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霞浦话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
xa2 pʰo3 ua5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
区域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母语使用人数
50万左右(日期不详)
語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無
管理机构
無
語言代碼
ISO 639-3
–
ISO 639-6
xipu
霞浦话 (xa2 pʰo3 ua5 )是闽语闽东语福宁片(北片区)的一种方言,为该地区的代表性方言。霞浦话与福安话声调和发音基本相同,是通行于闽东霞浦县的本地方言。霞浦境内除一些方言岛,如操闽南语的三沙镇和水门畲族乡、牙城镇的部分村庄、通行福州话的海岛乡和柏洋乡的部分村庄以及操客家语或莆仙语的极少数村庄等,和一些畲乡之外,近50万人均使用霞浦话为其母语及生活用语[1] 。
福宁片处于吴闽语交界处,除了具有闽语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沾染了少量吴语的特点,如/n/ /l/ 音位的对立和入声韵尾的弱化。此外,福宁片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极其丰富的语流音变[2] 。
目录
1 音韵系统
2 切韵体系对比
3 语流音变
3.1 声母类化
3.2 韵母弱化
3.3 连读变调
3.4 合音
3.5 分音
4 语音异读
5 相关条目
6 相关注释
7 外部链接
音韵系统
声母
与大部分闽方言类似,霞浦话[3] 只有15个声母音位(包括零声母)。此外,在语流中还会产生另外2个浊声母/β/ /ʒ/ 。
相对于闽东其他方言,霞浦话的一个独特的特点是将普通话的/s/ 发得近似齿间音/θ/ 。此外,当声母/ʦ/ 、/ʦʰ/ 及/θ/ 后接齐、撮呼韵母时,发音接近舌面前音/ʨ/ 、/ʨʰ/ 及/ɕ/ ;声母/k/ 、/kʰ/ 、/ŋ/ 、/x/ 后接齐、撮呼韵母时,发音接近舌面中音/c/ 、/cʰ/ 、/ɲ/ 、/ç/ 。
霞浦话声母表
双唇
齿间
齿龈
舌根
喉
鼻音
/m/ 蒙
/n/ 日
/ŋ/ 語
塞音
送气
/pʰ/ 波
/tʰ/ 他
/kʰ/ 氣
不送气
/p/ 邊
/t/ 低
/k/ 求
/ʔ/ 鶯
擦音
/β/
/θ/ 時
/ʒ/
/x/ 喜
塞擦音
送气
/ʦʰ/ 出
不送气
/ʦ/ 曾
边音
/l/ 柳
韵母
霞浦话如不包括音节化的鼻音/ŋ̍/ ,则共有43个韵母。/ŋ̍/ 在不同的声母前异化成/m̍/ /n̍/ /ŋ̍/ 。
元音音素
前元音
后元音
展唇
圆唇
展唇
圆唇
闭元音
/i/
/y/
/u/
半闭元音
/e/
/ø/
/o/
半开元音
/ɛ/
/ɔ/
开元音
/a/
韵母系统
与其他带入声的方言一样,霞浦话一共有3种韵尾:元音韵尾、鼻音韵尾及入声韵尾。鼻音韵尾的/m/ /n/ /ŋ/ 已合流,只保留韵尾/ŋ/ 。理论来说霞浦话有2个入声韵尾/k/ /ʔ/ ,但韵尾/k/ 大部分已弱化趋同于喉塞音韵尾/ʔ/ 。
霞浦话四呼俱全,并有丰富的复韵尾韵母。
韵腹
辅音
Ø1
i-/y-2
u-
-i
-u
u-i
a
Ø1
/a/
/ia/
/ua/
/ai/
/au/
/uai/
ŋ
/aŋ/
/iaŋ/
/uaŋ/
/aiŋ/
/ɔuŋ/ 3
ʔ
