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

第124代天皇

在位期間: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62年13天)
1928年(昭和3年)11月10日於京都御所進行加冕禮, 1928年(昭和3年)11月14日-15日進行登基大典

前任:嘉仁(大正天皇)

繼任:明仁(今上天皇)

Emperor Showa.jpg
昭和天皇於1928年的登基大典

時代

昭和時代

年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首都

東京

皇居

皇居


裕仁
(1901年(明治34年)5月5日命名)

幼称
迪宮

別名
攝政宮、昭和帝


若竹

出生
1901年4月29日(明治三十四年3月11日)

出生場所

 大日本帝国東京府東京市赤坂區青山御所(現:東京都赤坂青山御所日语東宮御所

逝世
1989年1月7日(1989-01-07)(87歲)
 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区吹上御苑日语吹上御苑吹上御所日语吹上御所

諡號
昭和天皇

陵墓

武藏野陵

父親

大正天皇 嘉仁

母親

貞明皇后 九條節子

皇后

香淳皇后(1924年結婚;2000年逝世)

皇子

今上天皇明仁
義宮正仁親王

皇女

照宮成子内親王
久宮祐子内親王
孝宮和子内親王
順宮厚子内親王
清宮貴子内親王

簽名

昭和天皇的親署(簽名)

昭和天皇(日语:昭和天皇しょうわてんのうせうわてんわう Shōwa Tennō */?;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名裕仁裕仁ひろひと Hirohito ?),為現任天皇明仁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被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明,協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並親自宣讀和錄音,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之一。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去世于東京吹上御所,享壽87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完結。




目录






  • 1 生平


    • 1.1 早年


    • 1.2 皇太子時期


      • 1.2.1 東宮禦學問所


      • 1.2.2 遊歷歐洲


      • 1.2.3 東宮行啟


      • 1.2.4 裕仁大婚




    • 1.3 早期统治


    •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统治


    • 1.5 戰後的昭和天皇


    • 1.6 逝世




  • 2 家庭


  • 3 昭和天皇与靖国神社


  • 4 战争责任


    • 4.1 軍國主義的後遺症


    • 4.2 二战后日本国内对天皇战争责任的反思


    • 4.3 不負戰爭責任的說法


    • 4.4 英國大使的回憶


    • 4.5 天皇日記副本對外公開




  • 5 评价


  • 6 年表


  • 7 参考资料


    • 7.1 書籍文獻







生平



早年




1902年手举旭日旗的迪宫裕仁亲王


昭和天皇在1901年4月29日(明治三十四年3月11日)生於東京赤坂區青山御所,父親是皇太子嘉仁親王(後來成為大正天皇),母親是皇太子妃九條節子(後來成為貞明皇后),祖父是當時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對於這個小孫子寵愛有加,當日命令宮內的御用文人為皇孫取名裕仁與號迪宮。


作為一個充斥軍國主義思想國家的准皇儲,裕仁從小就被有意識地培養尚武的性格。其剛剛出生70天,就被寄養在海軍中將川村純義的家裡長達4年。裕仁的父親嘉仁親王從小多病,心身發育不佳,終生為病痛所困,裕仁幼時也似乎繼承了其父的遺傳缺點。[1]


1908年,裕仁6歲進入了“皇室”學習院的時候,被發現其右手的手指活動不便,因此被迫被放棄美術和音樂兩門課程,此外,裕仁也有先天近視。“皇室”學習院院長是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中的乃木希典陸軍大將,乃木希典的大兒子乃木勝典、二兒子乃木保典都在日俄戰爭中戰死,1907年,乃木希典因戰功而昇為伯爵。天皇親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將裕仁培養為“質實剛健”之輩。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種下了崇尚武力的想法,而且自己也對乃木極為尊敬,稱他為“院長閣下”。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裕仁開始擺脫了給人的“病弱”印象而開始向他的祖父看齊。



皇太子時期




1919年(大正8年)4月,裕仁親王


1912年7月30日(明治45年),明治天皇崩御,嘉仁親王繼位成為了大正天皇,12 歲的裕仁成為了皇太子。在明治正式大葬的前兩天,乃木希典突然拜見昭和,將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實》和三宅觀瀾的《中興鑑言》贈予時為陸海軍少尉的裕仁。兩日後,乃木與妻子一起於赤坂的家中為了明治天皇而自裁殉死,這個事件給年幼的裕仁造成了極大的刺激,祖父的去世和“嚴師”的自裁,使其變得極為自閉孤寂,往往捨棄左右隨從,而開始漸漸對無言的生物學起了興趣。當其去世的時候,在宮內的“生物學御研究所”裡,還保存著裕仁青少年採集的5大箱各式各樣的標本。



東宮禦學問所


1914年(大正三年),裕仁從學習院初等科畢業,前往“東宮禦學問所”繼續學習7年,“東宮禦學問所”的總裁是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而東鄉平八郎的軍國主義路線較乃木希典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此,裕仁又走回了軍國主義的路線。



遊歷歐洲


1918年(大正七年), 17歲的裕仁步入了青年期, 久彌宮良子被內定為太子妃。1921年,剛滿20歲的裕仁前往歐洲,展開長達半年的旅行訪問,主要是訪問英、法、比、荷、義5國。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號”軍艦出發,途經香港、新加坡、可倫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達英國樸利茅斯港。此時的歐洲,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百廢待興,裕仁選擇君主立憲的老前輩英國為首個訪問地,英王喬治五世親自前往倫敦火車站迎接。日後裕仁曾經回憶,“當時英國王室中,大都與我同輩,處生其中,簡直令我有‘第二家庭’的感覺。特別是英王喬治五世,親自與我長談,指點有關君主立憲之下的君主概念。”


在巴黎的時候,裕仁鬧了一個笑話,當時他穿著便服獨自搭乘巴黎地鐵,有生以來第一次自己付錢買車票,“我當時第一次搭乘地鐵,什麼手續也不知道,手緊緊地握住車票,入閘的時候驗票員要在票上打孔,結果我緊張地深怕被他奪取,握著車票不放,雙方就這樣來回拉扯了數分鐘,結果惹得驗票員大怒。這張車票也被我一直保存著。”


