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尤縣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哈爾尤縣 Harju maakond | |||
---|---|---|---|
爱沙尼亚县份 | |||
| |||
坐标:59°20′N 25°00′E / 59.33°N 25°E / 59.33; 25 | |||
國家 | 愛沙尼亞 | ||
首府 | 塔林 | ||
政府 | |||
• 县长 | 烏爾·拉贾沙鲁 | ||
面积 | |||
• 总计 | 4,333 平方公里(1,673 平方英里) | ||
人口(2011年1月[1]) | |||
• 總計 | 528,468 | ||
• 密度 | 120/平方公里(320/平方英里) | ||
ISO 3166码 | EE-37 |
哈爾尤縣(Harju maakond,或稱Harjumaa,拉丁語:Harria)是愛沙尼亞北部的一個縣份,北臨隔芬蘭灣與芬蘭相望。哈爾尤縣的东方為西维鲁县,东南方為耶尔瓦县,南方为拉普拉县,而西方則为莱内县。
哈爾尤縣的面積為4,333平方公里,为该国面积第二大的县(第一大为派尔努县)。截至2011年1月,哈爾尤縣的人口為528,468人,占整个爱沙尼亚的39.4%,並且是爱沙尼亚人口最多的縣份。[1]哈爾尤縣首府塔林也是該國首都。塔林市议会亦被赋予特殊的地位,並擁有自己的法律。
目录
1 歷史
2 徽章
3 县政府
4 行政区划
5 参考资料
歷史
現代哈爾尤縣政府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17年,而哈爾尤縣的歷史更可以追溯至公元一世纪。公元一世纪時,爱沙尼亚开始出现了政治区划和行政区划,而當時的哈爾尤縣名為哈爾尤瑪縣(愛沙尼亞語:Harjumaa)。當時,爱沙尼亚出现了两个主要的一級区划:教区(愛沙尼亞語:kihelkond)以及县份(愛沙尼亞語:maakond)。當時,一個教区都會包含几个村庄,而几乎所有教区均至少擁有一个堡垒。所有地區防御均由当地的最高官员,即教区长老來掌控。幾個教区則會組成一個县份,而县份亦是由教区长老來統治。到了13世纪,爱沙尼亚正式制定了以下的主要地区:萨列马岛(阿薩列阿)、萊內縣(路塔利亚或马里提玛)、哈爾尤縣(哈利亞)、雷瓦拉縣(雷瓦利亞)、维鲁縣(维朗尼亞)、耶爾瓦縣(耶弗瓦)、萨卡拉县(薩卡拉)、以及乌干大(乌干尼亞)。[2]
徽章
哈爾尤縣的徽章来自丹麦国旗,纪念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二世东征爱沙尼亚时从天而降的红底白十字旗。不要将哈爾尤縣徽章与法国上萨瓦省及萨瓦省的徽章混淆。
县政府
哈爾尤縣的县政府(愛沙尼亞語:Maavalitsus)是由一個县长(愛沙尼亞語:maavanem)領導,而這位县长是由爱沙尼亚政府任命,任期為五年。自2009年以来,哈爾尤縣县长為烏爾·拉贾沙鲁。[3]
哈爾尤县县政府建立於1917年3月30日,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自1917年起,哈爾尤县议会的成员便是由自治市的代表選出來的。哈爾尤县议会的首次會議舉辦於1917年7月1日,地點為塔林座堂山城堡。哈爾尤县议会的首次會議選出了约翰内斯·赖因托尔作為哈爾尤县议会主席。當時的會議亦決定了所有會議的语言均為爱沙尼亚語。[3]
哈爾尤县人大代表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成立於1941年1月,是由蘇聯設立的。於1941年秋,德国占领了哈爾尤县,而哈爾尤县政府被解散。1944年秋,蘇聯重奪哈爾尤县,並重新設立哈爾尤县政府。但蘇聯卻於1950年以一個新的行政劃分取締哈爾尤县,而哈爾尤县人大代表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亦被哈爾尤区劳工代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取代。1990年,蘇聯進行改革,讓哈爾尤縣重新建立。[4]
从一开始,哈爾尤县政府的结构就包括以下部门:
- 综合部(组织管理不同委员会的工作)
- 食品部 (提供食品註冊和存储服務,並將食品提供予人民和军队)
- 道路部
- 保健部
- 农村学校部(後改為教育部)
- 行政部门
以下為歷史上的哈爾尤县议会主席:[5]
- 1917年–1920年:约翰内斯·赖因托尔
- 1920年–1922年:奥斯卡·苏罗萨迪
- 1922年–1927年:马丁·古拉斯马
- 1927年–1936年:鲁道夫·古里斯
- 1936年–1940年:卡尔·罗伯特·鲁亚斯
- 1940年–1941年:古斯塔夫·阿贝尔
- 1940年、1941年–1944年:保罗·马尼卡
- 1990年–1991年:安蒂·柯沙鲁
- 1991年–1994年:马蒂·斯蘭德
- 1994年–1999年:美·科立特
- 1999年–2004年:奧文·華爾臣
- 2005年–2006年:家安·马克
- 2006年–2009年:凡拿·路斯曼
- 2009年–今:烏爾·拉贾沙鲁
行政区划
哈爾尤縣下分六市十八鎮。[6]於2011年,内部事务部和哈爾尤县县长討論了關於新哈爾尤縣政治劃分的事宜。而他們亦決定了對現有的縣份進行重新劃分、更改邊界、以及合併和分割。[7]
六市为:
- 凯伊拉
- 洛克萨
- 马尔杜
- 帕尔迪斯基
- 绍埃
- 塔林
十八鎮为:
- 艾菲度(自治市镇)
- 安尼亞堂区(包括卡拿镇)
- 哈古堂区
- 佑亞拉瑪堂区
- 凯拉堂区
- 卡努堂区
- 基里堂区(包括基里自治市)
- 高丝堂区
- 古薩魯堂区
- 科畏堂区
- 尼西堂区
- 巴地塞堂区
- 拉色古堂区
- 利爾堂区
- 薩古堂区
- 薩烏爾堂区
- 瓦萨理玛堂区
- 溫斯堂区
参考资料
^ 1.01.1 Estonia’s natural increase in 2010 was positive again after 20 years. stat.ee. Statistics Estonia. 25 April 2011 [2011-04-30].
^ Estonia and the Estonians (Studies of Nationalities) Toivo U. Raun p.11 ISBN 0-8179-2852-9
^ 3.03.1 Harju County Governmen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2-08.
^ harju county - county government[永久失效連結]
^ shelf3d Harju County
^ ESTONI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The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Harju County Governor discussed the new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the county. Siseministeerium. 2011-02-28 [201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9).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