/aʔ/
/iaʔ/
/uaʔ/
/aiʔ/
/ɔuʔ/ 3
ɛ,ɔ
Ø
/ɛ/,/ɔ/
/ɛu/
ŋ
ʔ
/ɔʔ/
e,o
Ø
/e/,/o/
/ø/
/oi/
/eu/
ŋ
/eiŋ/,/ouŋ/ 3
/yoŋ/
ʔ
/eiʔ/,/ouʔ/ 3
/øʔ/,/yoʔ/ 4
u
Ø
/u/
/iu/
/ui/
ŋ
/uŋ/
/yuŋ/
ʔ
/uʔ/
/yuʔ/
i,y
Ø
/i/,/y/
ŋ
/iŋ/
ʔ
/iʔ/
^1 Ø代表空音节,与元音
/ø/ 不同;
^2 仅当
/i/,/y/ 独立成韵母时有区别,作介音时音位互补;
^3 霞浦话中,
/e/ 与
/ei/ ,
/o/ 与
/ou/ ,
/au/ 与
/ɔu/ 分布互补;
^4
/øʔ/ 实为
/yoʔ/ 的合音,
/yoʔ/ 在语流中常读作
/øʔ/ ;
声调
与大部分闽方言一样,霞浦话一共有7个声调:平、去、入各分阴阳,上声只保留阴上一类,中古全浊上归入阳去。[4]
声调
平
上
去
入
阴平
阳平
阴上
——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调值
44
22
42
——
35
212
5
2
例字
诗
时
死
——
试
是
识
实
切韵体系对比
声母
.mw-parser-output div.columns-2 div.column{float:left;width:50%;min-width:300px}.mw-parser-output div.columns-3 div.column{float:left;width:33.3%;min-width:200px}.mw-parser-output div.columns-4 div.column{float:left;width:25%;min-width:150px}.mw-parser-output div.columns-5 div.column{float:left;width:20%;min-width:120px}
全濁聲母清化,送气与否无明显规则[5]
舌头舌上音未分离
精照不分,常船母均清化为擦音
/θ/
见组不颚化
影云以母读
/ʔ/ ,晓匣母读
/x/
轻重唇未分离,但轻唇文读读为
/x/ (非敷奉母)及
/ʔ/ (微母)
泥娘母
/n/ 和来母
/l/ 不混同
日母分化为
/n/ 和
/ʔ/
疑母十分稳定,不脱落
韵母
果假摄主元音分别是
/ɔ/ 和
/a/
豪肴有别,侯尤有别
阳声韵韵尾合流为
/ŋ/ ,入声韵尾合并为
/ʔ/
虞韵轻唇及照组字归入模韵,非轻唇齿音鱼虞读
/y/
支韵未完全混同至之脂韵
声调
语流音变
霞浦话中同一个字在词语的不同位置会发生不同的音变。对于大部分词语,词语的重心在后字,在这种情况下,词语的前字韵母弱化,声调变得短促;词语的后字声母变得模糊。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读音可能差距很大,甚至声韵调都完全不同,如:
阿兄 (义:表哥):/a22 xiaŋ44 />/a22 iaŋ44 /;兄 弟哥(义:哥们,兄弟):/xiaŋ44 tʰe212 kɔ44 / >/xeiŋ44 ne44 kɔ44 /
领带 :/liaŋ42 tai35 />/liaŋ55 nai35 /;带 鱼:/tai35 ŋy22 / >/teiŋ55 ŋy22 /
而在三字词或更多字词中,处于中间的字,即是前字的后字,也是后字的前字,因此其声韵调可能都发生变化,音变得短促而模糊,并在语流中可能进一步弱化,难以识别原字。
声母类化
声母类化是由连读引起的。当双字或多字组成词语时,首字声母不发生变化,后续音的声母受前字韵尾 的影响按发音部位 的不同接连 发生浊化或鼻音化[6] 。
