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贝柳斯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西貝流士 | |
---|---|
![]() | |
原文名 | 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 Jean Sibelius |
出生 | 1865年12月8日 ![]() |
逝世 | 1957年9月20日(1957-09-20)(91歲) ![]() |
国籍 | ![]() |
知名作品 | 七部交響曲,交響詩《芬蘭頌》《傳奇》《波赫约拉的女儿》《大洋之女神》《夜騎與日出》《塔皮奧拉》,管絃樂《卡累利亞組曲》《列敏凱寧傳奇曲四首》(包括《圖奧內拉的天鵝》)《悲傷圓舞曲》(出自戲劇配樂《庫奧萊瑪》),小提琴協奏曲,戲劇配樂《暴風雨》 |
所属时期/乐派 |
浪漫主義,20世紀 |
擅长类型 | 交響曲,交響詩,戲劇配樂,藝術歌曲 |
学生/受影响人物
|
尚·西貝流士(瑞典語: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出生名約翰·尤利葉斯·克里斯蒂安·西貝流士(瑞典語: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芬蘭作曲家,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
目录
1 生平
2 著名作品
3 音樂
4 評價
5 軼事
6 參見
7 注釋
8 外部連結
生平
西貝流士出生在芬蘭海門林納,父親為一名醫生,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長年照顧飢荒災民而惹上傷寒而過世,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1]。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2]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3],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韋格流士學習作曲;華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和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34歲(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46歲(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術。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著名作品
- 《芬蘭頌》—西貝流士的代表作;
- 7首交響曲,其中第2號交響曲 (西貝流士)為最常演奏;
- 《小提琴協奏曲 (西貝流士)》,唯一的協奏曲,但亦是一首非常熱門的音樂會曲目;
- 《卡累利亞組曲》;
- 《藍敏凱寧組曲》,當中的《圖奧內拉的天鵝》以英國管作為獨奏樂器而經常被單獨演奏;
- 《憂鬱圓舞曲》,選自劇樂《庫歐雷馬》,與《圖奧內拉的天鵝》一樣,常被單獨演奏;
- 《波赫约拉的女儿》;
- 《塔皮奧拉》,西貝流士封筆的最後主要作品。
音樂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水準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評價
西貝流士的音樂對英國和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流士的創作風格。另外,荀貝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但是,隨著浪漫主義的退潮,對西貝流士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
軼事
一款著名的作曲軟件“Sibelius”以西貝流士的姓氏命名。
參見
-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西貝流士紀念碑
- 西貝流士音樂廳
注釋
^ 西貝流士童年時代
^ 西貝流士生平介紹(1)
^ 西貝流士生平介紹(2)
外部連結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让·西贝柳斯 |
- 聆聽西貝流士的音樂片段
西貝流士的免费乐谱,由国际乐谱典藏计划提供 (英文)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