訪問期間,裕仁不僅學習西方的政治結構,同時也對軍事表現出了極大興趣,數次訪問了一戰時期的歷史遺跡。當時的法國將軍們對這位20歲的皇太子對於軍事精通的程度感到讚歎。裕仁還特地去了拿破崙墓地所在地榮軍醫院訪問,並帶回了一個拿破崙的半身像,之後將其擺在自己書房內(戰後多擺了一個林肯像,後來又擺了達爾文像)。在這次出巡中,他接見了駐歐洲的十幾個日本武官的參拜,獲得了以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為首的日本青年軍官宣誓效忠,這樣他以這些人為班底,開展了向軍中元老奪權的行動。歐行後兩個月,因大正天皇重病,1921年11月25日裕仁開始攝政。



東宮行啟




騎兵隊於臺灣總督府前迎接攝政皇太子





臺灣總督府前面的攝政皇太子


1923年4月16日,皇太子昭和應第8任臺灣總督田健治郎(1855年3月25日-1930年11月16日)邀請,搭乘軍艦「金剛」來臺灣訪問12天,以臺灣總督府特造的台鐵花車作為交通工具,行程遍及基隆、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屏東以及澎湖等地。駐臺日籍官員嚴陣以待,建立歡迎牌樓,在南北各地準備了豪華行館,例如台北御泊所、台中御泊所[2]、 台南御泊所、高雄御泊所、草山招待所、北投御休所,還有太子未能造訪的金瓜石太子賓館、角板山貴賓館(太子樓)等,後來這些行館都受到妥善的保存及維護。[3][4][5]


皇太子訪遊臺灣,除巡視殖民成果外,也有權力教化意涵,而有關於皇太子行啟相關寫真,總共有九本,分別是《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記念寫真帖》、《東宮殿下行啟實記》、《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寫真帖》、《皇太子殿下奉迎記念寫真帖(臺東廳)》、《皇太子殿下奉迎記念寫真帖(花蓮港廳)》、《行啟記念寫真帖》、《皇太子殿下行啟記念帖》、《高雄州行啟記念寫真帖》[6]



裕仁大婚


由於發生国难“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裕仁的婚禮延至1924年1月26日(大正13年)才正式举行。



早期统治




昭和天皇,1935年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裕仁登上皇位。当时日本正日益民主化,于是裕仁采用昭和作为年号,尽管年号中包含和平的含义,但日本却很快地走上了军事扩张之路。


裕仁的登基典礼是遲至1928年11月10日,才在京都御所举行,儘管當時日本經濟處於大蕭條前期,議會還是通過了一筆相當大的登基慶典費用。


随着1927年一场银行大危机,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首相任期:1927年4月20日-1929年7月2日)开始在中国东北扩张日本的军事势力。裕仁致力于履行自己立宪君主的职责,很少过问内阁的政策,但他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扩张主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极端民族主义者鼓吹对天皇要绝对服从,反对立宪民主制。但他無法駕馭军国主义分子,为日后战争爆发埋下了隐患。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政策。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在那里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0年代,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制造了一系列政治暗杀事件。1932年1月8日,朝鮮人李奉昌在東京櫻田門外狙擊天皇,誤炸副車。[7]5月15日犬养毅首相遭暗杀,标志着政党领导的内阁之结束和日益为军队控制的官僚内阁之开始。这个独裁体制要求学校讲授绝对的爱国主义,他们强迫大学开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极端狂热的法西斯主义少壮派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在裕仁的严令下被镇压,结果是日本军部内部的“統制派”获胜而结束,军部控制了中央政府及过去难以控制的日本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统治




1938年检阅陆军的裕仁


1937年,中日戰争開始,日本很快吞併了大部分東亞地區,使其加入“共荣圈”。


1940年3月30日,日本參謀本部聲言「如本年內中國事變仍不能解決,則自1941年初開始,自動撤兵」[8]。6月,裕仁批准參謀本部《加速執行南進政策》,假如英、美干預,「就不惜與美一戰」[9]。7月30日,裕仁正式批准近衛內閣「南進」國策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基本政策[10]。裕仁說:「海軍希望在更遠的地方大幹一場之前,必須解決中國事變;……陸軍想要立即南進,以補救他在中國的失敗。」[11]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夏威夷群島珍珠港海軍基地。翌日,裕仁頒佈《對英美兩國宣戰詔書》,致使美國及其盟國加入對日戰争,開啟太平洋戰爭序幕。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颗原子弹後,裕仁被要求参加戰時最高國務會議特别會議,以考虑和討論美國及其盟國提出投降條件。裕仁和當時首相鈴木贯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员會中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最後决定。裕仁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裕仁通過無線電廣播,史無前例地向日本民眾解释投降原因,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



戰後的昭和天皇




裕仁在皇宮向民眾揮手,1946年




裕仁簽署日本國憲法,1947年




裕仁與尼克森[12],1971年




1950年,在实验室进行生物学研究的昭和天皇




穿著禮服的昭和天皇和香淳皇后,1956年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神圣地位,承认自己与平民百姓一样也是人類,并不是神。


盟軍占领日本后,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實際上掌控著日本的政權。在他干預下,1947年通过新的日本国宪法,使天皇这一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变为了一个虛位元首,而提出最高统治权归人民所有,真正实行立宪民主。同年10月10日,首席檢察官紀南(Joseph B. Keenan)宣布,天皇和商界不用負擔戰爭責任。[13]


戰後天皇地位產生變化,民眾被允許和天皇会面,且皇族成员可被拍照。戰後裕仁天皇还访问过灾区,视察日本的战后建设。(這次視察傳聞可能為盟軍領袖所安排,因為當時一直有天皇可能被審判甚至絞死的傳言,安排天皇巡視灾区可以安撫人心),皇太子明仁亲王也打破传统,和一位普通女性结婚而不是贵族家庭成员。1971年裕仁访问西欧,1975年访问美国,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访问外国。因為是海事類出身,裕仁對水產有許多研究,最後出版了「水母的書」為代表作。


1975年10月31日,裕仁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回到日本后,在皇居接受了日本记者俱乐部日语日本記者クラブ的采访,这是日本天皇首次正式会见记者。[14]



逝世





裕仁与罗纳德·里根(1983年)


1987年9月22日,昭和天皇在消化系统问题持续数月之后接受了胰脏手术,其后被诊断出十二指肠癌。次年8月15日,静养中的昭和天皇被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架直升机从那须御用邸送至日本武道館出席1988年全国战没者追悼式,这也是昭和天皇最后一次出席全国战没者追悼式。9月19日,昭和天皇在吹上御所吐血,此后病情持续恶化且需不断输血,皇太子明仁也在此期间摄政。[15][16]日本社会亦开始“自肃”,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或缩减娱乐活动的规模,甚至有人担心当年的第39届日语第39回NHK紅白歌合戦NHK红白歌合战能否举行(但最终仍如期举办)。[17]日本放送協會等媒体亦持续报道天皇病情。截至1988年12月,昭和天皇为当时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8]


