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览馆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北京展览馆

Beijing Exhibition Center (英文)

Beijing Exhibition Center (20180130133602).jpg


曾用名
苏联展览馆
概要
建築風格
新古典主义,苏联式
地點
中国北京
坐标
39°56′26″N 116°20′38″E / 39.940599°N 116.3437621°E / 39.940599; 116.3437621坐标:39°56′26″N 116°20′38″E / 39.940599°N 116.3437621°E / 39.940599; 116.3437621
现居租户
北京展览馆
起造日
1953年10月15日
竣工日
1954年9月10日
託建人
北京市人民政府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
安德列夫俄语Андреев, Виктор Семёнович(俄)、杰斯洛娃(俄)、郭赫曼(俄)、戴念慈、毛梓尧、周永源

北京展览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1954年建成。




目录






  • 1 历史


  • 2 建筑


    • 2.1 北京展览馆展览中心


    • 2.2 北京展览馆剧场


    • 2.3 莫斯科餐厅


    • 2.4 北京展览馆宾馆




  • 3 参考文献


  • 4 外部链接





历史


北京展览馆西邻北京动物园,东为北京地铁西直门站、铁路北京北站。是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1]


该馆是在苏联援助下,于1954年9月10日竣工。该馆的建设历时1年,中国20多个援建省、1万多名工人、6千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参加了该馆的建设。[2]毛泽东亲笔题写了馆名“苏联展览馆”。1958年,根据周恩来的意见,“苏联展览馆”更名为“北京展览馆”。[3]


该馆建成后的第一个展览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时的1954年10月2日举办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展出了苏联带来的11500余件商品。随后,该展览馆相继举办“捷克斯洛伐克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日本商品展览会”。[2]


该馆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如今其内设有四家经营单位:北京展览馆展览中心、北京展览馆剧场、莫斯科餐厅、北京展览馆宾馆。[4]



建筑


该馆为俄国式建筑,造型典雅。该馆中央建筑上方有一高塔,塔尖上有一颗红五角星;两侧是18根高大的雕花立柱组成的弧形柱廊,整体气势厚重磅礴。该馆前面还设有巨大的喷水池。[2]


在1953年至1954年的建设施工中,要将几吨重的红五角星吊上距地面103米的空中,并安放到塔尖上。丰台桥梁厂的老师傅们提议采用滑轮滚杠的土法吊装。苏联专家起初反对,后来同意尝试,最终吊装成功。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尖红星受损,此后重新安装了一颗红星,比原先的轻,为内装128盏灯的不锈钢框架,重750公斤,直径2.5米。[2]



北京展览馆展览中心


北展展览中心隶属于北京展览馆,是“从事组织策划展会及活动、场地销售、运营服务、工程搭建,为展会提供项目全程接待、延伸服务的专业展馆”。[5]


北京展览馆拥有场馆及会议设施。场馆总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馆面积为2.2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为1万平方米,由12个展厅组成。 [6]



北京展览馆剧场




从北展后湖拍摄的北展剧场


北京展览馆剧场(英语:BEIJING EXHIBITION CENTER THEATER)(以下简称“北展剧场”)起初是一个露天剧场,始建于1954年。1959年加顶,改建成室内剧场。剧场的舞台台口宽18米,共有43排2763个座位。该剧场初建时,苏联各个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唱团常在这里演出。[7]


如今,北展剧场依然是北京重要的演出场所之一。直径62米的观演大厅中,设有2700多个观众席,是北京客容量最大的专业演出剧场。北展剧场的舞台面积400多平方米,其中可升降乐池的面积为50平方米;后台设有演员化妆间6间,可以供200多人同时化妆。北展剧场以举办大型芭蕾舞、交响乐、歌剧、舞剧、演唱会和相声为主。[8]



莫斯科餐厅





莫斯科餐厅正门(2015年)


从北京展览馆西侧绕过北展报告厅,便可来到莫斯科餐厅。该餐厅是北京首家对外开放的特级俄式西餐厅,被亲切地俗称为“老莫”。该餐厅设有旋转门、华丽的大吊灯、青绿雕花铜柱、高脚杯,一派富丽堂皇。[2][9]


1954年10月,莫斯科餐厅建成。当时,餐厅门口站有军区部队调来的警卫,厨房请苏联大厨烧制俄罗斯宫廷菜,餐具器皿均为银质,用餐时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莓花儿开》等乐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悲怆》等古典音乐。起初来该餐厅就餐的不是一般人,须凭票进入。1954年10月27日,中央民委在该餐厅宴请前来北京展览馆参观的达赖、班禅及西藏僧俗官员。1957年,朱德到莫斯科餐厅就餐,该餐厅的主厨王兆忠特意为朱德做了两个巨型糖花:一座是克里姆林宫,一座是天安门。[2]


后来,莫斯科餐厅逐步对外开放,出现了针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对外赠券,平民百姓有钱也可去吃。作家吴欢曾经笑着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去一次老莫了不得,恨不得半年都得说道说道!”那时,一级教授季羡林也爱去莫斯科餐厅,后来他对媒体回忆称,当时自己每月工资345元,加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津贴每月100元,共445元,而赴莫斯科餐厅吃一次,大约需要1.5元至2元,汤菜全有,还有黄油面包,以及一杯啤酒。莫斯科餐厅的食客不仅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末代皇帝溥仪、作家章诒和,《鲁迅传》的导演陈鲤庭、演员于蓝等等。[2]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的各军区大院的子弟为莫斯科餐厅起了“老莫”这一绰号。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刘忆苦等等大院子弟在莫斯科餐厅中聚众聊天,在精神空虚的岁月里,这些热血青年在“老莫”回味往昔时光,寻求精神慰藉。[2]


1995年出版的一本画册的序言中,有画家黄永玉写的《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写到1982年黄永玉携妻儿赴莫斯科餐厅吃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两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这是因为张伯驹的妻子潘素生病了,这小方巾包裹的面包是拿回家给潘素吃的。黄永玉评价张伯驹: “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2]



北京展览馆宾馆


北京展览馆宾馆是一家中外合资酒店,位于北京展览馆院内。该酒店1988年开业,2004年重新装修。主楼高7层,客房246间套。[10]



参考文献





  1. ^ 完善布局 助推展览升级,北京商报,2014-01-09[永久失效連結]


  2. ^ 2.02.12.22.32.42.52.62.72.8 西直门:窗口与味蕾,千龙网,2013-10-15


  3. ^ 历史回眸,北京展览馆,于2014-01-09查阅[永久失效連結]


  4. ^ 北京展览馆,北京展览馆,于2014-01-09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1-09.


  5. ^ 中心介绍,北京展览馆,于2014-01-09查阅[永久失效連結]


  6. ^ 全馆展示图,北京展览馆,于2014-01-09查阅[永久失效連結]


  7. ^ 老北京的影剧院,网易,2010-03-07


  8. ^ 北京展览馆剧场,北京展览馆,于2014-01-09查阅[永久失效連結]


  9. ^ 关于我们,莫斯科餐厅,于2014-01-09查阅


  10. ^ 北京展览馆宾馆,阳光旅行网,于2014-01-09查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 北京展览馆官方网站[永久失效連結]

  • 北京莫斯科餐厅官方网站

  • 北京展览馆宾馆官方网站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Daniel Guggenh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