可知動畫音樂在日本擁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399]


截至2011年,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實體音樂市場,市場年產值達3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30%[400],而包括數位販售在內的總唱片市場年產值也達到4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25%,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401]



饮食





日本料理的特色菜,壽司


日本人進食的食具通常是小碗和改造过的筷子(はし Hashi ?[402]。传统的日本料理主食是米饭,然后再配上其他菜肴,例如鱼,肉,蔬菜,酱菜,以及汤。料理的名称则是用这些菜肴的数目来命名。最简单的日本餐膳为一汁一菜:「菜」指一碟酱菜(通常是醃黄萝卜);「汁」則指一碗汤,最後加上一碗白饭。传统的日式早餐通常也是味噌汤,米饭,和一碟酱菜(或納豆)[403]。而最常见的料理为一汁三菜,即汤,米饭、一碟主菜和兩碟副菜,當中这三碟菜通常是一碟生鱼片,一碟烤菜,和一碟水煮菜,有的则是蒸菜,炸菜,醋菜,或是淋上酱料的菜,另外附上绿茶和梅乾等醬菜[404]


日本饮食文化的其中一項特色是生食,大部份食物如鮪魚、鲑鱼、河豚、章鱼、牛肉、雞肉、雞蛋等都可以生食入菜[405]。由于日本是海岛型国家,日本人相当喜好海产品,例如鱼,贝类,章鱼,虾蟹类和海草等。日本人在明治时代前有一段頗長的时间(約1200年)除武士在外會進食打獵得來的野獸外並不進食獸肉,直至1872年1月24日,明治天皇宣布廢除肉食禁令並親自食用牛肉,才終結日本人不常吃獸肉的歷史[406][407]。现在的日本料理大多含有獸肉,如牛肉、猪肉和鸡肉等都是日常料理中经常出现的食材,而较為具標誌性食物包括寿司、刺身、清酒、便当、納豆、天妇罗、章魚燒、竹輪、荞麦麵、壽喜燒和牛丼等。源自中国的麵條也是日本料理很重要的一部份,當中荞麦麵和乌冬這两种传统的麵條比較受歡迎,汤底通常是用鱼类煮成的高湯加入酱油调味以及加上不同种类的蔬菜。另一種很受欢迎的麵类是在20世纪早期由中国传入的拉麵。拉麵使用的汤底有许多种,比如用鱼类和酱油煮成的高汤,或是猪肉和奶油煮成的高汤。


和食一向被認為能體現四季的分明英语Seasonal food[408],因此在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和食—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的名稱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409]



註釋




  1. ^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務卿副島種臣前往中國,詢問清朝為何不懲辦臺番,清朝總理衙門大臣吏部尚書毛昶熙及戶部尚書董恂當時以「生番」(不順服清廷的臺灣原住民)不服王化為理由推搪。
    原文:「副島:「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2. ^ 數字有爭議,詳見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爭論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


  3. ^ 按柯本氣候分類法可分類為Cfa類別。



参考文献





  1. ^ About Japan. 內閣官房. 2017-05-31 [2017-11-06] (英语). 


  2. ^ 2.02.1 法制執務コラム集「法律と国語・日本語」. Legislative Bureau of the House of Councillors. [2009-01-19] (日语). 


  3. ^ 3.03.1 World Factbook;Japan. CIA. 2007-03-15 [2007-03-27]. 


  4. ^ 4.04.1 防衛省・自衛隊の人員構成. 防衛省. 2015-03-31 [2015-09-21] (日语). 


  5. ^ 5.05.15.2 人口推計-平成30年5月報 - (PDF). 総務省統計局. [2015年5月21日].  请检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6. ^ 6.06.16.26.36.4 Japa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18]. 


  7. ^ World Factbook: Gini Index. CIA. [2016-03-03]. 


  8. ^ 201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PDF). 2016 [2017-3-27].  请检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9. ^ 《日本統計年鑑》第1章 国土・気象 (PDF). 總務省統計局. [2015-09-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2). 


  10. ^ 10.010.1 知る-基本情報-. 日本離島センター. [2016-02-29] (日语). 


  11. ^ 11.011.1 日本概況. 日本國家旅遊局. [2015-10-15]. 


  12. ^ 12.012.1 RICHARD L. FORSTALL, RICHARD P. GREENE, JAMES B. PICK. WHICH ARE THE LARGEST? WHY LISTS OF MAJOR URBAN AREAS VARY SO GREATLY. Royal Dutch Geographical Society英语Royal Dutch Geographical Society: 34. 2009 [2014-03-20]. 


  13. ^ 13.013.113.2 天皇制度與皇室軼事 (PDF). 香港城市大學. [2014-03-02]. 


  14. ^ 14.014.114.2 日本建國紀念日 环球日历. 环球网. [2014-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5). 


  15. ^ 15.015.1 中日誰才是亞洲的真正的主導者(圖). 大公網. 2013-03-21 [2013-12-10]. 


  16. ^ 16.016.116.216.316.416.5 Japan Export, Import & Trade. [2013-12-10]. 


  17. ^ 17.017.1 這就是差距!揭秘世界上人均財富最多的國家(組圖). 阿波羅新聞網. 2013-08-21 [2013-12-10]. 


  18. ^ 小池清治. 日本語は悪魔の言語か:日本の正式な読みは「ニッポン」?. [2014-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28). 


  19. ^ 衆議院議員岩國哲人君提出日本国号に関する質問に対する答弁書. 衆議院. 2009-06-30 [2016-03-18] (日语). 


  20. ^ 吴鸿春. "扶桑"與日本. [2015-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1. ^ 新訂 古事記:第七章—山幸彥與海幸彥. [2013-12-10]. 


  22. ^ 中科院:日本人口从5000年前快速增长. 中国新闻网. 2011-07-01 [2013-12-10] –通过网易. 


  23. ^ The Yayoi period (c.250 BC – c.AD 250).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2006-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5). 


  24. ^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傳》


  25. ^ 日本書紀:卷廿二—推古紀. [2015-03-21]. 


  26. ^ 日本書紀:卷廿四—皇極紀. [2015-03-21]. 


  27. ^ 續日本紀:卷第五—元明紀二. [2013-12-10]. 


  28. ^ 大森和夫. 日語精讀教材(上). 致良出版社. [2013-12-10]. 


  29. ^ 日本後紀 卷第三 桓武紀三. [2014-03-20]. 


  30. ^ 新撰姓氏錄(しんせんしょうじろく). [2013-12-10]. 


