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Joachim von Ribbentrop

Bundesarchiv Bild 183-H04810, Joachim von Ribbentrop.jpg


德国外交部长

任期
1938年2月4日-1945年4月30日
元首
阿道夫·希特勒
前任
康斯坦丁·冯·纽赖特
继任
阿图尔·赛斯-英夸特
德国驻英國大使英语Embassy of Germany, London

任期
1936年-1938年
指定
阿道夫·希特勒
前任
利奥波德·冯·赫施英语Leopold von Hoesch
继任
赫伯特·冯·德克森英语Herbert von Dirksen
个人资料
出生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Ribbentrop

(1893-04-30)1893年4月30日
 德意志帝国韦塞尔
逝世
1946年10月16日(1946-10-16)(53歲)
德国纽伦堡
政党
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配偶
安娜·伊丽莎白·亨克尔(1920年成婚)
儿女
5名子女
专业
商人、外交官
宗教信仰
新教
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
 德意志帝国
服役
德国陆军
部队
第12骠骑兵团
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德語: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1893年4月30日-1946年10月16日)。纳粹德国外交部长。德國二戰投降後被英军拘捕。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絞刑,15天后受刑而死。




目录






  • 1 生平


    • 1.1 早年


    • 1.2 家庭


    • 1.3 早期政治生涯


    • 1.4 外交官生涯




  • 2 参考文献


  • 3 外部链接





生平



早年


里賓特洛甫出生於德意志帝國萊茵州的韋塞爾,父親理查德·烏利希·弗里德里希·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Richard Ulrich Friedrich Joachim Ribbentrop)是一名軍官,而母親則是约翰娜·索菲·赫特維(Johanne Sophie Hertwig)[1]。里賓特洛甫小時候一直接受非正規的教育,直到他十多歲後才到德國與瑞士的私立學校唸書[2]。里賓特洛甫的父親於1908年從軍中撤職,原因是他曾發表德皇威廉二世是同性戀的詆毀言論,里賓特洛甫家中也因此缺乏了經濟來源。里賓特洛甫藉由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法語,先後在法國格勒諾布爾和英國倫敦住過一段時間,接著在1910年前往加拿大[3],他先在蒙特婁史丹利街的莫爾森銀行(Molson)工作,接著換到重建魁北克大橋的一家工程公司,之後又換到曾修路連接蒙克顿和温尼伯的加拿大國家大陸鐵路公司,還曾在紐約與波士頓當過記者。之後里賓特洛甫雖然曾因結核而返德休養,但後又回到加拿大,於渥太華經營一個小公司,進口德國酒與香檳來銷售[4]。1914年2月,里賓特洛甫參加舉辦於波士頓的埃利斯紀念盃比賽,與渥太華著名的明托溜冰隊競爭[4][5]。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里賓特洛甫離開加拿大返回德國參戰[6],留下了他罹患肺結核的弟弟歐塔·里賓特洛甫於加拿大,之後遭英國拘捕(1918年去世)。1914年8月15日經由霍博肯開往鹿特丹的荷蘭-美國船波茨坦號[6]回到歐洲,到了1914年秋天,他終於回到祖國,並加入第125輕騎兵團[7]。里賓特洛甫後晉升為中尉,並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起初他服役於東線,後到西線作戰。1918年,里賓特洛甫以參謀身分派駐奧斯曼帝國的君士坦丁堡[8]。里賓特洛甫於一戰外駐土耳其期間,與另一位軍官弗朗茨·馮·帕彭成為好友[9]與認識了汉斯·冯·塞克特將軍。德國戰敗後,作為塞克特將軍的副官參加巴黎和会,對於當時德國簽下凡尔赛条约的屈辱場景,印象非常深刻。



家庭


1919年,里賓特洛甫與安娜·伊麗莎白·亨克爾(Anna Elisabeth Henkell)相識,朋友都稱她為安莉絲(Annelies)[10]。安娜是德國香檳製造廠老闆奧托·亨克爾(Otto Henkell)的千金,里賓特洛甫於1920年7月5日與她在威斯巴登結婚,並開始在歐洲銷售他們酒廠的產品[11]。1921年至1940年期間,安娜共生下了5個孩子:




  • 魯道夫(Rudolf von Ribbentrop,生於1921年5月11日的威斯巴登),1960年與伊爾莎(Ilse-Marie Freiin von Münchhausen,1914-2010)結婚。


  • 貝特尼亞(Bettina von Ribbentrop,生於1922年7月20日的柏林)


  • 烏蘇拉(Ursula von Ribbentrop,生於1932年12月29日的柏林)


  • 阿道夫(Adolf von Ribbentrop,生於1935年9月2日的柏林),育有:

    • 約阿希姆(Joachim von Ribbentrop,生於1963年7月5日)

    • 多明尼克(Dominik von Ribbentrop,生於1965年9月25日)

    • 魯道夫(Rudolf von Ribbentrop,生於1989年6月5日的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von Ribbentrop ,生於1990年6月28日的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貝索特·亨克爾(Barthold Henkell von Ribbentrop,生於1940年12月19日的柏林),育有:
    • Sebastian von Ribbentrop(生於1971年2月3日)



安娜·伊麗莎白·亨克爾被認為是一個傲慢、控制欲強的一個女性,並常挨批為麦克白夫人一般主宰自己丈夫的女人[11]。里賓特洛甫之後說服丈夫受封為貴族的姨媽,在他姓中加上了貴族姓「馮」,然而里賓特洛甫從未受到貴族接納,也沒有受到過承認。在威瑪共和國的大部分時間裡,里賓特洛甫對政治不怎麼關心,也沒有反猶情節[12]。里賓特洛甫作為他岳父香檳公司的助手處理了許多業務,並和猶太銀行家經常有往來,他成立一個進口公司的資金就是向猶太人貸款[13]



早期政治生涯


1928年,里賓特洛甫經人介紹給希特勒,希特勒記述他為「能以別人買法國香檳的價格買下德國香檳的男人」,以及為一個能與外國聯繫的商人[13],之後里賓特洛甫在妻子的催促下於1932年5月1日加入了納粹黨[14]。1933年1月,弗朗茨·馮·帕彭與奧斯卡·馮·興登堡 (興登堡總統之子)一些朋友與希特勒協商,取代掉總理库尔特·冯·施莱谢尔[15]


這場會談的結果是使得希特勒於1933年1月30日透過任命成為總理,而提供自家作為秘密會談場所、納粹黨黨員和身為帕彭好友的里賓特洛甫就因此受到希特勒的愛戴。因為里賓特洛甫是納粹黨的一名新黨員,並不受到黨內老成員的歡迎,戈培爾還在日記中將他寫為:「馮·里賓特洛甫的名字是買來的,錢是藉由婚姻娶來的、仕途則是騙來的[16]」為了彌補在黨中影響力不足的問題,里賓特洛甫開始將納粹主義也逐漸融入他的生活中,高調的提倡反猶主義[17],成為一名狂熱的納粹份子。他之後部份憑藉著對於德國外國家的知識而成為希特勒的外交顧問,但大部分是因為對希特勒的諂媚與奉承之詞才有此地位[18]。專職的外交部人員會將國外實際情況告訴希特勒,而里賓特洛甫則總是告訴希特勒所想聽到的[19]。特別是里賓特洛甫會紀錄下希特勒對一些事物的想法與觀點,再提出與其相似的發言,藉此使希特勒認為自己是一名忠於國家社會主義的外交官[20]。里賓特洛甫也發現希特勒常以極端、偏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也因此常將自己的意見轉為此方向。


里賓特洛甫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之一,他的情緒很大一部份取於希特勒的好惡[21]。1933年,里賓特洛甫獲得黨衛隊上校的頭銜,一時間裡他還與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友好,但最後彼此還是成為了敵人,主要是因為對於黨衛隊堅持自己的外交獨立性,而非倚靠里賓特洛甫[22]