1989年1月7日早6时33分,昭和天皇于吹上御所驾崩,享壽87岁。这一消息于当天早晨7时55分由宫内厅长官藤森昭一日语藤森昭一宣布,NHK随后于当天早晨7时57分播出黑底白字的“天皇陛下崩御”静态字卡。[19]藤森亦公布了天皇患癌的详情,而宫内厅在公布天皇死讯前从未向外界透露天皇患癌一事。[20]天皇驾崩后亦有数人殉死,其中1月7日当天,和歌山县一名87岁男子[21]和茨城縣一名76岁的原海军少尉[22]相继自殺。


天皇驾崩当天,日本政府决定1月7日及其后的6天内为各自治地方的哀悼期,2天内为民间哀悼期,内阁呼吁控制公共娱乐活动。[23]NHK部分电视剧因此停播一周,如晨间剧《小纯的加油歌日语純ちゃんの応援歌》,電視廣告亦在天皇驾崩后大规模停播。类似的临时停播情况亦发生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期间和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期间。[24]包括1988年度全国高等学校英式橄榄球大会日语全国高等学校ラグビーフットボール大会在内的体育活动亦因此中止或延期举行。


驾崩后不久的天皇在1月7日至1月31日的时间段内被称为大行天皇,而“昭和天皇”这一谥号于1月31日由眾議員海部俊樹公布。2月24日,昭和天皇的葬礼(大丧之礼日语大喪の礼)在新宿御苑举行。包括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汤加国王陶法阿豪·圖普四世、约旦国王侯赛因·本·塔拉勒、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卢森堡大公让、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菲律宾总统柯拉蓉·艾奎諾、印尼总统蘇哈托、丹麦亨里克亲王、英国菲利普亲王、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中国外交部长暨国家主席杨尚昆特使钱其琛等在内的各国代表出席了葬礼。昭和天皇于当天下午被葬在八王子市的武藏野陵[25],陪葬品达一百余件,其中包括昭和天皇生前采集的贝类标本、生前爱用的显微镜等。[26]



家庭


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久邇宮邦彥王長女良子女皇(香淳皇后)結婚,育有2男5女。




1936年的皇室家族



  • 父:大正天皇

  • 母:貞明皇后

  • 皇后:香淳皇后

  • 子女:


    • 照宮成子內親王(1925年-1961年),盛厚王妃。


    • 久宮祐子內親王(1927年-1928年),夭折。


    • 孝宮和子內親王(1929年-1989年), 鷹司平通夫人。


    • 順宮厚子內親王(1931年-),池田隆政夫人。


    • 繼宮明仁親王(1933年-),今上天皇。


    • 義宮正仁親王(1935年-),常陸宮。


    • 清宮貴子內親王(1939年-),島津久永夫人。



































































































































































































(122)明治天皇
 
(123)大正天皇
 
(124)昭和天皇
 
(125)今上天皇
 

皇太子德仁親王
 
 
 
 
 
 
 
 
 
 
 
 
 
 
 
 
 
 
 
 
 
 
 
 
 
 
 
 
 
 
 
 
 
 
 

秩父宮雍仁親王
 
 

常陸宮正仁親王
 
 

秋篠宮文仁親王
 
悠仁親王
 
 
 
 
 
 
 
 
 
 
 
 
 
 
 
 
 
 
 
 
 
 
 
 
 
 
 

高松宮日语高松宮宣仁親王
 
 
寬仁親王
 
 
 
 
 
 
 
 
 
 
 
 
 
 
 
 
 
 
 
 
 
 
 
 
 
 
 

三笠宮崇仁親王
 
 

桂宮宜仁親王
 
 
 
 
 
 
 
 
 
 
 
 
 
 
 
 
 
 
 
 
 
 
 
 
 
 
 
 
 
 

高圓宮憲仁親王
 




昭和天皇与靖国神社


1952年至1975年,昭和天皇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27]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遺物中,發現二十多本筆記留有昭和天皇語錄,其中於昭和天皇逝世前一年,1988年4月28日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筑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內大臣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於當年4月29日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看法,昭和說,怎麼說大戰都是最不好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被問到對戰爭感想時,我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爭的心情。


但是資料統計,在戰爭時期昭和天皇18次參拜靖國神社。[28]
1944年4月25日,昭和天皇身穿軍服率領東條英機等人前往靖國神社,軍部將領列隊迎接。[29]



战争责任




裕仁會見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945年


昭和天皇在位63年,是日本信史以来,在位時期最長、更是经历過大动乱與大变化时期的日本天皇。關於昭和天皇的争议很多,有人认为他是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罪魁禍首,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日本軍傀儡,并无实权。


由於東條英機受東京審判,許多人認為罪魁禍首是東條英機,東條在二二六事件之後以當時當權軍閥統制派的最高精神領袖身分控制日本軍部及內閣,不時以發動倒閣或政變的方法促使不符合軍方利益的政府下臺,最後乾脆親自出馬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期間是1941年-1944年,任期3年,是戰爭期間在位最長且兼職最多的首相,另一名被遠東國際審判法庭列為甲級戰犯名單之列的近衞文麿(1937、1940、1941三年任內閣總理大臣,最後因為對美國主和而被主戰的東條取代),被逮捕以前已在1945年12月16日在自宅住家中服毒(氰化钾)自盡,因此未被受審。而日軍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侵略時間長達14年,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任朝鮮軍司令官林銑十郎歿于1943年。


天皇權力來自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憲法第一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明治憲法係基於天皇主權原理,由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此外,行政各部官制、陸海軍的統帥、宣戰的公布、條約的締結等權利名義上屬於天皇。


明治天皇當權時期建立親任官制度就是為了鞏固天皇的統治權,明治憲法下高層文官武將,皆由天皇經親任式任命:文官如內閣總理大臣、樞密院議長、樞密院副議長、內大臣、國務大臣、特命全權大使、大審院長、檢事總長、行政裁判所長官、朝鮮總督、台灣總督等;武官如陸軍大將、海軍大將、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總軍總司令官、軍司令官、侍從武官長、東京警備司令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艦隊司令長官……等;因此昭和天皇名義上也擁有人事權。


