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 |
本条目需要擴充。(2018年5月4日) |

一名苦修者在瀑布下修煉自己的定力和耐力
佛教 |
---|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禪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
宗派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漢傳 藏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修行,本為君子修養的實踐活動,後來成為專用於佛教、道教的宗教術語,指稱其用精神或行为的鍛鍊,藉以悟道的方法,如打坐修禪、冥想、修懺、念經、念佛、行善等等[1][2]。
目录
1 汉语词义
2 佛教
2.1 成就法
3 道教
4 西方宗教
5 註解
汉语词义
“修行”一词在古时已有,义爲君子修养德行,或美好的德行、操行(修是装饰、完美、高长之义)[3],常简称作“修”、“爲”、“行”等。如:
- 君子修德行:
- 《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 谚语曰:“人不.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ruby"1;padding:0 0.1em;user-select:none}
为(wéi)己,天诛地灭。”此“为己”义爲“修为自己”,但常被误解成“为了自己”。
- 美好的德行:
- 《吕氏春秋·赞能》:「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 汉刘向《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後佛教、道教将“按照教理践行”称爲修行、修道等,并逐渐成为“修行”一词的主要词义。
佛教
佛教中的修行(梵語:caryā,义爲行动、行为、实行;或梵語:साधन,转写:sādhanā,义爲修习、令成、实现、手段;藏文:སྒྲུབ་པ་,威利:sgrub pa;或藏文:སྒྲུབ་ཐབས་,威利:sgrub thabs;越南语:Tu Hành/.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ing-Lt-HKSCS-ExtB","FZKaiT-Extended","FZKaiT-Extended(SIP)","FZKaiS-Extended","FZKaiS-Extended(SIP)","Sun-ExtA","Sun-ExtB","MingLiU","MingLiU-ExtB","MingLiU_HKSCS","MingLiU_HKSCS-ExtB","SimSun","SimSun-ExtB",sans-serif}
修行;日语:修行/しゅぎょう shuugyou或すぎょう sugyou;朝鮮語:수행/修行 suhaeng),是来源於印度沙门思潮中婆罗门教、耆那教、锡克教等的共同概念;佛教的修行屬於“教理行果”四法寶中的“行”,是依照正法而践行的意思[4]。
佛教的修行方式以遮蔽五慾、求涅槃道爲最終的歸屬,以行十善道、絕十惡道,和持戒、懺悔,爲出家、在家二眾,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或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传承的共同基礎。在具體的行門上又根據個人的根機而有非常多的選擇。例如可以修不淨觀、白骨觀去除身見(以此身體爲我常有的邪見)、淫慾等;以修出入息爲普遍適用的禪修法門;也可以選擇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極樂淨土,得不退轉;禪宗還講見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爲“直指人心(佛性)”爲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爲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還有行頭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爲目的。
成就法
梵語sādhana或sādhana-mālā另有個意思,可譯為“成就法”、“成就法鬘”,見於印度教和佛教密宗。
道教
道教的修行也稱為修真、修道,是从主要针对身体的修炼發展出的一套實踐理論。道教將道家的理論,結合煉丹術數、行善積功德等方法,發展出自己的體系;又吸收了佛教的禪定,稱爲打坐,希求修煉歸真,道胎顯現,成為真人。
西方宗教
西方宗教的修行制度中,類似於漢地的修行方法,如誦經、冥想、正行等,也翻譯為修行、修道。
註解
^ 佛學大辭典. 修行.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修行.
^ 《汉语大词典》【修行】
^ 《佛學大辭典》【修行】(術語)四法之一。如理修習作行也。通於身語意之三業。漢書儒林傳曰:「嚴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詮言訓曰:「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布施而使仁無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務。自晉書謂鳩摩羅什不拘小檢,修行者頗疑之,後人遂專以為釋氏言,如白居易長齋詩:三春多放逸,五月暫修行。蘇軾僧爽白雞詩: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漸漸修行,皆得道果。」無量壽經下曰:「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