如今韵尾/k/ 虽已融入韵尾/ʔ/ ,但其后字声母不发生声母类化的性质保留了下来[7] 。
霞浦话声母类化规律表
前字韵尾
后字声母
无韵尾或
/-ʔ/
/p/
/pʰ/ 变成
/β/ ;
/t//tʰ/
/θ/ 变成
/l/ ;
/x/ 变成/Ø/;
/ʦ/
/ʦʰ/ 变成
/ʒ/
/m//n//ŋ/
/k//kʰ/
/l/ /Ø/不变。
/-ŋ/
/p/
/pʰ/ 变成
/m/ ;
/t//tʰ//θ/ 变成
/n/ ;
/k//kʰ/
/x/ /Ø/变成
/ŋ/ ;
/ʦ/
/ʦʰ/ 变成
/ʒ/ ;
/m//n/
/ŋ//l/ 不变。
/-k/
韵母弱化
当词语的重心在后字时,前字的韵母和声调都可能发生变化。前字的声调变得短促,辨识度降低,而相应的韵母开口度降低,丢失元音韵尾甚至介音。当前字的元音为/ia/,/ai/ 时,弱化成/e/ ;当前字的元音为/ua/,/au/ 时,弱化成/o/ 。如:
北京:/paiʔ5 kiŋ44 / >/pe55 kiŋ44 / ;
广东:/kʰauŋ42 taiŋ44 / >/kʰouŋ55 naiŋ44 / 。
当元音为/ai/,/au/ 时,韵母发生弱化的倾向要高于元音为/ia/,/ua/ 的情况。
连读变调
霞浦话连读时发生连续变调,前字声调归并成3个调值:55 ,44 及22 ,前字变调与后字的调值无关。后字个别情况下调值发生变化,产生51 的新调值,大部分情况下调值不变。霞浦话双音词变调图如下,其中绿色 字体为前字变调后的值,紫红色 字体为后字变调后的值,空白处表示后字不发生变调。
后字
前字
阴平44
阳平22
上声42
阴去35
阳去212
阴入5
阳入2
阴去35
55
51
阴入5
上声42
51
5
阴平44
44
阳去212
阳入2
阳平22
22
合音
霞浦话有合音现象。否定词“伓”与后续动词产生合音[8] 。合音的结果是后续动词声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产生了变化,变化规则同声母在阳声韵后的类化规则。人称代词“我”、“汝”、“伊”与后续词的前缀“阿”产生合音。保留后字音调,合并前后字音。
分音
霞浦话有不少分音词,或称作切脚词。[9]
语音异读
文白异读
霞浦话文白异读较多,变声变韵变调均有可能。
相关条目
相关注释
^ 《霞浦县志》 方志出版社 1999年
^ 详细内容可参考:王力 《汉语音韵学》
^ 此处采用的音系是霞浦县松港街道的口音,音系引自《霞浦县志》 方志出版社 1999年
^ 钟逢帮 《闽东方言北片音韵研究》
^ 与切韵体系对比引自钟逢帮 《闽东方言北片音韵研究》
^ 声母类化时产生的辅音事实是非常模糊和含混不清的 李滨 《闽东古田方言的形态学研究》
^ 这里采用的声母类化规律表依然引自《霞浦县志》。这里的类化规律粗略归纳了霞浦话声母类化的规律,广义来说也是正确的。但更加清晰的类化规律依然存在。
^ 与福州话不同的是,伓在霞浦话中无独立音节,它总是和后续动词形成合音。
^ 切脚词的概念可以参考:梁玉璋著 《福州方言的“切脚词”》
外部链接
汉语
漢語分支
漢語分支
官话
通用语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话 · 國語 · 華語) · 老国音
官話方言
北京官话 · 东北官话 · 胶辽官话 · 冀鲁官话 · 中原官话 · 兰银官话 · 江淮官话 · 西南官话 · 桂柳官话 · 岷江话 · 天津话 · 贛榆话 · 南通话 · 漢中話
吴语
吳語方言 · 太湖片 · 台州话 · 温州话 · 金衢片 · 上麗片 · 宣州片