自918事變以來到二戰結束共23位皇族親王擔任皇軍高級將領,如伏見宮博恭王(元帥;海軍大將、海軍軍令部部長)、梨本宮守正王(元帥;陸軍大將)、閑院宮載仁親王(元帥;陸軍大將、參謀總長)、朝香宮鳩彥王(陸軍大將、上海派遣軍司令)、東久邇宮稔彥王(陸軍大將、一號作戰計劃北路日軍司令)、賀陽宮恆憲王(海軍中將)、秩父宮雍仁親王(陸軍少將)、閑院宮春仁王(陸軍少將)、伏見宮博義王(海軍大佐、第三驅逐隊司令)、高松宮宣仁親王(海軍大佐)、竹田宮恆德王(陸軍中佐)、三笠宮崇仁親王(陸軍少佐)等等,諸位親王的軍銜都是裕仁天皇親自授予的,他們是皇軍指揮官,都在權力核心。此外,東條上一任首相近衛文麿是後陽成天皇12世孫,宮廷貴族五攝家之一,擁有公爵爵位,當過貴族院議長和三任首相,作為天皇傳統家臣已經有700多年歷史;其家世背景無疑是天皇親信,天皇既然能讓自己的皇族親信在國會、軍部擔任要職,那麼包括東條英機等鷹派人士的權位自然是天皇授予的。


918事變是軍部沒有取得天皇事先同意進行,一度引起日本國會反彈,11月5日,參謀總長從天皇那裏得到參謀總長可以決定和命令有關關東軍作戰行動部分權限委任,便利用這一委任命令權,把進攻錦州部隊於11月28日退回遼河以南。同年12月28日,關東軍事先得到天皇和參謀本部同意,再度發起錦州戰役。1932年1月3日,占領錦州。1月8日,裕仁天皇對關東軍侵占東三省大片土地的“功績”進行表彰:「曩者滿洲事變勃發,關東軍將士基於自衛之必要,果斷神速,以寡克眾,迅速完成芟伐,此後,凌艱苦,冒祁寒,蕩伐各地蜂起之匪賊,完成警備任務,或在嫩江、齊齊哈爾地方,或在遼西、錦州地方,冒冰雪,勇戰力鬥,拔除禍根,宣揚皇軍威武於中外。朕深嘉獎其忠烈。爾將士等其各堅忍自重,以確立東亞和平之基礎,有厚望焉。」[30]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在其所著《天皇的戰爭責任》一書,對天皇發表嘉獎敕語解讀:這一敕語清楚地表明:裕仁的軍隊不管是擅自發動侵略戰爭也罷,擅自擴大戰爭也罷,只要取得成功,他就認為是應加讚賞的。[31]原本國會抨擊軍部擅自進兵,卻因為發動戰爭的民氣高漲作罷。


1932年,上海發生128事變,日軍向閘北一帶中國駐軍發起進攻,駐防閘北的蔡廷鍇將軍頑強抵抗,導致日軍進攻失敗。裕仁天皇趁機于2月2日任命皇后的堂兄伏見宮博恭王為海軍軍令部總長。陸軍參謀總長由伏見宮的祖叔閑院宮載仁親王擔任,至此,陸海兩軍作戰事宜完全控制在皇室成員手中。此後激戰數日,日軍久攻不下,引起國際關注,日本政府擔憂西方列強干預,於是決定停戰防止事端擴大,天皇裕仁指示司令官白川義則道︰「在將中國第十九路軍從上海擊退之後,不要長追不捨,希望在3月3日國際聯盟大會召開之前能夠停戰。」戰後天皇裕仁同近臣談到上海事變時誇耀道︰「3月3日實現了停火。但這並不是依據參謀本部的命令,而是因為我已特地命令白川不得擴大事端。」
[32]證明天皇對戰爭名義上具有否決權。


1933年2月4日,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上奏提出作戰計畫,獲裕仁天皇批准。[33]關東軍重啟戰端,出兵熱河,3月24日,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奉命回國向天皇報告熱河作戰情況。據岡村寧次回憶,天皇陛下“頗為熱心地聽取了我的上奏”[34]。戰事持續到5月31日簽定塘沽協定才暫時中止。


「事實上,日本天皇裕仁早在1935年就指令參謀本部策劃這場戰爭。1936年3月,即戰爭爆發前一年多之前,裕仁審核了已制定的計劃。該計劃,非常周密,甚至指出了將如何在馬可波羅橋(盧溝橋)畔尋衅。」[35]


1937年7月7日爆發七七事變,根據支那事變畫報創刊號報導,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於7月11日下午7點35分再度赴葉山皇室離宮,就有關北支事變(七七事變)統帥事宜向天皇呈奏。同日8點44分抵達逗子車站返回東京。[36]


裕仁在1937年8月5日公然違反國際戰爭法規,命令軍隊對待中國俘虜不必遵守國際法。[37]


1937年11月,皇族成員朝香宮鳩彥王代替生病的松井石根擔任上海派遣軍司令,並指揮12月2日到6日攻打南京的戰役。朝香宮鳩彥王頒布了「殺掉全部俘獲人員」的命令,釀成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38][39]


裕仁對參與屠殺暴行的高級將領予以嘉勉。1938年2月12日,朝香宮回國復命,裕仁就在皇宮接見並對他屠城“戰績”大加讚賞,特賜雕有日本皇室菊花紋徽銀質花瓶一對,以示褒獎且因“戰績”恢復朝香宮皇室身份。他的軍銜也因屠殺“有功”而被晉陞為大將。


裕仁天皇還公開表揚谷壽夫等主事南京大屠殺領導幹部,據1940年2月11日日本大阪朝日新聞報導,谷壽夫、中島今朝吾、牛島滿、草場辰巳、佐佐木到一 等,因攻佔南京有功,獲得天皇恩賞綬勳。[40]


戰爭時期,裕仁天皇以大日本帝國皇軍大元帥身分,坐鎮大本營,聽取戰報,批准軍部或指示軍部行動,由軍部立案,參謀總長向天皇上奏。經過「御説明」「御下問」「奉答」流程,最後由天皇裁可,發佈大陸命、大海令、大陸指、大海指等軍令指示皇軍作戰方向,這證明天皇在名義上擁有統帥權。[41][42]1937年7月,裕仁授權使用化學武器第一號令:「適當時候可以使用催淚彈」。1938年,日本開始使用毒瓦斯、毒氣、細菌武器等國際上禁止的「細菌戰」,造成中國大量無辜人員的傷害。而這些武器首先必須取得天皇的許可,才能由參謀總長發出指令。據統計僅武漢戰役中,日本大本營批准使用毒氣375次,1939年5月,裕仁簽發「大陸命301號」,批准在東北邊境開展化學武器試驗,1940年批准在中國使用細菌武器,一直到1942年。[43]


