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郭松龄

Guo Songling.jpg

郭松龄









出生
清光绪九年(1883年)
 大清奉天省奉天府深井子镇渔樵村
逝世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12月25日
中華民國辽中县老达房
效命
中華民國
军种
Flag of China (1912–1928).svg 奉系
服役年份
1905年–1925年
统率
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
广东省警卫军营长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
奉軍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奉軍第八旅旅长
奉軍第三军的副军长
奉軍京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
参与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

郭松龄(1883年-1925年12月25日)[1],字茂宸,奉天府(今瀋陽市)深井子镇渔樵村人,祖籍山西省汾陽县,唐朝將領郭子儀後人。清末民初奉系將領,曾為張學良之教官。後起兵反奉失敗,被殺。




目录






  • 1 早年在同盟会


  • 2 在護法軍政府


  • 3 奉系将领


  • 4 不满張作霖


  • 5 兵变敗北


  • 6 身後


  • 7 参考文献


    • 7.1 引用


    • 7.2 来源







早年在同盟会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郭松龄入奉天陸軍小学堂。因成績優秀,翌年被保送陸軍速成学堂。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毕业。在北洋陸軍第三鎮实习後,回到奉天,被任命为盛京将軍衙門衛隊哨長。1909年(宣統元年),随朱庆澜换防,转赴四川省任衛隊管带。其间,经方声濤、葉荃介紹,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宣統三年),四川省的革命派发动起义,局势混乱,郭松齢乃回到奉天,策划革命。[2]但是,趙爾巽和張作霖通过执法部门将其逮捕并监禁。经过同期学生的支援,郭松龄终于被释放。[3][4]


1912年(民国元年),郭松龄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学习。以優秀成績毕业後,郭松龄回到奉天。郭松齡任奉天督軍署少校参謀,1913年(民国二年)秋,考入北京陸軍大学(今陸軍指參學院)深造班(研究班)第三期。[5]:51916年(民国五年)毕业,任北京講武堂教官一职。



在護法軍政府


1917年(民国六年)7月,孫中山开始護法战争。8月,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郭松龄投奔孫。[6]:200適逢前上司朱慶瀾在廣東省任省長,郭遂被委任為粵贛湘邊防督公署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後轉任韶关講武堂中校教官。[6]:200当時,他还和孫中山会面,就桂軍势力增大的对策进行过商议。1918年(民国七年),護法軍政府改为总裁制。[4][7][8]5月,孫在軍閥壓迫之下,通電辭職,郭無法留在廣州,便又重返奉天,经陸軍大学同級生、奉天督軍署参謀長秦華推薦,進入奉天督軍署任少校参謀。[6]:200



奉系将领


1919年(民国八年)2月,張作霖重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郭調任战術教官,因而結識張學良在講武堂学习。[6]:200張学良对郭優秀的能力和见识怀抱敬意。1920年(民国九年),張学良由講武堂毕业,張作霖升他為东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遺缺第二團團長,張學良力薦郭松齡兼代[9]:12。当时張学良依靠父亲任命郭松齡为该旅参謀長兼第二团团長。[4][10][11]


郭松齡任参謀長后,从事軍隊訓練工作,使張学良的衛隊旅成为奉系屈指可数的精銳部隊。同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郭松齡被張作霖任命为先鋒司令,站在直系一方参战,在天津小站歼灭皖系的2个旅。此後,郭松龄在中国東北讨伐匪賊颇有贡献,逐渐获得張作霖信任。[12]


1921年(民国十年)5月,張作霖兼任蒙疆经略使,扩充奉天陸軍为10個混成旅。此时,張学良被任命为第三混成旅旅長,郭松齡升任第八混成旅旅長。[11]第三旅和第八旅组织了联合司令部。張学良将軍队的运作和訓練事宜都交给郭松齢负责。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奉系大敗。張学良、郭松齡率第三混成旅、第八混成旅十分善战,未受损失并井然有序地撤退。此後,張作霖设陸軍整理处,張学良任该处参谋长,郭松齡代理参謀長,负责軍隊的整理、訓練。[4][11]郭松齡向張作霖进言,提出休养民力与内政的近代化,但未被接受。[13]



