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闼婆

甘肅省瓜州縣榆林窟乾闥婆壁畫
乾闼婆(梵語:गन्धर्व,转写:Gandharva,巴利語:Gandhabba),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种以香味為食的男性神,能表演音樂、節目;又音譯爲.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ruby"1;padding:0 0.1em;user-select:none}
樂(yuè)乾闥婆王、健達婆、犍達縛、健闥婆、乾沓和、乾沓婆、彥達縛、康達婆、犍陀羅等,意譯有香神、香音神、嗅香或尋香行等。在佛經中因其是入胎的“三事和合”之一,也有人翻譯做香陰,佛教有時翻譯為飛天。
目录
1 簡介
2 印度教
3 佛教
3.1 大福報鬼
3.2 亡靈神識
4 形象
5 註釋
6 參見
簡介
其名稱Gandharva中,Gandha是香氣之意。乾闼婆是男性神靈,不食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會從身上發出香氣。飛天女神的丈夫,為服侍因陀罗的乐神,負責為眾神在宮殿裡奏發美麗的音樂。
乾闼婆的首领是画军(Citrasena)。他們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梵語作gandharva-nagara)。香气和音乐都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印度教
其起源久遠,《夜柔吠陀》記載,他為諸神看守蘇摩,但監守自盜,喝下蘇摩。他常誘惑人間女子[1],《梨俱吠陀》記載,所有處女都由他擁有[2]。《阿闥婆吠陀》記載,乾闥婆是一個神明的族群,數目甚多,為天人之一[3]。
佛教
佛教 |
---|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禪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
宗派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漢傳 藏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大福報鬼
在佛教傳說中,乾闥婆是天界的樂神[4],居住在須彌山上,侍奉帝釋天[5],為八部眾之一[6]。追逐香氣為食[7],或說其本身就會散發香氣[8]。
在記載中,乾闥婆有男、女二種性別[9]。有數位王者,如四乾闥婆王[10],有一个名叫童籠磨王[11]。有說法認為,乾闥婆同时也為東方持國天王的部眾[12]。在六道中,乾闥婆有屬於鬼道,或是屬於阿修羅这兩種說法存在[13]。
投生到犍闥婆身的因緣,是少嗔、多佈施行善,喜歡演奏樂曲,而得的果報[14]。
亡靈神識
在古印度沙門傳統中,認為有情眾生在死後,其神識會繼續投胎輪迴,這個投胎神識,也被稱為乾闥婆。佛教也承襲了這個說法,译为“香阴”,缘於说一切有部认为神识以香爲食[15][16]。說一切有部發展出中有(中陰)學說,認為乾闥婆即是中有的異名[17]。分別說部則發展出結生心、有分等學說。
形象
多為演奏樂曲的天人形象。在漢地的壁畫中,還有飛天這一經典形象。
註釋
^ 《夜柔吠陀》(Yajur-Veda13.8.10):「為諸神看守蘇摩酒(soma)竟監守自盜,又與人間婦女也都有性關係。」
^ 《梨俱吠陀》(Ṛg-Veda10.8.5):「凡處女均屬乾闥婆所有。」
^ 《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11.5.2):「有六千三百三十三數,為天神之一。」
^ 《舍利弗問經》:「乾闥婆者,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諸伎樂。」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10:「是揵闥婆是諸天伎人,隨逐諸天,其心柔軟,福德力小減諸天。……甄陀羅亦是天伎,皆屬天,與天同住共坐,飲食伎樂皆與天同。是揵闥婆王,名童籠磨,此言樹。是揵闥婆、甄陀羅,恒在二處住,常所居止在十寶山間;有時天上為諸天作樂,此二種常番休上下,人在四天下生,生有四種,極長壽乃至無量歲,極短壽乃至十歲。」
嘉祥吉藏《法華義疏》卷1:「大智度論云:揵撻婆王名童籠摩,此云樹。居在地上十寶山中,諸天欲作樂時,身有異相,即飛上天。與緊那羅番休上下。初言樂者,無聲之樂也。次是有聲之樂,次是無聲樂中之勝,次是有聲樂中之勝也。」
^ 僧肇《注維摩詰經》卷1:「乾闥婆。什曰:天樂神也,處地上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相出,然後上天也。肇曰:天樂神也。居地上寶山中。天須樂時,此神體上有異相現,然後上天也。」
^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7:「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21:「乾闥婆,此云食香,或云尋香,言此類尋逐食之香氣,往彼娛樂,以求食也。舊云樂神者,非正翻也。」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25:「乾闥婆,新云健撻縛,此曰尋香,即音樂神也。」