闽语
閩南語
泉漳話 · 潮州话 · 浙南閩語 · 前路话 · 中山閩語
閩東語
侯官片 · 福宁片 · 蛮讲
閩北語
松溪话 · 建阳话
閩中語
三明話 · 永安話 · 沙縣話
莆仙語
莆田話 · 仙遊話 · 烏坵話
邵将语
邵武話 · 將樂話
瓊雷語
雷州話 · 海南話
粤语
粵語方言 · 广州话 · 香港粵語 · 莞寶方言 · 四邑方言 · 勾漏片粤语 · 东江本地话
客家语
客語方言 · 梅縣話 · 畲话
其他分支
贛語 · 湘语 · 晋语 · 徽语 · 平話土話(湘南土话 · 粤北土话 · 廣西平話) · 瓦乡话 · 迈话 · 军家话(海南军话) · 富馬話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形
漢字(繁体字 · 正体字 · 简化字 ·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古文
文白相夾
三及第
白話文
官話白話文(京白) · 中州韻白話文(韻白) · 吳語白話文(蘇白) · 粵語白話文(廣白) · 臺語白話文 · 客家語白話文
表音文字
半音節文字
盲文/點字 · 三推成字法 · 中国切音新字 · 臺灣語假名 · 臺語諺文
其他
語言研究
汉语音韵学
原始漢藏語 · 原始汉语 · 古代汉语(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 現代標準漢語
古語構擬
先秦 · 漢代 · 晉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初 · 明清 · 現代
語言研究
汉语方言列表
中国大陆语言
漢藏語系
汉语族
官話
現代標準漢語 | 北京官話 ‧ 东北官話 ‧ 胶辽官話 ‧ 冀鲁官話 ‧ 中原官話 ‧ 兰银官話 ‧ 江淮官話 ‧ 西南官話
晋语
并州片 ‧ 呂梁片 ‧ 上黨片 ‧ 五臺片 ‧ 邯新片 ‧ 大包片 ‧ 張呼片 ‧ 志延片
闽语
閩南語 ‧ 閩北語 ‧ 閩東語 ‧ 闽中语 ‧ 莆仙語 ‧ 邵將語 ‧ 琼雷话(瓊文片(海南话) ‧ 雷州片) ‧ 原始闽语
吴语
太湖片 ‧ 台州片 ‧ 瓯江片 ‧ 金衢片 ‧ 上麗片 ‧ 宣州片
徽语
績歙片 ‧ 休黟片 ‧ 祁婺片 ‧ 旌占片 ‧ 嚴州片
湘語
长益片 ‧ 娄邵片 ‧ 辰溆片 ‧ 衡州片 ‧ 永全片
贛语
昌都片 ‧ 宜瀏片 ‧ 吉茶片 ‧ 撫廣片 ‧ 鷹弋片 ‧ 大通片 ‧ 耒資片 ‧ 懷嶽片 ‧ 洞綏片
客语
粵台片 ‧ 粵中片 ‧ 汀州片 ‧ 寧龍片 ‧ 雩桂片 ‧ 銅鼓片 ‧ 粵北片 ‧ 粵西片 ‧ 饒平客家語
粤语
广府片(粵海片 ‧ 莞寶片) ‧ 羅廣片 ‧ 勾漏片 ‧ 四邑片 ‧ 吳化片 ‧ 欽廉片 ‧ 高陽片 ‧ 邕潯片 ‧ 儋州话
平话和土话
桂北平话 ‧ 桂南平话 ‧ 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優念話
归类未定
東江本地話 ‧ 畲話 ‧ 軍家話 ‧ 邁話 ‧ 瓦乡话 ‧ 蔡家话 ‧ 六甲話 ‧ 富马话 ‧ 龙家语 ‧ 卢人语 ‧ 八峒瑶语 ‧ 爷贺尼语 ‧ 巴蜀语 ‧ 漢兒言語 ‧ 楚語
古汉语
原始汉语 ‧ 上古汉语 ‧ 中古汉语 ‧ 近古汉语
藏缅语族
藏-喜马拉雅语群
