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
中國地方(日语:中国地方/ちゅうごくちほう Chūgoku chihō */?),又稱為中國地區、或山陰山陽地方(山陰山陽地方/さんいんさんようちほう Sanin sanyō chihō ?),是日本本州島西部的山陽道、山陰道兩個地區的合稱,包含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等5個縣;總面積31,917.37平方公里、人口約771.8萬人。
目录
1 概要
2 與中國的名字爭議
3 地理
3.1 氣候
4 参考文献
5 相關條目
概要
「中国」這個詞語,是由日本平安時代的延喜式所选取採用的。當時日本仿照中国唐朝方法,將日本全國分為五畿七道共六十八国,除了按人口多少分為「大国」、「上国」、「中国」和「下国」四等級外,并以当时的首都京都为中心,依照驛站和京畿的遠近,分類為「近国」、「中国」和「遠国」。這種分類,於康保四年(西元967年)正式實行,在大約從10世紀開始普遍使用。當時除了畿內五国,其他七道內諸国也有分近国、中国和遠国,特別將「中国地方」指為山陽山陰兩道[1]。
將山陽道和山陰道等地方合稱為「中国」,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應該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太平記》。書中記載足利直冬初時被委任為長門探題,後來也管治著山陽道的周防、安芸、備後、備中及山陰道的出雲、伯者、因幡等国,故後來稱足利直冬為「中国探題」[2]。所以相信最遲在室町幕府之後,就以「中国地方」來統稱以上諸國。
此外,在描寫日本古代神話與天皇家系的《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將出雲國地區稱作葦原中國,簡稱中津國、中國,也有可能是該詞的語源之一。
留意古代日本的山陽道包括播磨、美作、備前、備中、備後(三備)、安藝、周防和長門,山陰道包括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隱岐,共十六國。 但「中国地方」並不包括了整個山陽和山陰道,其中備前、美作、播磨、但馬、丹後、丹波等地方(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京都府和兵庫縣)並不算是「中国地方」。
中國地方於日本歷史的中古時期,因戰亂較少,而成為當時日本除了京都之外,对中国唐朝文化及藝術、模仿与發展,風氣最盛的地區。
與中國的名字爭議
根據考證,日本古籍中曾重複出現「日本與中国」的記載,並將日本與中國並列成相對[3]。此外,明朝政府于日本官方文件中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中有:“朕本中國之舊家,耻前王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明朝萬曆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稱:“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直到江戸時代中国一詞在日本仍是一字多用,需要根據文章做判斷。 除了中国稱呼外還混用大陸中国或以歴代王朝的国號來稱呼中原。
據日本方面的說法,指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日本對中國的歷代政權稱呼是依朝代名命名,直至中華民國的出現才開始固定「中國」的官方使用;而在此之前的日本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來稱呼本州西端了。因為中華民國的出現,使日語中的「中国」一詞的寫法和讀法也可同時表示鄰國的中国大陸。
古代佛教徒稱中國為「支那」[4][5][6]。使用這個词汇稱呼中國的習慣於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7][8],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國的普遍非正式稱呼。明治維新之後,中國留日的知識份子、革命黨喜愛使用「支那」這個古典名詞,並且形成一種風氣。在清朝滅亡後,日本公文書中時常使用這個“支那”名詞稱呼中國。
隨著戰爭,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愈來愈反感,「支那」一詞也逐漸變調。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1945年)日本將“支那”一词视为歧視語,禁止在大众传媒使用,日本公众才開始接受「中國」一詞也可等於「中國大陸」,而且隨著有更多日本人到中國旅遊工作,「中國」一詞幾乎完全取代中國地方,演變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為表兩個「中國」的区别,發生誤解時會特別以「中國地方」一詞加註更正以明區分,有時也以較無歧義的「山陰山陽地方」來稱呼。
地理
中國山地是中國地方的脊梁山脈,該山脈從山口縣東部通過島根縣南部與廣島縣北部後,一直延伸到鳥取縣南部、岡山縣北部一帶。山脈的最高峰是鳥取縣的大山,標高1729m。
造山古墳
山陽新幹線
津山市
吳市海軍基地
廣島
相生橋
岡南工業區
福山市
氣候
氣候上,山陰和山陽有相當大的差異。山陰是日本海側氣候,冬季多雪。鳥取縣全域、島根縣內陸部、岡山縣北部之一部、廣島縣北部之一部是豪雪地帶。一方面,山陽是瀨戶內海式氣候,終年少雨。
山:大山、三瓶山、蒜山
川:江之川、日野川、千代川(流入日本海)、太田川、旭川、高梁川、吉井川、芦田川、沼田川(流入瀨戶內海)
平原:出雲平原、岡山平原
盆地:津山盆地、三次盆地
砂丘:鳥取砂丘
参考文献
^ 延喜式(二十二民部的那部份)
^ http://j-texts.com/taihei/tk011.html
^ 間宮林蔵述村上貞助編『東韃紀行国立公文書館デシタルアーカイブ 東韃地方紀行 中巻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2-11.
^ 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卷2:「支那國,或云真那,或云震旦,亦云摩訶支那,皆梵語輕重也。舊翻為漢國,或云即大唐國,也或翻大夏國,又云思惟國:謂此國人多有智略能思惟故,皆義翻也。」
^ 《南海寄歸內法傳》:「且如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
^ 如《朝鮮佛教一覽表》頁4:「通度寺,慶尚南道梁山郡北(鮮里)靈鷲山東,……新羅蘇判茂林公子金善宗出家,……新羅善德王仁平三年丙申,西入支那。同十二年癸卯,東還。……創寺。」
^ 空海《性靈集》:「摩竭鷲峰釋迦居、支那台岳曼殊廬」。
^ 《元亨釋書》卷6〈唐國義空傳〉:「萼再入支那」
相關條目
- 中國、四國地方
- 瀨戶內地方
- 瀨戶內工業地域
- 西國
- 陰陽連絡路線
|
|
坐标:35°03′N 134°04′E / 35.050°N 134.067°E / 35.050; 134.067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