根據《Khabarovsk War Crime Trials》一書提到,在蘇聯伯力受審的關東軍戰犯,陸軍軍醫中將梶塚隆二供稱,731部隊是奉天皇敕令建立的。[44][45][46]甚至皇室成員也參與計畫,包括天皇的弟弟秩父宮、三笠宮親王,以及他的叔叔東久邇宮稔彥親王,其他皇室成員視察過瀋陽、長春、哈爾濱細菌戰實驗室。天皇表弟竹田恆德親王擔任關東軍首席主計官要職,掌握細菌部隊經費,並主管審批各支部訪問者,發通行證。當關東軍司令官參觀731實驗室時,竹田全程監護。謝爾頓·H·哈里斯著作死亡工廠一書分析,裕仁天皇在1926年繼承皇位前就對化學戰和細菌戰表現強烈的興趣,他不但是知名的海洋生物學者,他很早就迷上了帶病真菌、桿菌和各種培養研究,裕仁相信科學是實用工具,必要的戰爭手段,這種手段包括化學戰和細菌戰。[47]


日方擔憂在戰場上對美軍使用生化武器會遭受更大報復,下令嚴禁對美軍使用生化武器,因此細菌戰只針對中國。[48]


裕仁1938年年底簽發實施無人區作戰的第241號《大陸命》,日軍開始毀滅作戰役,並且愈演愈烈,1938年後持續五年空襲的重慶大轟炸、1940年後對解放區實行的「反掃蕩」、發展成“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作戰”,目的是“加強對敵人的封鎖,摧毀敵人繼續戰鬥的意志”,甚至“讓敵人將來再也無法生存”。據估算,在這些作戰中被殺害的中國非武裝人員在240萬以上。[49][50]




1946年(昭和21年)5月,裕仁天皇用廣播呼籲「克服糧食短缺問題」。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13條規定:天皇得以宣戰、媾和及締約。裕仁天皇也曾行使權力宣戰,珍珠港事變隔日裕仁頒布對美英兩國宣戰詔書[51],下令日軍全力進攻。
早在1941年7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的《伴隨形勢發展的帝國國策綱要》(情勢ノ推移ニ伴フ帝国国策要綱)以及9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的《帝國國策遂行要領》,[52]已經確定對英美開戰。而御前會議是指天皇、內閣總理大臣、國務大臣、軍部高層共同參與的會議。


1943年後期,盟軍逐步收復失土,日軍戰況失利,節節敗退;研究顯示軍部鼓勵軍民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捍衛國土。[39]例如塞班島戰役,島上軍民捨命頑抗,戰鬥至彈盡糧絕仍不投降,未戰死的軍民最後高呼「天皇陛下萬歲」跳崖。戰後,自殺地點因此被命名為萬歲崖。軍部大本營擔憂全軍覆沒會打擊士氣,於是美化宣傳殉國行為,打著「一億總玉碎」、「七生報國」的口號。


日本投降時尚有兵力720萬。他們在裕仁一聲令下迅速撤軍、棄械、繳械、交割佔領地和移交主權給盟軍,鮮少有抗命的情形出現,由此足見裕仁天皇是日軍精神上的領導者。日本投降后,中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将裕仁列为日本头号戰犯。英国首相艾德礼、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分别致电麦克阿瑟,要求严惩战争罪犯裕仁天皇,建议经公审后绞死。


麦克阿瑟考虑到为了在远东扶植与共產黨俄國进行冷战的盟友,並且一个因审判处决天皇而陷入混乱的日本不利于美国的利益,而天皇制度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势力的作用,因此麦克阿瑟本人支持放弃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就此给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急电报告:







日本国民……对日本天皇崇敬备至,已达百餘年之久。在太平洋战争中,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曾以此作为煽动民族主义的狂热手段,号召为天皇而自我牺牲。而战后日本国民对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无减,视如国神。我认为,如果对裕仁天皇公审处决,必将使全日本国民信仰的支柱彻底崩溃,甚至在日本全国引起反对盟国的疯狂骚乱和暴动。处决裕仁为日本举国所不容,我们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则不堪设想,结果可能是历史的悲剧。

因而,我本人作为盟国驻日本国的全权代表,出于对日本国未来命运的考虑,决定对裕仁天皇免予战争责任的起诉。



如果盟国决定逮捕和作为战犯处决天皇,那么驻日盟军统帅部将需要增援100万作战部队……








杜鲁门很快回电同意麦克阿瑟的意见,于是麦克阿瑟颁布了盟军总司令部第一号令:







出于对日本前途和国民信仰的考虑,盟国决定对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发动战争的责任,不予起诉和逮捕。今后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应与其他日本国民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






日本宣佈投降時仍保有720萬兵力,是美國與盟國顧慮主要原因之一。[53]最後,不但天皇免於審判,連同23名擔任高級將領的皇族親王也受到保護,全體不起訴。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天皇的權威達到巔峰,皇軍們願意為天皇死戰,民間將天皇視之為國神,任何對天皇不敬的行為或言論根本難以在日本社會生存,皇軍將領的人物傳記均未見有誰不利於天皇。1947年,東條英機接受東京審判時證言:「日本臣民若違背陛下(天皇)的意志不可能做任何事,何況是政府高官。」[54]教科書和官方對天皇戰爭責任隻字未提。根據麥克阿瑟回憶錄,日本天皇到東京赤坂的美國駐日大使館,與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舉行秘密會談,裕仁曾說過:「我願負發動戰爭的所有政治決定和軍事行動的完全責任,這次拜見是為接受各國審判而來。」日本外務省2002年10月17日公開了日本二戰投降後裕仁天皇與盟軍司令麥克阿瑟首次會見的官方記錄,其中並無後者在記憶錄中所寫的天皇自稱要承擔戰爭責任;2003年日本文藝春秋月刊7月號刊登由裕仁天皇草擬的謝罪詔書草稿,[55]證實裕仁天皇曾經有認罪意圖。日本麗澤大學教授松本健一認為,由于擔心在官方記錄中留下談及戰爭責任的部分將會在裁判中遭追究,官僚或者侍從可能從記錄中刪除了相關內容。[56]