藏语支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 Choni language ‧ Dongwang Tibetan language ‧ Drugchu language ‧ Groma language ‧ Gserpa language ‧ Khalong Tibetan language ‧ Kyirong language ‧ Tseku language ‧ Zhongu Tibetan language ‧ Zitsadegu language ‧ 拉达克语) ‧ 仓洛门巴语 ‧ 错那门巴语 ‧ 象雄语
白马语支
白马语
羌语群
核心羌语支
嘉绒语组
嘉绒语(四土话 ‧ 草登话 ‧ 日部话 ‧ 茶堡话) ‧ 拉坞戎语 ‧ 尔龚语
羌语组
羌语(北 ‧ 南 ) ‧ 土家语 ‧ 普米语 ‧ 木雅语 ‧ 却域语 ‧ 扎坝语 ‧ 西夏语 ‧ 白狼语
贵琼语组
贵琼语
尔苏语支
尔苏语(尔苏语 ‧ 多续语 ‧ 栗苏语 )
纳语支
纳西语 ‧ 納木依語 ‧ 史兴语 ‧ 拉热语
缅彝语群
彝语支
彝语(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哈尼语 ‧ 傈僳语 ‧ 拉祜語 ‧ 基諾語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堂郎语 ‧ 毕苏语 ‧ 山苏语 ‧ Akeu language ‧ Akha language ‧ 阿母语 ‧ 昂罗语 ‧ 阿梭语 ‧ 白宏语 ‧ 布都语 ‧ 布孔语 ‧ 搓梭语 ‧ 多尼语 ‧ 多塔语 ‧ 西摩洛语 ‧ 哈备语 ‧ Honi language ‧ 卡别语 ‧ 卡多语 ‧ 腊米语 ‧ 老缅语 ‧ 老品语 ‧ Mpi language ‧ 木达语 ‧ 糯比语 ‧ 糯美语 ‧ Phana’ language ‧ Piyo language ‧ 期弟语 ‧ 撒都语 ‧ 梭比语 ‧ Tsukong language ‧ 窝尼语 ‧ 奕车语 ‧ Eka language ‧ 跨恩斯话 ‧ 跨玛斯话 ‧ 莱兹斯话 ‧ Lamu language ‧ 拉乌语 ‧ Lawu language ‧ Limi language ‧ Mangdi language ‧ Micha language ‧ 密察语 ‧ 锁内嘎话 ‧ Xuzhang language ‧ Yangliu language ‧ 子逋斯话 ‧ Alingpo language ‧ 阿灵泼语 ‧ Aluo language ‧ 阿细语 ‧ Azha language ‧ 阿哲语 ‧ Bokha language ‧ Gepo language ‧ Khlula language ‧ 阿务语 ‧ Moji language ‧ Muji language ‧ Muzi language ‧ Phala language ‧ Phola language ‧ Phowa language ‧ Phukha language ‧ Phuma language ‧ Phupa language ‧ Phupha language ‧ Phuza language ‧ Samei language ‧ Thopho language ‧ Zokhuo language ‧ Gokhy language ‧ 卡卓语 ‧ 苦聪话 ‧ Naruo language ‧ 撒慕语 ‧ Sanie language ‧ 阿车语 ‧ 阿笃语 ‧ 阿鲁语 ‧ 阿梯语 ‧ 阿邬语 ‧ 车苏语 ‧ 都泼语 ‧ 弄语 ‧ 孟武语 ‧ 他鲁语 ‧ 泼佩语 ‧ 乐舞语
缅语支
载瓦语 ‧ 阿昌语 ‧ 浪速语 ‧ 勒期语 ‧ 波拉语 ‧ 茶山语 ‧ 仙岛语
白語支
白語
蠻語支
末昂语 ‧ 嘎苏话 ‧ Manga language (Sino-Tibetan) ‧ Mango language (Sino-Tibetan) ‧ Maza language ‧ 曼子语 ‧ Muangphe language