  31. ^ 源平合戦(壇ノ浦の戦い)ーー平氏滅亡. [2008-01-12] (日语). 


  32. ^ 北條氏的專權. [2013-12-11]. 


  33. ^ 御成敗式目の要点. [2008-01-12] (日语). 


  34. ^ 鐮倉幕府的成立. [2013-12-09]. 


  35. ^ 新田義貞とは - はてなキーワード. [2013-12-10]. 


  36. ^ 後醍醐天皇. [2013-12-09]. 


  37. ^ 南北朝(期). [200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5) (日语). 


  38. ^ 中日邦交史值得研究 (PDF).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03-21]. [永久失效連結]


  39. ^ Sansom, George. A History of Japan: 1334–161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42, 217. ISBN 0-8047-0525-9. 


  40. ^ 林明德. 本能寺之變. 遠流出版公司. [2013-12-09]. 


  41. ^ 羽柴秀吉(はしば・ひでよし) 1536~1598. [2013-12-09]. 


  42. ^ 文禄・慶長の役. [2013-12-10] (日语). 


  43. ^ 日本史話—近古篇. : 108. ISBN 9570829281. 


  44. ^ 関ヶ原の戦いとは. [2008-01-12] (日语). 


  45. ^ Turnbull, Stephen. Toyotomi Hideyoshi. Osprey Publishing. 2010: 61. ISBN 978-1-84603-960-7. 


  46. ^ 左学德/王晓燕. 《北方论丛》(哈尔滨)2007年5期第104~109页:日本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47. ^ 鹿兒島介紹. 日本見聞錄. [2013-12-09]. 


  48. ^ 楊永良.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的光与影. 語橋文化. 1999: 190–191. ISBN 9789579821636. 


  49. ^ 江戶東京博物館展覽目錄. : 207. 


  50. ^ 陳斌. 脫亞入歐:日本的弒父情結(1).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12-13]. 


  51. ^ 江户川乱舞. 兰学的归去来兮辞. [2013-12-13]. 


  52. ^ 武田元介. 黒船来航-幕府の混乱. [2008-01-12] (日语). 


  53. ^ 榜样日本. 多維新聞網. 2013-12-09 [2013-12-13]. 


  54. ^ 「倒幕」運動與明治維新. 策略出版.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8). 


  55. ^ 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12-09]. 


  56. ^ 新增:日本帝國議會議事速記錄-臺灣檔. 國立成功大學. 2013-12-18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57. ^ 袁昌堯,張國仁. 日本简史.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33. ISBN 9789575865993. 


  58. ^ 小島慶三. 《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 中央公論新社. 1996: 186–191. ISBN 4-12-101316-6 (日语). 


  59. ^ 日本最後的內戰:日本武士覆滅的西南戰爭. 華夏經緯網. 2008-06-26 [2014-01-22]. 


  60. ^ 林明德. 日本史. 三民書局. 1986: 248. ISBN 957-14-0710-0. 


  61. ^ 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譯. 《明治天皇(上)》. 新潮社. 2001: 431–447. ISBN 4-10-331704-3. 


  62. ^ Edward H. House (譯/陳政三). 征臺記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 26–30. ISBN 957-8491-95-6. 


  63. ^ 林呈蓉.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ISBN 957-0463-76-7. 


  64. ^ 牡丹社事件. 世新大學. [2014-03-14]. 


  65. ^ 赤嶺守. 琉球王國的滅亡 (三). 歷史月刊. [2014-03-14]. 


  66. ^ 東学党事件ニ付会審ノ顛末具報 (明治28年9月20日の別紙第二号). 1895. 


  67. ^ 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对方宣战. 共识网. 2012-08-01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68. ^ 丁中江. 北洋軍閥史話:六、甲午戰爭与馬關和約. [2014-01-23]. 


  69. ^ 1904年度事件:日俄战争. 騰訊. [2014-01-22]. 


  70. ^ The annexation of Korea. The Japan Times. 2012-08-29 [2016-03-18]. 


  71. ^ 中國向東 日本向西. 陽光 總第128期. 2012-07-24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通过大公網. 


  72. ^ 历史上的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 商都网.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73. ^ W. J. Macphers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521557924. 


  74. ^ 許介鱗.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二). 海峡评论. 2006, (182)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75. ^ 嘉南大圳. 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76. ^ 台灣的古圳道 王萬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


  77. ^ 関東大震災の惨状. 探検コム. [2008-01-12] (日语). 


  78. ^ 黃紹恆. 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銀危機(之三)台灣總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應對. 遠流出版. [2014-03-14] –通过新浪新聞. 


  79. ^ 辛亥百年祭——中國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五). 中華網. [2015-06-11]. 


  80. ^ 写真で見る二・二六事件、証言で綴る226事件. 探検コム. [2014-03-22] (日语). 


  81. ^ 甲級戰犯中被絞死的惟一文官:廣田弘毅. 中國青年報. 2005-06-08 [2013-12-09] –通过新華網. 


  82. ^ 日本政府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杀害非战斗人员行为. 新華網. [2015-03-21]. 


  83. ^ 孙宅巍. 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 (PDF). 江海学刊. 20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22). 


  84. ^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 - 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 天下文化. 2010-07-07 [2014-03-25]. 


  85. ^ 險象環生的日本二戰投降內幕:主戰派爆兵變.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9-06-26 [2013-12-09]. 


  86. ^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世界博览. 2005-06 [2014-03-25] –通过网易. 


  87. ^ 中途島戰役. 華夏網. 2015-04-16 [2015-06-11]. 


  88. ^ 1945,攻佔沖繩島. 2013-07-10 [2013-12-09]. [失效連結]


  89. ^ Potsdam Declaration|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2013-12-11]. 


  90. ^ 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educationworld.net. [2006-12-28]. 


  91. ^ 崔新京, 李坚, 张志坤. 日本法西斯思想探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2303065. 


  92. ^ 苏智良, 荣维木, 陈丽菲.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和赔偿问题. 商务印书馆. 2005. ISBN 9787100046596. 


  93. ^ 鄭保國. 美國霸權探析. 秀威出版. 2009. ISBN 9789862212943. 


  94. ^ James Cotton, Ian Neary. The Korean War in Histor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英语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9780719029844. 


  95. ^ 鲁思平, 马平. 朝鲜战争的美军“特需”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 [2015-03-21]. 


  96. ^ 袁昌堯, 張國仁. 日本简史.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ISBN 9789575865993. 


  97. ^ 陈峰君, 王传剑. 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ISBN 9787301056554. 


  98. ^ 日本の国際連合加盟50周年. 外務省. [2008-01-12] (日语). 


