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













































































































































































二十四史

书名
作者
今本
卷數

01

史记
[西汉]司馬遷
130

0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03

后汉书
[刘宋]范曄
120

04

三國志
[西晋]陈寿

065

05

晋书
[唐]房玄龄 等
130

06

宋书
[梁]沈約
100

07

南齐书
[梁]蕭子顯

059

08

梁书
[唐]姚思廉

056

09

陈书

0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藥

0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 等

050
13
隋书
[唐]魏徵 等

0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080
15
北史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劉昫 等
200
17

新唐書
[北宋]欧阳修 等
225
18
旧五代史
[北宋]薛居正 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北宋]欧阳修

074
20
宋史
[元]脱脱 等
496
21
辽史
116
22
金史
135
23
元史
[明]宋濂 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 等
332
相關
東觀漢記
[東漢]劉珍 等

022
相關
新元史
[民國]柯劭忞
257
相關
清史稿
[民國]赵尔巽 等
529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1],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2]。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3],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目录






  • 1 體例


  • 2 評價


  • 3 内容


    • 3.1 本紀


    • 3.2


    • 3.3


    • 3.4 世家


    • 3.5 附録




  • 4 參見


  • 5 参考文献


  • 6 外部链接





體例


《新五代史》其中的列傳實為“類傳”,採用類比方式,最有特色,有:《家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雜傳》等,然其《死節傳》僅湊得三人,《死事傳》十一人,遠少於《冊府元龜》所載人數;又如《唐六臣傳》皆唐末助朱溫篡唐者,雖名為唐臣,諷刺意味深遠。


《新五代史》改“志”為“考”,因為歐陽脩認為五代的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故将“志”删除,仅有《司天考》、《职方考》二考,相当於《旧五代史》的《天文志》和《郡县志》。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十國稱為〈世家〉,並有《十國世家年譜》,載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四夷附录》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外国列传》。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明令立《新五代史》於學官,从此大行于世,于是“薛史”渐湮不传。歐陽脩的學生徐無黨曾為《新五代史》作注,多阐述微言大意。但是《新五代史》的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少一些,這主要是歐陽脩在刪繁就簡時,將不少具體資料也一併刪去。另外歐陽脩寫《新五代史》時,踵孔子的《春秋》筆法,為尊者諱,寓褒貶,重議論。並強調君臣倫理思想,史論常用“嗚呼”二字發端,發表感慨議論。



評價


顧炎武、錢大昕等學者對《新五代史》都有批評,認為歐陽脩迂腐,既著史書,卻不重視史實的探討,好發議論,愛說空話,讀來令人生厭。章学诚讥称:“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


宋人亦對歐陽脩的史學有所批評。《宋稗类钞》中引劉敞“好个欧九,极有文章,可惜不甚读书”之语[4],《苕溪渔隐丛话》亦引王安石的“欧九不学”的话。一日,刘攽問歐的弟子焦千之说《新五代史》有為韓通立傳嗎?焦說沒有,刘攽大笑說:“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5]


但王鳴盛高度評價《新五代史·職方考》:「五代土地,梁爲最小,晉、漢差大,周又大,而唐爲最大……觀歐《職方考》自明,此考雖簡略,然提綱挈領,洗眉刷目,此則歐公筆力非薛《史》所能及。」[6]。趙翼亦稱“卷跌雖不及薛史之半,而訂正之功倍之”[7]


章太炎評《新五代史》:“歐陽脩作《五代史記》,自負上法《春秋》,於唐本紀大書契丹立晉,為通人所笑。此學《春秋》而誤也。《春秋》書法,本不可學,‘衛人立晉’云者,晉為衛宣之名,今契丹所立之晉,國名而非人名。東家之顰,不亦醜乎?”是故《新五代史》以文學價值見長,並不能取代以史學價值為主的《舊五代史》。


