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奧托·邁爾霍夫 Otto Fritz Meyerhof |

|
出生 |
(1884-04-12)1884年4月12日
德意志帝国普魯士王國漢諾威
|
逝世 |
1951年10月6日(1951-10-06)(67歲)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
国籍 |
德國 |
母校 |
斯特拉斯堡大學 海德堡大學
|
知名于 |
肌肉收缩过程中糖元和乳酸的循环性转变。 |
奖项 |
諾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2年)[1] 皇家學會會員[2]
|
科学生涯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生物化學
|
奧托·弗利茲·迈尔霍夫(Otto Fritz Meyerhof,1884年4月12日-1951年10月6日)是一位德國醫師與生物化學家。
生平
邁爾霍夫生於漢諾威的一個猶太家庭,大學就讀斯特拉斯堡大學與海德堡大學,1909年從大學畢業,1912年進入基爾大學任教,並在1918年成為教授。1922年與阿奇博德·希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于纳粹党的對猶太人的迫害,先是遷居法國巴黎,最後流亡到美国。於賓州大學擔任教授,1961年病逝於費城。
貢獻
早年即从事有关生物能量转换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肌肉为材料,阐明了肌肉收缩过程中糖元和乳酸的循环性转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后更进而逐步阐明糖酵解的基本过程和很多有关的酶的作用。
首先提出能量偶合的观念,并通过多样的实验,证明生物能量转移和磷酸化作用之间有密切联系。这些贡献,对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參考文獻
^ Raju, T. N. The Nobel chronicles. 1922: Archibald Vivian Hill (1886-1977), Otto Fritz Meyerhof (1884-1951). Lancet. 1998, 352 (9137): 1396–1324. PMID 9802314. doi:10.1016/S0140-6736(05)60805-7. 编辑
^ R. A. Peters. Otto Meyerhof, 1884 - 1951.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54-11-01, 9 (1): 174–200 [2018-04-02]. ISSN 1479-571X. doi:10.1098/rsbm.1954.0013 (英语).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
|
1901年 至 1925年 |
1901年:贝林
1902年:罗斯
1903年:芬森
1904年:巴甫洛夫
1905年:科赫
1906年:高尔基、拉蒙-卡哈尔
1907年:拉韦朗
1908年:梅契尼可夫、埃尔利希
1909年:科赫尔
1910年:科塞尔
1911年:古尔斯特兰德
1912年:卡雷尔
1913年:里歇
1914年:巴拉尼
1919年:博尔代
1920年:克罗
1922年:希尔、迈尔霍夫
1923年:班廷、麦克劳德
1924年:埃因托芬
|
|
1926年 至 1950年 |
1926年:菲比格
1927年:瓦格纳-尧雷格
1928年:尼科勒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1930年:兰德施泰纳
1931年:瓦尔堡
1932年:谢灵顿、阿德里安
1933年:摩尔根
1934年:惠普爾、邁諾特、莫菲
1935年:斯佩曼
1936年:戴尔、勒维
1937年:圣捷尔吉
1938年:海门斯
1939年:多馬克
1943年:達姆、多伊西
1944年:厄爾蘭格、加塞
1945年:弗莱明、柴恩、弗洛里
1946年:馬勒
1947年:科里、G·科里、奥赛
1948年:穆勒
1949年:赫斯、莫尼斯
1950年:肯德尔、赖希施泰因、亨奇
|
|
1951年 至 1975年 |
1951年:泰累尔
1952年:瓦克斯曼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1954年:恩德斯、韦勒、罗宾斯
1955年:特奥雷尔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兹
1957年:博韦
1958年:比德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1959年:奥乔亚、科恩伯格
1960年:伯内特、梅达沃
1961年:贝凯希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
1963年:埃克爾斯、霍奇金、赫胥黎
1964年:布洛赫、吕嫩
1965年:賈克柏、利沃夫、莫諾
1966年:勞斯、哈金斯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蘭、沃尔德
1968年: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
1969年:德爾布呂克、赫希、盧瑞亞
1970年:卡茨、奥伊勒、阿克塞尔罗德
1971年:萨瑟兰
1972年:埃德爾曼、波特
1973年:弗里希、洛伦兹、廷贝亨
1974年:克勞德、迪夫、帕拉德
1975年:巴尔的摩、杜尔贝科、特明
|
|
1976年 至 2000年 |
1976年:布隆伯格、盖杜谢克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1978年:亞伯、内森斯、史密斯
1979年:科马克、豪斯费尔德
1980年:贝纳塞拉夫、多塞、斯内尔
1981年:斯佩里、休伯爾、威泽尔
1982年:伯格斯特龍、薩米爾松、范恩
1983年:麦克林托克
1984年:傑尼、克勒、米爾斯坦
1985年:布朗、戈爾茨坦
1986年:科恩、列维-蒙塔尔奇尼
1987年:利根川進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欽斯
1989年:毕晓普、瓦慕斯
1990年:默里、托马斯
1991年:內爾、薩克曼
1992年:费希尔、克雷布斯
1993年:羅伯茨、夏普
1994年:吉爾曼、羅德貝爾
1995年:路易斯、纽斯林-沃尔哈德、威斯喬斯
1996年:杜赫提、辛克納吉
1997年:布魯希納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纳罗、慕拉德
1999年:布洛伯爾
2000年:卡爾森、格林加德、坎德爾
|
|
2001年 至今 |
2001年:哈特韦尔、亨特、纳斯
2002年:布伦纳、霍维茨、苏尔斯顿
2003年:劳特伯、曼斯菲尔德
2004年:阿克塞尔、巴克
2005年:馬歇爾、沃倫
2006年:法厄、梅洛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斯
2008年:豪森、巴尔-西诺西、蒙塔尼耶
2009年:布莱克本、格雷德、绍斯塔克
2010年:爱德华兹
2011年:博伊特勒、奥夫曼、斯坦曼
2012年:格登、山中伸彌
2013年:罗思曼、谢克曼、聚德霍夫
2014年:奥基夫、莫泽夫人、莫泽
2015年:威廉·塞西尔·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
2016年:大隅良典
2017年:霍爾、羅斯巴什、揚
2018年:艾利森、本庶佑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BNF: cb10969982s (data)
- FAST: 340051
- GND: 118733559
- ISNI: 0000 0000 8126 5932
- LCCN: nr94017149
- NKC: nlk20000079371
- NLA: 35788360
- NNL: 000092889
- SNAC: w66m47t2
- SUDOC: 13123417X
- VIAF: 47557159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