  99. ^ 日本申奧成功 鉅額開支能否削減債務?. 每日經濟新聞. 2013-09-10 [2015-03-21] –通过每經網. 


  100. ^ 张杨. 美日冲绳问题与冲绳返还得以实现的原因.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101. ^ 政壇風雲:當日本"得罪"美國. 新華網. 2013-06-04 [2013-12-10]. 


  102. ^ 自民黨今料奪參院 日派閥內戰烽煙四起. 文匯報. 2013-07-21 [2013-12-10]. 


  103. ^ 池谷知明. 日本首相和義大利總理為何「短命」. nippon.com. 2013-11-18 [2013-12-09]. 


  104. ^ Japan scraps zero interest rates. BBC. 2006-07-14 [2006-12-28]. 


  105. ^ 平井一夫: Sony 正走在復興的路上. 新浪網. 2013-11-13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7). 


  106. ^ 菅直人政權救災不力 自民黨有望參與執政. 中國青年報. 2011-04-05 [2015-03-21] –通过新浪網. 


  107. ^ 107.0107.1 承諾跳票人民怒 民主黨慘敗 安倍回任做首相. 壹凸新聞. 2012-12 [2013-12-10]. 


  108. ^ 108.0108.1 日本修憲派擬改走軟化路線 認為冒進將招致反感. 新浪網. 2013-08-28 [2013-12-13]. 


  109. ^ 109.0109.1109.2109.3 日本修憲 和平與戰爭拉鋸. 臺灣讀報教育指南.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110. ^ 110.0110.1 日本国憲法改正草案(增補版) (PDF). 自民党. 2012-04-27 [2013-12-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21). 


  111. ^ 「憲法改正草案」を発表. 自民黨. [2013-12-10]. 


  112. ^ 112.0112.1 小澤一郎專訪:日本修憲違人權 安倍建軍 走錯路. 文匯報. 2013-11-23 [2013-12-11]. 


  113. ^ 日強推秘密法 恐恃勢硬修憲. 文匯報. 2013-12-08 [2013-12-11]. 


  114. ^ 日本繼續維持量化寬鬆政策. 经济日报. 2013-11-04 [2014-02-09] –通过中新網. 


  115. ^ 115.0115.1 日元一貶再貶 凱恩斯也叫不回來. 中國網. 2013-12-09 [2015-06-11]. 


  116. ^ 日本:是的!經濟正在復甦. 經濟日報. 2014-01-18 [2014-02-09]. 


  117. ^ 經濟觀察─日本通脹穩步上行,工業產出連續增長. 鉅亨網. 2013-12-27 [2014-02-09]. 


  118. ^ 12月失業率降至3.7% 創6年新低. 精實新聞. 2014-02-04 [2014-02-09] –通过鉅亨網. 


  119. ^ 美元升至103日圓 帶動日經平均指數漲至近六年高位. infocast. 2013-12-03 [2013-12-09]. 


  120. ^ Standard Country and Area Codes Classifications.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10-04-01 [2010-07-16]. 


  121. ^ 悩み多い国土“日本”. 社団法人 建設コンサルタンツ協会.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122. ^ Japan Information—Page 1. WorldInfoZone.com. [2006-12-28]. 


  123. ^ Population density - Country Comparison. index mundi. [2014-03-20]. 


  124. ^ 3 自然 (PDF). 国土地理院部. [2013-12-20]. 


  125. ^ 地震と火山. 気象庁.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1) (日语). 


  126. ^ 126.0126.1 硫磺島近海變色 日:未來恐海底噴火. 東森新聞. 2012-04-30 [2013-12-09]. 


  127. ^ 楊鵬. 《日本 地震成就建筑》,中国国家地理雜誌 2008年 第6期 地震專輯. 2008. 


  128. ^ 《世界進入強震周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2008年 第6期 地震專輯. 思遠. 2008. 


  129. ^ 129.0129.1 日本的地形地貌. 廈門大學日本研究所 《走進日本》. [200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3). 


  130. ^ 日本のダム・世界のダム. 財団法人 日本ダム協会. [2012-02-02] (日语). 


  131. ^ 日本水利水电情况介绍. 中国水科院信息网络中心. 2008-10-20 [2014-03-02]. 


  132. ^ 信濃川. 国土交通省. [200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8-20) (日语). 


  133. ^ 利根川のながれ. 国土交通省関東地方整備局. [2014-03-02] (日语). 


  134. ^ 日本で一番大きい湖はどこ? 日本の湖ランキング. [2008-01-12] (日语). 


  135. ^ 日本の気候区分. 日南市の情緒的町づくり応援サイト. [2013-12-09] (日语). 


  136. ^ 水深火熱 九州再降豪雨又逢熱浪. TVBS. 2012-07-16 [2013-12-10]. 


  137. ^ 雨・雪について. 氣象廳. [2013-12-10]. 


  138. ^ World Heritage Ogasawara Islands. Japan 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 2011-07 [2013-12-09]. 


  139. ^ 【國立環境研究所】開啟未來的生物遺傳訊息. nippon.com. 2012-10-16 [2013-12-09]. 


  140. ^ 日本領土資料. 外務省. 2014 [2014-04-04]. 


  141. ^ 日本的公害经验.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 [2013-12-09]. 


  142. ^ 日本農地保有合理化事業考察報告 -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中國地政研究所. 2005-02-19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143. ^ 全球暖化海水升溫 漁業資源明顯減少. 中廣新聞網. 2009-07-27 [2013-12-09] –通过新浪. 


  144. ^ 日本严格的森林保护措施. 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07-02 [2016-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145. ^ Detail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Secretariat. [2012-08-19]. 


  146. ^ 災害立国日本. 全国地質調査業協会連合会. [2012-01-31]. 


  147. ^ プレートテクトニクスと日本列島付近の地震. 東京大学 地震研究所. [2012-02-05] (日语). 


  148. ^ 関東大地震. 東京大学 地震研究所. [2012-02-05]. 


  149. ^ 「ツナミ」「フトン」-英語化した日本語(2). 100万人的英語. [2012-02-02]. 


  150. ^ 有珠山噴火. 北海道新聞. [201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4). 


  151. ^ 日本的行政區劃. 廈門大學日本研究所 《走進日本》. [200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3). 


  152. ^ 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一覧表:都道府県別. 地理データ集. [2012-02-03] (日语). 


  153. ^ 地方公共団体の区分. 総務省. [2012-02-05] (日语). 


  154. ^ 市町村コード一覧表. 総務省. 2013-08-23 [2014-03-25] (日语). 