當時學者吳縝撰《五代史纂誤》三卷,是糾舉《新五代史》謬誤的專著。清代吳蘭庭撰《五代史記纂誤補》六卷,乃吳縝《纂誤》之續作。彭元瑞、劉鳳誥有《五代史記注》。



内容



本紀




  1. 梁本紀第一- 太祖上

  2. 梁本紀第二 - 太祖下

  3. 梁本紀第三 - 末帝


  4. 唐本紀第四 - 莊宗上

  5. 唐本紀第五 - 莊宗下

  6. 唐本紀第六 - 明宗

  7. 唐本紀第七 - 閔帝・废帝


  8. 晋本紀第八 - 高祖

  9. 晋本紀第九 - 出帝


  10. 漢本紀第十 - 高祖・隐帝


  11. 周本紀第十一 - 太祖

  12. 周本紀第十二 - 世宗・恭帝







  1. 梁家人传第一 - 王皇后・張皇后・朱全昱・朱友諒・朱友能・朱友誨・朱存・朱友寧・朱友倫・朱友裕・朱友文・朱友孜


  2. 唐太祖家人传第二 - 劉皇后・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克寧・李继岌・李继潼・李继嵩・李继蟾・李继嶢

  3.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 曹皇后・魏皇后・李从璟・李从荣・李从璨・李从璋・李从温・李从敏

  4.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 劉皇后・李重吉・李重美


  5. 晋家人传第五 - 石敬威・石敬贇・石敬暉・石重英・石重信・石重乂・石重睿・石重杲・石延煦・石延宝


  6. 漢家人传第六 - 劉崇・劉信・劉承訓・劉承祐・劉承勋

  7. 周太祖家人传第七 - 柴皇后


  8. 周世宗家人传第八 - 柴守礼・劉皇后・符皇后・柴誼・柴誠・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