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二戰題材的紀錄片《揭秘裕仁天皇》[57]片中描述天皇是逃脫審判的戰爭頭目,引起日本社會譁然。儘管日本對BBC施加了强大壓力,要求BBC立刻停止製作該紀錄片,但節目仍於2005年播出。而1988年9月21日的《太阳报》在报道裕仁病危的消息时使用了“地狱正恭候这位万恶的天皇”这一标题,称裕仁至死未因战争责任受到应有的惩罚,该报道与英国另一小报《明星报英语Daily Star (United Kingdom)》对裕仁病重一事的诅咒性报道引发了日本政府对英国方面的抗议。[15][58]



軍國主義的後遺症




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些宣传海报上将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裕仁并称“三个恶棍”(这张宣传海报上的文字为「用你的生产王牌去打败这三个恶棍」)


裕仁天皇生前從未因戰爭行為公開道歉,僅在接見韓國總統時表示「遺憾」,而未釐清責任歸屬。至今日本軍國主義者仍以「捍衛天皇名譽」為名義採取激進手段,1990年長崎市長本島等公開表示裕仁天皇應該負戰爭責任,遭到右翼人士槍擊重傷入院。[59]效忠日本天皇是日本右翼人士或親日右翼人士最高思想原則,是絕不動搖的基礎信念,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右翼人士卻將東條英機為首戰犯視為民族英雄,積極鼓吹日本官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60]這與「天皇傀儡論」形成巨大矛盾。右翼份子對於大東亞戰爭歷史研究透徹,他們深度了解、熟悉有關東條英機等軍國主義人物傳記,他們並沒有發現東條英機等人企圖不軌。合理推定,正因為東條英機等戰犯是對天皇忠心耿耿的忠臣,為天皇犧牲生命,背負罵名,才換來右翼人士的同情與崇拜。由於裕仁天皇宣佈終戰而非戰敗,導致為數不少的右翼人士堅持日本沒有戰敗,沒有分出勝負,只是暫時終止戰爭;此觀點獲得官方認同,間接打擊日本國內的反省聲浪。右翼份子更進一步將侵略行為合理化,形容「大東亞聖戰」是一場反抗白人的戰爭,印度、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能脫離西方殖民統治獨立建國是日本的功勞。



二战后日本国内对天皇战争责任的反思


日本立教大学访问学者保阪正康认为天皇有战争责任:“即使天皇仅是一枚橡皮图章,但他是唯一处在对军队有发言权地位的人。而且在现实中,许多人都是高喊着‘天皇万岁’才敢于献出生命的。”日本亚洲史档案中心高级研究员牟田昌平认为,日本国内如今对如何看待侵略历史存在分歧的部分原因在于昭和天皇的战时责任在战后没有被清算:“德国有希特勒。意大利有墨索里尼。但日本缺少一个与之匹配的人物”,“这可能部分是因为日本的民族特性——日本人习惯于避免把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等7人组织九条会,日本左翼作家加藤周一说:“我看到以爱国主义之名牺牲如此多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个人被要求在战争中为了天皇而牺牲自己。真是太可恶了!”而武士社會也有著“主君的過失即是臣下的過失的慣例”,臣下會替主君去承擔責任。



不負戰爭責任的說法


另外也有主張天皇不負戰爭責任的一派表示,按明治憲法,天皇是虛君。但在憲法解釋中,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穗積八束將第1條解釋為絕對君主制,認為國家是天皇私產,天皇就是國家主人,是神權君主。這種中世紀性質的思想為明治藩閥(薩摩藩、長州藩)所接受,因為只有這麼解釋,他們才能繞過國會,以天皇名義直接指定首相及內閣人選。明治初期,國家實權本身掌握在藩閥手中,天皇本人又能「成神」,明治天皇當然不會說什麼,明治時期,天皇除巡幸各地、簽字頒詔、御前會議象徵性拍板,幾乎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天皇權力到了大正時期更加惡化,一來大正天皇本人能力的確有限;二來東大內部也出現了美濃部達吉祭出的「天皇機關說」,即是認為天皇只是國家最高機關,而不是國家本身;三來大正民主浪潮興起,民眾運動增多,桂太郎、寺內正毅等藩閥內閣相繼倒台,以立憲政友會的原敬、高橋是清等人為首,政黨內閣建立,進一步削弱了藩閥及軍方的勢力。


但由於政黨內部分裂,國際局勢惡化,政黨開始尋求軍部支持,軍部藉機反噬,推翻「天皇機關說」,重新將昭和天皇放到了神的位置上,1935年,時任貴族院議員的美濃部達吉被迫辭職。事實上美濃部辭職之前,昭和天皇本人還嘟囔過「我其實支持(天皇)機關說」。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天皇想堅持的東西很難堅持,對軍部有利的原則反而獲得支持,這本身就說明在天皇、軍部博弈中,天皇處於弱勢,雖然軍人一個個喊著為天皇而死,一個個都說完全支持天皇決定,但高層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只把天皇當工具。天皇本人名義權力不小,但他確實無法出面阻止。


有人會說,即便實際上無法阻止,表面上阻止一下也可以吧?因此亦有人認為這跟昭和天皇的性格有關。


首先裕仁平時不太愛表現,性格傾向較為內向。內閣與軍部產生歧見時,他不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讓兩方都去發揮,誰做得好,功勞歸屬自己,做得不好,自己受罰。這點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都是如此。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讓日本備受難堪,1941年太平洋戰爭之前,其實日本內部大多數人都意識到開戰無利,但美國已經石油禁運,並要求日軍全面撤出中國,這就導致無人敢來下令制止,天皇本人也不發話,最終導致戰爭爆發,因此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昭和天皇行為雖然可以解釋為雞賊,但不說話對於一個有能力影響大局的關鍵人物而言本身就是大過,甚至是大罪。


此外,在裕仁決定要向盟軍投降之後,日本軍部主戰派仍然不服,甚至企圖要發動一場名為宮城事件的政變佔領皇居奪走錄音盤阻止天皇投降,由此可見軍部氣焰的囂張程度已經高過皇權,有時已經不是天皇能夠掌握的情況,他們得以因為天皇的意志與自己的想法相違就任意冒犯天皇,也可以由此推論先前天皇的地位只是軍部塑造且利用來整合、團結民心以達到自己發動戰爭目的的工具。所幸最後這場政變成功被壓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日本宮內廳近年也曾經發表官方正史「昭和天皇實錄」,書中指出二十世紀前半日本在亞洲各地發動血腥戰爭期間,在位的天皇裕仁曾批評軍部與美國輕率開戰將「自取滅亡」,也曾反對和納粹德國合作,但對於在中國的戰果則相當得意。有人認為裕仁在日本邁向二次世界大戰上扮演關鍵角色,有人則認為他只是遭失控的軍國主義挾持的無助傀儡,這部史書的觀點大致上同情裕仁。但紐約時報對此指出,書中內容顯示,裕仁對日本軍部以他為名發動戰爭,很少試圖阻止。書中提到,一九四一年七月,裕仁得知海軍準備和美國開戰突襲珍珠港,他警告不要輕率發動「魯莽、自取滅亡的戰爭」,表示這會讓他「深感愧對皇室先祖」。