  155. ^ 市町村数の変遷と明治・昭和の大合併の特徴. 総務省. [2012-02-05] (日语). 


  156. ^ 东京都的由来. 東京都廳. [2016-09-01]. 


  157. ^ [资料]东京:高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新華網. 2012-07-17 [2013-12-10] –通过东方网. 


  158. ^ 《財富》500強:企業最多城市東京居首 北京第四. 新華網. 2007-07-12 [2013-12-10]. 


  159. ^ 日本国憲法. 参議院. [2008-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2) (日语). 


  160. ^ 發達國家中最精幹的中央政府部門架構. 中央電視台. [2014-03-13]. 


  161. ^ Dean, Meryll. Japanese legal system: text, cases & materials 2nd. Cavendish. 2002: 55–58. ISBN 978-1-85941-673-0. 


  162. ^ Kanamori, Shigenari. German influences on Japanese Pre-War Constitution and Civil Code.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9-01-01, 7 (1): 93–95. doi:10.1023/A:1008688209052. 


  163. ^ The Japanese Judicial System.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2007-03-27]. 


  164. ^ Dean, Meryll. Japanese legal system: text, cases & materials 2nd. Cavendish. 2002: 131. ISBN 978-1-85941-673-0. 


  165. ^ 世界大百科事典「日本國憲法」. 平凡社. 2007. ISBN 9784582034004. 


  166. ^ 日本政治體制. 厦门大学 日本研究所. [2014-03-02]. [永久失效連結]


  167. ^ 18歲投票! 日本通過了. udn. 2015-06-18 [2016-03-17]. 


  168. ^ 日本国憲法第45条. Law.e-gov.go.jp. [2017-05-23]. [永久失效連結]


  169. ^ 日本国憲法第46条. Law.e-gov.go.jp. [2017-05-23]. [永久失效連結]


  170. ^ 日本民主黨參議院選舉失敗的原因. 中工網. 2010-07-21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8). 


  171. ^ Fackler, Martin. Ex-Premier Is Chosen To Govern Japan Again.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2013-12-27 [2013-03-12]. 


  172. ^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nd His Cabinet. 1946-11-03 [201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9). 


  173. ^ 日本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 新華社. 2013-07-22 [2014-03-14]. 


  174. ^ Michael Green. Japan Is Back: Why Tokyo's New Assertiveness Is Good for Washington. Real Clear Politics. [2007-03-28]. 


  175. ^ 林濁水:中日競飆戰機下的台灣角色. NOWnews. 2013-01-21 [2014-03-14]. 


  176. ^ “亞洲版北約”︰日美軍事同盟的歷史與未來. 中國網. 2009-01-20 [2015-03-21]. 


  177. ^ 日本入常關鍵時刻. 太陽報. 2005-06-07 [2013-12-10]. 


  178. ^ BBC中文 推動解除商業捕鯨日本遭抵制. BBC. [2007-12-29]. 


  179. ^ Japan-Australia Joint Declaration on Security Cooperatio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10-08-25]. 


  180. ^ Joint Declaration on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Japan and India.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08-10-22 [2010-08-25]. 


  181. ^ BBC World public opinion (PDF). BBC. [2007-12-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0-05). 


  182. ^ 分析:中國反日示威向何處發展?. BBC. 2012-09-19 [2013-12-09]. 


  183. ^ 日俄关系升温 领土争端现契机?. 德國之聲. 2014-02-09 [2014-03-14]. 


  184. ^ Development Assistance from Japan. World Bank. [2014-03-14]. 


  185. ^ 安倍晉三與日本和平憲法. 明報. 2006-12-07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186. ^ 日本防衛白書(平成18年版) 資料編 資料55 自衛官の定員及び現員. 防衛省. [2007-12-29] (日语). 


  187. ^ 小泉说日本自卫队“实质上是军队”. 新華網. 2003-05-22 [2013-12-12]. 


  188. ^ 188.0188.1 日防衛廳升格防衛省 爲變“正常國家”鋪路.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7-01-09 [2014-02-07]. 


  189. ^ 吴谷丰. 日本防卫厅正式升格为防卫省. 新华网. 2007-01-09 [2013-12-10]. 


  190. ^ 解密日本自卫队:实力亚洲领先 25万人仅作种子. 新京报. 2013-11-10 [2013-12-11] –通过新浪军事. 


  191. ^ 日决定将坦克减至300辆 陆上自卫队人数不变. 中國新聞網. 2013-11-12 [2014-02-07] –通过网易. 


  192. ^ Prime Minister Koizumi Encourages Japan Ground Self-Defense Force (JGSDF) to be Dispatched to Iraq.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nd His Cabinet. 2004-02-01 [2014-02-07]. 


  193. ^ 日本向索马里海域派出打击海盗替换舰队. 新華網. [2014-03-14]. 


  194. ^ 日本向索马里海域派遣第三批舰队打击海盗. 新華網. 2009-10-13 [2014-03-14] –通过新浪網. 


  195. ^ 安倍晉三重起懇談會 提修憲改革自衛隊. 東森新聞. 2013-02-09 [2014-02-07]. 


  196. ^ 第九條以外 - 安倍政權修憲究竟要修甚麼?. 輔仁網. 2013-08-15 [2013-12-13]. 


  197. ^ 赵松. 日本新年度国防预算或将增加2.9%. 人民网. 2013-11-10 [2014-01-22] –通过网易. 


  198. ^ 198.0198.1 安倍擴軍底氣不足 日圓貶值導致軍費大減10%. 新锐军事. 2013-12-27 [2015-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99. ^ 日軍費上限:GDP 1%. 文匯報. 2014-01-22 [2014-02-07]. 


  200. ^ 2008年全球军费1.4万亿 美国居首中国第二. 星島環球網. 2009-06-09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4). 


  201. ^ 罗杰.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重慶師大. 2011-05-20 [2013-12-10]. 


  202. ^ Japan: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country-data.com. January 1994 [2006-12-28]. 


  203. ^ 九成四企業看好 日景氣復甦期創戰後最長紀錄. 2006-05-04 [2013-12-10]. 


  204. ^ Inman, James. China confirmed as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11-21 [2011-11-21]. 


  205. ^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 National Accounts. UN. [2013-12-10]. 


  206. ^ 連22年 日居全球最大債權國. 法新社. 2013-05-28 [2014-03-17] –通过Yahoo!奇摩. 


  207. ^ 劉益滄. 終身雇用制的秘密 -職場前輩.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2014-03-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年). 