  9. 梁臣传第九 - 敬翔・朱珍・龐師古・葛从周・霍存・張存敬・符道昭・劉捍・寇彦卿

  10. 梁臣传第十 - 康怀英・劉鄩・牛存節・張归霸・王重師・徐怀玉

  11. 梁臣传第十一 - 楊師厚・王景仁・賀瓌・王檀・馬嗣勋・王虔裕・謝彦章


  12. 唐臣传第十二 - 郭崇韜・安重誨

  13. 唐臣传第十三 - 周德威・符存審・史建瑭・王建及・元行欽・安金全・袁建丰・西方鄴

  14. 唐臣传第十四 - 符習・烏震・孔謙・張延朗・李嚴・李仁矩・毛璋

  15. 唐臣传第十五 - 朱弘昭・馮贇・劉延朗・康思立・康義誠・药彦稠

  16. 唐臣传第十六 - 豆盧革・盧程・任圜・趙鳳・李襲吉・張憲・蕭希甫・劉賛・何瓚


  17. 晋臣传第十七 - 桑維翰・景延广・吴巒

  18. 漢臣传第十八 - 蘇逢吉・史弘肇・楊邠・王章・劉銖・李業・聶文進・後贊・郭允明


  19. 周臣传第十九 - 王朴・鄭仁誨・扈載

  20. 死節传第二十 - 王彦章・裴約・劉仁贍

  21. 死事传第二十一 - 張源德・夏魯奇・姚洪・王思同・張敬達・翟進宗・張万迪・沈斌・王清・史彦超・孫晟

  22. 一行传第二十二 - 鄭遨・張薦明・石昂・程福贇・李自倫


  23.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 張文蔚・楊涉・張策・趙光逢・薛貽矩・蘇循

  24. 義兒传第二十四 - 李嗣昭・李嗣本・李嗣恩・李存信・李存孝・李存進・李存璋・李存賢

  25. 伶官传第二十五 - 周匝・敬新磨・景進・史彦瓊・郭从謙

  26. 宦者传第二十六 - 張承業・張居翰


  27. 杂传第二十七 - 王鎔・羅紹威・王处直・劉守光

  28. 杂传第二十八 - 李茂貞・韓建・李仁福・韓遜・楊崇本・高万興・温韜

  29. 杂传第二十九 - 盧光稠・譚全播・雷满・鍾传・趙匡凝


  30. 杂传第三十 - 朱宣・王師範・李罕之・孟方立・王珂・趙犨・馮行襲

  31. 杂传第三十一 - 氏叔琮・李彦威・李振・裴迪・韋震・孔循・孫德昭・王敬蕘・蒋殷

  32. 杂传第三十二 - 劉知俊・丁會・賀德倫・閻宝・康延孝

  33. 杂传第三十三 - 張全義・朱友謙・袁象先・朱漢賓・段凝・刘玘・周知裕・陸思鐸

  34. 杂传第三十四 - 趙在礼・霍彦威・房知温・王晏球・安重霸・王建立・康福・郭延魯


  35. 杂传第三十五 - 華温琪・萇从簡・張筠・楊彦詢・李周・劉处让・李承約・張希崇・相里金・張廷蘊・馬全節・皇甫遇・安彦威・李瓊・劉景岩

  36. 杂传第三十六 - 盧文進・李金全・楊思权・尹暉・王弘贄・劉審交・王周・高行周・白再荣・安叔千

  37. 雜传第三十七 - 翟光鄴・馮暉・皇甫暉・唐景思・王進・常思・孫方諫

  38. 雜传第三十八 - 王峻・王殷・劉詞・王環 ・折从阮


  39. 雜传第三十九 - 朱守殷 ・董璋・范延光 ・娄继英・安重荣・安从进・楊光遠

  40. 雜传第四十 - 杜重威・李守貞・张彦泽

  41. 雜传第四十一 - 王景崇・趙思綰・慕容彦超

  42. 雜传第四十二 - 馮道・李琪・鄭玨・李愚・盧導・司空頲

  43. 雜传第四十三 - 劉昫・卢文纪・馬胤孫・姚顗・劉岳・馬縞・崔居俭・崔梲・李懌

  44. 雜传第四十四 - 和凝・趙瑩・馮玉・盧質・呂琦・薛融・何泽・王权・史圭・龍敏


  45. 雜传第四十五 - 李崧・李鏻・賈緯・段希堯・張允・王松・裴皞・王仁裕・裴羽・王延・馬重績・趙延義







  1. 新五代史考第一 -

  2. 司天考第二 -


  3. 職方考第三 -



世家



  1. 吴世家第一 - 吳


  2. 南唐世家第二 - 南唐

  3. 前蜀世家第三 - 前蜀

  4. 後蜀世家第四 - 後蜀

  5. 南漢世家第五 - 南漢

  6. 楚世家第六 - 楚


  7. 吴越世家考第七 - 吳越

  8. 閩世家第八 - 閩

  9. 南平世家第九 - 荊南

  10. 東漢世家第十 - 北漢


  11. 十国世家年譜第十一 -



附録




  1. 卷七十二 四夷附录第一 契丹

  2. 卷七十三 四夷附录第二 契丹


  3. 卷七十四 四夷附录第三 奚 吐谷浑 达靼 党项 突厥 吐蕃 回鹘 于阗 高丽 渤海 新罗 黑水靺鞨 南诏蛮 牂牁蛮 昆明 占城


  • 卷七十五 五代史记序


參見


  • 五代史人物列表


参考文献





  1. ^ 《渑水燕谈录》卷六说:“天圣中,欧阳文忠公与尹师鲁议分撰,后师鲁别为《五代春秋》,止四千余言,简有史法,而文忠卒重修《五代》。”


  2. ^ 《河南先生文集》卷二六、二七


  3. ^ 歐陽修編撰《新五代史》的時間沒有明確記載。從他給尹洙、梅堯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著手編寫,到皇祐五年(1053年)完成。


  4. ^ 《諫書稀庵筆記》:“濰有李星南行九,長者見之,呼曰李九;少者見之,亦戲呼李九。李九怒甚。予為之解紛曰:宋名臣歐陽文忠公,爵位功業,暄赫一時。當其幼年,群戲之曰:『好個歐九,可惜不讀書。』歐曰:『歐九書已讀熟矣,莫笑我歐九也。』文忠且自稱歐九,人呼李九,又何傷?”


  5. ^ 周密:《齐东野语》


  6. ^ 《十七史商榷》卷九十六〈五代土地,梁最小唐最大〉條,頁1101。


  7. ^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歐史不專據薛史舊本條》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新五代史








  • 五代史記

  • 《新五代史》全文(简体)

  • 《新五代史》全文(繁体)

  • 东英寿:〈从虚词的使用看欧阳修《五代史记》的文体特色〉。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