其他语群
萨尔语群(景颇语)| 侬语支(独龙语 ‧ 阿侬语)| 达尼语支(达尼语)| 鲁苏语支(崩如語 ‧ 鲁苏语)| 舍朱奔语支(蘇龍語)| 义都-达让语支(义都语 ‧ 达让语)| 格曼语支(格曼语)
祖语
原始藏缅语 ‧ 原始彝语
祖语
原始汉藏语
苗瑶语系
苗语支
苗语(湘西
‧ 黔东
‧ 川黔滇(川黔滇
‧ 滇东北
‧ 麻山
‧ 家话 ‧ 西家话 ))
‧ 布努语
‧ 巴哼語
‧ 优诺语
‧ 炯奈语 ‧ 唔奈语 ‧ 畲语(活聂话
‧ 东家话)
‧ 巴那语 ‧ 贵阳苗语 ‧ 惠水苗语 ‧ 平塘苗语 ‧ 小花苗语 ‧ 西秀苗语 ‧ 绕家语
瑶语支
勉语(勉方言 ‧ 金门方言 ‧ 标敏方言 ‧ 藻敏方言 )
祖语
原始苗瑶语
壮侗语系
仡央语群
仡佬语 ‧ 拉基語 ‧ 布央語(布央语东部方言 ‧ 普標語 ‧ 巴哈语 ‧ 拉哈语) ‧ 仡隆語 ‧ 木佬语 ‧ 羿语 ‧ 土蠻語
拉珈语支
拉珈语
侗水语支
侗语 ‧ 標話 ‧ 水语(水语 ‧ 莫语 ) ‧ 仫佬语 ‧ 毛南语 ‧ 佯僙語 ‧ 錦語 ‧ 茶洞语 ‧ 草苗语 ‧ 那溪瑶话
壮泰语支
壮语(布依语 ‧ 岱依语 ‧ 侬语 ‧ 臨高語 ‧ 文麻壯語 ‧ 德靖壯語 ‧ 邱北壮语 ‧ 民讲) ‧ 泰语(傣那 ‧ 傣仂 ‧ 红金 ‧ 傣端 ‧ 掸语 ‧ 八甲语 ‧ 傣黯語 ‧ 傣雅语 )
黎語支
黎语(黎语 ‧ 加茂语) ‧
归类未定
古越语 ‧ 闽越语
祖语
原始仡央语 ‧ 原始侗水语 ‧ 原始黎语 ‧ 原始壮泰语
阿尔泰语系[不被广泛承认 1]
突厥语族
维吾尔-乌孜别克语(维吾尔语(中心方言 ‧ 和田方言 ‧ 罗布方言) ‧ 乌孜别克语) ‧ 艾努语 ‧ 西部裕固语 ‧ 哈萨克语 ‧ 柯尔克孜语 ‧ 塔塔尔语 ‧ 撒拉语 ‧ 伊犁土尔克语 ‧ 图瓦语 ‧ 雅库特语 ‧ 哈卡斯语 ‧ 察合台語 ‧ 回鹘语 ‧ 回紇語 ‧ 沙陀语 ‧ 原始突厥语
蒙古语族
蒙古语(中 ‧ 西 ‧ 北 ‧ 东)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土族语 ‧ 东乡语 ‧ 康家语 ‧ 保安语 ‧ 汗尼干语 ‧ Erdos Mongolian ‧ Torgut Oirat ‧ 契丹语 ‧ 鲜卑语 ‧ 室韦语 ‧ 乌桓语 ‧ 吐谷渾語 ‧ 原始蒙古语
满-通古斯语族
鄂温克语群(鄂温克语 ‧ 鄂伦春语) ‧ 赫哲语 ‧ 满语(锡伯语 ‧ 满语 ) ‧ 肃慎语 ‧ 挹娄语 ‧ 靺鞨语 ‧ 勿吉语 ‧ 女真語
朝鲜语系
中國朝鮮語(朝鮮语) ‧ 高句丽语 ‧ 沃沮扶余语 ‧ 东濊扶余语
南島語系
南亚语系
安南-芒语族
京語(越南语)
孟-高棉语族
德昂语 ‧ 莽语 ‧ 俫语 ‧ 克蔑语 ‧ 布赓语 ‧ 昆格语 ‧ 布芒语 ‧ 佤語 ‧ 布朗语 ‧ 克木语 ‧ 布兴语 ‧ 乌语 ‧ 宽语 ‧ 日昂语 ‧ Muak Sa-aak language ‧ Va language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 于阗语 ‧ 粟特语 ‧ 回回语 (波斯语) ‧ 花剌子模语 ‧ 蓝帽回回语
吐火罗语族
吐火罗语
混合語言
誒話 ‧ 五屯话 ‧ 唐汪话 ‧ 倒话 ‧ 酸汤话 ‧ 貓家話 ‧ 富馬話 ‧ 托茂語 ‧ 伶話 ‧ 酉水话 ‧ 河州话 ‧ 廓克蒙查克语 ‧ 澳門土生葡語 ‧ 洋泾浜英语 ‧ 中俄混合语 ‧ 协和语
語系不明
匈奴語 ‧ 東夷語 ‧ 羯語 ‧ 渤海语 ‧ 蠕蠕语
辅助语言
手語
手語
中國手語(北方手语 ‧ 南方手语) ‧ 香港手语 ‧ 藏语手语(?)