  208. ^ Japan's Economy: Free at last. The Economist. 2006-07-20 [2007-03-29]. 


  209. ^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ion. Statistical Handbook of Japan. Statistics Bureau. [2014-03-14]. 


  210. ^ 国民経済計算(GDP統計). Cabinet Office of Japan. [2014-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0). GDP of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Prefecture of Tokyo, Kanagawa, Saitama and Chiba) is 165 trillion yen (approximately US$1.9 trillion) 


  211. ^ Japan : GDP Composition Breakdown. Mecometer. [2014-03-14]. 


  212. ^ 日本重點服務業推動政策. 台灣服務業聯盟. [2014-03-15]. 


  213. ^ The World’s Biggest Public Companies. Forbes. 2016-05-25 [2016-12-21]. 


  214. ^ Japan Economic Conditions. Economic Watch. 2010-10-13 [2014-03-18]. 


  215. ^ 2013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1-100). 新浪財經. 2013-07-08 [2014-03-25]. 


  216. ^ US. SEC Annual Report (Form 20-F) (PDF). 2013-05 [2013-10-14]. 


  217. ^ Top Banks in Asia. Relbanks. [2013-12-04]. 


  218. ^ Finbarr Flynn and Shingo Kawamoto. Japan Post Bank Reports 150.1 Billion Yen Half-Year Profit. Bloomberg. 2008-11-27 [2010-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219. ^ 全球金融:日系银行重回全球海外贷款龙头地位--BIS. 路透社. 2013-09-16 [2014-03-26]. 


  220. ^ Japan's Tokyo Stock Exchange is the second largest stock market with a market value of $3.8 trillion. India: The Economic Times英语The Economic Times. 2010-06-19 [2010-06-19]. 


  221. ^ 全球旅遊最快成長地 台列第十. 中央通訊社. 2014-02-07 [2014-02-07]. 


  222. ^ 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 2015-05-15: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5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1). 


  223. ^ Japan : Country Studies.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2014-05-21]. 


  224. ^ Dentsu|About DENTSU INC.. Dentsu. [2014-05-21]. 


  225. ^ 日本動漫業成功得益于“產業規劃”. 中國證券報. 2013-07-09 [2013-12-10]. 


  226. ^ 日本動漫產業概述.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0-11-10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8). 


  227. ^ 227.0227.1 Schodt, Frederik L. Dreamland Japan: Writings on Modern Manga. Berkeley: Stone Bridge Press英语Stone Bridge Press. 1996. ISBN 978-1880656235. 


  228. ^ 228.0228.1 Japanese Manga Market Drops Below 500 Billion Yen. 2007-03-10 [2007-09-14]. 


  229. ^ 日本動漫產業崛起基因:「酷」文化!. i黑马网. 2013-07-08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9). 


  230. ^ 再次發現奇幻之境——秋葉原的魅力. 日本國家旅遊局. [2013-12-03]. 


  231. ^ Passenger Traffic for past 12 months. [2014-03-14]. 


  232. ^ World's Best Airport Staff Service Awards.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233. ^ Koyen, Jeff. World's most on-time airports. The Age (Melbourne). 2009-09-09. 


  234. ^ Airport Award winners - by Category. Skytrax.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9). 


  235. ^ Assistance to Asian Coastal Nations for Ensuring Maritime Safety.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13-12-10]. 


  236. ^ 日本的交通. 株式會社 Creative Engine(玩轉日本).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237. ^ 指定特定重要港湾の指定について. 国土交通省. 2005-07-01 [2014-03-11] (日语). 


  238. ^ Japan Industry Sectors. Economy Watch. 2013-06-04 [2013-12-10]. 


  239. ^ 日本汽车工业概况. 决策支持网. [2014-03-02]. 


  240. ^ World Motor Vehicle Production by Country (PDF). OICA. [2011-01-16]. 


  241. ^ CARBON FIBERS - A Dream Material Developed over 40 Years by Japanese Companies. [2013-12-10]. 


  242. ^ Nuclear Share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2011. IAEA. 2013-04-13 [2013-04-14]. 


  243. ^ OICA » Production Statistics - 2012 Production Statistics.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Constructeurs d'Automobiles. 2012 [2013-12-10]. 


  244. ^ 瞭望日本 : 电子机械工业. J-CAST. 2004-11-01 [201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245. ^ Why Start A Business In Japan?. The Prysm group.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9). 


  246. ^ お米の産地 ― 日本で美味しいお米ができる理由. お米とごはんの基礎知識. [2012-02-04]. 


  247. ^ Japan Immigration Services - About Japan. SkillClear. [2013-12-10]. 


  248. ^ 〈日本保護農業的現狀與未來〉. 《人民日報》. [2004-05-11]. 


  249. ^ 249.0249.1 Japan's Timber Trade and Forestry. 熱帯林行動ネットワークJATAN. [2013-12-10]. 


  250. ^ Reclaimed Land in Japan. Japan Property Central. [2013-12-10]. 


  251. ^ Transport in Japan. Lonely Planet. [2014-03-22]. 


  252. ^ Rank Order - Roadways CIA World factbook. [2013-12-10]. 


  253. ^ Japan's Road to Deep Deficit Is Paved With Public Works. The New York Times. 1997 [2013-12-13]. 


  254. ^ Phillip Y. Lipscy. A Casualty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s of Japanese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2:3 (PDF). 2012 [2013-12-13]. 


  255. ^ 鉄道輸送統計年報 (PDF). 國土交通省: 6. 2012 [2014-03-25]. 


  256. ^ 世界客运最繁忙的铁路网. 铁路博物馆-. [2014-03-25]. 


  257. ^ Katherine Schulz Richard. Busiest Subways- The World's Busiest Subway Systems. [2013-12-10]. 


  258. ^ Golany, Gideon S.; Ojima, Toshio. Geo-Space Urban Desig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ISBN 0-471-16252-3. 


  259. ^ Ports from Japan. Japan Auto Pages. [2013-12-10]. 


  260. ^ Japan, A Shipping Nation. 国土交通省. [2013-12-10]. 


  261. ^ 0系新幹線電車. 鐵道之路.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9). 


  262. ^ Transportation Data. JR Central. [2013-12-11]. 


  263. ^ 明石海峡大橋ブリッジワールド:世界最長の吊橋を体験しよう!-JB本四高速-. 明石海峡大橋. [2013-08-10] (日语). 


  264. ^ Thomson Reuters Names the World’s Top 100 Most Innovative Organizations for 2013.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265. ^ McDonald, Joe. China to spend $136 billion on R&D. BusinessWeek. 2006-12-04. 