另一段提到一九三九年七月日中爆發全面戰爭後,日本陸軍想和納粹德國加強合作,裕仁則傾向與美國合作,因此曾當面斥責陸相板垣徵四郎。不過,日本最後還是加入軸心國陣營,與德意志國、義大利王國結盟。


不過,中日全面開戰初期,裕仁對日軍在中國的戰果則是相當滿意。一九三七年日軍攻下南京,裕仁獲報戰果後,曾要高層將領轉告官兵「對他們的勇氣與迅速拿下南京感到非常滿意」。書中詳細記載南京圍城戰,但並未提及南京大屠殺細節。


這部六十一冊的巨著,耗時二十四年編纂,花費日本納稅人二點三億日圓(約台幣六千六百萬元),但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爭議性人物,書中披露的新史料卻不多。宮內廳表示,因史料過多因此編纂耗時,但紐時指出,外界都認為,因日本國內對二戰諸多行為、裕仁該負的責任都沒有共識,才會讓這部處理敏感題材的史書拖延許久。


裕仁一九八九年逝世,享年八十七歲。戰後他到國外訪問時經常被抗議,被指責未能阻止戰爭,且經常在記者會上被問到有關戰爭的問題。書中還提到,一九七八年東京靖國神社暗中供奉十四名二戰日本甲級戰犯後,裕仁就不再前往參拜。已故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筆記中指出,裕仁拒絕參拜是因不滿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



英國大使的回憶


由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文件中得知,日皇裕仁1989年1月7日去世兩周後,前英國駐日大使的懷特黑德(John Whitehead)曾提交報告,指青年時期的裕仁性格上不適任。


該報告共長11頁,寫給時任外交大臣,下款日期為1月23日,當中紀錄裕仁的生平、在戰爭時期及戰後所起的作用。報告指,戰時的領導層期盼一位具有領袖氣質及好戰的日皇,惟即位前的裕仁性格內向,比起練兵場更適合留在實驗室。


懷特黑德又提出,作為未來的軍隊最高司令官的裕仁曾受過軍事教育,但好像從未展示過任何熱忱,甚至曾試圖阻止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當時被視為戰爭領袖的裕仁去世前數月,英媒對他的病情惡化大表歡迎,日本外務省為此發出抗議。有分析指,懷特黑德雖未有直接在報告提及,但可見他對相關報導感到擔憂。



天皇日記副本對外公開


已故昭和天皇侍從小倉庫次,其後擔任東京都立大學法經系主任,他在二次大戰時期所寫長達600頁日記副本被發現,並刊登在《文藝春秋》4月號上。文中記載裕仁自1939年至1945年期間,未曾對公眾發表的言論,包括他曾說“滿洲事變令人飽嘗痛苦”。日軍1937年全面侵華。3年後,天皇已經開始暗地埋怨,低估中國軍力:“每個人都對戰爭判斷錯誤,特別是陸軍的專責部門應儘快結束戰事,並在未來10年重整國防軍力。”1941年,裕仁甚至暗自批評當時首相近衛文麿:“大東亞戰爭開始前我已十分憂心,近衛在任時,好像毫無準備便帶領我們進入戰爭,東條英機接任後我們才真的準備好。”



评价


裕仁被指责同意導致這場戰爭對外政策,並批准近衛文麿及東條英機與纳粹德國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结成法西斯主義轴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於亞洲戰場的戰争,侵略周邊鄰國。有人認為,在政府决定加入戰争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批示。根據他對憲法理解,他有義務支持軍部、内阁通過政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比克斯用了十年撰写了《裕仁与现代日本的塑造》,他在书中披露,是裕仁下令包围南京。[61]


战后裕仁求见麦克阿瑟时,麦克阿瑟曾问裕仁为何不为国民大量战死剖腹谢罪。裕仁回答是他做不到。这对话后来被登在美国报纸上死



年表



  • 1901年4月29日,出生于東京赤坂的青山御所。立为皇太孙,受乃木希典、东乡平八郎嚴格教育。

  • 1916年,被立为皇太子。

  • 1919年,成年禮。

  • 1921年,访问欧洲(英国、比利时、德国、荷兰、意大利)。

  • 1921年11月25日,开始摄政。

  • 1923年,訪問台灣,史稱「東宮行啟」。

  • 1924年,和良子女王结婚。

  •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后即位。

  • 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举行即位大礼。

  • 1933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在位天皇)出生。

  • 1935年11月28日,義宮正仁親王出生。

  • 1945年8月15日,公布《終戰詔書》,宣布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条件投降。

  • 1946年1月1日,公布《人間宣言》,公开放弃神权。

  • 1946年11月3日,簽署《日本国宪法》。

  • 1959年4月10日,出席參加明仁與美智子婚禮。

  • 1975年9月30日,访问美國。

  • 1976年11月10日,慶祝登基五十週年。[62]

  • 1987年4月29日,裕仁在皇居丰明殿日语豊明殿的祝寿午宴上突然感到不适,此后其身体状况显著衰退,病情更于当年9月份急剧恶化,甚至出现吐血症状,詳見昭和天皇之死。

  • 1988年9月19日,傳出病重,明仁獲知裕仁患癌。[63]

  • 1989年1月7日上午6時33分,因患十二指肠癌病逝于东京皇居,享年88歲。[64]

  • 1989年2月24日,在新宿御苑內舉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八王子市武藏陵墓地。



参考资料





  1. ^ 裕仁天皇投降 裕仁天皇的皇叔是谁


  2. ^ 當時的台中州知事官邸,原建築已拆除,現址為臺中市政府交通局(民權路101號)。


  3. ^ 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跟著元首去觀光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4-19,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4. ^ 「次高山」的命名經過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4-1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 ^ 昭和太子金剛號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1-10.,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6.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皇太子殿下臺灣行啟紀念寫真帖.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7. ^ 《民國日報》,上海,1932年1月9日


  8. ^ 包滄瀾《日本近百年史》下,頁295。


  9. ^ 池信高《日本決定開戰:1941年決策會議記錄》,頁51。


  10. ^ 木戶幸一《木戶幸一日記》,東京,1966年日文版,頁812-813。


  11. ^ 同上,頁812-813。


  12. ^ 當時在裕仁訪問歐洲途中的經停點安克雷奇國際機場會面


  13. ^ 賀柏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裕仁天皇(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中文版林𣵚貴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頁530。


  14. ^ 日本記者クラブ記者会見 アメリカ訪問を終えて 昭和天皇・香淳皇后両陛下. 日本记者俱乐部日语日本記者クラブ. 1975-10-31 [2014-08-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4-05).  已忽略未知参数|deadlinkdate= (帮助)


  15. ^ 15.015.1 Ailing Emperor's Condition Unchanged. 洛杉磯時報. 1988-09-23 [2014-07-02]. 