不满張作霖


1924年(民国十三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郭松齡任鎮威軍第三軍副軍長兼第六師師長。郭松齡为奉系的胜利作出贡献。張学良和郭松齡分别被任命为京榆駐軍司令部司令及副司令。[11]但是,当時鎮威軍总司令部参謀長(总司令为張作霖)楊宇霆将郭松龄视为最大的政敵,企图加以排挤,两者对立加深。而且郭松龄对張作霖继续战争的方針不满。郭夫人韓淑秀是燕京大學畢業生,與馮玉祥老婆李德全是同學,感情甚好,過往亦密。[14]:364而此時已與「第三國際」掛鉤,北與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南與鮑羅廷都在暗中往還。[14]:364至於蘇聯對馮氏「國民軍」支援彈械,和共產國際在馮軍中之顧問活動,也早已不是秘密。[14]:364凡此種種,對郭都是新鮮刺激。[14]:364倒張之後如再與馮連成一氣,並得到蘇聯奧援,則華北大定。[14]:365因此,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郭早就同馮联絡,企图打倒張作霖。[15]


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郭访问日本视察軍事。其间,他得知持续进行军事扩张的张作霖的后盾是日本,张作霖也为日本扩张各方面利益提供了方便。为此,郭越发对张作霖和日本感到不信任与反感。11月中,郭在日本觀操奉召歸來,便與馮訂七條攻守同盟密約。[14]:365郭接受张学良的委托,在天津组织第三方面军(由3个军构成)。郭被任命为第十军军长。[16]


11月,奉軍同馮玉祥率领的国民軍发生冲突,張作霖命令郭奉讨伐国民軍,被郭拒绝。黄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之兄、《中華民国臨時約法》的制定者之一林長民时任秘書長,知悉了張作霖、楊宇霆的討伐图谋。林長民曾于1924年发表《敬告日本人》的公开信,批判日本的对华政策。郭企图拥立張学良。不过,張学良对郭松龄的停止内战的主張表示赞同,但对实行兵变表示反对。[17]



兵变敗北


張作霖的奉軍與馮玉祥麾下的国民軍持续处于緊張状態,同孫传芳、吴佩孚的軍队也持续对立。11月22日,郭要求張作霖下野,并发动兵变,[18]以打倒張作霖、楊宇霆为目标的軍事活動開始。[11][4]郭的部隊共5万人,是奉軍中最精銳的部队。[18]郭發出通電,[14]:365突然叛奉自立,號稱「國民四軍」或「東北國民軍」。[14]:363歷時不過一月零一天。[14]:363張作霖全無防备,派遣張学良收拾人心。11月26日,张学良专程乘镇海号炮舰到达秦皇岛,电邀昔日教官郭面谈,被郭拒绝。11月26日,郭將於11月23日在滦州所扣下的前安徽督辦姜登选枪决,藉表反奉倒張之決心,以及回應郭軍隊伍於山海關遭張座相截擊之事。11月28日,郭松龄攻下山海关。11月30日,司令部移驻山海关,部队更名「東北国民軍」。12月1日进入满洲,[18]12月7日占领錦州。在强大的攻勢下,張作霖一度考虑下野。[19]


日本人本不喜歡奉張父子,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人更怕「國民軍」帶有共產色彩進入滿洲。[14]:365这时,日本方面一方面考虑到满洲軍閥世代交替的可能性存在,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郭同馮玉祥联合,警惕其可能受中国国民党的影響。[18]关東軍判断郭的意图为「驱逐張本人,明确实现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義,将東三省卷入战乱,将苏联的勢力招徕入满洲,誘致发生日本的国防和满蒙政策所不能原谅的事态」。[18]满铁社長安广伴一郎日语安広伴一郎认为,郭的叛乱成功会使「東三省遭到赤化運動蹂躪,恐怕会出现一个没有满铁和关東州存在的“自由地带”」因此,他担心日本的权益受損。


奉天的吉田茂总領事和天津的有田八郎日语有田八郎总領事向外务省当局报告,指郭如掌握了满洲,会使国民党出入满洲更加频繁,赤化的威胁加剧,认为应当继续维持張作霖勢力的現状。[20]日本政府方面则认为满洲問題是中国的「地方情勢」,而且1924年任外相的币原喜重郎此前已经调整对华外交政策,确立“合理维护合理的权益,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新方针。宇垣一成陸相认为「(大日本)帝国对处于既倒之下的张作霖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采取积极行动,这样甚为危险」。[21]