  266. ^ Japanese Nobel Laureates. 京都大学. 2009 [2009-11-07]. 


  267. ^ Japanese Fields Medalists. 京都大学. 2009 [2009-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0). 


  268. ^ Dr. Kiyoshi Ito receives Gauss Prize. 京都大学. 2009 [2009-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9). 


  269. ^ All Nobel Prizes in Chemistry. Nobel Foundation. 2011-10-07 [2014-03-15]. 


  270. ^ All Nobel Prizes in Physics. Nobel Foundation. [2014-03-15]. 


  271. ^ 不屌中國! 日本實力的冰山一角 很多方面連美國都望塵莫及. 澳洲日報. 2013-01-21 [2014-03-15] –通过新浪網. 


  272. ^ 272.0272.1272.2 冯昭奎. 日本節能技術發展的新動向 (PDF). 唐藤日本研究文庫. 2013-08-23 [2015-06-11]. 


  273. ^ The Boom in Robot Investment Continues.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2000-10-17 [2006-12-28]. 


  274. ^ 日本太空事业发展探析. 国际观察 2011年6期. 2012-09-06 [2014-03-15]. 


  275. ^ 総務省統計局. 統計局ホームページ/人口推計(平成30年(2018年)5月確定値,平成30年(2018年)10月概算値) (2018年10月22日公表). www.stat.go.jp. [2018-10-27]. 


  276. ^ 総務省 統計局. 2010年 国勢調査 全国結果. [2011-10-30]. 


  277. ^ 日本的標準語與共通語. 梅と桜. 2005-06-28 [2014-01-22]. 


  278. ^ 278.0278.1 日语中有方言吗?. 日本兒童網. [2014-03-14]. 


  279. ^ “Texts come alive” at Ainu culture lecture. PublicAsian. 2010-10-08 [201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2). 


  280. ^ Goto, Hiromu, Auditory perception by normal Japanese adults of the sounds "l" and "r"", Neuropsychologia, 1971, 9 (3): 317–323, PMID 5149302, doi:10.1016/0028-3932(71)90027-3 


  281. ^ Hallé, Pierre A.; Best, Catherine T.; Levitt, Andrea, Phonetic vs. phonological influences on French listeners' percep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approximants, Journal of Phonetics, 1999, 27 (3): 284, doi:10.1006/jpho.1999.0097 


  282. ^ 倫敦東京地價貴. 文匯報. 2003-01-17 [2013-12-09]. 


  283. ^ 日本农业现状及危机分析. 新晨范文网. [2013-12-09]. 


  284. ^ 日本平均壽命創新高 全球排名僅次於香港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10-27]. 


  285. ^ 秦醒驪. 日本百歲以上老人超6.7萬 最高壽達…… 日經中文網. zh.cn.nikkei.com. [2018-10-27]. 


  286. ^ Ogawa, Naohiro. Demographic Tren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Japan's future. Transcript of speech delivered on 7 March 1997.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16-01-07] (英语). 


  287. ^ 日本の人口と人口問題. Ryuichi Kobayashi. 2013-03-31 [2008-01-01] (日语). 


  288. ^ 日本去年新生兒首度未達百萬 人口自減數再創新高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10-27]. 


  289. ^ 人口減 日了解問題但不願解決. 路透社. 2014-06-13 [2016-01-07]. 


  290. ^ 經濟學人 日本移民窄門 A narrow passage @ mlkj24 :: 痞客邦 PIXNET ::


  291. ^ 张建立. 日本国民宗教信仰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 (PDF). 1994 [2014-03-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292. ^ 佛教傳入. 飛鳥の扉. [2007-12-29]. 


  293. ^ 佛教流布与诸宗派的发展. 雅安佛教. 2013-08-12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7). 


  294. ^ 从日本人灵魂观看其宗教信仰 (PDF). [2013-1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21). 


  295. ^ 日本人信奉什么宗教?. 日本儿童网. [2014-03-02]. 


  296. ^ Mariko Kato. Christianity's long history in the margins. The Japan Times. 2009-02-24 [2014-04-22]. 


  297. ^ 日本のイスラーム歷史. Islamic Center Japan. [2014-05-06]. 


  298. ^ 店田廣文. 世界と日本のムスリム人口 2011年 (PDF). 2012-08-29 [2014-05-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06). 


  299. ^ 建築博物館:日本的建築. 中國科普博覽. [2015-06-11]. 


  300. ^ 博物館明治村. 犬山觀光諮詢處. [2013-12-09]. 


  301. ^ 301.0301.1301.2 践行广义建筑学责任的纸管魔术师. 东方早报. 2014-03-26 [2016-03-18] –通过网易财经. 


  302. ^ 坂茂获奖既意外,又在情理中. 东方早报. 2014-03-26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303. ^ 前川国男的粗野主义- 室内设计师. idzoom 室内设计师.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8). 


  304. ^ 磯達雄. 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 楓樹林出版社. 2013. ISBN 9789866023774. 


  305. ^ 305.0305.1305.2305.3 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簡介. [2014-03-13]. 


  306. ^ Rodwin, Victor. Health Care in Japan. New York University. [2007-03-10]. 


  307. ^ Health Insuranc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N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日语国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 [2007-03-28]. 


  308. ^ 高等学校教育の現状 (PDF). 文部科学省. [2014-03-02]. 


  309. ^ 平成17年版 日本文部科學白皮書:“參考資料8 就学率・進学率(年次別). 文部科学省. 2005-01 [2007-12-29] (日语). 


  310. ^ The World Factbook - LITERACY. CIA. [2015-03-21]. 


  311. ^ 311.0311.1311.2 刘金钊. 《解读日本与日本人》. 大连市: 大连出版社. 2009-08: 17–18. ISBN 9787806847909. 


  312. ^ Sumo: East and West. PBS. [2007-03-10]. 


  313. ^ A History Of Taekwon Do. Universal Tae Kwon Do Federation. [2014-04-05]. 


  314. ^ Virgílio, Stanlei. Conde Koma – O invencível yondan da história. Editora Átomo. 2002: 93–104. ISBN 85-87585-24-X (葡萄牙语). 


  315. ^ サンボと柔道との関係. 愛知県サンボ連盟. [2014-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日语). 


  316. ^ Culture and Daily Life. Embassy of Japan in the UK. [2007-03-27]. 


  317. ^ Nagata, Yoichi; Holway, John B. Japanese Baseball. (编) Palmer, Pete. Total Baseball 4th. Viking Press. 1995: 547. ISBN 978-0670860999. 