  16. ^ Hirohito's Condition Deteriorates. 洛杉磯時報. 1988-10-20 [2014-07-02]. 


  17. ^ 1988年9月29日 朝日新聞「陛下ご闘病で自粛ムード 派手な服もダメ 市民生活にも広がる」


  18. ^ Hirohito Enters 63rd Year of Reign. 洛杉矶时报. 1988-12-26 [2014-07-02]. 


  19. ^ NHK播报日本昭和天皇死讯. 土豆. 


  20. ^ Hirohito Dies, Ending 62 Years as Japan's Ruler. 洛杉矶时报. 1989-01-08 [2014-07-02]. 


  21. ^ 1989年1月8日 讀賣新聞「昭和天皇崩御 『お供』と87歳男性が後追い自殺/和歌山」


  22. ^ 1989年1月9日 毎日新聞「『一兵士としてお供』と昭和天皇の後追い自殺-茨城」


  23. ^ 1989年1月7日 読売新聞「歌舞音曲控えて 協力要請を閣議決定/天皇陛下崩御」


  24. ^ NHK电视台恢复早间剧大河剧 3月19日正式播出. 腾讯娱乐. 2011-03-19 [2014-07-23]. 


  25. ^ The Funeral Of Emperor Hirohito : Last Rites For An Emperor. 洛杉矶时报. 1989-02-24 [2014-07-02]. 


  26. ^ 1989年2月23日 讀賣新聞「『昭和天皇』副葬品明らかに ご採集の貝標本、大相撲番付表、ご愛用顕微鏡」


  27. ^ 同上,頁551。


  28. ^ 【天皇陛下、皇太子殿下の靖國神社御親拝】. 


  29. ^ 昭和天皇陛下 靖国神社 御親拝. 


  30. ^ 満州事変ニ際シ関東軍ニ賜ハリタル勅語. [1932年].  请检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31. ^ 《裕仁天皇傳》. [2011年]. 


  32. ^ 昭和天皇独白録-04(上海事件の纏め). 


  33. ^ 満州事変以後の昭和天皇の言動. [2010年]. 


  34. ^ 稻葉正夫《岡村寧次大將回憶錄》,1972年


  35. ^ 戴維·伯格米尼(David Bergamini)《日本天皇的陰謀》(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英文版,Morrow出版,1971年,頁48-49


  36. ^ 日本人眼中七七事变. [200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4). 


  37. ^ Akira Fujiwara, Nitchû Sensô ni Okeru Horyo Gyakusatsu, Kikan Sensô Sekinin Kenkyû 9, 1995, p. 22


  38. ^ Chen, World War II Database


  39. ^ 39.039.1 David Bergamini, 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1971


  40. ^ 南京大屠殺~ 下卷: 以血洗血. 


  41. ^ 大陸命. 


  42. ^ 大海令と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0). 


  43. ^ 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與天皇制的問題 評赫伯特‧比克斯著的《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PDF). 


  44. ^ 731部隊と天皇. 


  45. ^ 天皇的殺人工廠 日本擁有細菌武器. [200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46. ^ 731部隊細菌戦国家賠償請求訴訟. [2002年]. 


  47. ^ 《日本天皇裕仁與細菌戰》. [2005年]. 


  48. ^ 美国华人学者:裕仁天皇的侵华战争责任不容抹杀. [2005年]. 


  49. ^ 訴 状 - 重慶大爆撃訴訟 (PDF). [2008年]. 


  50. ^ 日本老兵:天皇下令推行“三光政策”. [2009年]. 


  51. ^ 對英美兩國宣戰詔書. 


  52. ^ 帝国国策遂行要綱の採択. 


  53. ^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台灣. 


  54. ^ 「天皇不起訴」に至る経緯. 


  55. ^ 謝罪詔書草稿.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14). 


  56. ^ 天皇二戰謝罪書草稿重見天日. [永久失效連結]


  57. ^ Emperor Hirohito Biography. 


  58. ^ 《太阳报》社论称地狱正恭候日皇. 联合早报. 1988-09-23. 


  59. ^ 長崎市長拜票 車站前遭狙殺. 


  60. ^ 日右翼稱不參拜靖國神社就不是日本人. 


  61. ^ 《日皇裕仁的战争责任:下令包围南京 对屠杀很清楚》. 中兴. 凤凰网. [2011年10月12日] (中文(简体)‎). 


  62. ^ 賀柏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裕仁天皇(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中文版林𣵚貴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第572頁


  63. ^ 同上,第577頁


  64. ^ 同上,第578頁




書籍文獻











  • 《現代史資料·7·滿洲事變》,三鈴書房,1965年,第337頁

  • 《天皇的戰爭責任》井上清,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9頁。

  • 《昭和天皇獨白錄》(中譯本),《世界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8期。

  • 《Bergamini, David. 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William Morrow. 1971

  • 《Factories of Death: Japanese Biological Warfare》.Sheldon H. Harris 1994(第232頁~第238頁)

  • 《Khabarovsk War Crime Trials》 日譯(ハバロフスク裁判)1950

  •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Herbert P.Bix.2001

























昭和天皇


大和王朝

出生于:1901年4月29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大正天皇

日本天皇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繼任:
明仁
今上天皇

台灣最高統治者
1926年12月25日-1945年8月15日
繼任:
蔣中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朝鮮半島國家元首
1926年12月25日-1945年8月15日
繼任:
李承晚
朝鮮人民共和國主席
官衔

空缺期
前一位相同頭銜:二條齊敬

攝政
1921年11月25日-1926年12月25日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