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優生




種族優生(Racial hygiene),是一種由政府挑選出公認最強健、聰明和有道德的人來培育下一代的制度,與公共衛生和優生學有密切關聯。過去為達成目的曾用的手段包括放逐、隔離、強制絕育,或甚至滅絕各種不同的精神障礙、人種、身體殘疾、犯罪記錄和宗教信仰的人或團體。


利用社會措施來嘗試保留或加強某些生物特性的想法,最初是由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在1869年提出,不久後這被稱為優生學。20世紀初,認為人類遺傳因子必須受到管制,或許用強制性的方法,的想法開始盛行,並受到許多主流政治和科學人士的支持,包括溫斯頓·邱吉爾、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和瑪麗·斯托普斯英语Marie Stopes等。[來源請求]


種族優生一詞最初是由德國優生學家阿爾非德·普洛茲(Alfred Ploetz)在1895年提出,此概念原是關於德國出生率低落,和公共機構精神病和殘障人士的增加(以及花費),之後「猶太問題」和「去北歐化」變成此概念在德國的主流,並從1920年代持續到二戰。


種族優生其中一個容易讓人產生困惑的地方是,「種族」可能是指「人類種族」、「德國種族」和「亞利安種族」,三者意思相當不同,在優生學家恩斯特·魯丁(Ernst Rüdin)的背書下,納粹採用的是後者的概念,這是後來納粹種族屠殺的主要依據,也因此批評者將之稱為「科學的種族歧視」(scientific racism)。


種族優生是納粹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他們統治期間,這個領域變成德國醫療界的首要哲學,納粹在一体化期間(Gleichschaltung)將之法律化和制度化,使醫療專業變成由納粹指派領導的僵硬階級組織。


種族優生者是大屠殺,清洗歐洲猶太人、共產黨員、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政治異議者、智障和精障者的關鍵角色。戰後,這些行為普遍被痛斥為殘酷、暴虐,且其背後的種族優越理念是非科學和偽科學。



參考文獻



  • Paul, Diane B. Controlling Human Heredity, 1865 to the Present.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5.

  • Proctor, Robert. Racial Hygiene: Medicine Under the Nazi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