  318. ^ 318.0318.1 甲子園,日本拼搏精神的象徵. 環球時報. 2011-11-22 [2014-03-02] –通过新華社. 


  319. ^ Soccer as a Popular Sport: Putting Down Roots in Japan (PDF). The Japan Forum. [2007-04-01]. 


  320. ^ 日本- 足球球隊簡介- 雪緣園資料庫. 雪缘园. [2014-03-02]. 


  321. ^ 日本名宿:日本足球已達歐洲二流 仍非史上最強國家隊. 新浪網. 2013-06-05 [2014-03-02]. 


  322. ^ 日本首夺世界杯狂喜 中国女足泪飞. 阿波罗新闻网. 2011-07-19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2). 


  323. ^ Fred Varcoe. Japanese Golf Gets Friendly. メトロポリス.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9). 


  324. ^ 陳中原. 期待報業大國的歷史性轉變. [2013-12-10]. 


  325. ^ 崔保國. 走進日本大報. 南方日报出版社. : 9. ISBN 9787806526163. 


  326. ^ 日本報紙的早晚版與發行量統計. 新華網. 2013-02-28 [2013-12-09]. 


  327. ^ 陈积银. 日本数字电视转化后期的冲刺措施研究. 新媒体前沿. [2015-11-15]. 


  328. ^ 日本的广播电台一览. 泰母网. [2013-12-09]. 


  329. ^ 329.0329.1329.2 梁自强. 日本电视的数字化生存 ——浅析日本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沿革. 中国新媒体经济. 中国数字电视. 2008 [2015-11-15]. 


  330. ^ Yoshinori Eki, Mariko Yasu. Japan Ends Analog TV Broadcast After 58 Years, First in Asia. Bloomberg. 2011-07-24 [2015-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331. ^ 加納恵. 東北3県でも地上アナログ放送が終了--地デジ完全移行へ. cnet. 2012-03-31 [2016-03-18]. 


  332. ^ 日本迈入数字广播全面发展新时代. 亚洲卫星电视网. 2011-09-23 [2015-11-15]. 


  333. ^ 花道、茶道见得多了,香道你见过没?. 羊城晚报.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5). 


  334. ^ Culture of Japan. Advameg. [2013-12-10]. 


  335. ^ What Did She Read?: The Cultural Occupation of Post-War Japan and Translated Girls' Literature (PDF). [2013-12-10]. 


  336. ^ YOSHIMI SHUNYA. What Does “American” Mean in Postwar Japan? (PDF). 2008 [2013-12-10]. 


  337. ^ 教科文組織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與方法.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338. ^ A History of Manga. matt-thorn.com. [2015-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5). 


  339. ^ Leonard Herman, Jer Horwitz, Steve Kent, and Skyler Miller. The History of Video Games. Gamespot. [200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340. ^ 日本にあるユネスコ世界遺産. heiwa-ga-ichiban. [2008-01-12] (日语). 


  341. ^ The other superpower. The Guardian. [2013-12-10]. 


  342. ^ 梅子君.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华网文盟. 2006-07-21 [201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2). 


  343. ^ 邱紫华.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4-06-11 [2014-03-21]. 


  344. ^ 《萬葉集(全二冊)》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 (香港). [2014-03-21]. 


  345. ^ 須文蔚. 短詩異國情:網路俳句熱. 國立東華大學. [201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1). 


  346. ^ 俳聖「松尾芭蕉」のこと. 奈良觀光. [2008-01-12] (日语). 


  347. ^ 尋訪松尾芭蕉~奧之細道. 大紀元. 2005-09-23 [2014-03-21]. 


  348. ^ 武田清. 日本で最初のノーベル賞. [2007-12-28] (日语). 


  349. ^ 印象派帶領浮世繪跨世紀. 國立中央大學. [2014-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16). 


  350. ^ 浮世繪——江戶世風民情的寫照. nippon.com. 2014-01-24 [2014-03-25]. 


  351. ^ Japonism - Katsushika Hokusai, Ukiyo-e & Edo Period Japan. Hokusai Online. [2013-12-10]. 


  352. ^ Yahoo!辭書. プログレッシブ英和中辭典. [200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353. ^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蒔繪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7-12-29]. 


  354. ^ 谈漆器传统工艺现代化. 东阳市南马艺海木雕工艺厂. [201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2). 


  355. ^ 日本漆器|蒔绘、沉金、螺钿|越前漆器、木曾漆器、轮岛涂、镰仓彫. 易播乐. [201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1). 


  356. ^ 歌舞伎傳統戲劇.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5-03-21]. 


  357. ^ 觀賞歌舞伎. 日本政府觀光局. [2014-03-21]. 


  358. ^ 国立劇場『日本の伝統芸能講座 舞踊・演劇』. 淡交社. 2009: 206–211. ISBN 9784473035301 (日语). 


  359. ^ 原野城治.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樂‧人形淨琉璃」,在困境中悄然掀起熱潮. nippon.com. 2015-02-25 [2015-06-11]. 


  360. ^ 文樂|傳統|日本的文化導覽/資訊. att.Japan. Finex Co., Ltd. [201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2). 


  361. ^ "Can you see me clearly?" Public TV image reception experiment (1939). NHK. 1939-05-13 [2012-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1). 


  362. ^ 日本电影的兴盛与衰落 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地位何以被中国取代. Mtime时光网. 2014年12月18日 [2014年1月13日]. 


  363. ^ Japan’s oldest animation films. ImprintTALK. 2008-03-31. 


  364. ^ Historic 91-year-old anime discovered in Osaka. HDR Japan. 2008-03-30 [2008-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2). 


  365. ^ Yamaguchi, Katsunori; Yasushi Watanabe. Nihon animēshon eigashi. Yūbunsha. 1977: 8–1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366. ^ 經典日本動畫 搶攻你家電視(下). 聯合新聞網. [201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4). 


  367. ^ 黃菁菁. 日本的華德迪士尼 藉作品發聲. 中時電子報. 2013-09-07 [2015-03-21]. 


  368. ^ 石振弘. 專訪《攻殼機動隊》製作人石川光久:真實世界是「不良」與「善良」的戰鬥. cheers. 2005 [2014-03-04]. 


  369. ^ 369.0369.1369.2369.3369.4369.5 Brenner, Robin. Understanding Manga and Anime. Libraries Unlimited. 2007. ISBN 978-1-59158-332-5. 


  370. ^ Justin Sevakis. The Anime Economy - Part 1: Let's Make An Anime!. ANN. 2012-03-05 [2014-01-03]. 


