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式佛教藝術
![]() |
本条目需要擴充。(2017年7月30日) |
![]() |
本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2017年7月30日) |

犍陀羅國佛陀雕像,公元二世紀
佛教 |
---|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禅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
宗派 部派 上座部 大乘 金剛乘 藏傳 漢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论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希臘式佛教藝術(英文:Greco-Buddhist art),是在印度次大陸北部地區形成的希臘式佛教藝術,由阿歷山大大帝希臘化時代(約公元前四世紀)開始,直至伊斯蘭教傳入(約公元七世紀)之前蓬勃,當中經歷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稱之為大夏)、印度-希臘王國、貴霜帝國、健馱邏、马图拉、笈多王朝等王國。這段時期出現大量受到希臘藝術風格影響的佛陀形象,尤其以寫實的佛像雕塑最有代表性。這些藝術隨著大乘佛教傳入中國本部、滿洲、蒙古、西藏、日本和韓國等地,影響到東亞各地的佛像和石窟的風格,如敦煌的莫高窟。它是東西方文化透過絲綢之路交流的見證。
參見
- 希臘式佛教
- 希臘化文明
- 希臘化時代
- 佛教藝術
參考
- 宮治昭著,李萍譯:《犍陀羅美術尋踪》(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