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探测器

先驱者H号空间探测器
空间探测器(英语:space probe)也称深空探测器,是用于探测地球以外天体和星际空间的无人航天器。空间探测器的基本构造多与人造地球卫星相近,但探测器通常用于执行某一特定探測或調查的任务,因而会携带相应的特殊设备。由于离地球较远通信不畅,空间探测器通常有较完备的自动化系统,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以便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按實際情況來進行任務。[1]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在机械领域GPS则有另外一种含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简称GPS)。另外一种含义为G/s(GB per second)。GPS(Generalized Processor Sharing)广义为处理器分享,网络服务质量控制中的专用术语。
目录
1 用途
2 月球探测
3 行星和行星际探测
4 分類
4.1 依探測範圍
4.2 依能源
5 参考文献
6 参见
用途
一般而言空间探测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阳的起源、演变和现状;了解太阳系的变化历史;通过观察比较太阳系内各主要行星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以及探索生命的起源等。专门用于对月球进行探测的空间探测器称为星际探测器。[1]
月球探测
月球与人类关系密切,也是离地球距离最近的天体,因此它是人类进行空间探测的首选目标。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向月球发射了探测器并进行了月球实地考察。最早登上月球并带回土壤样本的是苏联的月球16号,它于1970年9月12日降落在月球表面,并于24日离月返回地球[1]。中国于2003年3月1日开始进行探月工程,2007年10月24日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于2010年10月1日又发射了嫦娥二号探测器,2013年嫦娥三号实施月球表面的软着陆。
行星和行星际探测
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方面,欧、美、苏联和日本等国发射了多个探测器对太阳系内多个天体及其星际之间进行了探测。其中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已经离开太阳系成为恒星际探测器。
分類
依探測範圍
- 月球探测器
- 行星探測器
- 行星际探測器
依能源
燃料電池探測器
太陽能探測器
核能探測器
参考文献
^ 1.01.11.2 ,谢础, 贾玉红, 黄俊, 吴永康.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第2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 9. ISBN 978-7-81124-428-1.
参见
- 太空探索
中国探月工程
- 嫦娥一号
- 嫦娥二号
- 嫦娥三号
- 隼鸟号
- 伽利略号
- 卡西尼-惠更斯号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