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

第122代天皇

在位期間:
1867年1月30日-1912年7月30日

前任:孝明天皇

繼任:嘉仁(大正天皇)

Black and white photo of emperor Meiji of Japan.jpg

時代

江戶時代→明治時代

年號

慶應:1867年-1868年
明治:1868年-1912年

首都

京都→東京

皇居

京都御所→青山御所→東京城、宮城、皇居


睦仁

幼称
祐宮

別名
明治大帝
明治聖帝
睦仁大帝




出生
1852年11月3日(嘉永五年9月22日)

出生場所

江戶幕府山城國京都中山忠能邸(位於今 京都府京都市上京区京都御苑)

逝世
1912年7月30日(1912-07-30)(59歲)


 大日本帝国東京府東京市明治宮殿(位於今 東京都千代田区皇居)

陵墓

伏見桃山陵

父親

孝明天皇

母親

中山慶子

皇后

昭憲皇太后

皇子

稚瑞照彦尊
建宮敬仁親王
明宮嘉仁親王
昭宮猶仁親王
滿宮輝仁親王

皇女

稚高依姬尊
梅宮薰子內親王
滋宮韶子內親王
增宮章子內親王
久宮靜子內親王
常宮昌子內親王
周宮房子內親王
富美宮允子內親王
泰宮聰子內親王
貞宮多喜子內親王

簽名

明治天皇的親署(簽名)

明治天皇(日语: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 Meiji Tennō;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為日本第122代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諱睦仁,孝明天皇第二子,母為典侍中山慶子。出生時稱號為祐宮,徽印印號為




目录






  • 1 生平


    • 1.1 出生


    • 1.2 登基


    • 1.3 大政奉還


    • 1.4 明治維新


    • 1.5 君主立憲


    • 1.6 日本帝國主義


    • 1.7 逝世




  • 2 家庭


  • 3 健康


  • 4 参考文献


  • 5 外部链接





生平



出生


1852年11月3日(嘉永5年9月22日),明治出生於京都石藥師的中山邸,為孝明天皇的第二皇子,生母中山慶子。7日後(9月29日),其父孝明天皇即賜名「祐宮」,直至安政3年(1856年9月29日)才從中山邸移至宮中扶養。


由於孝明天皇的後宮沒有再生育其他男子,便在1860年7月10日(万延元年),敕令祐宮做為女御九條夙子的「實子」,並在同年9月28日封他為親王,諱名「睦仁」。



登基




登基後的明治天皇


1867年1月30日(慶應三年),孝明天皇駕崩,年僅16歲的明治繼為天皇。翌年(1868年)8月27日,舉行即位典禮,改元「明治」,取《易經·說卦傳》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之意,並納一條美子為皇后,是謂昭憲皇太后。



大政奉還


歷經江戶幕府戊辰戰爭,日明治維新志士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1867年11月9日(慶應三年10月14日),江戶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交還天皇,結束了持續265年江戶幕府統治,在革命份子的鼓舞之下,於12月9日宣佈王政復古,擁戴以他為首的政府建立君主專制政權。



明治維新


1868年4月6日(慶應四年3月14日),明治親政後不久,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頒布《五條御誓文》(日文:五箇条の御誓文)為國是綱領,展開維新圖強大業,並大力推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開啟日本現代化的明治維新時期。1868年9月3日,頒布江戶改稱為東京詔書,將「江戶」改名為「東京」。1868年10月12日,明治於京都御所進行加冕禮。


明治二年(1869年)10月13日,開始遷都東京,直到明治四年(1871年)8月23日完成首都機能轉移日语首都機能移転。後又於1871年12月28日進行登基大典。




明治天皇常見的的肖像,製於1880年,為繪於照片的「御真影」



君主立憲


明治8年(1875年)4月14日,頒佈《漸次立憲政體樹立之詔》。明治14年(1881年)10月12日,明治頒布《國會開設之勅諭》。明治22年(1889年),明治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得以確立他的最高政治權力。「明治憲法」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盟軍佔領日本,同時制訂新憲法。新憲法經議會通過後,昭和22年(1947年)5月3日施行。根據新憲法,天皇是國家名義上的主人,只能扮演「純粹儀式上的角色」(也就是國家的精神領袖)。




