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

马家窑文化

年代: 公元前3300年至前2100年

发现地点: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

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出土文物:甑、灶、鼎、盆、罐

、瓮等日用陶器



文化特点

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
生产工具: 石斧、石铲、磨盘

社会结构: 父系氏族社会


分期
馬家窯类型→石嶺下类型→半山类型→馬廠类型

文化源头:仰韶文化

继任文化:龙山文化

分布图

Majiayao map.svg

分布:黃土高原西部、湟水流域


马家窑文化,为约公元前3300到公元前2100间存在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彩陶新石器时代文化,源出自仰韶文化,与西北的齐家文化一样出土过早期的青铜器物。马家窑文化到底属不属于青铜文化仍有争议,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中曾出土过“青铜刀”,年代在公元前2900到公元前2740,[1]为中国最早的青铜物品,但也有学者认为该青铜不是人工冶铜器物,相当于晚商时期的非工人冶铁的陨铁。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目录






  • 1 发现过程


  • 2 文化源流及分型


  • 3 生產


  • 4 參考





发现过程





安特生


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於1921年至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發掘該遺址,故名。[2]



文化源流及分型




马家窑“青铜刀”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


有马家窑、石嶺下、半山、马厂等类型。根据三种类型文化分布的地层关系和碳14测定的数据确定,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300年至4850年之间,石嶺下类型产生于距今4850年至4650年之间,半山类型产生于距今4650年至4350年之间,马厂类型产生于距今4350年至4050年之间。



生產


马家窑文化因位于黄河流域,拥有第四纪形成的黄厚土地。当地有大河冲积平原、河水冲刷形成的台地、丘陵岗地,地势开阔,土质肥沃,气候温暖,适合农业耕作。因此,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农业发展较快。就目前考古发现情况来看,当时的居民种植粟和黍,主要以经营原始的旱作农业为主,同时大量使用石制、骨制、陶制和木制的农业工具[3]


馬家窯陶器以彩陶為主,而且無論數量還是精緻程度都堪稱新石器時代文化之冠,經典型的馬家窯陶器包括細陶土製成的罐與碗,底色為黃色或紅色,上有亮黑色的裝飾。其裝飾圖形的特色為彎曲漩渦線條,中心點綴圓點,另外也有波浪形線條或平形交叉的線條設計,在罐或甕上尤其常見。其他裝飾還包括「之字形」粗線條、青蛙、鳥類、舞蹈人物等設計。其中尤以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發現的舞蹈紋彩陶盆最為有名。


已出現骨飾、石器、骨器,以及玩具如陶製波浪鼓等。此時期的青銅製作品規模有限,對當時經濟方面無甚影響。[4]


屬於马家窑類型的甘肅省臨夏市東鄉林家遗址曾出土一件使用陶范铸造的青铜小刀,这件青铜刀可能是中国地区最早的青铜器。另外在屬於馬廠類型的蔣家坪遺址亦曾發現一把已經殘缺的銅刀。[5]




參考





  1. ^ Yunxiang, Bai, A Discussion on Early Metals and the Origins of Bronze Casting in China, Chinese Archaeology, 2003年, volume 3, issue 1, pg. 157-165.


  2. ^ Li Liu; Xingcan Chen. 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 the Late Paleolithic to the Early Bronze 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04-30: 232. ISBN 978-0-521-64310-8. 


  3. ^ 马家窑文化蕴含丰富史前信息


  4.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馬家窯文化[永久失效連結]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


  5. ^ 许倬云.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 40. ISBN 7-5321-3022-3.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