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字





注意:本页面含有Unihan新版用字:「𨋢」。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粵語字

类型
意音文字
语言
粵語、平話
使用时期
公元19世紀中葉到現在
母书写系统

漢字

  • 甲骨文

    • 金文

      • 篆書

        • 隸書
          • 粵語字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粵語字是泛稱用於書寫粵語白話文的漢字,它有很多常用的別稱:粵語用字粵語漢字廣東字廣州話字香港字,台灣字型廠商通常稱之為廣東外字香港外字。這批字主要通用於粵語使用者之間,尤其於港澳地區甚為多見,常用於私人或群體溝通、網絡論壇、香港媒體、書刊雜誌、劇本和一些字幕。不過粵語字仍未有完整及標準的方案,大批學者正在積極研究當中,尤其在正字、本字問題上仍有極多爭議。




目录






  • 1 範例


  • 2 粵語字詞


    • 2.1 古字


    • 2.2 新造字


    • 2.3 借音字


    • 2.4 訓讀字


    • 2.5 地名字




  • 3 通用粵語用字


  • 4 用字爭議


  • 5 參見


  • 6 参考文献


    • 6.1 书目




  • 7 外部链接





範例

























































































































































































粵語字 粵拼 普通話拼音 字義 註釋
keoi5
que 他/她/它 《现代汉语词典》收錄為「渠」之异体字。
m4
wu
ni1/nei1
ne 呢個=此個。香港人多讀作li1/lei1
mou5
mao
嘅/既 ge3
kai
gaa3
(語氣詞)
gam3
gan (副詞)如此、這麼、那樣、那麼、将
gam2
(連詞)如是者、這/那樣的話 被有些人以「咁」代替
zo2
zuo
di1
一些、一點
hai2
xi
hai6
xi 「係」簡體字是「系」,不過簡體粵文也有用「係」。
me1/mat1
mie 乜事=何事,做乜事=做何事
me1
mie 何物、嗎 表示「何物」意思時,其實是「乜嘢」讀快之合音。
je5
ye 物、東西
leng3
liang 美麗、漂亮
bei2
bi 古語。
dei6
等、們 仅在“我等、你等、佢等”的人身代词中使用。說「朋友們」「女士們」等時不用「哋」。
lei4
俗作嚟 有說法指此字即「蒞臨」的「蒞」。
fan3
有指此字的本字為「睏」。
tai2
di 古語。
wan2

go2
例,該人、該處
gui6
古語。
mit1
撕、捏



粵語字詞



古字



古字即是本字、正字,古代漢語經常出現並留存至今,粵語白話文中很常用,但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廢棄或極少用到的漢字,大部分常用辭典都沒有收錄。某些詞語在古代常用,但許多仍以古代讀法或變音存留在粵語中。大部分粵語使用者都只會口講,而不會書寫,有些人即使會,也因其書寫麻煩而改用新造字或借音字。


廢棄原因


  • 朝代更替/遷都(陳第有云:「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

    • 不同朝代,文字會有不同的標準。


    • 秦漢時古文,唐宋的官方語言,元始興起的北方語言。



  • 受外族入侵的影響改變。



新造字


廣東人為書寫粵語而根據漢字六書創製的本土字,這類字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都沒有,為粵語所特有。如「啲」、「哋」、「冇」、「佢」,本字被認為是「的」、「等」、「無」、「渠」。也有為粵語外來詞專門創製的粵字,如粵語表示升降機的詞音譯自英語「lift」,發音為lip1。根據形聲和會意的造字原則,組合「車」「立」,創製了粵字「𨋢」,讀作lip1[1],用於書寫這個外來語,甚至是構詞一例如「𨋢槽」指升降機上下的直立空間。



借音字


借用某個常用的粵語同音字或近音字變讀作為書寫的發音,賦予新的意義,如「黎」和「來」或「蒞」的口語讀音一樣,便借用並以「嚟」代替來。借用字的意思跟原義沒有任何相關性,但現時大多數學者都持謹慎的態度,盡量以意思相似的字來取代。通常借用字不被當作粵語字看待,但日常生活中粵語字用借字比本字的情況要多得多,因本字寫法非常複雜冷僻或已經與現代發音相去甚遠,時常使不了解的讀者難以用粵語閱讀。



訓讀字


借音字是指借音不借義,而訓讀字恰好相反,借義不借音。例如「孖」在《廣韻》中記載的是「子之切,雙生子也。」粵語中有該字,組詞有如「孖仔」等,但讀音卻是maa1[2],不過現時中國大陸以《现代汉语词典》为首的辞书已经收录方言义,标音为「mā」[3][4]



地名字


為廣東及中國部分農村所獨有,如圳、涌、塱、滘、漖。這些字大部分都只作為地名使用,有些時候因無法用電腦表示,而出現改字更名的情況,例如將「塱」寫成「朗」(例如西朗站)、「漖」寫成「教」。為保留地名,民間常用手寫字。



通用粵語用字


廣東出版的《廣州音字典》收錄部分廣州民間使用的粵語字。在香港的書籍報刊上乃至香港電影字幕,粵語字使用十分廣泛,特別香港在1990年代初期,很多的電視廣告和電影都會較常出現粵語字。廣東的《南方都市報》有專門使用簡體粵語字進行編輯出版的版面,廣州市部分報刊也有少量使用摻雜粵語白話文寫的文章。


香港增補字符集對繁體粵字有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收集。



用字爭議


粵語本字是指粵語字原本的古字。正字則是指粵語的正規用字。


學術界在粵語正字問題上頗具爭議,如究竟應該用古字,還是用新造字、借音字,部分粵語詞彙如何書寫。又如,對於同一個詞語,由於習慣不同,常常出現不同的寫法,如「而家」「依家」「宜家」「伊家」其實是同一個粵語詞。有學者提出,在粵語字廣泛使用的背景下,有必要為其制定用字規範[2]。不過這些爭議往往發生在學者之間,民間多數只視自己的習慣而使用。



參見











  • 粵語

  • 漢字

  • 方言字

  • 粵語白話文

  • 粵語正音運動



参考文献





  1. ^ https://zh.wiktionary.org/wiki/䢂 𨋢 - 维基字典


  2. ^ 2.02.1 詹伯慧 甘于恩. 九 广府方言的研究与应用. 《广府方言》.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68-0147-0 (中文(中国大陆)‎). 


  3. ^ 《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商務印書館. 2012年6月. ISBN 9787100084673 (中文(中国大陆)‎). 


  4. ^ “孖”字的基本解释. 汉典 (中文(中国大陆)‎). 




书目



  • 《廣州話正音字典》

  • 《廣州方言字典》

  • 《妙趣廣州話》

  • 《王亭之閒談》

  • 《正字正確》,彭志銘著。

  • 《廣東俗語考》



外部链接



  • Chinese and English phrase book : with the Chinese pronunciation indicated in English 作者: Benoni Lanctot 1867年出版


  •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 Chinese words and phrases 作者: 馬禮遜, 1828年出版

  • 粵語學習網

  • 粵語協會

  •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 普通話粵語在線翻譯

  • 漢字字典

  • 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增補字符集

  • 微軟:香港增補字符集─Windows平台支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Daniel Guggenh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