手指字母
汉语手指字母 ‧ 维吾尔语手指语 ‧ 朝鲜语手指语 ‧ 藏文手指字母
盲文
现行盲文 ‧ 汉语双拼盲文 ‧ 粵語點字 ‧ 藏语盲文
註:
死语 (
中国大陸境内死亡语言 )
‧ 极危语言 (
中国大陸境内极危语言 )
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 台灣語言保護
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
^ 此语系已不再被学术界广泛承认。
闽语
沿海閩語
闽东语
侯官片(南片)
福州话 · 闽侯话 · 连江话 · 福清话 · 长乐话 · 古田话 · 平潭话 · 羅源话 · 永泰话 · 尤溪话 · 寧德话 · 衛里話 · 馬祖話
福宁片(北片)
霞浦话 · 福安话 · 柘荣话 · 福鼎话 · 寿宁话 · 周宁话
蛮讲1
泰顺蛮讲 · 苍南蛮话
闽南语
詳見此
泉漳片 ·
潮汕片 · 大田片2 · 浙南片 · 中山片 · 其他
闽南语
泉漳片
廈門話
臺灣話
泉州話(同安话、南安话、晋江话、安溪话、惠安話)
漳州话
龙岩话(漳平話)
頭北話(下路話)
海陆丰话(海丰话、陸丰话)
東南亞
咱人话
北马福建话(棉蘭福建話、槟城福建话)
南馬福建話(新加坡福建話、廖内福建话)
東馬福建話(砂拉越福建話)
潮汕片
潮州话
汕头话
揭阳话
普寧話
澄海话
潮陽話
南澳话
饒平話
惠來話
東南亞
大田片
浙南片
中山片
隆都話
東鄉村话(得都話、南蓢話、淇澳話)
三乡话
拱北話
未分片
混合語言
莆仙語
莆田話 · 仙遊話 · 烏坵話
瓊雷話4
海南话5
府城片
海口话 · 定安话 · 澄迈话 · 屯昌话
文昌片
文昌话 · 琼海话
万宁片
万宁话 · 陵水话
崖县片
崖县话
昌感片
昌江话
雷州话5
雷城话 · 徐聞話 · 遂溪話 · 電白黎話 · 電白海話
沿山閩語
闽北语
建瓯话 · 建阳话 · 崇安话(武夷山话) · 松溪话 · 政和话
邵将语3
邵武话 · 将乐话 · 光泽话 · 順昌話
闽中语
三明话(三元话) · 沙县话 · 永安话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語素文字
方言字 · 台閩字(推薦用字 · 列表)
表音文字
閩南語白話字 · 潮語白話字 · 海南話白話字 · 福州話平話字 · 福安話羅馬字 · 興化語平話字 · 建寧府土腔羅馬字 ·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 · 臺語通用拼音 · 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 潮州話拼音方案 · 海南话拼音方案 · 福州话拼音方案 · 建瓯话拼音方案
混用表記
漢羅台文
語言研究
相關語言
閩越語 · 原始閩語 · 沿海閩語 · 沿山閩語
音韻書籍
戚林八音 · 安腔八音 · 七音字彙 · 八音定訣 · 拍掌知音 · 渡江書十五音 · 彙音妙悟 · 增補彙音 · 潮聲十五音 · 击木知音 · 潮語十五音 · 建州八音
註1 :蛮讲的归属存在争议,也有学者将它们列为闽语的直系分支。註2 :大田片的歸屬尚存爭議,也有學者認為其只是泉漳片下的方言。註3 :邵将语曾被列为闽北语或赣语的分支,今被列为闽语的直系分支。註4 :海南话、雷州话原先分别为闽南语琼文片和雷州片,今皆被劃出,另列為閩語直屬的瓊雷話。註5 :海南话、雷州话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皆直屬於閩語,但也有學者認為兩者關係密切而合為瓊雷話。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