外交官生涯


1933年11月,里賓特洛甫開始進行他的外交生涯,他以一個非官方的外交官身份拜訪了倫敦,與拉姆齊·麥克唐納首相和約翰·西蒙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會面[23],但這場會談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內容[24]。里賓特洛甫在取得外交辦公室的職位之前,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攻擊現任外交部長康斯坦丁·馮·紐賴特上[25],積極爭取該職位。起初紐賴特對里賓特洛甫這位對手保持輕視的態度,認為他這種連寫德文都會用字粗俗且文法出錯的人,更不用說英文和法文了,對里賓特洛甫的競爭與攻擊不怎麼擔心[26]


當中國抗日戰爭正式打響,與日本友好的納粹德國起初還在觀望,但在里賓特洛甫主導的外交部隨即下令駐華的德國僑民和武官撤出,進而導致日軍變本加厲的侵華。隨後更將預定出售給中國的武器彈藥直接取消訂單,讓蔣中正、李宗仁等人驚愕,德制師和中央軍因此無法得到充分的彈藥對抗日本。之後中國對抗日本的武器只能向蘇聯和法國訂製,然而隨著納粹建立維琪法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瓜分波蘭,最後只剩下美國提供援助協同作戰,苦撐到美軍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和加拿大才提供部分的武器援助國府軍,直到日本投降。因此,國民黨要員如蔣介石等人痛恨里賓特洛甫,在《蔣介石日記》上對此的記載的文字甚是憤恨。




里賓特洛甫受處絞刑後的屍體



参考文献





  1. ^ Bloch, Ribbentrop,第1頁至第2頁


  2. ^ Bloch, Ribbentrop,第3頁至第4頁


  3. ^ Bloch, Ribbentrop,第6頁


  4. ^ 4.04.1 Bloch, Ribbentrop,第7頁


  5. ^ Lawson, Robert, "Ribbentrop in Canada 1910 to 1914: A Not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第29期,發行於:2007年12月4日,第821頁至第832頁


  6. ^ 6.06.1 Bloch, Ribbentrop,第8頁


  7. ^ Current Biography 1941,第707頁至第709頁


  8. ^ Bloch, Ribbentrop,第8頁至第9頁


  9. ^ Bloch, Ribbentrop,第9頁


  10. ^ Bloch, Ribbentrop,第12頁


  11. ^ 11.011.1 Bloch, Ribbentrop,第12頁至第13頁


  12. ^ Bloch, Ribbentrop,第16頁和第20至第21頁


  13. ^ 13.013.1 Current Biography 1941,第708頁


  14. ^ Bloch, Ribbentrop,第26頁


  15. ^ 1月22日,奧托·邁斯納和興登堡於里賓特洛甫家中會見希特勒、戈林和威廉·弗利克。經過短暫的閒聊後,希特勒請小興登堡在一間私室里交談,並在那裡講了超過1小時。
    經過這次會談後,小興登堡改變了原有的想法,轉而說服興登堡總統任用希特勒為總理。



  16. ^ Synder, Louis Encyclopedia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McGraw-Hill,1976年出版,第295頁


  17. ^ Bloch, Ribbentrop,第47頁


  18. ^ Craig 1953,第420頁至第421頁


  19. ^ Craig 1953,第420頁至第425頁


  20. ^ Craig 1953,第420頁


  21. ^ Bloch 1992,第51頁至第52頁


  22. ^ Bloch 1992,第83頁、第208頁至第209頁、第215頁、第230頁、第254頁和第365頁至第367頁


  23. ^ Bloch, Ribbentrop,第40頁至第44頁


  24. ^ Bloch, Ribbentrop,第44頁


  25. ^ Michalka 1993,第167頁


  26. ^ Craig 1953,第423頁至第424頁




外部链接




  • 維基共享資源中与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相關的分類


  • 维基语录上有關Joachim von Ribbentrop的引用句







前任:
康斯坦丁·冯·纽赖特

纳粹德国外交部长
繼任:
阿图尔·赛斯-英夸特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