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军(在曹议金執掌前張承奉在位时称为金山国)是中國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區敦煌为中心的一個政權。
归义军由張議潮反抗吐蕃起兵后所建,一度统治了河西地区十一个州,后来收缩后则主要割据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沙州两州,历经张氏、曹氏两个氏族统治时期。840年,回鹘汗国滅亡,有大批回鹘流落河西走廊[1]。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收复瓜沙二州,三年收复甘肃二州,四年收复伊州,咸通二年(861年)收复凉州,“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節度押衙是歸義軍政權的中堅支柱和核心力量。節度使通過押衙,將各個階層的官員都納入歸義軍府的系統中,擴大了歸義軍政權的統治基礎。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2],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苏干湖)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為张淮深所败。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張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被其族子曹宗壽脅迫自杀。曹宗壽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以羁縻对待,依然以曹宗壽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也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滅于闐王國,寺院僧人聞訊,十分恐懼,將文物藏在隱蔽的洞窟中,這就是日後的敦煌遺書[3]。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壽卒,其子曹賢順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景祐二年(1035年),歸義軍政權為李元昊所滅,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賢順以千騎投降西夏。[4]
河西政權歷代執政者
称号
|
姓名
|
统治时间
|
---|
归义军节度使 |
張議潮 |
848年(或851年)—867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張淮深 |
867年—890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張淮鼎 |
890年—892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索勛 |
892年—894年
|
归义军节度使/西漢白衣天子 |
張承奉 |
894年—910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曹議金 |
914年—935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曹元德 |
935年—939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曹元深 |
939年—944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曹元忠 |
944年—974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曹延恭 |
974年—976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曹延祿 |
976—1002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曹宗壽 |
1002年—1014年
|
归义军节度使 |
曹賢順 |
1014年—1035年
|
注釋
^ 敦煌汉文写本P. 3451, 《张淮深变文》
^ 学界有的认为来自安西回鹘,有的认为来自甘州回鹘。
^ 关于藏经洞的封闭原因,主要流行有幾種观点,避难说,废弃说,佛教供养物说。可參閱钱伯泉《一场喀喇汗王朝和宋朝联兵进攻西夏的战争——藏经洞封闭的真正原因和确切时间》,《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 《遼史‧本紀》第十六、《聖宗紀》第七、《西夏紀》卷五。
参考文献
- 劉進寶《唐宋之際歸義軍經濟史研究》
- 赵贞《归义军史事考论》
-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 森安孝夫:〈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官印及其编年〉。
晚唐、五代、宋、金时期存在的君主制国家与藩镇等
|
---|
|
五代 |
后梁 · 后唐 · 后晋 · 後漢 · 后周
|
---|
|
十国 |
前蜀 · 後蜀 · 南唐 · 吴 · 吴越 · 閩 · 楚 · 南汉 · 南平(荆南) · 北漢
|
---|
|
皇朝 |
宋 · 金
|
---|
|
华北 |
燕 · 晋 · 岐 · 北平 · 成德军 · 朔方军 · 赵 · 义武军 · 李梁(李從益) · 刘齐 · 辽 ·
|
---|
|
东北 |
渤海 · 東丹 · 定安 · 后渤海(渤海大光显) · 兴遼 · 北遼 · 东夏(大真、东真) · 东辽 · 后辽
|
---|
|
西北 |
定难军 · 归义军 · 河西军 · 于阗(金玉国) · 畏兀儿(西州回鹘、高昌回鹘、畏吾儿) · 甘州回鶻 · 龟兹回鹘 · 葛逻禄 · 九姓乌护 · 样磨 · 仲云 · 喀喇汗(东喀喇汗、西喀喇汗) · 西遼 · 定難軍 · 西夏
|
---|
|
东南 |
殷 · 清源军(平海军) · 武平军 · 静海军 · 張楚 · 吴蜀
|
---|
|
西南 |
南詔 · 大长和 · 大天兴 · 大义宁 · 大理 · 大中 · 後大理 · 昆明 · 牂柯蛮
|
---|
|
青藏高原诸部 |
唃厮啰(青唐羌、邈川吐蕃、黄头回纥) · 六谷部(河西吐蕃) · 吐蕃诸部(拉萨王系、雅隆觉阿王系、拉达克王系、古格王系、普兰王系、亚泽王系、贡塘王系)
|
---|
|
蒙古草原诸部 |
乞颜(蒙兀国 · 主儿乞 · 泰赤乌) · 札达兰 · 巴魯剌思 · 札剌亦兒 · 弘吉剌 · 蔑兒乞 · 塔塔儿 · 克烈 · 乃蛮 · 汪古(白鞑靼) · 黑鞑靼
|
---|
|
唐朝藩镇节度使
|
---|
|
天宝十节度
|
---|
|
安西四镇节度使 | 北庭节度使 | 河西节度使 | 陇右节度使 | 朔方节度使 | 河东节度使 | 范阳节度使 | 平卢节度使 | 剑南节度使 | 岭南五府经略使
|
|
|
元和四十八镇 (前为元和时的地名简称,括号中为当时或者之后通用的军号)
|
---|
|
京畿道、关内道
|
朔方节度使 | 振武节度使 | 夏绥节度使(定难军) | 邠宁节度使(静难军) | 泾原节度使(彰义军) | 鄜坊节度使(保大军) | 凤翔节度使 | 丰州都防御使(天德军) | 同州防御使(匡國軍) | 潼关防御使(镇國軍)
|
---|
|
河东道 |
河东节度使 | 河中节度使(护国军) | 澤潞節度使(昭義軍)
|
---|
|
都畿道、河南道
|
东都畿都防御使(佑国軍) | 汴宋节度使(宣武军) | 徐泗节度使(武宁军) | 陈许节度使(忠武军) | 淄青节度使(平卢军) | 郓濮曹节度使(天平军) | 郑滑节度使(义成军) | 兖海观察使(泰宁军) | 陕虢观察使(保义军)
|
---|
|
河北道 |
怀卫节度使(河阳军) | 魏博節度使(天雄军) | 恒冀節度使(成德军) | 沧景節度使(横海军) | 易定节度使(义武军) | 幽州节度使(卢龙军)
|
---|
|
淮南道 |
淮南节度使 |
---|
|
江南道 |
黔州观察使(武泰军) | 湖南观察使(武安军) | 福建观察使(威武军) | 江西观察使(镇南军) | 宣歙观察使(宁国军) | 浙西观察使(鎮海軍) | 浙东观察使(鎮東軍) | 鄂岳观察使(武昌军)
|
---|
|
山南道 |
山南东道节度使(忠义军) | 山南西道節度使 | 荆南节度使 | 金商都防御使
|
---|
|
剑南道 |
剑南东川节度使 | 剑南西川节度使
|
---|
|
岭南道 |
岭南节度使 | 安南经略使(静海军) | 桂管经略使(静江军) | 容管经略使(宁远军) | 邕管经略使(建武军)
|
---|
|
|
|
其他重要方镇
|
---|
|
碛西节度使 | 淮西节度使 | 兖郓节度使 | 青密节度使 | 兴凤陇节度使 | 归义军节度使 | 代北节度使(大同军) | 武贞軍節度使 | 武定軍節度使 | 威武軍節度使
|
|
|
贞观十道 · 开元十五道 · 唐朝行政区划(导航)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