明治天皇戎裝照,攝於1873年



日本帝國主義


明治在位期間,親任日本軍最高指揮官。1875年9月,日本與韓國發生「江華島事件」(日本稱「江華島事件」,韓國稱「雲揚號事件」),日本派出軍艦雲揚號航行到朝鮮西海岸測量海圖,遭到朝鮮江華島砲台守軍砲擊,雙方發生交火,最後日本方攻陷炮台,日韓雙方簽訂《江華條約》又稱《江華島條約》,是朝鮮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半島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成為日本日後侵略韓國的開始。


明治27年(1894年),日本與清朝發生甲午戰爭,清朝敗給日本,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而李氏朝鮮不再是清朝的藩屬國。甲午戰爭次年(1895年),日本派遣樺山資紀接收台灣成為殖民地。歷經八國聯軍(明治33年、1900年)、日俄戰爭(明治37年、1904年),朝鮮半島因此成為日本殖民地,庫頁島南部则納入大日本帝國版圖。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完成日本帝國主義。



逝世


明治45年(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因为糖尿病在东京去世,享壽60歲。去世後,靈柩由火車運送經東海道本線運到京都府,葬於京都市伏見桃山陵。大正3年(1914年),昭憲皇太后去世,日本政府建立明治神宮,把明治天皇神格化。實施祭政一致,天皇是神道教的頭號祭司。



家庭



  • 皇后:一條美子(昭憲皇太后: 1849年5月9日-1914年4月9日)

  • 權典侍:葉室光子

    • 稚瑞照彦尊(1873)夭折


  • 典侍:橋本夏子

    • 稚高依姬尊(1873)夭折


  • 權典侍:柳原愛子(1859年6月26日-1943年10月16日)


    • 梅宮薰子内親王(1875-1876)


    • 建宮敬仁親王(1877-1878)


    • 明宮嘉仁親王(1879-1926) - 第123代・大正天皇



  • 典侍:園祥子


    • 久宮靜子內親王(1886-1887)


    • 昭宮猶仁親王(1887-1888)


    • 常宮昌子內親王(1888-1940) - 竹田宮恒久王妃


    • 周宮房子內親王(1890-1974)- 北白川宮成久王妃


    • 富美宮允子內親王(1891-1933) - 朝香宮鳩彦王妃


    • 滿宮輝仁親王(1893-1894)


    • 泰宮聰子內親王(1896-1978) - 東久邇宮稔彥王妃


    • 貞宮喜子内親王(1897-1899)



  • 權典侍:千種任子


    • 滋宮韶子內親王(1881-1883)


    • 增宮章子內親王(1883)夭折




  • 養子:華頂宮博厚親王(1875-1883)



健康


由於日本皇室歷史上有大量的近親通婚記錄,被部分文獻質疑其隱疾為遺傳性疾病所引發。一說明治天皇和父親孝明天皇一樣,有着下顎前突症的缺陷,下頜不正常地前突,伴有嚴重的牙齒下墜(類似於哈布斯堡王室發生的病癥)。明治天皇的精神狀况正常,不像大正天皇一樣出現精神问题,但是他與5位側室生的15個孩子中,有10個夭折。皇太子嘉仁親王(後來的大正天皇)是明治天皇唯一活至成年的男嗣,但是身心孱弱,有腦膜炎、糖尿病、腦血栓、精神病。[來源請求]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維基共享資源中有關明治天皇的多媒體資源


















明治天皇


大和王朝

出生于:1852年11月3日


前任:
孝明天皇

日本天皇
1867年-1912年
繼任:
大正天皇
前任:
光緒帝
清朝皇帝

台灣最高統治者
1895年-1912年
前任:
隆熙帝
韓國皇帝

朝鮮半島國家元首
1910年-1912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