  371. ^ Poitras, Gilles. Anime Essentials: Every Thing a Fan Needs to Know. Stone Bridge Press. 2000: 7–115. ISBN 978-1-880656-53-2. 


  372. ^ 372.0372.1372.2 Gravett, Paul. Manga: Sixty Years of Japanese Comics. New York: Harper Design. 2004: 8. ISBN 1-85669-391-0. 


  373. ^ Kishi, Torajiro. Colorful. 東京: Shueisha. 1998. ISBN 4-08-782556-6. 


  374. ^ Katzenstein, Peter. J. & Takashi Shiraishi. Network Power: Japan in Asi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英语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801483738. 


  375. ^ Wong, Wendy Siuyi, Globalizing manga: From Japan to Hong Kong and beyond, Mechademia: An Academic Forum for Anime, Manga, and the Fan Arts, 2006, 1: 23–45 [2007-09-14] 


  376. ^ Patten, Fred. Watching Anime, Reading Manga: 25 Years of Essays and Reviews. Berkeley: Stone Bridge Press. 2004. ISBN 978-1-880656-92-1. 


  377. ^ 日本漫畫、動畫的文化力影響無所不在. 大紀元. 2006-02-09 [2013-12-10]. 


  378. ^ 378.0378.1 Schodt, Frederik L. Manga! Manga! The World of Japanese Comics. Tokyo: Kodansha. 1986. ISBN 978-0-87011-752-7. 


  379. ^ 日本自由行,下榻漫画咖啡馆更抵. 南方都市报. [2014-03-11] –通过新浪. 


  380. ^ 《小甜甜》七千呎大型珍藏展聖誕登場.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381. ^ 臺灣科技大學導師. 漫畫角色特徵分析-以進擊的巨人作品為例. [2013-12-10]. 


  382. ^ 從民族性探討日本與美國動畫風格之差異 (PDF).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研究所. 2005 [2013-12-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383. ^ J-Pop History. The Observer. [200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1). 


  384. ^ 究極のビートルズ来日賞味法! ビートルズが日本に与えたもの. Oricon. 2006-06-21 [2009-01-09] (日语). 


  385. ^ New Music. Who.ne.jppanese. [201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3).  (Translation)


  386. ^ J-POPって何だろう?そして今、改めて歌謡曲の魅力とは?. 中京テレビ. 2008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2) (日语). 


  387. ^ 387.0387.1 李盈如. 東洋天后 創造不朽傳說.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2013-10-13 [2014-03-21]. 


  388. ^ 【12年ヒット分析】新旧グループから地方アイドルまで~“アイドル戦国時代”さらに激化 (AKB48) ニュース-ORICON STYLE-. オリコン (オリコン). 2012-12-09 [2013-04-23]. 


  389. ^ Gザテレビジョン編集部ブログ Gザテレビジョンは来週月曜日、24日発売です!. ザテレビジョン日语ザテレビジョン. 2010-05-19 [2013-04-23]. 


  390. ^ Kimmo. 音乐的变革(下):Vocaloid 是如何从人气聚集到协同创作的. 极客公园. 2014-03-13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391. ^ 虚拟偶像初音未来走红 二次创造是关键. 新浪. 2012-11-11 [2014-04-27]. 


  392. ^ 用動畫音樂連結全世界!獨家專訪日本動畫音樂龍頭公司 Lantis 社長井上俊次. GNN. 2015-05-18 [2015-11-15]. 


  393. ^ Lantis Anisong World Tour Completes Successful Las Vegas Performances. Anime News Network. 2015-01-28 [2015-11-15]. 


  394. ^ Roland Kelts. Lantis looks to woo a dedicated fan base with anisong tour. The Japan Times. 2015-01-13 [2015-11-15]. 


  395. ^ 千駄木りん. 3日間で81,000人を動員した『Animelo Summer Live 2015 -THE GATE-』 -11年目を迎えたアニソン最大のイベントは新たな扉を開く. MyNavi. 2015-09-06 [2015-11-15]. 


  396. ^ 上夜. 动画音乐销量不断走俏 媒体评论:或将改变日本音乐界. 178动漫频道. 2013-10-28 [2015-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6). 


  397. ^ 「声優」によるオリコンシングルデイリーランキング1位獲得の歷史を振り返る. The Natsu Style. 2015-04-19 [2015-11-15]. 


  398. ^ ヒットランク1、2位独占 「アニメ曲」席巻の裏事情. J-CAST日语ジェイ・キャスト. 2009-04-27 [2015-11-15]. 


  399. ^ Mステのベストテンは「ラブライブ!」などアニソンが6曲 「邦楽は終わった」「声優を生出演させ歌わせろ!」の声. J-CAST. 2014-05-03 [2015-11-15]. 


  400. ^ The Recording Industry In Japan (PDF).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 2013 [2011-11-08]. 


  401. ^ IFPI 2013 Recording Industry in Numbers: Global Revenue, Emerging Markets Rise; U.S., U.K., Germany Drop. billboard. 2013-04-08 [2014-03-01]. 


  402. ^ 筷子透露出中日飲食差異. 大紀元. [2013-12-10]. 


  403. ^ 各國早餐大比拼:納豆味噌湯澆米飯盡顯日式風情. 新華社. [2013-12-10]. 


  404. ^ 一汁三菜. 日本うま味調味料協会. [2013-12-10]. 


  405. ^ Joshua Williams. Raw food in Japan.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406. ^ 浅見康生. 1月24日の出来事. [2013-12-10] (日语). 


  407. ^ 梁文道. 日本菜有幾傳統?(和食之謎之二). [2013-12-10]. 


  408. ^ "A Day in the Life: Seasonal Foods," The Japan Forum Newsletter No.14 (PDF). 1999-09 [2013-12-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1-16). 


  409. ^ 體現四季分明 日人尊重自然 和食列非物質遺產. 蘋果日報. 2013-12-06 [2013-12-10]. 




外部連結










































日本政府


  • 内閣府

  • 宮内廳

  • 總務省統計局

  • 外務省

  • 眾議院

  • 國會圖書館


媒體


  • NHK

  • 共同社

  • 讀賣新聞

  • 產經新聞

  • The Japan Times

  • 中日之窗


觀光


  • 日本国家旅游局

  • 在日旅行

  • 日本旅游


其他



  • Wikimedia-logo.svg 維基媒體的日本地圖集 Gnome-globe.svg


  • 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日本」(英文)


  • 《大英百科全書》日本專題(英文)


  • 古騰堡計劃中日本政府的作品,包括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946年《日本国宪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