但是,在郭松龄军事上不断胜利的情况下,日本方面借机向张作霖索取更多在满洲的利益。12月7日,日本和张作霖商定《日奉密约》。日本人終於決定不讓郭軍穿過南滿鐵路,並將日本「駐屯軍司令部」移入瀋陽。[14]:36512月8日,关東軍对郭发出警告,称南满铁路附属地20里以内禁止作战。奉天穩固,張作霖就定率部反攻。[14]:365-366


12月20日,郭军攻占新民,前锋部队抵达巨流河(瀋陽西南)西岸,已经可以看见奉天府城灯火,只等主力部队到达,即将渡河攻击。12月23日,郭军发动攻击,侧翼突然遭到日本关东军袭击,攻击失利。12月24日晨,郭军總參謀長邹作华逼迫郭投降,郭率卫队突围,当晚逃至白旗堡附近,與夫人韓淑秀雙雙被奉军吳俊陞部之旅長王永清所俘虜,解往瀋陽受審。[14]:366


12月25日,王永清等將郭松龄夫婦解往瀋陽的途中,接到楊宇霆親自下達的命令:就地正法,因此,郭松齡夫婦在奉天省遼中县老达房被枪决,尸首被运回奉天的府城──瀋陽,並在小河沿體育場曝尸3日。郭松龄年43岁。韓淑秀年35岁。[4][11][22]



身後


12月初,馮玉祥揮戈東向,向已宣布「脫離奉系」之直隸督辦李景林大舉進攻,搶奪直隸省,霸佔天津;也突然奪取闞朝璽熱河省。[14]:367在北京,馮玉祥驅策段祺瑞。[14]:367事件後,冯玉祥被追逼。1926年(民国15年)1月初,張作霖父子乃整編殘部,率師再度入關。[14]:368守關原「叛將」魏益三不支,率其「國民四軍」逃往保定。[14]:368張學良精銳乃佔領灤州,直指天津。[14]:368馮玉祥宣布下野,并经外蒙古逃往苏联。[23]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多数资料称其1883年生。劉主編(2005)、1841頁作生于1882年。


  2. ^ 徐主編(2007)、1267頁


  3. ^ 任・武(2005)、420-421頁


  4. ^ 4.04.14.24.34.44.5 劉主編(2005)、1841頁


  5. ^ 郭大鳴:「先兄郭松齡將軍傳」,《傳記文學》第十六卷第二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6. ^ 6.06.16.26.3 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


  7. ^ 任・武(2005)、第421頁


  8. ^ 徐主編(2007)、第1267-1268頁


  9. ^ 司馬桑敦. 張學良評傳.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9-07-01. 


  10. ^ 任・武(2005)、第421-422頁


  11. ^ 11.011.111.211.311.411.5 徐主編(2007)、第1268頁


  12. ^ 任・武(2005)、第422頁


  13. ^ 任・武(2005)、第422-423頁


  14. ^ 14.0014.0114.0214.0314.0414.0514.0614.0714.0814.0914.10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 唐德剛:〈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刊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


  15. ^ 任・武(2005)、第423-424頁


  16. ^ 任・武(2005)、第424-425頁


  17. ^ 任・武(2005)、第425-426頁


  18. ^ 18.018.118.218.318.4 臼井(1971)、第8頁


  19. ^ 任・武(2005)、第427-428頁


  20. ^ 臼井(1971)、第8-9頁


  21. ^ 臼井(1971)、第9-10頁


  22. ^ 任・武(2005)、第428-429頁


  23. ^ 臼井(1971)、第11-12頁




来源


书籍



  • 任松、武育文. 郭松齢. 民国人物伝 第12巻.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徐友春 主編 (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国銘 主編 (编).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書. 団結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臼井勝美. 日中外交史 北伐の時代. 塙書房. 1971. 


  • 郭大鳴. 先兄郭松齡將軍. 《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出版社).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郭松齢將軍回師奉天. 齊世英先生訪問記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0. ISBN 957-9046-32-8.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