《玄應音義》卷9:「犍沓和,又云犍陀羅,或作乾沓婆,或云犍達婆,或云乾闥婆,舊名也。今正言犍達縛,皆國音之不同也。此云嗅香,亦云樂神,一云食香,舊云香神,亦近也。經中亦作香音神也。」
《翻譯名義集》卷2:「乾闥婆,或犍陀羅。淨名疏:『此云香陰。』此亦陵空之神,不噉酒肉,唯香資陰,是天主幢倒樂神,在須彌南金剛窟住。什曰:『天樂神也。處地十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身有異相出。然後上天。』新云尋香行,應法師云嗅香。」
^ 智者《妙法蓮華經文句》卷2:「四,乾闥婆,此云嗅香。以香為食,亦云香陰。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俗樂之神也。」
嘉祥吉藏《法華義疏》卷1:「揵撻婆,此云香陰,以其清虛食香,又身唯恒出香,故名香陰。」
^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6:「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侯羅伽、摩侯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1:「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10:「是揵闥婆王,名童籠磨。此言樹。」
^ 《仁王經合疏》卷1:「八部者,乾闥婆、毗舍闍二眾,東方提頭賴吒天王領,鳩槃茶、薜荔多二眾,南方毗留勒叉天王領,龍、富單那二眾,西方毗留博叉天王領,夜叉、羅剎二眾,北方毗沙門天王領。」
《翻譯名義集》卷2:「提多羅吒,陟駕切。大論云:秦言治國,主乾闥婆及毘舍闍。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東黃金埵,王名提頭賴吒,此云持國,又翻安民。」
^ 嘉祥吉藏《法華義疏》卷1:「問:揵撻婆屬何道攝?答:一云屬鬼道,一云阿修羅道也。」
^ 《舍利弗问经》: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
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多受快乐。
又问。善恶二异可得同耶。
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
天神者。其之先身。以车舆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胜之人。犹怀悭俭谄嫉妒者故。受天神身。如普光净胜天神等。
虚空龙神者。修建德本。广行檀波罗蜜。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龙王等。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乾闼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莲自严。作众伎乐。今为此神。常为诸天奏诸伎乐。
阿修罗神者。志强。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之人。作诸邪福。傍于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斗讼。故受今身。
迦娄罗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倰于物故受今身。
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得今身。摩睺罗伽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受今身。
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师行谄恶道。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
^ 《中阿含經》卷37〈151經〉:「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汝等頗自知受胎耶?』彼諸仙人答曰:『知也。以三事等合會受胎,父母合會,無滿堪耐,香陰已至。阿私羅!此事等會,入於母胎。』 」
^ 《中阿含經》卷54〈201經〉:「復次三事合會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處。母滿精堪耐。香陰已至。此三事合會入於母胎。」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69:「問:應理論者,依何量故說有中有?答:依至教量。如契經說:『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現在前。一者母身是時調適,二者父母交愛和合,三健達縛正現在前。』除中有身,何健達縛?前蘊已壞,何現在前?故健達縛即是中有。」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0:「問:何故中有名健達縛?答:以彼食香而存濟故。此名唯屬欲界中有。」
參見
- 印度教
- 飛天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